靜竹林心靈網站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3584|回復: 2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轉貼]論語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09-7-4 16:29:0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論語譯注
學而篇   為政篇   八佾篇   里仁篇   公冶長篇   雍也篇   述而篇   泰伯篇   子罕篇   鄉黨篇  
           先進篇   顏淵篇   子路篇   憲問篇   衛靈公篇   季氏篇   陽貨篇   微子篇   子張篇   堯曰篇
學而篇第一

 
101
【原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注釋】 " 子:對男子的尊稱,這里特指孔子。曰(約):說。時:時常。習:用於實踐,實習。亦:也是。乎:嗎。朋:同學為朋,同志為友。慍(運):怨恨,惱怒。"
【譯文】 孔子說:“經常學習,不也喜悅嗎?遠方來了朋友,不也快樂嗎?得不到理解而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123
 
102
【原文】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
【注釋】 悌(替):尊敬師長。鮮(顯):很少。犯上作亂:冒犯尊長,顛覆國家。
【譯文】 有子說:“孝敬父母、尊敬師長,卻好犯上的人,少極了;不好犯上,卻好作亂的人,絕對沒有。做人首先要從根本上做起,有了根本,就能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孝敬父母、尊敬師長,就是做人的根本吧!” 126
 
103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注釋】 巧:好。令:善於。色:臉色。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滿臉堆笑的人,很少有仁愛之心。” 503
 
104
【原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注釋】 " 吾(務):我。日:每天。三:多次。省(醒):檢查,反省。 傳:老師傳授的知識。"
【譯文】 曾子說:“我每天都要多次提醒自己:工作是否敬業?交友是否守信?知識是否用於實踐?” 117
 
105
【原文】 子曰:“導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注釋】 " 導:治理。 乘(勝):軍隊基本單位,兵車一輛,兵士100人。"
【譯文】 孔子說:“治理國家應該事事認真,時時誠信,處處節約,關心群眾,及時抓住發展機遇。” 816
 
106
【原文】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注釋】 悌(替):尊敬師長。
【譯文】 孔子說:“年輕人應該孝順父母,尊敬師長,認真誠信,廣施愛心,親近仁人志士。能輕鬆做到這些,才可以從事理論研究。” 119
 
107
【原文】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注釋】 賢賢:第一個賢為動詞,第二個賢為名詞。 事:為…做事,事奉。"
【譯文】 子夏說:“重賢輕色、盡心孝順父母、盡力獻身國家、交朋友言而有信的人,即使沒有高等學歷,我也認為他已經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124
 
108
【原文】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注釋】 固:固執。 過:過失。 憚(但):害怕。毋(無):不要。
【譯文】 孔子說:“君子不穩重就不會有威嚴,經常學習就不會固執,一切要以忠信為本,不要結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有錯誤不要怕改正。” 118
 
109
【原文】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注釋】 終:去世的父母。 遠:祖先。
【譯文】 曾子說:“認真辦理喪事、深切懷念先人,社會風氣就會歸於純樸。” 1402
 
110
【原文】 子禽問于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注釋】 是:這個。邦:諸侯國。抑:還是。其諸:大概。溫良恭儉讓:溫和、善良、恭敬、節儉、謙讓。
【譯文】 子禽問子貢:“老師每到一個地方,就能瞭解到該地的政事,是求來的?還是人家自願告訴的?”子貢說:“老師憑著溫和、善良、恭敬、節儉、謙讓的品德得來的。老師的請求,與普通人的請求大概不同吧?” 1209
 
111
【原文】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注釋】
【譯文】 孔子說:“父親在時世時看其志向,父親死後看其行動,三年內不改父親的規矩習慣,可算孝了。” 1409
 
112
【原文】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注釋】 斯:這。 小大:小事大事。 節:約束。
【譯文】 有子說:“禮法的運用,以和為貴。這是最美好的傳統,適用於一切事情。但僅知道‘和為貴’是不行的,違反禮法而講‘和’是絕對不行的。” 1326
 
113
【原文】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複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注釋】 複:實現。 因:依靠。宗:可靠。
【譯文】 有子說:“信譽符合道義,才能兌現諾言;恭敬符合禮法,才能遠離恥辱;任用可信賴的人,才會取得成功。” 121
 
114
【原文】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注釋】 焉(煙):語氣詞。也已:語氣詞。
【譯文】 孔子說:“君子吃不求飽、住不求安、做事靈敏、言談謹慎、積極要求上進,就算好學了。” 122
 
115
【原文】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注釋】 諸:之於的合音。磋(錯的平聲)。
【譯文】 子貢說:“貧窮卻不阿諛奉承,富貴卻不狂妄自大,怎樣?”孔子說:“可以。不如窮得有志氣,富得有涵養的人。”子貢說:“修養的完善,如同玉器的加工:切了再磋,琢了再磨,對吧?”孔子說:“子貢啊,現在可以與你談詩了。說到過去,你就知道未來。” 241
 
116
【原文】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注釋】 不己知:不知己的倒裝。
【譯文】 孔子說:“不怕沒人瞭解自己,就怕自己不瞭解別人。” 313
 

 
為政篇第二

 
201
【原文】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
【注釋】 為(圍):動詞。 北辰:北極星。
【譯文】 孔子說:“管理國家要以身做則。如同北極星,安然不動而眾星繞之。” 813
 
202
【原文】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注釋】
【譯文】 孔子說:“《詩經》三百首,用一句話可以概括,即:‘思想純潔’。” 708
 
203
【原文】 子曰:“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注釋】 格:正。
【譯文】 孔子說:“以政令來管理,以刑法來約束,百姓雖不敢犯罪,但不以犯罪為恥;以道德來引導,以禮法來約束,百姓不僅遵紀守法,而且引以為榮。” 825
 
204
【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注釋】
【譯文】 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有所建樹,四十歲不困惑,五十理解自然規律,六十明辨是非,七十隨心所欲,不違規。” 927
 
205
【原文】 孟懿子問孝,子曰:“勿違。”樊遲禦,子告之曰:“孟孫問孝于我,我對曰:‘勿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注釋】 問孝:問怎樣做才是孝。
【譯文】 孟懿子問孝,孔子說:“不違禮。”樊遲駕車時,孔子告訴他:“孟孫問孝于我,我說:‘不違禮’。”樊遲說:“什麼意思?”孔子說:“活著時按禮侍奉;死之後按禮安葬、按禮紀念。” 1415
 
206
【原文】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注釋】 其:指父母。
【譯文】 孟武伯問孝,孔子說:“關心父母的健康。” 1404
 
207
【原文】 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注釋】
【譯文】 子遊問孝,孔子說:“現在的孝順,只是能贍養老人。即使是犬馬,都會得到飼養。不敬重,有何區別?” 1411
 
208
【原文】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注釋】 色:臉色。弟子:晚輩。先生:長輩。 饌(卷):吃喝。 曾:難道。
【譯文】 子夏問孝,孔子說:“和顏悅色很難。有事情,子女都去做;有酒肉,老人隨便吃;這樣就是孝嗎?” 1410
 
209
【原文】 子曰:“吾與回言終日, 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注釋】
【譯文】 孔子說:“我曾整天同顏回談話,他從不反駁,像笨人。後來觀察,發現他理解透徹、發揮自如,他不笨。” 1124
 
210
【原文】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注釋】 廋(搜):隱藏。
【譯文】 孔子說:“分析其動機,觀察其行動,瞭解其態度;人藏哪去?人藏哪去?” 222
 
211
【原文】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注釋】
【譯文】 孔子說:“溫習舊知識時,能有新收穫,就可以做老師了。” 605
 
212
【原文】 子曰:“君子不器。”
【注釋】 器:用具。
【譯文】 孔子說:“君子不能像器皿一樣,只有一種用途。” 401
 
213
【原文】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注釋】
【譯文】 子貢問君子,孔子說:“先將要說的做出來,然後再說。” 415
 
214
【原文】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注釋】 周:合群。比(幣):勾結。
【譯文】 孔子說:“君子團結群眾而不拉幫結派,小人拉幫結派而不團結群眾。” 411
 
215
【原文】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注釋】 罔(網):迷惑。
【譯文】 孔子說:“讀書不想事,越學越糊塗;想事不讀書,越想越頭痛。” 608
 
216
【原文】 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注釋】
【譯文】 孔子說:“走入異端邪說中,就是禍害。” 602
 
217
【原文】 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注釋】 汝(如):你。
【譯文】 孔子說:“子路啊,我告訴你,知道嗎?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這就關於知道的真諦。” 616
 
218
【原文】 子張學幹祿,子曰:“多聞缺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缺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注釋】 祿:官員的工資。缺:放在一邊。 尤:過錯。
【譯文】 子張學做官,孔子說:“多聽,不要說沒把握的話,即使有把握,說話也要謹慎,就能減少錯誤;多看,不要做沒把握的事,即使有把握,行動也要謹慎,則能減少後悔。說話錯少,行動悔少,就能當好官了。” 125
 
219
【原文】 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措諸枉,則民服;舉枉措諸直,則民不服。”
【注釋】 措:放置。 枉:不正。
【譯文】 哀公問:“怎樣使人心服?”孔子說:“以正壓邪,則人心服;以邪壓正,則人心不服。” 830
 
220
【原文】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注釋】 勸:勉勵。 如之何:怎麼辦。
【譯文】 季康子問:“怎樣使人尊敬、忠誠、勤勉?”孔子說:“舉止端莊,能贏得尊敬;敬老愛幼,能贏得忠誠;任用賢良、培養人才,能使人勤勉。” 835
 
221
【原文】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注釋】 奚:為什麼。
【譯文】 有人問孔子:“先生為何不從政?”孔子說:“孝啊,就是孝順父母、兄弟友愛,以這種品德影響政治,這就是參政,難道只有做官才算從政?” 837
 
222
【原文】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注釋】 " 輗(尼),軏(月):都是車上關鍵部位。"
【譯文】 孔子說:“人無信譽,不知能幹什麼?就像大車沒有車軸,小車沒有車軸,怎麼能啟動?” 333
 
223
【原文】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注釋】 因:沿用。 或:有人。
【譯文】 子張問:“十代以後的社會制度和道德規範可以知道嗎?”孔子說:“商朝繼承夏朝,改動了多少,可以知道;周朝繼承商朝,改動了多少,也可以知道;以後的朝代繼承周朝,即使百代,同樣可以推測。” 1329
 
224
【原文】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
【注釋】 鬼:祖先。
【譯文】 孔子說:“祭奠別人的先人,是諂媚;遇到符合道義的事不敢做,是懦夫。” 320
 

 
八佾篇第三

301
【原文】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注釋】 八佾(義):每佾八人,八佾只有天子才能用。孰:什麼。
【譯文】 孔子說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陣容在自己的庭院中舞蹈,這樣的事可以容忍,什麼事不能容忍?” 1308
 
302
【原文】 三家者以《雍》徹。子曰:“‘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
【注釋】
【譯文】 掌握魯國實權的三個家族在祭祖儀式結束時,唱著天子祭祖時所用的詩歌。孔子說:“歌詞中的‘諸侯輔助,天子肅穆’,怎能唱於三家的廟堂?” 1315
 
303
【原文】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注釋】 如…何:拿…怎麼辦。
【譯文】 孔子說:“對於不仁的人,禮法有何用?音樂有何用?” 510
 
304
【原文】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甯戚。”
【注釋】
【譯文】 林放問禮的本質。孔子說:“這個問題十分重大!禮儀,與其隆重,不如節儉;喪事,與其奢侈,不如悲戚。” 1316
 
305
【原文】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無也。”
【注釋】
【譯文】 孔子說:“偏遠小國有君主,不如中原各國沒君主。” 1302
 
306
【原文】 季氏旅于泰山。子謂冉有曰:“汝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
【注釋】 曾:難道。
【譯文】 季氏準備祭祀泰山。孔子對冉有說:“你不能阻止嗎?”冉有說:“不能。”孔子說:“天哪!難道說泰山會接受他們的無禮朝拜嗎?” 1323
 
307
【原文】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注釋】
【譯文】 孔子說:“君子沒有可爭的事情。要爭的話,就像射箭比賽:賽前互相行禮,賽後互相致敬。這樣的競爭,具有君子風度。” 422
 
308
【原文】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啟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注釋】 予:我。
【譯文】 子夏問:“‘笑臉真燦爛啊,美目真嫵媚啊,天生麗質打扮得真高雅啊’。是什麼意思?”孔子說:“先有宣紙,然後才能繪畫。”子夏問:“先有仁義,後有禮法嗎?”孔子說:“子夏,你啟發了我,可以開始同你談詩了!” 1331
 
309
【原文】 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證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證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證之矣。”
【注釋】
【譯文】 孔子說:“夏朝的禮,我能說清楚,杞國不足以證明;商朝的禮,我能說清楚,宋國不足以證明。現在無法證明是由於文獻不足,否則,我就能證明了。” 1324
 
310
【原文】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
【注釋】 禘(帝):天子的祭祖典禮。灌:禘中的第一次獻酒。
【譯文】 孔子說:“現在天子舉行的祭祖禮儀,從一開始我就看不下去了。” 1303
 
311
【原文】 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
【注釋】
【譯文】 有人問天子舉行祭祖儀式的意義。孔子說:“不知道,知道的人治理天下,如同擺在這裏吧!”指指手掌。 1317
 
312
【原文】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
【注釋】 與:參加。
【譯文】 祭祖如祖在,祭神如神在。孔子說:“自己不去祭,如同不祭。” 1307
 
313
【原文】 王孫賈問曰:“‘與其媚于奧,甯媚於灶’,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注釋】
【譯文】 王孫賈問:“‘與其祈禱較尊貴的奧神的保佑,不如祈禱有實權的灶神的賜福’,是什麼意思?”孔子說:“不對。犯了滔天大罪,怎麼祈禱也沒用。” 1319
 
314
【原文】 子曰:“周鑒於二代,鬱鬱乎文哉!吾從周。”
【注釋】
【譯文】 孔子說:“周禮借鑒了夏、商兩朝的禮法,真是豐富多彩啊!我贊同周禮。” 1305
 
315
【原文】 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陬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
【注釋】 陬(鄒):孔子的家鄉。
【譯文】 孔子進太廟,每件事都問。有人說:“誰說孔子懂禮呢?進太廟,事事問。”孔子聽後,說:“這就是禮。” 1321
 
316
【原文】 子曰:“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注釋】 皮:皮做的靶子。為(衛):因為。科:等級。
【譯文】 孔子說:“射箭比賽不以射透為主,而主要看是否射得準確,因為人的力量不同,自古如此。” 1306
 
317
【原文】 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注釋】 餼(戲)羊:祭祀用的活羊。
【譯文】 子貢想在祭祀時,省去活羊。孔子說:“子貢啊!你愛惜羊,我愛惜禮。” 1312
 
318
【原文】 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
【注釋】
【譯文】 孔子說:“對領導盡禮,人們認為是諂媚。” 905
 
319
【原文】 定公問曰:“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注釋】
【譯文】 定公問:“上級怎樣對待下級?下級怎樣對待上級?”孔子答:“上級尊重下級,下級忠於上級。” 828
 
320
【原文】 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注釋】
【譯文】 孔子說:“《關雎》這篇詩,快樂卻不淫穢,悲哀卻不傷痛。” 1304
 
321
【原文】 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後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慄。”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注釋】
【譯文】 哀公問宰我,製作土地爺用哪種木頭。宰我說:“夏朝用松,殷朝用柏,周朝用栗,說:使人膽戰心驚。”孔子聽後說:“以前的事不要再評說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議論了,過去了就不要再追咎。” 1330
 
322
【原文】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注釋】 歸:錢庫。攝:兼職。塞門:屏風。反坫(電):專用土台。
【譯文】 孔子說:“管仲真小氣!”有人問:“管仲儉樸嗎?”孔子說:“他家不僅有三個錢庫,而且傭人很多,怎麼儉樸?“那麼管仲知禮嗎?“宮殿門前有屏風,他家門前也有屏風;國宴有酒台,他家也有酒台。管仲知禮,誰不知禮?” 1332
 
323
【原文】 子語魯太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皦如也,繹如也,以成。”
【注釋】 翕(西):和諧。純:美好。皦(腳):音節分明。
【譯文】 孔子同魯國樂官談音樂,說:“音樂是可知的:開頭是合奏;隨後是純正、清晰、綿長的音調,這樣就完成了。” 1318
 
324
【原文】 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注釋】 儀:地名。封人:守官。木鐸(奪):木舌的銅鈴,天子用於發號施令。
【譯文】 儀地長官求見孔子,他說:“君子到了這裏,我都要求見。”見孔子後,出來說:“諸位,不要在乎官職,天下無道很久了,老天要你們的老師成為號令天下的聖人。” 1208
 
325
【原文】 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注釋】 《韶》《武》:樂曲名。
【譯文】 孔子評論《韶樂》:“盡善盡美。”評論《武樂》:“盡美不盡善。” 1314
 
326
【原文】 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注釋】
【譯文】 孔子說:“作為領導,對群眾不寬容,對規章不嚴肅,辦喪事不悲哀,我怎能看得下去?” 817
 

 
里仁篇第四

401
【原文】 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智?”
【注釋】 里:同…一起居住。
【譯文】 孔子說:“同品德高尚的人住在一起,是最好不過的事。選住址不顧環境,哪算聰明?” 507
 
402
【原文】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注釋】 約:貧困。
【譯文】 孔子說:“品質惡劣的人,忍受不了貧窮,享受不了快樂。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515
 
403
【原文】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注釋】 好(號)。惡(誤)。
【譯文】 孔子說:“只有仁者能正確地愛人,正確地恨人。” 506
 
404
【原文】 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
【注釋】 苟(狗):如果。
【譯文】 孔子說:“一旦樹立了崇高的理想,就不會為非作歹。” 505
 
405
【原文】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烏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注釋】 烏乎:怎麼。造次:匆忙。
【譯文】 孔子說:“富和貴,人人嚮往,不以正當的方法得到的,不要享受;貧和賤,人人厭惡,不以正當方法擺脫的,不要逃避。君子扔掉了仁愛之心,怎麼算君子?君子時刻不會違反仁道,緊急時如此,顛沛時如此。” 343
 
406
【原文】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注釋】 蓋:大概。
【譯文】 孔子說:“我沒見過喜歡仁道的人,厭惡不仁道的人。喜歡仁道的人,認為仁道至高無上;厭惡不仁道的人,目的是避免受不仁道的人的影響。有能夠一天盡心為仁道的人嗎?我沒見過沒能力的,可能有,但我沒見過。 526
 
407
【原文】 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注釋】 黨:集團。
【譯文】 孔子說:“人的過錯,各不相同。觀察過錯,就能瞭解人的精神境界。” 511
 
408
【原文】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注釋】 朝(召):早上。
【譯文】 孔子說:“早上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102
 
409
【原文】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注釋】 惡:粗,不好。
【譯文】 孔子說:“立志追求真理,而恥於粗布淡飯的人,不值得交談。” 321
 
410
【原文】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於比。”
【注釋】 義:適宜。比:接近。
【譯文】 孔子說:“君子對於天下事,不刻意強求,不無故反對,一切按道義行事。” 419
 
411
【原文】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注釋】
【譯文】 孔子說:“君子心懷仁德,小人心懷家鄉;君子心懷法制,小人心懷實利。” 418
 
412
【原文】 子曰:“仿於利而行,多怨。”
【注釋】 仿:依照。
【譯文】 孔子說:“一切按利益行事的人,人人厭惡。” 302
 
413
【原文】 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注釋】 何有:有什麼問題。
【譯文】 孔子說:“能以禮讓治國嗎?沒問題!不能以禮讓治國,怎麼實行禮法?” 818
 
414
【原文】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注釋】
【譯文】 孔子說:“不要擔心沒有地位,要注意做人的立場;不要怕沒人瞭解自己,要想法使自己容易得到理解。” 326
 
415
【原文】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注釋】
【譯文】 孔子說:“曾參啊!我的思想是用一個基本思想貫徹始終的。”曾子說:“是。”孔子走後,其他學生問:“什麼意思?”曾子說:“老師的思想,就是忠恕。” 717
 
416
【原文】 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於利。”
【注釋】
【譯文】 孔子說:“君子通曉道義,小人通曉私利。” 406
 
417
【原文】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自省也。”
【注釋】 齊:看齊。自省(醒):自我反省。
【譯文】 孔子說:“見到賢人,要向他看齊;見到不賢,要反省自己。” 106
 
418
【原文】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注釋】 幾:婉轉。
【譯文】 孔子說:“父母有錯,要好言相勸,聽不進時,要尊重他們,要任勞任怨。” 1406
 
419
【原文】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注釋】
【譯文】 孔子說:“父母在世時,不要走遠,必須遠走時,一定要留下準確的地址。” 1403
 
420
【原文】 子曰:“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注釋】
【譯文】 孔子說:“三年內不改父親的規矩習慣,可算孝了。” 1405
 
421
【原文】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注釋】
【譯文】 孔子說:“父母年齡,不能不知道。一因長壽而喜,一因年高而懼。” 1407
 
422
【原文】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注釋】 躬:自身。逮(代):做到。
【譯文】 孔子說:“古人不輕易說話,是怕自己說到做不到。” 208
 
423
【原文】 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
【注釋】 約:約束。
【譯文】 孔子說:“嚴於律己,就會少犯錯誤。” 203
 
424
【原文】 子曰:“君子欲訥于言而敏於行。”
【注釋】 訥(ne的去聲):說話遲鈍。
【譯文】 孔子說:“君子要言談簡潔,要行動敏捷。” 103
 
425
【原文】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注釋】
【譯文】 孔子說:“高尚的人不會孤獨,必有志同道合者相聚。” 201
 
426
【原文】 子遊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注釋】 數(碩):屢次。斯:就。
【譯文】 子遊說:“在領導面前愛嘮叨,就會自取其辱;在朋友面前愛嘮叨,就會遭到疏遠。” 317
 

 
公冶長篇第五


501
【原文】 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絏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注釋】 縲絏(雷謝):捆人的繩子。
【譯文】 孔子評論公冶長:“可以把姑娘嫁給他。雖然坐過牢,但不是他的錯。”孔子把女兒嫁給了他。 1119
 
502
【原文】 子謂南容:“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注釋】 妻(氣):把…嫁給他。
【譯文】 孔子評論南容:“國家太平時,不會倒楣;國家混亂時,不會坐牢。”孔子把侄女嫁給了他。 1120
 
503
【原文】 子謂子賤:“君子哉若人!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
【注釋】 斯:指子賤。斯:指品德。
【譯文】 孔子評論子賤:“這人是個君子!如果魯國沒有君子,他怎麼會有好品德?” 1113
 
504
【原文】 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汝,器也。”曰:“何器也?”曰:“璉瑚也。”
【注釋】 璉瑚:宗廟中盛糧食的器皿。
【譯文】 子貢問:“我怎樣?”孔子說:“你啊,像器皿一樣,只有一種用途。”問:“什麼器皿?”答:“璉瑚。” 1128
 
505
【原文】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禦人以口給,屢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注釋】 佞(寧去聲):能言善辯。禦:抵擋。口給:嘴快話多。
【譯文】 有人說:“仲弓有仁德但沒口才。”孔子說:“要口才幹什麼?善於辯駁的人讓人討厭。我不知道他是否稱得上有仁德,要口才幹什麼?” 1135
 
506
【原文】 子使漆雕開仕。對曰:“吾斯之未能信。”子悅。
【注釋】
【譯文】 孔子要漆雕開當官。漆雕開說:“我還沒自信。”孔子聽後很高興。 1109
 
507
【原文】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注釋】 桴(扶):木筏。
【譯文】 孔子說:“理想無法實現了,我準備乘筏漂到海上。會跟我走的,只有子路吧?”子路聽說後很高興。孔子說:“子路啊,他比我勇敢,但缺乏才能。” 1140
 
508
【原文】 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注釋】 宰:負責人,總管。
【譯文】 孟武伯問:“子路的品行到達了仁的境界嗎?”孔子說:“不知道。”又問。孔子說:“子路可以做大將,不知他仁否。“冉求怎樣?”孔子說:“冉求可以當市長,不知他仁否。“公西赤怎樣?”孔子說:“公西赤可以當外長,不知他是仁否。” 1153
 
509
【原文】 子謂子貢曰:“汝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汝弗如也。”
【注釋】 與:贊同。
【譯文】 孔子對子貢說:“你和顏回比,誰強些?”子貢說:“我怎能和他比!他能聞一知十,我只能聞一知二。”孔子說:“你是不如他,我同意你的看法。” 1145
 
510
【原文】 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于予與何誅?”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
【注釋】 圬(汙):抹牆。
【譯文】 宰予白天睡覺。孔子說:“他像朽木一樣無法雕琢,像糞牆一樣無法粉刷,我能拿他怎樣?”孔子又說:“以前我看人,他說什麼,我信什麼;現在我看人,聽他說,再看他做。因為宰予,我改了過來。” 1148
 
511
【原文】 子曰:“吾未見剛者。”或對曰:“申棖。”子曰:“棖也欲,焉得剛?”
【注釋】 棖(成)
【譯文】 孔子說:“我沒見過堅強的人。”有人說:“申棖堅強。”孔子說:“申棖欲望太多,怎麼能堅強?” 1121
 
512
【原文】 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
【注釋】
【譯文】 子貢說:“我不願被迫做自己不願做的事情,我也不願強迫別人去做。”孔子說:“子貢啊,這不是你能做到的。” 1129
 
513
【原文】 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注釋】
【譯文】 子貢說:“老師的文章,可以聽得到;老師有關本性和天道的理論,不是光靠聽就能理解的。” 1203
 
514
【原文】 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
【注釋】
【譯文】 子路聽到一件該做的事,沒有做完時,就怕又會聽到另一件。 603
 
515
【原文】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注釋】
【譯文】 子貢問:“孔文子憑什麼獲得‘文’的稱號?”孔子說:“靈敏又好學,向比自己學問差的人請教時,不覺得沒面子,所以稱為‘文’。” 1020
 
516
【原文】 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注釋】
【譯文】 孔子評論子產:“具有君子的四種品德:行為謙遜,尊敬上級,關心群眾疾苦,用人符合道義。” 1019
 
517
【原文】 子曰:“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
【注釋】
【譯文】 孔子說:“晏平仲善於交朋友,交往越久,越受人尊敬。” 1001
 
518
【原文】 子曰:“臧文仲居蔡,山節藻梲,何如其智也?”
【注釋】 " 蔡:大龜,因蔡國盛產大龜。山節:山形的斗拱。藻梲(桌):畫了水草的柱子。"
【譯文】 孔子說:“臧文仲建造自己的宗廟,房頂呈拱形,柱子上畫著水草圖案,廟內藏著大龜,像天子的宗廟一樣,這怎麼算明智?” 1004
 
519
【原文】 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齊君,陳文子有馬十乘,棄而違之。至於他邦,則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之一邦,則又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注釋】 令尹:楚國的宰相。已:罷免。?(式):下級殺上級。
【譯文】 子張問:“子文三次做宰相時,沒感到高興;三次被罷免時,沒感到委屈。卸任前,總是認真地辦理交接事宜,怎樣?”孔子說:“算忠心了。”問:“算仁嗎?”答:“不知道,哪來仁?”又問:“崔子殺了齊莊公,陳文子拋棄家產跑了。到了另一國,他說:‘這裏的大夫同崔子一樣。’又跑了。再到一國,再說:‘他們同崔子一樣。’再跑了。怎樣?”孔子說:“算清白了。”問:“算仁嗎?”答:“不知道,哪來仁?” 1036
 
520
【原文】 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注釋】
【譯文】 季文子遇事總要思考三次,然後才行動。孔子聽說後,說:“思考兩次就可以了。” 1005
 
521
【原文】 子曰:“甯武子,邦有道則智,邦無道則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注釋】
【譯文】 孔子說:“甯武子這人,國家太平時,就聰明,國家混亂時,就愚笨。他的聰明可以學得來,他的愚笨別人學不來。” 1015
 
522
【原文】 子在陳,曰:“歸與!歸與!吾党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注釋】
【譯文】 孔子在陳國,說:“回去吧!回去吧!家鄉的學生們志大才疏,文采揚揚,不知該怎樣指導了。” 711
 
523
【原文】 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稀。”
【注釋】
【譯文】 孔子說:“伯夷、叔齊不記仇,怨恨他們的人也就很少。” 1002
 
524
【原文】 子曰:“孰謂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諸其鄰而與之。”
【注釋】 醯(西):醋。
【譯文】 孔子說:“誰說微生直爽?有人向他要醋,他家沒有時,卻到鄰居家要來給人。” 1007
 
525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注釋】
【譯文】 孔子說:“甜言蜜語、滿臉堆笑、點頭哈腰,左丘明認為可恥,我也認為可恥;心懷怨恨跟人交朋友,左丘明認為可恥,我也認為可恥。” 339
 
526
【原文】 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注釋】 敝:損壞。盍(何):何不。伐:誇耀。施:表白。季路:子路。
【譯文】 顏淵、季路侍奉時。孔子說:“為什麼不說說各人的願望呢?”子路說:“願將車馬和裘衣和朋友共用,壞了也不遺憾。”顏淵說:“但願能做到不誇耀優點、不宣揚功勞。”子路說:“您的願望呢?”孔子說:“但願老人能享受安樂,少兒能得到關懷,朋友能夠信任我。” 935
 
527
【原文】 子曰:“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
【注釋】
【譯文】 孔子說:“這個社會完了!我沒見過明知有錯而能自我批評的人。” 318
 
528
【原文】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注釋】
【譯文】 孔子說:“每十家必定有和我一樣講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好學而已。” 612
 

 
雍也篇第六

 
601
【原文】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注釋】 南面:指君主,因為坐北朝南為尊。
【譯文】 孔子說:“仲弓可以當君主。” 1101
 
602
【原文】 仲弓問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簡。”仲弓曰:“居敬而行簡,以臨其民,不亦可乎?居簡而行簡,無乃太簡乎?”子曰:“雍之言然。”
【注釋】 無乃:豈不是。
【譯文】 仲弓問子桑伯子這人怎樣,孔子說:“還行,辦事簡明。”仲弓說:“計畫嚴密而又行動簡明,以此來管理百姓,不也可以嗎?計畫粗糙而又行動草率,不也太隨便了嗎?”孔子說:“你說得對。” 842
 
603
【原文】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二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無,未聞好學者也。”
【注釋】 貳:重複。
【譯文】 哀公問:“您的學生中誰好學?”孔子答:“有個叫顏回的好學,不對人發怒,不重複犯錯。不幸短命死了,現在卻沒有,沒聽說過誰好學。” 1142
 
604
【原文】 子華使于齊,冉子為其母請粟。子曰:“與之釜。”請益。曰:“與之庾。”冉子與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
【注釋】 釜(斧):約100斤。庾(雨):約40斤。秉:約2000斤
【譯文】 子華出國當大使,冉子請孔子拿點米給子華的母親。孔子說:“給一百斤。”冉子說:“給多點吧。“加四十斤。”冉子給了兩千斤。孔子說:“子華在齊國,坐豪華車,穿名牌衣,我已聽說了。君子君子只救濟窮人,不添加財富給富人。” 442
 
605
【原文】 原思為之宰,與之粟九百(鬥),辭,子曰:“毋!以與爾鄰里鄉黨乎?”
【注釋】
【譯文】 原思在孔子家做總管,孔子給他一萬斤糧食,他不要,孔子說:“不要推辭了,給你老家的鄉親們吧!” 1122
 
606
【原文】 子謂仲弓,曰:“犁牛之子騂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
【注釋】 騂(辛):紅色。
【譯文】 孔子講到仲弓時,說:“他雖然出身貧寒,但他卻像小牛犢一樣,長出了紅紅的毛、尖尖的角,適宜於祭祀山神,即使沒人想用,山神也不會答應。” 1116
 
607
【原文】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
【注釋】
【譯文】 孔子說:“顏回能做到三個月心中不違反仁道;其他人,只能十天半個月而已。” 1117
 
608
【原文】 季康子問:“仲由可使從政也與?”子曰:“由也果,于從政乎何有?”曰:“賜也可使從政也與?”曰:“賜也達,于從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從政也與?”曰:“求也藝,于從政乎何有?”
【注釋】 何有:有什麼困難?沒問題。
【譯文】 季康子問:“可以讓仲由當官嗎?”孔子說:“仲由果斷,當好官沒問題!”問:“可以讓子貢當官嗎?”答:“子貢精明,當好官沒問題!”問:“可以讓冉求當官嗎?”說:“冉求多才多藝,當好官沒問題!” 1150
 
609
【原文】 季氏使閔子騫為費宰。閔子騫曰:“善為我辭焉!如有複我者,則吾必在汶上矣。”
【注釋】 汶(問):魯國的界河。
【譯文】 季氏請閔子騫當費市市長。閔子騫說:“請替我婉言謝絕了吧!如果再有人請我,我就逃到外國去。” 1125
 
610
【原文】 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注釋】 牖(有):窗戶。
【譯文】 伯牛生病。孔子去探問,從窗口握著他的手,說:“快要死了,命該如此嗎?這樣的人竟然會得這樣的病!這樣的人竟然會得這樣的病! 1138
 
611
【原文】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注釋】 簞(單):飯筒。
【譯文】 孔子說:“顏回真賢德!一籃飯,一瓢水,在陋巷,人人都愁悶,他卻樂在其中。顏回真賢德! 1133
 
612
【原文】 冉求曰:“非不悅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汝劃。”
【注釋】 劃:劃定界線,停止前進。
【譯文】 冉求說:“我不是不喜歡您的學說,而是能力不足。”孔子說:“如果是能力不足的話,會半道而廢,現在你還沒開始,就不想前進了。” 1126
 
613
【原文】 子謂子夏曰:“汝為君子儒,毋為小人儒。”
【注釋】 儒:讀書人。
【譯文】 孔子對子夏說:“你要做君子式的學者,不要做小人式的學者。” 706
 
614
【原文】 子游為武城宰。子曰:“汝得人焉爾乎?”曰:“有澹台滅明者,行不由徑,非公事,未償嘗至於偃之室也。”
【注釋】 澹(但)。偃:子遊的名。
【譯文】 子游為武城市長。孔子說:“你在那得到了人才嗎?“有個叫澹台滅明的人,一貫走正道,沒有公事,從不到我家裏來。” 1141
 
615
【原文】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將入門,策其馬,曰:‘非敢後也,馬不達也’。”
【注釋】 伐:誇耀。殿:殿后。
【譯文】 孔子說:“孟之反不自誇,打仗撤退時,主動在後面掩護,剛進城門,他策馬快速通過歡迎隊伍,說:‘不是我有膽走在最後,是馬跑不快’。” 1017
 
616
【原文】 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難乎免於今之世矣。”
【注釋】 鮀(脫)
【譯文】 孔子說:“沒有祝鮀的口才、卻有宋朝的美貌,一生難免災禍。” 1011
 
617
【原文】 子曰:“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
【注釋】
【譯文】 孔子說:“誰能出門不走門,為什麼沒人走我這條路呢?” 908
 
618
【原文】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注釋】 彬彬(賓):搭配恰當。史:言詞華麗。
【譯文】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他的品質勝過文采就會粗野,文采勝過品質就會浮華。只有文采和品質配合恰當,才是君子。” 420
 
619
【原文】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注釋】 罔(網):欺騙,不正直。
【譯文】 孔子說:“人正直,才能生活幸福;不正直的人有時也能生活平安,那只是僥倖逃過了災難而已。” 212
 
620
【原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注釋】
【譯文】 孔子說:“知道學習不如喜歡學習,喜歡學習不如以學習為快樂。” 609
 
621
【原文】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注釋】
【譯文】 孔子說:“中上等天賦的人,可以同他研究高深的學問;中下等天賦的人,不可以同他討論高深的學問。” 709
 
622
【原文】 樊遲問智,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智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
【注釋】
【譯文】 樊遲問智,孔子說:“做事順應民心,尊重宗教卻遠離宗教,就算明智了。”又問仁,答:“吃苦在前、享受在後,就算仁了。” 519
 
623
【原文】 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
【注釋】
【譯文】 孔子說:“明智的人喜歡水,仁慈的人喜歡山;明智的人好動,仁慈的人好靜;明智的人快樂,仁慈的人長壽。” 513
 
624
【原文】 子曰:“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
【注釋】
【譯文】 孔子說:“齊國的制度經過改革,就能達到魯國的水準;魯國的制度經過改革,就能走上正道。” 811
 
625
【原文】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注釋】 觚(孤):一種酒具,孔子說該話時,其形狀與以前不同。
【譯文】 孔子說:“這種祭禮用具,四不像,這是什麼用具!” 802
 
626
【原文】 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注釋】
【譯文】 宰我問:“作為一個仁慈的人,如果有人告訴他:‘有個仁慈的人落井了’,他會跳下去嗎?”孔子說:“怎麼能這樣?君子可以去救人,卻不可陷進去;可以受欺騙,卻不可以盲目行動。” 521
 
627
【原文】 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叛矣夫!”
【注釋】 約:約束。
【譯文】 孔子說:“廣泛學習、遵紀守法,就不會誤入歧途!” 218
 
628
【原文】 子見南子,子路不悅。夫子誓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
【注釋】
【譯文】 孔子會見了風流大美人南子,子路不高興。夫子發誓說:“若我有歪心,老天討厭我吧!老天討厭我吧!” 919
 
629
【原文】 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乎!民鮮久矣。”
【注釋】 中庸:恰到好處。鮮(顯):很少。
【譯文】 孔子說:“中庸作為道德標準,可算至高無上了!人們缺少它很久了。” 213
 
630
【原文】 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注釋】
【譯文】 子貢說:“如有人能讓百姓都得到實惠,又能扶貧濟困,怎樣?可算仁人嗎?”孔子說:“豈止是仁人!必定是聖人!堯舜都做不到!所謂仁人,只要能做到自己想成功時先幫別人成功,自己想得到時先幫別人得到,就可以了。推己及人,可算實行仁的方法。” 527
 

 
述而篇第七

701
【原文】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于我老彭。”
【注釋】
【譯文】 孔子說:“傳授知識而不從事創作,相信先人而又愛好古代典籍,我可以自比于商朝時的老彭。” 912
 
702
【原文】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注釋】 識(志):記住。
【譯文】 孔子說:“將知識默記在心,學習時,不感到滿足;教人時,不感到疲倦,對我來說沒什麼問題。” 916
 
703
【原文】 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注釋】 徙:遷移。
【譯文】 孔子說:“對品德不進行培養,對學問不進行鑽研,聽到好人好事不能跟著做,有了錯誤不能及時改正,這就是我所擔憂的。” 332
 
704
【原文】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注釋】 燕居:閒居。申申:衣冠整潔。夭夭:輕鬆舒適。
【譯文】 孔子在家沒事時,衣冠整潔,悠閒自在。 1512
 
705
【原文】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注釋】
【譯文】 孔子說:“我衰老得多嚴重啊!很久沒再夢見周公了。” 913
 
706
【原文】 子曰:“志于道、據於德、依于仁、游於藝。”
【注釋】
【譯文】 孔子說:“樹立崇高理想、培養高尚品德、心懷仁慈友愛、陶冶高雅情操。” 110
 
707
【原文】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注釋】 束脩(修):十條幹肉。
【譯文】 孔子說:“只要帶了見面禮,沒有我不教育的人。” 704
 
708
【原文】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注釋】 悱(匪):想說卻說不出來。隅:角落。
【譯文】 孔子說:“不到苦思冥想時,不去提醒;不到欲說無語時,不去引導。不能舉一例能理解三個類似的問題,就不要再教他了。” 710
 
709
【原文】 子食於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
【注釋】
【譯文】 有戴孝人在旁時,孔子從未吃飽過。 1510
 
710
【原文】 子於是日哭,則不歌。
【注釋】
【譯文】 當天哭過,孔子一天就不唱歌。 1504
 
711
【原文】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注釋】 暴虎:空手鬥虎。馮河:徒步過河。
【譯文】 孔子對顏淵說:“受重用時,就展露才華;不受重用時,就韜光養晦。只有我和你能做到!”子路說:“您帶兵作戰時,讓誰輔助?”孔子說:“徒手鬥猛虎、赤腳過深河,至死不悔的人,我不需要。我需要的是那種小心行事、以智謀取勝的人。” 1149
 
712
【原文】 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則從吾所好。”
【注釋】
【譯文】 孔子說:“如能致富,哪怕是趕車,我也幹;如不能,則隨我所好。” 921
 
713
【原文】 子之所慎:齋、戰、疾。
【注釋】
【譯文】 孔子慎重的事:齋戒、戰爭、疾病。 901
 
714
【原文】 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
【注釋】
【譯文】 孔子在齊國聽《韶樂》,三月不知肉味。他說:“沒想到好音樂這樣迷人。” 615
 
715
【原文】 冉有曰:“夫子為衛君乎?”子貢曰:“諾,吾將問之。”入,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為也。”
【注釋】
【譯文】 冉有說:“老師打算輔佐衛國的君主嗎?”子貢說:“哦,我去問問。”子貢進去後,問:“伯夷、叔齊那種人?”答:“古代賢人啊。”問:“他們後悔嗎?”答:“求仁而得仁,後悔什麼?”子貢出來說:“老師不會去。” 1032
 
716
【原文】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注釋】 肱(工):胳膊。
【譯文】 孔子說:“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也在其中了!缺少仁義的富貴,對我來說,就像天上的浮雲。” 923
 
717
【原文】 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注釋】
【譯文】 孔子說:“如果我能多活幾年,五十歲學《周易》,就可以無大錯了。” 611
 
718
【原文】 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
【注釋】 雅言:普通話。
【譯文】 孔子有時講普通話:讀詩、讀書、舉行典禮時,都用普通話。 707
 
719
【原文】 葉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子曰:“汝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
【注釋】
【譯文】 葉公問子路:孔子是怎樣的人,子路不回答。孔子說:“你怎麼不說:他這個人啊,發憤學習就忘記吃飯,高興起來就忘記了憂愁,不知道快要變老了等等?” 926
 
720
【原文】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注釋】
【譯文】 孔子說:“我不是天生就有學問的,只是個喜歡讀書、勤奮敏捷地追求知識的人。” 914
 
721
【原文】 子不語:怪、力、亂、神。
【注釋】
【譯文】 孔子不談論:怪異、暴力、變亂、鬼神。 903
 
722
【原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注釋】
【譯文】 孔子說:“三人走路,必有人可作為我的老師。選擇他的優點向他學習,借鑒他的缺點進行自我改正。” 617
 
723
【原文】 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
【注釋】 予:我。桓魋(環葵)
【譯文】 孔子說:“老天賦予我高尚的品德,追殺我的人能把我怎樣?” 907
 
724
【原文】 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
【注釋】
【譯文】 孔子說:“學生們,你們以為我教學有保留嗎?我沒有保留,我沒什麼不是同你們一起做的,孔丘就是這樣的人。” 712
 
725
【原文】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注釋】
【譯文】 孔子教學有四項內容:文獻、品行、忠誠、信實。 702
 
726
【原文】 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恆者,斯可矣。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恆矣。”
【注釋】 有恆:持之以恆。無而為有:本來沒有卻裝作有。約:貧窮。乎:於。
【譯文】 孔子說:“聖人,我不可能看到了;能看到君子,也就可以了。善人,我不可能看到了;能看到一心向善的人,也就可以了。沒有卻裝作擁有、空虛卻裝作充實、貧窮卻裝作富裕,打腫臉充胖子的人,很難一心向善!” 127
 
727
【原文】 子釣而不綱、弋而不射宿。
【注釋】 綱:網上總繩。弋:用帶繩的箭來射鳥。
【譯文】 孔子只釣魚而不撒網、只射飛鳥而不射睡鳥。 1506
 
728
【原文】 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
【注釋】 蓋:大概。知之次也:僅次於生而知之者。
【譯文】 孔子說:“有一種人,不瞭解情況就冒然行事,我不會這樣。多聽,向先進人物學習;多看,把細節牢記在心。就是掌握知識的最好方法。” 227
 
729
【原文】 互鄉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
【注釋】 互鄉:地名。與:讚賞。
【譯文】 有個地方風氣不正,那裏的人不講道理,該地的一個少年卻得到了孔子的接見,學生們都很疑惑。孔子說:“肯定他的進步,不等於認可他過去的錯誤,何必糾著別人的辮子不放呢?人家改好了,要肯定他有進步,過去的就不要提了。” 715
 
730
【原文】 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注釋】
【譯文】 孔子說:“仁離我們很遠嗎?我想要仁,仁就來了。” 508
 
731
【原文】 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孔子曰:“知禮。”孔子退,揖巫馬期而進之,曰:“吾聞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娶于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君而知禮,孰不知禮?”巫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
【注釋】
【譯文】 陳司敗問:“昭公知禮嗎?”孔子說:“知禮。”孔子走後,陳司敗對巫馬期說:“我聽說君子不袒護人,君子也袒護人嗎?昭公娶了一個吳國人做夫人,也姓姬,他卻將她改名換姓,叫她吳孟子。他也知禮,誰不知禮?”巫馬期把這話告訴了孔子,孔子說:“我真幸運,一有錯,就必定有人知道。” 1333
 
732
【原文】 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之。
【注釋】 反:反復。和(賀):跟唱。
【譯文】 孔子和別人一起唱歌,如果別人唱得好,就必定要他再唱,然後自己跟著唱。 606
 
733
【原文】 子曰:“文,莫吾猶人也。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
【注釋】 莫:大約。躬行:身體力行。
【譯文】 孔子說:“在理論知識方面,我還過得去;在品德修養方面,我卻做得不夠好。” 915
 
734
【原文】 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之不倦。則可謂雲爾已矣。”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
【注釋】 抑:只不過是。雲爾:這樣說。
【譯文】 孔子說:“如果說到聖人和仁人,我豈敢當?不過,永不滿足地提高修養,不厭其煩地教育學生。則可以這麼說。”公西華說:“這正是我們做不到的。” 928
 
735
【原文】 子疾病,子路請禱。子曰:“有諸?”子路對曰:“有之,《誄》曰:‘禱爾於上下神祗’”子曰:“丘之禱久矣。”
【注釋】 請禱:祈禱。有諸:有這回事嗎?誄(壘):祈禱文。祗(其):地神,天神為神。
【譯文】 孔子生重病,子路祈禱。孔子說:“有這回事嗎?”子路答:“有。我祈禱天神地神保佑您平安。”孔子說:“我早就祈禱了。” 1327
 
736
【原文】 子曰:“奢則不遜,儉則固,與其不遜也,寧固。”
【注釋】 固:簡陋。
【譯文】 孔子說:“奢侈就會驕狂,節約就會寒酸,與其驕狂,寧可寒酸。” 215
 
737
【原文】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注釋】
【譯文】 孔子說:“君子總是胸懷寬廣,小人總是憂愁悲傷。” 407
 
738
【原文】 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注釋】
【譯文】 孔子溫和而又嚴肅,威武而不兇猛,莊重而又安詳。 1201
 

 
泰伯篇第八


801
【原文】 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
【注釋】 泰伯:周文王的哥哥。
【譯文】 孔子說:“泰伯的品德高尚極了!三次讓出王位,百姓無法用語言來稱讚他。” 1014
 
802
【原文】 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于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注釋】 葸(喜):膽怯。絞:說話尖刻。篤(賭):忠實。偷:淡薄。
【譯文】 孔子說:“恭敬而無禮則徒勞,謹慎而無禮則膽怯,勇猛而無禮則闖禍,直率而無禮則尖刻。如果領導能真心愛護親屬,則百姓就會崇尚仁愛;如果領導能真心愛護故舊,則百姓就不會冷漠無情。” 838
 
803
【原文】 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曰:‘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
【注釋】 小子:對弟子的稱呼。
【譯文】 曾子得了重病,將學生召集起來,說:“同學們啊,看看我的足!看看我的腳!看看受過傷沒有,我一生謹慎,總是小心翼翼,就像站在深淵之旁,就像踩在薄冰之上。現在,我的身體再也不會受傷了!” 1413
 
804
【原文】 曾子有疾,孟敬子問之,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背矣。籩豆之事,則有司存。”
【注釋】 鄙:粗野。背:背理。籩(邊)豆:祭祀用具。有司:主管某方面的官吏。
【譯文】 曾子得了重病,孟敬子來探問,曾子說:“鳥快死時,叫聲都很悲哀;人快死時,說話都很善良。君子所重視的問題有三個:表情動人,就可以避免粗暴無理;臉色嚴肅,就可以得到信任;言談優雅,就可以避免庸俗荒謬。禮儀方面的事,有人負責。” 444
 
805
【原文】 曾子曰:“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較。昔者吾友嘗從事于斯矣。”
【注釋】
【譯文】 曾子說:“自己才華橫溢卻向俗人請教,自己知識淵博卻向文盲請教;有知識謙虛為沒知識,有才能謙虛為沒才能,從不計較別人的無理冒犯。從前我的一個朋友就是這樣做的。” 229
 
806
【原文】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
【注釋】 尺:一尺23釐米。孤:死去父親的孩子。
【譯文】 曾子說:“可以託付孤兒,可以託付江山,生死關頭,臨危不懼的人。是君子嗎?當然是君子。” 427
 
807
【原文】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注釋】 已:停止。
【譯文】 曾子說:“有志者不可以不培養堅強的意志,因為責任重大而且道路遙遠。以實現全人類和平友愛為自己的責任,這樣的責任不是很重大嗎?為理想奮鬥終身,這樣的道路不是很遙遠嗎?” 228
 
808
【原文】 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
【注釋】
【譯文】 孔子說:“以吟誦詩篇抒發熱情、以堅守禮法建功立業、以聆聽音樂娛悅身心。” 105
 
809
【原文】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注釋】
【譯文】 孔子說:“群眾贊同的,就要執行;群眾不理解的,就要向群眾解釋清楚。” 807
 
810
【原文】 子曰:“好勇疾貧,亂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
【注釋】 疾:厭惡。
【譯文】 孔子說:“崇尚勇猛而討厭貧困的人,是禍害;被人唾棄的沒良心的人,是禍害。” 324
 
811
【原文】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
【注釋】
【譯文】 孔子說:“一個人即使有周公一樣的美好的才能,如果驕傲吝嗇,也就不值一提了。” 327
 
812
【原文】 子曰:“三年學,不至於穀,不易得也。”
【注釋】 穀:指奉祿。
【譯文】 孔子說:“學了三年,還找不到好工作的人,很少有。” 705
 
813
【原文】 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現,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注釋】 篤(賭):忠實。
【譯文】 孔子說:“堅守信譽,努力學習,誓死主持正義;不入險地,不住亂世;國家太平則一展才華,社會黑暗則隱姓埋名。治世中,貧賤就是恥辱;亂世中,富貴也是恥辱。” 236
 
814
【原文】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注釋】
【譯文】 孔子說:“不在那個位置上,就不要想那個位置上的事。” 304
 
815
【原文】 子曰:“師摯之始,《關雎》之亂,洋洋乎,盈耳哉!”
【注釋】 師:樂官。摯:人名。亂:合奏。洋洋:豐富。
【譯文】 孔子說:“從音樂大師開始獨奏,到結尾的合奏,美妙的音樂充滿了我的耳朵!” 1309
 
816
【原文】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願、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注釋】 侗(同):幼稚。願:樸實。悾悾(空):誠懇。
【譯文】 孔子說:“狂妄而不直率、幼稚而不老實、看上去忠厚卻不講信用,我無法理解這種人。” 328
 
817
【原文】 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注釋】 及:趕上。
【譯文】 孔子說:“學習如同賽跑,惟恐趕不上,趕上了,又怕被超過。” 604
 
818
【原文】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
【注釋】 與:參與,奪取。
【譯文】 孔子說:“舜、禹真偉大!他們獲得天下依靠的不是暴力。” 1006
 
819
【原文】 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
【注釋】 則:效法。名:效法。煥:光輝。文章:制度。
【譯文】 孔子說:“堯當君主,偉大崇高,可比於天!他的恩德,無法形容!他的功勞,千古留芳!他的制度,光輝燦爛!” 1027
 
820
【原文】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治臣十人。”孔子曰:“才難,不其然乎?唐虞之際,于斯為盛。有婦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
【注釋】
【譯文】 舜有五個能人而使天下大治,武王說:“我有十個賢才。”孔子說:“人才難得,難道不是這樣的嗎?堯、舜、武王時期,人才最多,也不過如此,武王的十個賢人中還有一個女性。周文王掌握著國家三分之二的面積,卻仍然服從中央的領導。他的品德,真算至高無上了。” 1031
 
821
【原文】 子曰:“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美乎黻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禹,吾無間然矣。”
【注釋】 間(見):找出空隙。菲(匪)薄。黼(扶):祭祀的衣服。冕(免):帽子。溝洫(序):溝渠。
【譯文】 孔子說:“禹,無可挑剔。他自己粗茶淡飯,而祭品卻很豐盛;自己衣服樸素,而祭服卻很華美美;自己宮殿簡陋,卻盡力興修水利。禹,無可挑剔。” 1024
 

 
子罕篇第九

901
【原文】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注釋】
【譯文】 孔子極少談論:私利、命運、仁道。 902
 
902
【原文】 達巷黨人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吾何執?執禦乎?執射乎?吾執禦矣。”
【注釋】 達巷:地名。黨:500家為一黨。
【譯文】 貴族區的人說:“孔子真偉大!博學多才,樣樣都是專家。”孔子聽說後,對學生說:“我的專長是什麼?是駕駛?是射擊?大概是駕駛吧。” 1207
 
903
【原文】 子曰:“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拜下,禮也;今拜乎上,泰也。雖違眾,吾從下。”
【注釋】 拜下:在堂下拜。
【譯文】 孔子說:“用麻布做禮帽,是以前的規定;現在都用絲綢,比較節約,我隨大眾。在堂下拜見君主,是以前的規定;現在都堂上拜,沒有禮貌。雖然違反大眾,我還是贊同在堂下拜。” 1320
 
904
【原文】 子絕四:毋臆,毋必,毋固,毋我。”
【注釋】
【譯文】 孔子杜絕四種弊病:不主觀臆斷,不絕對肯定,不固執己見,不唯我獨尊。” 906
 
905
【原文】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注釋】 茲:我這裏。後死者:指孔子自己。與:參與。如予何:奈我何。
【譯文】 孔子在匡地被困,他說:“文王死了後,文化遺產不都由我繼承嗎?老天若要滅絕文化,我就不會掌握這些文化了;老天若不滅絕文化,匡人能把我怎樣?” 930
 
906
【原文】 太宰問于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子聞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注釋】 太宰:官名。
【譯文】 太宰問子貢:“老師是聖人嗎?為什麼如此多才多藝?”子貢說:“老天本來就要他成為聖人,又要他多才多藝。”孔子聽說後,說:“太宰瞭解我嗎?我小時候生活艱難,所以會幹一些粗活。貴族會有這麼多技藝嗎?不會有的。” 1212
 
907
【原文】 牢曰:“子雲:‘吾不試,故藝。’”
【注釋】 牢:孔子的弟子。試:被任用。
【譯文】 牢說:“孔子說過:‘我沒有被重用,所以學會了許多技藝。’” 1202
 
908
【原文】 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注釋】
【譯文】 孔子說:“我知識豐富嗎?我無知啊。有個農民問我,他提出的問題,我一無所知,我問了事情的來龍去脈後,才徹底清楚了。” 922
 
909
【原文】 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
【注釋】
【譯文】 孔子說:“鳳凰不飛來,黃河不出圖,這些像徵出聖人的現象都沒出現,看來我完了。” 910
 
910
【原文】 子見齊衰者,冕衣裳者,與瞽者,見之,雖少,必作;過之,必趨。
【注釋】 齊衰(茲摧):喪服。瞽(鼓):盲。
【譯文】 孔子見戴孝的人、穿官服的人、以及盲人,即使是年輕人,也必定站起來;從他們身邊過,必定快走。 1522
 
911
【原文】 顏淵喟然歎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注釋】 卓爾:高大的樣子。末:沒有。由:途徑。
【譯文】 顏淵感歎地說:“老師的學問越仰望越覺得高聳,越鑽研越覺得深厚;看著就在前面,忽然卻在後面。老師步步引導,用知識豐富我,用禮法約束我,想不學都不成。我竭盡全力,仍然 像有座高山矗立眼前。我想攀上去,但覺得無路可走。” 1213
 
912
【原文】 子疾病,子路使門人為臣。病間,曰:“久矣哉,由之行詐也!無臣而為有臣。吾誰欺?欺天乎?且予與其死於臣之手也,無甯死於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縱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注釋】 門人:孔子的弟子。
【譯文】 孔子得了重病,子路讓同學當傭人。病情好轉後,孔子說:“子路騙我很久了!我沒有傭人卻冒出來了傭人。我欺騙誰?欺天嗎?與其讓傭人給我送終,不如讓學生給我送終!即使我的喪事辦得不隆重,我的屍體還會丟在路上嗎?” 934
 
913
【原文】 子貢曰:“有美玉於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注釋】 韞(運):藏。櫝(獨):大櫃子。賈(古):商人。沽(詁):賣出。
【譯文】 子貢說:“假如這有塊美玉,是用櫃子藏起來呢?還是賣給識貨的人呢?”孔子說:“賣出去!賣出去!我等著識貨的人。” 925
 
914
【原文】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注釋】 九夷:東部少數民族地區。或:有人。
【譯文】 孔子想到一個邊遠地區去住。有人說:“這地方很落後,怎麼辦?”孔子說:“君子住在那,還有什麼落後?” 920
 
915
【原文】 子曰:“吾自衛返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
【注釋】
【譯文】 孔子說:“我從衛國返回魯國,才把音樂整理好,《雅》、《頌》都安排妥當。” 918
 
916
【原文】 子曰:“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何有於我哉?”
【注釋】
【譯文】 孔子說:“在外獻身祖國,在家孝順父母,盡力辦好喪事,不酗酒,對我有什麼問題?” 224
 
917
【原文】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注釋】
【譯文】 孔子在河邊說:“時光如流水!日夜不停留。” 909
 
918
【原文】 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注釋】
【譯文】 孔子說:“我沒見過喜歡美德如同喜歡美色的人。” 307
 
919
【原文】 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注釋】 簣(愧):筐。平:把。。填平。
【譯文】 孔子說:“譬如堆山,還差一筐,沒堆成就停了,功虧一簣是自己造成的;譬如填坑,只倒一筐,繼續填下去,堅持不懈是自己決定的。” 226
 
920
【原文】 子曰:“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
【注釋】
【譯文】 孔子說:“聽我說話毫不懈怠的人,只有顏回吧!” 1103
 
921
【原文】 子謂顏淵曰:“惜乎!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
【注釋】
【譯文】 孔子評論顏回:“可惜啊 !我只見他前進,沒見他停止。” 1111
 
922
【原文】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
【注釋】 秀:莊稼開花,實,結果。
【譯文】 孔子說:“出了苗而不開花的情況是有的!開了花而不結果的情況也是有的!” 319
 
923
【原文】 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注釋】
【譯文】 孔子說:“年輕人值得敬佩,怎知後代不如今人?四五十歲還默默無聞的人,就沒什麼前程了。” 713
 
924
【原文】 子曰:“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遜與之言,能無悅乎,繹之為貴。悅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注釋】 法語:合乎法則的話。與:讚揚。繹:分析。末:沒有。
【譯文】 孔子說:“合情合理的規勸,能不聽從嗎?改正了錯誤才是可貴;恭維讚揚的話語,能不令人高興嗎?分析了原因才是可貴。只高興而不分析、只聽從而不改正的人,我是一點辦法也沒有。” 342
 
925
【原文】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注釋】
【譯文】 孔子說:“一切要以忠信為本,不要結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有錯誤不要怕改正。” 112
 
926
【原文】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注釋】 三軍:周朝12500為一軍。匹夫:普通百姓。
【譯文】 孔子說:“三軍可以剝奪主帥,匹夫不可剝奪志向。” 210
 
927
【原文】 子曰:“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終身誦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注釋】 縕(運):綿。狐貉(和):狐皮貉皮。忮(至):嫉妒。臧:好。
【譯文】 孔子說:“穿著破舊衣服,與穿著狐皮貉皮衣服的人站在一起,而不感到慚愧的人,大概只有子路吧?‘不嫉妒不貪婪,有何不好?’”子路終身記著這話。孔子知道後,又說:“這是應該做到的,怎值得滿足?” 1146
 
928
【原文】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注釋】 後凋:最後凋謝。
【譯文】 孔子說:“天冷時,才知道松柏最後凋謝。” 207
 
929
【原文】 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注釋】
【譯文】 孔子說:“明智的人不會迷惑,仁愛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不會害怕。” 509
 
930
【原文】 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
【注釋】
【譯文】 孔子說:“共同學習,不一定能共同進步;共同進步,不一定能共同創業;共同創業,不一定能共同開拓。” 225
 
931
【原文】 唐棣之華,偏其反而,豈不爾思?室是遠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
【注釋】 唐棣(地):一種花。爾:你。
【譯文】 有一首詩這樣說:“唐棣開花,翩翩搖擺,我能不思念嗎?只是離得太遠了。”孔子說:“不是真的思念,如果真的思念,再遠又有什麼關係?” 337
 

 
鄉黨篇第十

1001
【原文】 孔子於鄉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廟朝廷,便便言,唯謹爾。
【注釋】 恂恂(旬):恭順。便便(篇上聲):口齒伶俐。
【譯文】 孔子在鄉親面前,溫和恭順,像不會說話的人;在宗廟朝廷裏,口齒清晰,只是很謹慎。 1523
 
1002
【原文】 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與與如也。
【注釋】 侃侃(坎):溫和快樂。訚訚(銀):言談正直。踧踖(促急):恭而不安。與與:小心謹慎。
【譯文】 上朝時,同下大夫說話,輕鬆快樂;同上大夫說話,和顏悅色;在國君面前,恭恭敬敬,儀態安詳。 1525
 
1003
【原文】 君召使擯,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揖所與立,左右手,衣前後,襜如也;趨進,翼如也;賓退,必複命曰:“賓不顧矣。”
【注釋】 擯(賓的去聲):接待賓客。躩(決):走路快的樣子。襜(攙):整齊。
【譯文】 國君召孔子去接待來賓,孔子表情莊重,腳步迅速;與兩旁的人作揖,左右拱手,衣服前後擺動,很整齊;快速向前時,步伐輕快;來賓走後,必定回報說:“客人走遠了。” 1529
 
1004
【原文】 入公門,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門,行不履閾。過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攝齊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顏色,怡怡如也。沒階,趨,翼如也。複其位,踧踖如也。
【注釋】 閾(玉):門檻。齊(茲):衣服的下擺。
【譯文】 進入朝廷大門時,走路像鞠躬一樣,如同無處容身。不在門中間站立,腳不踩門檻。從君主的座位前經過,表情莊嚴,腳步輕快,說話好像氣不足。提著衣邊上堂,像鞠躬,憋著氣 像沒有呼息一樣。出來時,每下一個臺階,神態舒展,心情舒暢。下完臺階,步伐加快,如同長了翅膀。回到自己的位置,又顯得恭敬謹慎。 1531
 
1005
【原文】 執圭,鞠躬如也,如不勝。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戰色,足蹜蹜,如有循。享禮,有容色。私覿,愉愉如也。
【注釋】 圭(歸):代表國家的玉器。蹜蹜(宿):小步走路。覿(敵):偷看。
【譯文】 拿著圭時,像鞠躬,如同拿不動。向上舉好像作揖,放下來好像交給別人。臉色凝重,戰戰兢兢,腳步細碎,像沿著一條線走路。獻禮時,和顏悅色。便訪時,輕鬆愉快。 1527
 
1006
【原文】 君子不以紺緅飾,紅紫不以為褻服。當暑,袗絺綌,必表而出之。緇衣,羔裘;素衣,麑裘;黃衣,狐裘。褻裘長,短右袂。必有寢衣,長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喪無所不佩。非帷裳,必殺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
【注釋】 紺(幹):深青透紅。緅(鄒):黑中透紅。袗(診):單衣。絺(癡):細葛布。綌(西):粗葛布。
【譯文】 君子不用深紅色做衣邊,紅色紫色不可做內衣。夏天,穿單衣,外出必套外套。黑色內衣,配黑色的外套;白色的內衣,配黃色外套;黃色的內衣,配黃色外套。內衣較長,右袖較短。一定要有睡衣,長一身半。坐墊要厚。喪事結束後,無所不佩。不是正式場合的衣服,一定要裁邊。弔喪時不穿黑衣、不戴黑帽。每月初一,必穿朝服去朝見。 1533
 
1007
【原文】 齋,必有明衣,布。齋必變食,居必遷坐。
【注釋】
【譯文】 齋戒沐浴時,必有布做的浴衣。齋戒時,一定要改變平時的飲食,一定要改變住處。 1516
 
1008
【原文】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惟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薑食,不多食。
【注釋】 膾(快):切細的肉。饐(義):陳舊。餲(愛):變質。餒(內的上聲):魚腐爛。脯(府):熟肉幹。
【譯文】 糧食儘量精,肉類儘量細。變質的東西不吃;變色的東西不吃,變味的東西不吃;烹飪得不好不吃;不是吃飯的時間不吃;切的不好看不吃;調味品不好不吃。肉類雖多,但不要吃過量。只有酒不限量,但不要喝醉。從集市上買來的酒肉不吃;每餐必有薑,但不多吃。 1532
 
1009
【原文】 祭於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注釋】
【譯文】 參加國家的祭典,分得的祭肉不留過夜;家裏的祭肉,不留過三日。過了三日,就不吃了。 1519
 
1010
【原文】 食不語,寢不言。
【注釋】
【譯文】 吃飯時不說話,睡覺時不說話。 1502
 
1011
【原文】 雖疏食菜羹,瓜祭,必齋如也。
【注釋】 瓜祭:飯前的祭祀。
【譯文】 即使是粗茶淡飯,飯前也要祭一祭,像齋戒一樣嚴肅。 1511
 
1012
【原文】 席不正,不坐。
【注釋】
【譯文】 坐席沒擺正,不坐。 1501
 
1013
【原文】 鄉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
【注釋】
【譯文】 鄉親們的飲酒儀式結束時,要等老人出去後,才能出去。 1509
 
1014
【原文】 鄉人儺,朝服而立於阼階。
【注釋】 儺(挪):阼(做):東面的臺階。
【譯文】 鄉親們舉行驅鬼儀式時,要穿朝服站在東邊的臺階上。 1507
 
1015
【原文】 問人於他邦,再拜而送之。
【注釋】
【譯文】 托人給外國的朋友送禮時,一定拜兩次送行。 1508
 
1016
【原文】 康子饋藥,拜而受之。曰:“丘未達,不敢嘗。”
【注釋】
【譯文】 季康子送藥,孔子拜受了。說:“我對藥性不瞭解,不敢嘗。” 1518
 
1017
【原文】 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
【注釋】
【譯文】 馬廄燒了。孔子退朝回來,問:“傷人了嗎?”不問馬的情況。 808
 
1018
【原文】 君賜食,必正席先嘗之;君賜腥,必熟而薦之;君賜生,必畜之。侍食於君,君祭,先飯。
【注釋】 薦:供奉。
【譯文】 君主賜的食物,孔子一定要擺正先嘗;君主賜的鮮肉,一定要煮熟供奉祖先;君主賜的活物,一定要養起來。陪君主吃飯,君主祭祀時,自己先嘗。 1526
 
1019
【原文】 疾,君視之,東首,加朝服,拖紳。
【注釋】 紳:束在腰間的寬頻子。
【譯文】 孔子生病,君主來探問,孔子面朝東迎接,蓋著朝服,拖著帶子。 1513
 
1020
【原文】 君命召,不俟駕行矣。
【注釋】
【譯文】 君主召見時,不等車備好,自己就步行而去。 1505
 
1021
【原文】 入太廟,每事問。
【注釋】
【譯文】 孔子進太廟,每件事都問。 1301
 
1022
【原文】 朋友死,無所歸,曰:“於我殯。”
【注釋】
【譯文】 朋友死了,沒人辦喪事,孔子說:“我來辦。” 1514
 
1023
【原文】 朋友之饋,雖車馬,非祭肉,不拜。
【注釋】
【譯文】 朋友的贈品,即使是車馬,不是祭肉,不拜。 1515
 
1024
【原文】 寢不屍,居不容。
【注釋】
【譯文】 睡覺時不要直挺著像死人,在家閑住時不要像正式場合那樣嚴肅。 1503
 
1025
【原文】 見齊衰者,雖狎,必變;見冕者與瞽者,雖褻,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負版者;有盛饌,必變色而作;迅雷風烈必變。
【注釋】 齊衰(資摧):喪服。狎(霞):親昵。饌(賺):飲食。
【譯文】 見穿喪服的人,即使再親密,也一定要嚴肅;見穿官服的人和盲人,即使再熟悉,也一定要有禮貌;在車上遇到送殯的人,一定身體前傾表示同情,遇見背負版圖的人也一樣;在重大宴席上,一定表情嚴肅致謝;遇到打響雷、刮大風,一定表情嚴肅表示對天的敬畏。 1528
 
1026
【原文】 升車,必正立,執綏。車中,不內顧,不疾言,不親指。
【注釋】 綏(隨):扶手帶。
【譯文】 上車時,一定先站直,然後拉著扶手上車,在車中,不回頭,不急切說話,不指指劃劃。 1520
 
1027
【原文】 色斯舉矣,翔而後集,曰:“山梁雌雉,時哉!時哉!”子路拱之,三戛而作。
【注釋】 戛(夾):鳥叫聲。
【譯文】 孔子郊遊,看見野雞飛翔一陣後停在樹上,孔子神情一變,說:“山脊上的野雞啊,時運好啊!時運好!”子路向它們拱拱手,野雞長叫幾聲飛走了。 1524
 

 
先進篇第十一


1101
【原文】 子曰:“先進于禮樂,野人也;後進于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
【注釋】
【譯文】 孔子說:“平民因學習優秀而獲得官職。貴族因世襲了官職而去學習。如果我用人,就用平民。” 824
 
1102
【原文】 子曰:“從我于陳、蔡者,皆不及門也。”
【注釋】
【譯文】 孔子說:“跟我在陳、蔡受苦的人,都不在身邊了。” 1105
 
1103
【原文】 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
【注釋】
【譯文】 孔子的學生中,品德高尚的有: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善於言談的有:宰我、子貢;善於政事的有:冉有、季路;精通文學的有:子游、子夏。 1136
 
1104
【原文】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無所不悅。”
【注釋】
【譯文】 孔子說:“顏回對我沒幫助,我所說的一切他都洗耳恭聽。” 1110
 
1105
【原文】 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注釋】 間(見)
【譯文】 孔子說:“閔子騫真孝順!外人都贊同他父母兄弟對他的稱讚。” 1114
 
1106
【原文】 南容三複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注釋】 白圭(歸):指詩經中有關言談謹慎的詩句。妻(氣)
【譯文】 南容經常朗誦有關言談謹慎的詩篇,孔子就把侄女嫁給了他。 1104
 
1107
【原文】 季康子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無。”
【注釋】
【譯文】 季康子問:“您的學生中誰好學?”孔子答:“有個叫顏回的好學,不幸短命死了,現在沒有。” 1130
 
1108
【原文】 顏淵死,顏路請子之車以為之槨。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鯉也死,有棺而無槨。吾不徒行以為之槨,以吾從大夫之後,不可徒行也。”
【注釋】 槨(果):外層棺材為槨,內層棺材為棺。
【譯文】 顏淵死,顏淵的父親顏路請孔子賣車給顏淵做槨。孔子說:“有才無才,都是兒子。我的兒子孔鯉死時,有棺而無槨。我不賣車步行為他做槨,因為我做過大夫,不可以步行。” 1147
 
1109
【原文】 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
【注釋】
【譯文】 顏淵死,孔子說:“哎!老天要我的命啊!老天要我的命啊!” 1106
 
1110
【原文】 顏淵死,子哭之慟。從者曰:“子慟矣!”曰:“有慟乎?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
【注釋】 慟(痛):極度悲痛。
【譯文】 顏淵死,孔子痛哭。身邊的人說:“您不要過於悲痛了!”孔子說:“過於悲痛了嗎?不為他悲痛為誰悲痛?” 1127
 
1111
【原文】 顏淵死,門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門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視予猶父也,吾不得視猶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注釋】
【譯文】 顏淵死,學生們要厚葬他。孔子說:“不可。”學生們還是厚葬了他。孔子說:“顏回把我當作父親,我卻沒把他當作兒子。不是我要這樣,是學生們背著我幹的。” 1143
 
1112
【原文】 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注釋】
【譯文】 季路問怎樣侍奉鬼神,孔子說:“人都不能侍奉好,還談什麼侍奉鬼神?“請問死是怎麼回事?“生都不瞭解,還談什麼瞭解死?” 924
 
1113
【原文】 閔子侍側,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貢,侃侃如也。子樂,“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注釋】 訚訚(音):和顏悅色。行行(杭的去聲):剛強。侃侃(坎):理直氣壯。
【譯文】 閔子騫在旁侍奉時,一副正直而恭敬的樣子;子路侍奉時,一副剛強的樣子;冉有、子貢侍奉時,一副溫和快樂的樣子。孔子樂了,說:“像子路這樣,恐怕不得好死。” 1137
 
1114
【原文】 魯人為長府。閔子騫曰:“仍舊貫,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注釋】
【譯文】 魯國重建國庫。閔子騫說:“仍用舊庫,不行嗎?何必改建?”孔子說:“此人很少說話,但一開口就說到點子上。” 1134
 
1115
【原文】 子曰:“由之瑟,奚為於丘之門?”門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
【注釋】
【譯文】 孔子說:“子路彈琴,幹嘛要在我這裏彈?”學生因此不尊敬子路。孔子知道後,說:“子路的彈得很不錯了,只是還不精通而已。” 1131
 
1116
【原文】 子貢問:“師與商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注釋】
【譯文】 子貢問:“子張與子夏誰能幹些?”孔子說:“子張做事總是過頭,子夏總是差點火候。”說:“那麼是子張強些嘍?”孔子說:“過頭和差點一樣。” 1139
 
1117
【原文】 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注釋】
【譯文】 季氏比周公還富,然而冉求還在幫他搜括錢財。孔子說:“他不是我的學生,同學們可以敲鑼打鼓地聲討他。” 1132
 
1118
【原文】 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喭。
【注釋】 辟(屁):偏激。喭(燕):剛猛。
【譯文】 高柴愚笨,曾參遲鈍,顓孫師偏激,仲由莽撞。 1102
 
1119
【原文】 子曰:“回也其庶乎?屢空。賜不受命,而貨殖焉,臆則屢中。”
【注釋】 庶(術):差不多。
【譯文】 孔子說:“顏回的學問不錯了吧?可他卻受窮。子貢不相信命運,卻能經商致富,對市場行情判斷準確。” 1118
 
1120
【原文】 子張問善人之道。子曰:“不踐跡,亦不入於室。”
【注釋】
【譯文】 子張問做善人的方法。孔子說:“不踏著前人的腳印走,學問也就難以精通。” 216
 
1121
【原文】 子曰:“論篤是與,君子者乎?色莊者乎?”
【注釋】 篤(賭):忠誠。與:贊同。色莊:外表莊重。
【譯文】 孔子說:“讚賞忠誠的人,是君子?還是偽裝的?” 211
 
1122
【原文】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注釋】
【譯文】 子路問:“聽到就做嗎?”孔子說:“有父兄在,怎麼能聽到就做?”冉有問:“聽到就做嗎?”孔子說:“聽到就做。”公西華說:“仲由問‘聽到就做嗎’,您說‘有父兄在’;冉求也問‘聽到就做嗎’,您卻說‘聽到就做’。我很疑惑,請問這是為什麼?”孔子說:“冉求總是退縮,所以要鼓勵他;仲由膽大,所以要約束他。” 719
 
1123
【原文】 子畏于匡,顏淵後。子曰:“吾以汝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注釋】
【譯文】 孔子被困于匡地,顏淵最後才來。孔子說:“我以為你死了。”顏淵說:“您在,我怎敢死?” 1123
 
1124
【原文】 季子然問:“仲由、冉求可謂大臣與?”子曰:“吾以子為異之問,曾由與求之問。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今由與求也,可謂具臣矣。”曰:“然則從之者與?”子曰:“?父與君,亦不從也。”
【注釋】 ?(世):地位低下的人殺地位高的人。
【譯文】 季子然問:“仲由、冉求可算大臣嗎?”孔子說:“我以為您問別人,哪知道您問此二人。所謂大臣,應以仁道輔佐君主,不行就不幹。現在他二人,可算充數的臣子了。”說:“那麼他們是否絕對聽話?”孔子說:“?父和?君,他們也不會服從。” 1151
 
1125
【原文】 子路使子羔為費宰。子曰:“賊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讀書,然後為學?”子曰:“是故惡夫佞者。”
【注釋】
【譯文】 子路派子羔當費市市長。孔子說:“這是誤人子弟。”子路說:“有人民,有土地,何必讀書,才算學習?”孔子說:“這真是強詞奪理。” 1144
 
1126
【原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點,爾何如?”鼓瑟稀,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三子者出,曾皙後。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 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注釋】 攝(聶):夾。哂(沈):譏笑。端:禮服的名稱。章甫:禮帽的名稱。相:司儀。鏗(坑):像聲字。撰(賺):描述。舞雩(魚):魯國祈天求雨的地方。
【譯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陪坐,孔子說:“不要顧及我年長,而不敢講真話。你們經常說,沒人理解你們,如果有人理解並重用你們,你們打算咋辦?”子路急忙說:“較大國家,夾在大國之間,外有強敵入侵,內有饑荒肆虐,我來管理,只要三年,可使人人有勇氣,個個講道義。”孔子微笑。“冉求,你怎樣?”答:“方圓幾十裏的地方,我來治理,只要三年,可使百姓衣食充足,至於精神文明,要等能人來教化。“公西赤,你怎樣?”答:“我不敢說能幹好,但願意學習。祭祀的事,外交的事,我願穿著禮服,做個助理。“曾點,你怎樣?”曾皙彈琴正接近尾聲,他鏗地一聲放下琴,站起來說:“我與他們三位不同。”孔子說:“說說有什麼關係?只是各談各的志向而已。”曾點說:“暮春三月,穿上春天的衣服,約上五六人,帶上六七個童子,在沂水邊沐浴,在高坡上吹風,一路唱著歌而回。”夫子感歎說:“我欣賞曾點的情趣。”其他三人走後,曾皙問:“他們三人的話怎樣?”孔子說:“只是各談各的志向而已。“您為何笑仲由呢?“治國要講禮讓,他的話一點也不謙虛,所以笑他。“冉求談的是治國嗎?“怎麼見得治理方圓幾十裏的地方就不是治國呢?“公西赤談的是治國嗎?“祭祀和外交,不是國家大事是什麼?如果公西赤只能當助理,誰能當總理?” 1154
 

 
顏淵篇第十二


1201
【原文】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注釋】 複:實現。
【譯文】 顏淵問仁。孔子說:“用堅強的意志、頑強的拼搏精神,主持正義、捍衛道德、維護和平,這就是仁。一旦做到了這一點,普天下的人都會崇敬你、追隨你、向你學習。為崇高理想而奮鬥要靠的是自己,難道還能靠別人嗎?”顏淵說:“請問其詳?”孔子說:“違反禮法的事不要看、不要聽、不要說、不要做。”顏淵說:“我雖不才,願照此辦理。” 528
 
1202
【原文】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注釋】
【譯文】 仲弓問仁。孔子說:“出門時要像會見貴賓一樣莊重,建工程時要像舉行盛大祭典一樣嚴肅。自己不願做的,不要強加於人。同事中相處融洽,親屬中和睦友愛。”仲弓說:“我雖不才,願照此辦理。” 522
 
1203
【原文】 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曰:“其言也訒,斯謂之仁已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訒乎?”
【注釋】 訒(認):難。
【譯文】 司馬牛問仁。孔子說:“仁者言談謹慎。”說:“言談謹慎,就能叫做仁嗎?”孔子說:“做起來很難,言談能不謹慎嗎?” 520
 
1204
【原文】 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注釋】
【譯文】 司馬牛問君子。孔子說:“君子不憂不懼。”問:“不憂不懼,就能叫做君子嗎?”孔子說:“問心無愧,何來憂懼?” 436
 
1205
【原文】 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注釋】
【譯文】 司馬牛憂傷地說:“別人都有兄弟,唯獨我沒有。”子夏說:“我聽說過:‘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業而不犯錯誤,對人恭敬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君子擔心什麼沒有兄弟?” 933
 
1206
【原文】 子張問明。子曰:“浸潤之譖,膚受之訴,不行焉,可謂明也已矣;浸潤之譖,膚受之訴,不行焉,可謂遠也已矣。”
【注釋】 譖(怎的去聲):誣陷。
【譯文】 子張問明。孔子說:“暗中謠言、惡毒誹謗,傳到你這裏就行不通了,就算英明了,就算看得遠了。” 234
 
1207
【原文】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注釋】
【譯文】 子貢問政。孔子說:“確保豐衣足食、軍事強大、人民信任。”子貢說:“如果不能同時做到,以上三項中哪項可以去掉?“軍事。“如果還不行,剩下二項中哪項可以去掉?“衣食。自古皆有死,缺少人民的信任,國家就要滅亡。” 846
 
1208
【原文】 棘子成曰:“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猶犬羊之?。”
【注釋】 ?(闊):皮革。
【譯文】 棘子成說:“君子品質好就可以了,何必要有文化?”子貢說:“可惜啊,您這樣理解君子,您應為說這話而後悔。文化和品質同樣重要。就像虎豹的皮革與犬羊的皮革難以分別一樣。” 439
 
1209
【原文】 哀公問於有若曰:“年饑,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曰:“盍徹乎?”曰:“二,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對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注釋】 盍(何):何不。徹:什一稅。二:十分之二稅。
【譯文】 哀公問有若:“饑荒年,國庫空,怎麼辦?”有若說:“賦稅減半。“現在我還嫌稅少,怎麼能減半?“百姓富裕了,您還會不富裕?百姓貧窮了,您哪來富裕?” 845
 
1210
【原文】 子張問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義,崇德也。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誠不以富,亦只以異。’”
【注釋】
【譯文】 子張問提高品德、明辨是非。孔子說:“以忠信為宗旨,弘揚正義,就可以提高品德。對一個人,愛的時候,就希望他長生不老;恨的時候,就希望他馬上去死。既盼他長生,又盼他快死,這就是不辨是非。這樣做對自己沒好處,只能使人覺得你不正常。” 239
 
1211
【原文】 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注釋】
【譯文】 齊景公問政。孔子說:“君像君、臣像臣、父像父、子像子。”齊景公說:“說得好極了!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即使糧食再多,我能吃到嗎?” 843
 
1212
【原文】 子曰:“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也與?”子路無宿諾。
【注釋】
【譯文】 孔子說:“僅憑片面之詞就可以斷案的人,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履行諾言從不拖到第二天。 1115
 
1213
【原文】 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
【注釋】
【譯文】 孔子說:“審案,我跟別人一樣。我想做的是:使案件消失!” 911
 
1214
【原文】 子張問政。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
【注釋】
【譯文】 子張問政。孔子說:“勤勉為公,忠心報國。” 810
 
1215
【原文】 子曰:“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叛矣夫!”
【注釋】
【譯文】 孔子說:“廣泛學習、遵紀守法,就不會誤入歧途!” 217
 
1216
【原文】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注釋】
【譯文】 孔子說:“君子幫助人取得成績,不促使人陷入失敗。小人相反。” 416
 
1217
【原文】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注釋】
【譯文】 季康子問政。孔子說:“所謂政治,就是正直。您以正直做表率,誰還敢不正直?” 823
 
1218
【原文】 季康子患盜,問於孔子。孔子對曰:“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
【注釋】
【譯文】 季康子苦於盜賊,問孔子怎麼辦。孔子說:“如果您不貪婪,即使盜竊有賞,也沒人去幹。” 820
 
1219
【原文】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注釋】 偃(眼):僕倒。
【譯文】 季康子問政:“如果殺掉惡人,延攬好人,怎樣?”孔子說:“您治理國家,怎麼要殺人呢?如果您善良,人民自然也就善良。領導的品德像風,群眾的品德像草,風在草上吹,草必隨風倒。” 844
 
1220
【原文】 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子曰:“是聞也,非達也。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
【注釋】
【譯文】 子張問:“怎樣才能顯達呢?”孔子說:“你所說的顯達是什麼意思?”子張說:“國外有名,國內有名。”孔子說:“這是名,不是達。所謂顯達,就是品質正直,崇尚道義,善於察言觀色,甘心處於人下。這樣就會國外顯達,國內顯達。表面仁義而內心相反、以仁義自居而不疑的人,也能騙取國內外的名聲。” 937
 
1221
【原文】 樊遲從游於舞雩之下。曰:“敢問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問!先事後得,非崇德與?攻其惡,毋攻人之惡,非修慝與?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
【注釋】 舞雩(魚):祈雨的地方。慝(特):邪惡的念頭。
【譯文】 樊遲陪孔子到魯國的天壇遊覽。樊遲問:“請問怎樣才能提高品德、改正錯誤、明辨是非?”孔子說:“問得好!吃苦在前,享受在後,不就能提高品德嗎?進行自我批評,不去批評別人,不就能改正錯誤嗎?忍不住一時之氣,忘了自己和親人的安危,不就是糊塗嗎?” 128
 
1222
【原文】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智,子曰:“知人。”樊遲未達。子曰:“舉直措諸枉,能使枉者直。”樊遲退,見子夏曰:“向也吾見於夫子而問智,子曰:‘舉直措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於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於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
【注釋】 皋陶(高遙)。
【譯文】 樊遲問仁,孔子說:“對人慈愛。”問智,孔子說:“對人瞭解。”樊遲不理解。孔子說:“以正壓邪,能使邪者正。”樊遲退出來,見子夏說:“剛才我見到老師,問什麼是智,老師說:‘以正壓邪,能使邪者正’,是什麼意思?”子夏說:“這話很深刻!舜管理天下,從群眾中選拔人才,選了皋陶,邪惡之徒從此銷聲匿跡。湯管理天下,從群眾中選拔人才,選了伊尹,不法之徒從此無影無蹤。” 529
 
1223
【原文】 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導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
【注釋】
【譯文】 子貢問怎麼交友。孔子說:“忠心地勸告,善意地引導,不聽則止,不要自取其辱。” 1408
 
1224
【原文】 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注釋】
【譯文】 曾子說:“君子以知識結交朋友,以朋友輔助仁義。” 410
 

 
子路篇第十三

 
1301
【原文】 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請益。曰:“無倦。”
【注釋】
【譯文】 子路問政,孔子說:“身先士卒,教人勤奮。”子路請孔子多說一點。孔子說:“不要鬆懈。” 815
 
1302
【原文】 仲弓為季氏宰,問政。子曰:“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曰:“焉知賢才而舉之?”曰:“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舍諸?”
【注釋】
【譯文】 仲弓當了季氏的總管,問政。孔子說:“使下屬各司其職,寬容小錯,提拔賢才。”仲弓問:“怎知誰是賢才而提拔?”孔子說:“提拔你所知道的,你不知道的,別人會埋沒他嗎?” 839
 
1303
【原文】 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蓋缺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注釋】 苟:苟且,馬虎。
【譯文】 子路說:“如果衛國的君主等待您去執政,您首先要做的是什麼?”孔子說:“一定是糾正名分呀!”子路說:“是這樣的嗎?你太迂腐了,糾正名分有什麼用?”孔子說:“你太粗野了!君子對於不懂的事情,一般都採取保留意見。名分不正當,說話就不合理;說話不合理,事情就辦不成。事情辦不成,法律就不能深入人心;法律不能深入人心,刑罰就不會公正;刑罰不公正,則百姓手足無措,不知如何是好。所以領導做事必須說得通、說話必須行得通。領導說話,絕不隨便、馬虎。” 849
 
1304
【原文】 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繈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注釋】 繈(搶):背嬰兒的帶子。
【譯文】 樊遲請教種莊稼。孔子說:“我不如老農。”請教種蔬菜。說:“我不如菜農。”樊遲出來。孔子說:“樊遲真是個小人!領導重視禮法,則群眾不會不敬業;領導重視道義,則群眾不會不服從;領導重視信譽,則群眾不會不誠實。如果這樣的話,則天下百姓都會攜兒帶女來投奔你,哪用得著你自己種莊稼?” 848
 
1305
【原文】 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注釋】
【譯文】 孔子說:“讀了許多書,讓他幹工作,卻完成不了任務;讓他搞公關,卻完成不了使命。這樣的人,書讀得再多,又有什麼用?” 618
 
1306
【原文】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注釋】
【譯文】 孔子說:“領導自己身正,即使不下達命令,群眾也會自覺去做;領導自身不正,即使下達了命令,群眾也不會服從。” 814
 
1307
【原文】 子曰:“魯衛之政,兄弟也。”
【注釋】
【譯文】 孔子說:“魯衛兩國的政事,像兄弟一樣。” 801
 
1308
【原文】 子謂衛公子荊:“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注釋】
【譯文】 孔子評論衛國的公子荊:“善於居家理財,開始有點積蓄時,他說:‘湊合著夠了’;稍多時,他說:‘可算錢多了’;富有時,他說:‘可算完美了’。” 1021
 
1309
【原文】 子適衛,冉有僕。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注釋】 庶(術):多。
【譯文】 孔子去衛國,冉有駕車。孔子說:“人真多啊!”冉有說:“人多了,又該做什麼?”孔子說:“使他們富起來。“富了後,又該做什麼?“使他們受教育。” 840
 
1310
【原文】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注釋】 期(雞)月:一周年。
【譯文】 孔子說:“如果有人用我,一年就能初見成效,三年就能大見成效。” 812
 
1311
【原文】 子曰:“‘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誠哉!是言也。”
【注釋】
【譯文】 孔子說:“‘善人治國百年,也可以戰勝殘暴、免除殺戮了。’這話很對啊。” 821
 
1312
【原文】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後仁。”
【注釋】
【譯文】 孔子說:“如果有英明領袖興起,一定要經過三十年才能實行仁政。” 804
 
1313
【原文】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注釋】
【譯文】 孔子說:“自己身正,治理國家還會有什麼問題?自身不正,又怎能讓群眾身正?” 819
 
1314
【原文】 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對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雖不吾以,吾其與聞之。”
【注釋】 晏:遲。
【譯文】 冉子退朝。孔子說:“怎麼這麼晚?”答:“有公事要商量。”孔子說:“是私事吧。如果有公事,我雖然沒當官,也會知道。” 834
 
1315
【原文】 定公問:“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為君難,為臣不易。’如知為君之難也,不幾乎一言而興邦乎?”曰:“一言而喪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予無樂乎為君,唯其言而莫予違也。’如其善而莫之違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違也,不幾乎一言而喪邦乎?”
【注釋】 幾(雞):差不多。
【譯文】 定公問:“一句話可以使國家興旺,有這樣的話嗎?”孔子答:“雖然不可以這樣說,但也差不多。有人說:‘做君難,做臣不易。’如果知道做君難了,不幾乎一句話可以使國家興旺嗎?”說:“一句話可以亡國,有這樣的話嗎?”孔子答:“雖然不可以這樣說,但也差不多。有的君主說:‘我的樂趣不在於做君主,而在於沒人敢違抗我說的話。’如果他的話正確,那很好;如果他的話不對卻沒人敢反抗,不幾乎一句話可以亡國嗎?” 850
 
1316
【原文】 葉公問政。子曰:“近者悅,遠者來。”
【注釋】
【譯文】 葉公問政。孔子說:“使本地人幸福、外地人來移民。” 806
 
1317
【原文】 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注釋】
【譯文】 子夏做莒父的市長,問政。孔子說:“不要只求速度,不要貪圖小利。只求速度,往往達不到目的;貪圖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829
 
1318
【原文】 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注釋】 直躬:坦白直率。攘:偷竊。
【譯文】 葉公對孔子說:“我家鄉有正直的人,父親偷羊,兒子告發了他。”孔子說:“我家鄉正直的人不同:父為子隱瞞,子為父隱瞞,正直就在其中了。” 1328
 
1319
【原文】 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注釋】
【譯文】 樊遲問仁。孔子說:“在家守規矩、工作上一絲不苟,待人忠心耿耿,即使到了愚昧之地,也不可背棄這個做人的準則。” 514
 
1320
【原文】 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悌焉。”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鬥筲之人,何足算也?”
【注釋】 硜硜(坑):擊石聲。筲(哨):飯籃。言必信,行必果:說到做到,行動堅決。
【譯文】 子貢問:“怎樣才能算個真正的士呢?”孔子說:“做事時,要有羞恥之心;出國訪問時,不辱使命。可算士了。“請問次一等的呢?“同宗族的人稱讚他孝順,同鄉的人稱讚他尊敬師長。“請問再次一等的呢?“說到做到,不問是非地固執己見,當然是小人!但也可以算最次的士了。“現在的領導怎樣?“噫,這些鼠目寸光的人,算什麼呢?” 445
 
1321
【原文】 子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
【注釋】 狷(卷):性情正直,不肯同流合污。
【譯文】 孔子說:“我找不到中庸的人交往了,只能與狂妄或拘謹的人交往。狂妄者膽大妄為,拘謹者膽小怕事。” 223
 
1322
【原文】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注釋】
【譯文】 孔子說:“南方人有句話:‘人無恒心,巫醫也當不好。’說得好啊!易經上說:‘不能堅守德操,就會蒙受羞辱。’這句話是說,沒恒心的人註定一事無成,求卦也沒用。” 341
 
1323
【原文】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注釋】
【譯文】 孔子說:“君子和睦相處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同流合污而不能和睦相處。” 412
 
1324
【原文】 子貢問曰:“鄉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鄉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注釋】 鄉人:同鄉的人。
【譯文】 子貢問:“周圍的人都喜歡的人,怎樣?”孔子說:“不好。“周圍的人都討厭的人,怎樣?“不好。不如周圍的好人喜歡、周圍的壞人討厭的人。” 237
 
1325
【原文】 子曰:“君子易事而難悅也。悅之不以道,不悅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悅也。悅之雖不以道,悅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
【注釋】
【譯文】 孔子說:“為君子做事容易,但使他高興卻很難。討好不當,他是不會高興的;他用人時,總能量材而用。為小人做事難,但使他高興很容易。討好不當,他也高興;他用人時,總是求全責備。” 438
 
1326
【原文】 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注釋】 泰:平靜坦然。
【譯文】 孔子說:“君子坦蕩而不驕狂,小人驕狂而不坦蕩。” 413
 
1327
【原文】 子曰:“剛毅木訥,近仁。”
【注釋】 訥:說話簡潔。
【譯文】 孔子說:“剛強、堅毅、樸實、話少,這四種品德接近於仁。” 502
 
1328
【原文】 子路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謂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注釋】 偲偲(思)。
【譯文】 子路問:“怎樣才算真正的士呢?”孔子說:“相互鼓勵、相互批評、和睦相處,可算士了。朋友間相互鼓勵、相互批評,兄弟間和睦相處。” 434
 
1329
【原文】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注釋】 即戎(容):上戰場。
【譯文】 孔子說:“善人訓練百姓七年,也可以讓他們當兵打仗了。” 809
 
1330
【原文】 子曰:“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
【注釋】
【譯文】 孔子說:“不訓練就讓百姓去打仗,就是讓他們去送命。” 805
 

 
憲問篇第十四

 
1401
【原文】 憲問恥。子曰:“邦有道,穀;邦無道,穀,恥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為仁矣?”子曰:“可以為難矣,仁則吾不知也。”
【注釋】 憲:人名。
【譯文】 憲問恥。孔子說:“國家太平時,可以當官;社會黑暗時,當官就是恥辱。”問:“好勝、自誇、怨恨、貪婪,這幾種毛病都沒有的人,可以算仁嗎?”孔子說:“可以算難得了,算不算仁我不知道。” 523
 
1402
【原文】 子曰:“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
【注釋】
【譯文】 孔子說:“士如果戀家,就不配作士了。” 309
 
1403
【原文】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遜。”
【注釋】 危:正直。遜:謙遜。
【譯文】 孔子說:“治世中,言談正直,行為正直;亂世中,行為正直,言談謙遜。” 113
 
1404
【原文】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注釋】
【譯文】 孔子說:“品德好的人一定言談也好,言談好的人不一定品德好。高尚的人必定勇敢,勇敢的人不一定高尚。” 516
 
1405
【原文】 南宮括問於孔子曰:“羿善射、奡蕩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宮適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注釋】 羿(義)。奡(奧)。稷(計)
【譯文】 南宮括問:“羿善於射箭、奡善於水戰,都不得好死;禹、稷都親自種莊稼,卻取得了天下?”孔子不回答。南宮括出去後,孔子說:“此人是君子啊,此人崇尚道德。” 440
 
1406
【原文】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注釋】
【譯文】 孔子說:“君子中有不仁慈的人,而小人中卻沒有仁慈的人。” 417
 
1407
【原文】 子曰:“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
【注釋】
【譯文】 孔子說:“愛護他,能不為他操勞嗎?忠於他,能不對他勸告嗎?” 214
 
1408
【原文】 子曰:“為命,裨諶草創之,世叔討論之,行人子羽修飾之,東裏子產潤色之。”
【注釋】 裨諶(幣趁)。行人:外交官。東裏:地名。
【譯文】 孔子說:“鄭國的法令,都是由裨諶起草的,世叔審閱的,子羽修飾的,子產潤色的。” 826
 
1409
【原文】 或問子產,子曰:“惠人也。”問子西,曰:“彼哉!彼哉!”問管仲,曰:“人也。奪伯氏駢邑三百,飯疏食,沒齒無怨言。”
【注釋】 駢(篇的第二聲)
【譯文】 有人問子產怎樣,孔子說:“慈善的人。”問子西怎樣,說:“他呀!他呀!”問管仲怎樣,說:“是個人才。伯氏被他取消了封地,過了一輩子苦日子,直到老死也無怨言。” 1028
 
1410
【原文】 子曰:“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注釋】
【譯文】 孔子說:“貧窮而無怨恨很難,富裕而不驕狂容易。” 206
 
1411
【原文】 子曰:“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不可以為滕、薛大夫。”
【注釋】
【譯文】 孔子說:“孟公綽當趙氏、魏氏的總管都能當好,但不能當滕、薛等小國的大夫。” 1008
 
1412
【原文】 子路問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智,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約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注釋】 約:貧困。
【譯文】 子路問怎樣算完美的人,孔子說:“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綽的清心寡欲,卞莊子的勇敢,冉求的才藝;再加上知禮懂樂的修養,就可以算完人了。”又說:“現在的完人就不必這樣了,見到利益時,考慮道義;見到危險時,奮不顧身;長期貧窮也不忘平日的諾言,也可以算完人了。” 128
 
1413
【原文】 子問公叔文子于公明賈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賈對曰:“以告者過也。夫子時然後言,人不厭其言;樂然後笑,人不厭其笑;義然後取,人不厭其取。”子曰:“其然?豈其然乎?”
【注釋】
【譯文】 孔子向公明賈詢問公叔文子:“他不說、不笑、不取,是真的嗎?”公明賈答:“這話過分了。他該說時才說,人不厭其說;快樂時才笑,人不厭其笑;該取時才取,人不厭其取。”孔子說:“是這樣嗎?難道真是這樣嗎?” 1033
 
1414
【原文】 子曰:“臧武仲以防求為後於魯,雖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注釋】 防:地名。
【譯文】 孔子說:“臧武仲以離開自己的封地作條件,要求冊立其後代做大夫,雖說表面上不是要脅君主,但實質上是。” 1009
 
1415
【原文】 子曰:“晉文公譎而不正,齊桓公正而不譎。”
【注釋】
【譯文】 孔子說:“晉文公狡詐而不正直,齊桓公正直而不狡詐。” 1003
 
1416
【原文】 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注釋】 管仲原先輔佐公子糾,公子糾在爭奪君位時被齊桓公所殺,管仲轉而做了齊桓公的宰相。
【譯文】 子路說:“齊桓公殺公子糾時,召忽殉死,管仲卻不去死。管仲不算仁人吧?”孔子說:“齊桓公九合諸侯,不用武力,都是管仲的功勞。這就是仁,這就是仁。” 1030
 
1417
【原文】 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從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披髮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于溝瀆而莫之知也。”
【注釋】 衽(認)。微:沒有。諒:遵守信用。瀆(獨)。
【譯文】 子貢說:“管仲不是仁人吧?齊桓公殺公子糾時,管仲不能為公子糾殉死,反做了齊桓公的宰相。”孔子說:“管仲做齊桓公的宰相,稱霸諸侯,一匡天下,人民現在還都享受到他的恩惠。沒有管仲,恐怕我們還要受愚昧人的侵擾。豈能拘泥於匹夫匹婦的小節小信?自縊于溝瀆而不為人知呢。” 1034
 
1418
【原文】 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與文子同升諸公。子聞之,曰:“可以為‘文’矣。”
【注釋】 僎(尋)。
【譯文】 公叔文子推薦一個傭人做了大夫,與他平起平坐。孔子說:“公叔文子可以稱為‘文’了。” 1016
 
1419
【原文】 子言衛靈公之無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喪?”孔子曰:“仲叔圉治賓客、祝鮀治宗廟、王孫賈治軍旅,夫如是,奚其喪?”
【注釋】 圉(雨)。鮀(馱)。
【譯文】 孔子說衛靈公之無道,季康子說:“既然如此,為什麼不敗亡呢?”孔子說:“仲叔圉治接待賓客、祝鮀管理宗廟、王孫賈統帥軍隊,像這樣,怎麼會敗亡呢?” 841
 
1420
【原文】 子曰:“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
【注釋】 怍(作):慚愧。
【譯文】 孔子說:“說話大言不慚,做起來就難了。” 310
 
1421
【原文】 陳成子?簡公。孔子沐浴而朝,告於哀公曰:“陳恒?其君,請討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後,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後,不敢不告也。”
【注釋】
【譯文】 陳成子?齊簡公。孔子沐浴後上朝,向魯哀公報告:“陳恒把他的君主殺了,請討伐他。”哀公說:“向三位大夫報告吧。”孔子說:“因為我做過大夫,不敢不報告。君主卻說出‘你去向三位大夫報告’的話!”孔子只好向三位大夫報告,他們不同意討伐。孔子說:“因為我做過大夫,不敢不報告。” 1334
 
1422
【原文】 子路問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注釋】 犯之:犯顏直諫。
【譯文】 子路問怎樣對待上級,孔子說:“不要欺騙,可以犯顏直諫。” 107
 
1423
【原文】 子曰:“君子上達,小人下達。”
【注釋】 上達:追求高尚。下達:追求庸俗。
【譯文】 孔子說:“君子心懷仁義,小人心懷財利。” 403
 
1424
【原文】 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注釋】
【譯文】 孔子說:“古人學習是為了提高自己,今人學習是為了炫耀於人。” 209
 
1425
【原文】 蘧伯玉使人於孔子。孔子與之坐而問焉,曰:“夫子何為?”對曰:“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注釋】 蘧(渠)。
【譯文】 蘧伯玉派使者訪問孔子。孔子請使者坐下,然後問:“蘧先生最近在做什麼?”答:“他想減少錯誤,但沒做到。”使者出去後,孔子說:“好個使者!好個使者!” 1029
 
1426
【原文】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注釋】
【譯文】 孔子說:“不在那個職位,就不要考慮那個職位上的事。”曾子說:“君子考慮問題從不超過自己的職權範圍。” 330
 
1427
【原文】 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注釋】
【譯文】 孔子說:“君子認為說到而沒做到很可恥。” 404
 
1428
【原文】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
【注釋】
【譯文】 孔子說:“君子的三種品德我沒做到: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說:“老師是在說自己呢。” 429
 
1429
【原文】 子貢謗人,子曰:“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
【注釋】
【譯文】 子貢誹謗別人,孔子說:“子貢啊,你就那麼好嗎?我可沒這個閒工夫。” 1112
 
1430
【原文】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注釋】
【譯文】 孔子說:“不怕沒人瞭解自己,就怕自己沒有能力。” 314
 
1431
【原文】 子曰:“不逆詐,不臆不信,抑亦先覺者,是賢乎?”
【注釋】 逆:迎,預先猜測。
【譯文】 孔子說:“不要事先懷疑別人欺詐,不要事先懷疑別人不講信用,如果能預先覺察到欺詐和撒謊,就是賢人了。” 219
 
1432
【原文】 微生畝謂孔子曰:“丘何為是棲棲者與?無乃為佞乎?”孔子曰:“非敢為佞也,疾固也。”
【注釋】
【譯文】 微生畝對孔子說:“你為什麼四處奔波、到處遊說呢?你不就是要顯示自己的口才嗎?”孔子說:“我不想顯示口才,只是因為痛恨社會上的醜惡現象才不得不如此。” 1204
 
1433
【原文】 子曰:“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
【注釋】
【譯文】 孔子說:“千里馬值得稱讚的不是它的力氣,而是它的堅韌不拔的品德。” 205
 
1434
【原文】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注釋】 或:有人。
【譯文】 有人問:“以恩德報答怨恨,怎樣?”孔子說:“這樣怎麼報答恩德?應該以正直報答怨恨,以恩德報答恩德。” 115
 
1435
【原文】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注釋】
【譯文】 孔子說:“沒人瞭解我啊!”子貢說:“怎麼說沒人瞭解您呢?”孔子說:“不埋怨天,不責備人,我學了些平凡的知識,從中領悟了高深的道理。瞭解我的,大概只有天吧!” 929
 
1436
【原文】 公伯寮訴子路于季孫。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猶能肆諸市朝。”子曰:“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注釋】
【譯文】 公伯寮在季孫氏面前誣衊子路。子服景伯將此事告訴了孔子,他說:“季孫氏被公伯寮的諂言所迷惑,我有能力殺了他,將他陳屍街頭。”孔子說:“理想能夠得到推行,是時運決定的;理想得不到推行,也是時運決定的。公伯寮能把時運怎樣?” 932
 
1437
【原文】 子曰:“賢者避世,其次避地,其次避色,其次避言。”子曰:“作者七人矣。”
【注釋】 賢:優秀。
【譯文】 孔子說:“賢者逃避渾濁的社會,其次逃避動盪的地域,再次避鄙視的目光,最次逃避惡毒的人言。”孔子說:“這樣做的有七個人。” 120
 
1438
【原文】 子路宿于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注釋】
【譯文】 子路在石門睡覺,看門的說:“哪來?”子路答:“從孔子那裏來。”問:“是那個明知做不到卻還要去做的人嗎?” 1205
 
1439
【原文】 子擊磬于衛,有荷蕢而過孔氏之門者,曰:“有心哉,擊磬乎?”既而曰:“鄙哉,硜硜乎?莫己知也,斯則己而已矣。深則厲,淺則揭。”子曰:“果哉!末之難矣。”
【注釋】 末:沒有。
【譯文】 孔子在衛國擊磬,一個背背簍的人從門前走過,他說:“擊磬的人,有心思啊!”一會又說:“硜硜之聲真庸俗?沒人理解有什麼關係?獨善其身就是了。好比過河,水深就索性穿著衣服游過去,水淺就撩起衣服趟過去。”孔子說:“說得真乾脆!沒有什麼可責問他的了。” 1214
 
1440
【原文】 子張曰:“《書》雲:‘高宗諒陰,三年不言。’何謂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總己以聽於塚宰三年。”
【注釋】 諒陰:為天子守喪。薨(轟)。
【譯文】 子張問:“書上說:‘商朝的高宗守孝,三年不議政。’是什麼意思?”孔子說:“不止是高宗,古人都這樣。君主死了,百官三年內都聽從宰相安排,各司其職。” 1414
 
1441
【原文】 子曰:“上好禮,則民易使也。”
【注釋】
【譯文】 孔子說:“領導尊崇道德規範,群眾就樂意聽指揮。” 803
 
1442
【原文】 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
【注釋】
【譯文】 子路問君子,孔子說:“提高自己的修養,對人恭敬謙遜。“這樣就行了嗎?“提高自己的修養,使人心安。“這樣就行了嗎?“提高自己的修養,使百姓過上太平的生活。這一點,堯舜都難做到。” 441
 
1443
【原文】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遜悌,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
【注釋】
【譯文】 原壤叉開雙腿坐著等孔子,孔子說:“你小時候就不懂禮貌,長大了一事無成,你這個老不死,真是個害人精。”用手杖敲打他的小腿。 1018
 
1444
【原文】 闕党童子將命,或問之曰:“益者與?”子曰:“吾見其居於位也,見其與先生並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注釋】 夷:叉腿而坐。俟:等待。
【譯文】 孔子外婆家的童子來傳話,有人問:“是個要求上進的孩子嗎?”孔子說:“我見他與長輩同坐同行。他不是個要求上進的人,而是個急於求成的人。” 1025
 

 
衛靈公篇第十五


1501
【原文】 衛靈公問陳於孔子,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明日逐行。
【注釋】 俎(祖)豆:祭祀器皿。
【譯文】 衛靈公向孔子詢問排兵佈陣之法,孔子說:“禮儀方面的事,我還懂一點;用兵打仗的事,我沒學過。”孔子第二天就離開了衛國。 831
 
1502
【原文】 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注釋】
【譯文】 孔子在陳國斷糧時,跟隨的學生都餓得走不動路。子路埋怨地說:“君子也有窮困潦倒的時候嗎?”孔子說:“君子雖窮,但窮不失志;小人一旦窮了,就自暴自棄、一蹶不振了。” 431
 
1503
【原文】 子曰:“賜也,汝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
【注釋】
【譯文】 孔子說:“子貢啊,你以為我是學得多才記得住的嗎?“對,難道不是嗎?“不是,我是用一個基本思想貫徹始終的。” 714
 
1504
【原文】 子曰:“由,知德者鮮矣。”
【注釋】
【譯文】 孔子說:“仲由啊,理解道德的人太少了。” 202
 
1505
【原文】 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注釋】
【譯文】 孔子說:“不發號施令就能治理好天下的人,只有舜吧!他做了些什麼呢?只不過是莊嚴地坐走寶座上而已。” 822
 
1506
【原文】 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裏,行乎哉?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於橫也。夫然後行。”子張書諸紳。
【注釋】 篤(賭):忠實。貊(末)。輿:車。
【譯文】 子張問什麼是正確的行為,孔子說:“說話要忠信,行為要誠實,即使到了偏遠地區,也能事業順利;否則,即使在繁華都市,能順利嗎?站立的時候,忠信誠實這幾個字好 像就矗立眼前;坐車的時候,這幾個字好像就貼在車窗上。這樣到哪都會暢通無阻。”子張將這話寫在腰帶上。 240
 
1507
【原文】 子曰:“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
【注釋】
【譯文】 孔子說:“史魚真正直啊!國家政治清明時,他像箭一樣直,國家政治黑暗時,他也像箭一樣直。蘧伯玉真是個君子!國家政治清明時,他就出來做官,國家政治黑暗時,他就藏而不露地隱居起來。” 1022
 
1508
【原文】 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注釋】
【譯文】 孔子說:“遇到可以說的人卻不說,就會失去可與說話的人;遇到不可說的人卻說了,就是說話冒失。聰明的人既不去可交談的人,也不言談冒失。” 338
 
1509
【原文】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注釋】
【譯文】 孔子說:“志士仁人中,沒有貪生怕死出賣正義的人,卻有捨生忘死維護正義的人。” 220
 
1510
【原文】 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注釋】
【譯文】 子貢問怎樣實現仁,孔子說:“工人要做好工,必先磨好工具。生活在那裏,就要追隨那裏的品德高尚的領導,結交那裏的仁義之士。” 518
 
1511
【原文】 顏淵問為邦,子曰:“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佞人殆。”
【注釋】 輅(路):車。
【譯文】 顏淵問怎樣治理國家,孔子說:“用夏朝的曆法,乘商朝的車輛,戴周朝的禮帽,提倡高雅音樂,禁止糜糜之音,疏遠誇誇其談的人。糜糜之音淫穢,誇誇其談的人危險。” 836
 
1512
【原文】 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注釋】
【譯文】 孔子說:“人沒有長遠的考慮,必定有眼前的憂愁。” 305
 
1513
【原文】 子曰:“己矣乎?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注釋】
【譯文】 孔子說:“這個社會完了?我沒見過喜歡美德如同喜歡美色的人。” 315
 
1514
【原文】 子曰:“臧文仲其竊位者與?知柳下惠之賢,而不與立也。”
【注釋】
【譯文】 孔子說:“臧文仲是竊居官位的人嗎?明知柳下惠品德高尚,卻不推薦他做官。” 1010
 
1515
【原文】 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注釋】
【譯文】 孔子說:“多責備自己,少責備別人,就可以避免怨恨。” 108
 
1516
【原文】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注釋】
【譯文】 孔子說:“遇事不想著‘怎麼辦,怎麼辦’的人,我不知道對他怎麼辦。” 329
 
1517
【原文】 子曰:“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注釋】
【譯文】 孔子說:“整天和小人聚在一起,說話不講道義,喜歡耍小聰明,這樣的人真難辦!” 322
 
1518
【原文】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遜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注釋】
【譯文】 孔子說:“崇尚道義、遵紀守法、說話謙遜、做事守信,就是君子了!” 423
 
1519
【原文】 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注釋】
【譯文】 孔子說:“君子只怕自己無能,不怕沒人瞭解自己。” 316
 
1520
【原文】 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注釋】 沒(莫)。
【譯文】 孔子說:“君子擔心至死也沒好名聲。” 405
 
1521
【原文】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注釋】
【譯文】 孔子說:“君子求自己,小人求別人。” 408
 
1522
【原文】 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注釋】 矜(今):莊重。黨:結黨營私。
【譯文】 孔子說:“君子舉止莊重,與世無爭;團結群眾,又不結黨營私。” 409
 
1523
【原文】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注釋】
【譯文】 孔子說:“君子不會因為某人說話動聽而舉薦他,不會因為某人品德不好而不採納他的善意規勸。” 414
 
1524
【原文】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乎?“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注釋】
【譯文】 子貢問:“有一個字可以終身奉行嗎?”孔子說:“那就是恕字吧?自己不願意的,不要強加於人。” 116
 
1525
【原文】 子曰:“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注釋】
【譯文】 孔子說:“我對人,詆毀過誰?稱讚過誰?我稱讚過的人,一定先經過了考驗。夏、商、周三代的人都是這樣做的,所以三代都能走在正道上。” 230
 
1526
【原文】 子曰:“吾猶及史之缺文也,有馬者借人乘之,今無矣夫!”
【注釋】
【譯文】 孔子說:“我還能見到史書上因存在懷疑而空缺文字的情況,現在沒這種事了!” 1310
 
1527
【原文】 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注釋】
【譯文】 孔子說:“聽從花言巧語就會喪失自己的美德,小事不忍耐就會攪亂大事情。” 311
 
1528
【原文】 子曰:“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注釋】 惡(誤)。好(號)。
【譯文】 孔子說:“眾人厭惡的,必須仔細觀察;眾人喜歡的,必須仔細觀察。” 111
 
1529
【原文】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注釋】
【譯文】 孔子說:“人能弘揚道義,不是道義能壯大人的門面。” 204
 
1530
【原文】 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注釋】
【譯文】 孔子說:“有錯不改,這才是真錯。” 306
 
1531
【原文】 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注釋】
【譯文】 孔子說:“我曾整天不吃、整夜不睡,來思考。結果沒好處,還不如學習。” 614
 
1532
【原文】 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
【注釋】 餒(內的第三聲)
【譯文】 孔子說:“君子謀求掌握治國之道而不謀求食物。耕田,有時還會挨餓;學道,卻能拿奉祿。君子只擔心沒學好道,不擔心貧窮。” 426
 
1533
【原文】 子曰:“智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智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蒞之,則民不敬;智及之,仁能守之,莊以蒞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
【注釋】 蒞(立):臨。
【譯文】 孔子說:“憑智慧得到權力,但缺少人品,即使得到了,也必然會失去;憑智慧得到權力,人品也好,但不嚴肅認真地管理,則不受群眾尊敬;憑智慧得到權利,人品好,工作態度也好,但所作所為不符合道德規範,那也是不完善的。” 524
 
1534
【原文】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注釋】
【譯文】 孔子說:“君子不可做小事,而可接受重大使命;小人不可接受重大使命,而只能做小事。” 424
 
1535
【原文】 子曰:“民之與仁也,甚與水火。水火,吾見蹈而死者矣,未見蹈仁而死者也。”
【注釋】
【譯文】 孔子說:“人民對仁政的需要,比水火更迫切。水火雖有利於人,人有時卻會蹈之而死,我沒見過蹈仁而死的。” 517
 
1536
【原文】 子曰:“當仁不讓于師。”
【注釋】
【譯文】 孔子說:“面對仁道,在老師面前也不要謙讓。” 501
 
1537
【原文】 子曰:“君子貞而不諒。”
【注釋】 貞:正,大信。諒:小信。
【譯文】 孔子說:“君子顧大節而不計小信。” 402
 
1538
【原文】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
【注釋】 食:報酬。
【譯文】 孔子說:“對待上級要先辦好事,然後再談拿報酬。” 104
 
1539
【原文】 子曰:“有教無類。”
【注釋】
【譯文】 孔子說:“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 701
 
1540
【原文】 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注釋】
【譯文】 孔子說:“立場不同、觀點不同,也就不要相互商議了。” 303
 
1541
【原文】 子曰:“辭達而已矣。”
【注釋】 辭達:表達清楚。
【譯文】 孔子說:“話說清楚就可以了。” 101
 
1542
【原文】 師冕見,及階,子曰:“階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師冕出,子張問曰:“與師言之道與?”子曰:“然,固相師之道也。”
【注釋】 相:幫。
【譯文】 魯國的樂官來見孔子。走到臺階前,孔子說:“這是臺階。”走到坐席前,孔子說:“這是坐席。”都坐好後,孔子告訴他:“某人在這,某人在那。”樂官走後,子張問:“這是同盲人交談的方法嗎?”孔子說:“是的,這就是幫助盲人的方法。” 1530
 

 
季氏篇第十六


1601
【原文】 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於孔子曰:“季氏將有事於顓臾。”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于費,今不取,後世必為子孫憂。”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也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注釋】 顓臾(專魚)。虎兕(四)
【譯文】 季氏要攻打顓臾,冉有、季路去見孔子說:“季氏快要攻打顓臾了。”孔子說:“冉求,這不是你的錯嗎?顓臾曾做過先王的東蒙主,而且就在魯國境內。是魯國的一部分,為何要打它?”冉有說:“季氏要打的,我二人都不想打。”孔子說:“冉求,有句老話說:‘在其位就要盡其責,不然就辭職’,危險時不支持,跌倒時不攙扶,要你這個助手何用?而且,你還說錯了,虎兕跑出籠子,龜玉毀在盒中,是誰的錯?”冉有說:“現在顓臾城牆堅固,又離費城很近,現在不奪過來,將來會成為子孫的後患。”孔子說:“冉求,君子痛恨那種不說自己‘想要’,卻要找理由辯解的人。我聽說有國有家的人,不怕錢少而怕不平均,不怕貧窮而怕不安定。因為,平均了就沒有貧窮,大家和睦就感覺不到人少,安定了就沒有危險。這樣,如果遠方的人不服,就用仁政招徠他們;來了之後,就要安撫他們。現在你二人輔助季氏,遠人不服卻不能招徠他們,國家分崩離析卻不能保全,反而想著在國內使用武力,我只怕季孫的危險不在顓臾,而在自己的內部。” 853
 
1602
【原文】 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國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
【注釋】
【譯文】 孔子說:“天下太平時,實權都在中央。天下混亂時,實權都在地方。實權在省級,最多能傳十代,很少有不垮臺的;實權在市級,傳了五代很少有不垮臺的;縣級官員為所欲為,經過三代很少有不垮臺的。天下太平,則實權不在地方;天下太平,則百姓不會抱怨社會。” 847
 
1603
【原文】 孔子曰:“祿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孫微矣。”
【注釋】 三桓:魯國掌握實權的三個家族。
【譯文】 孔子說:“中央喪失實權,已經五代了;權力落到大夫手中,已經四代了。所以三桓的子孫也衰微了。” 827
 
1604
【原文】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有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注釋】
【譯文】 孔子說:“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有三種。與正直的人交朋友、與誠實的人交朋友、與見多識廣的人交朋友,有益處;與走邪門歪道的人交朋友、與讒媚奉迎的人交朋友、與花言巧語的人交朋友,有害處。” 231
 
1605
【原文】 孔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逸游、樂宴樂,損矣。”
【注釋】
【譯文】 孔子說:“有益的愛好有三種,有害的愛好有三種。愛好禮樂、愛好稱讚別人的優點,愛好廣結善友,有益處;愛好放蕩、愛好閒逛、愛好大吃大喝,有害處。” 233
 
1606
【原文】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注釋】
【譯文】 孔子說:“陪君子說話要注意三種毛病:沒到說的時候就說,叫做急躁;到該說的時候不說,叫做隱瞞;不顧對方的表情就說,叫做睜眼瞎。” 432
 
1607
【原文】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注釋】
【譯文】 孔子說:“君子有三件事要警戒:年輕時,血氣還不成熟,要戒女色;年壯時,血氣正旺盛,要戒爭鬥;年老時,血氣已衰落,要戒貪婪。” 437
 
1608
【原文】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注釋】
【譯文】 孔子說:“君子有三件事要敬畏:敬畏自然規律、敬畏大人物、敬畏聖人的話。小人不懂自然規律因而也就不敬畏自然,不尊重大人物,戲侮聖人的言論。” 433
 
1609
【原文】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注釋】
【譯文】 孔子說:“生來就知道的,是上等人;學習後才知道的,是二等人;遇到困難才學習的,是三等人;遇到困難也不學習的,這就是下等人了。” 619
 
1610
【原文】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注釋】 明:看得清為明。聰:聽得清為聰。
【譯文】 孔子說:“君子有九種事情要考慮:看要考慮是否看清楚了、聽要考慮是否聽清楚了、臉色要考慮是否溫和、表情要考慮是否謙恭、言談時要考慮是否忠誠、工作時要考慮是否敬業、疑問時要考慮請教、憤怒時要考慮後患、見到好處時要考慮道義。” 435
 
1611
【原文】 孔子曰:“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吾見其人矣,吾聞其語矣。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吾聞其語矣,未見其人也。”
【注釋】
【譯文】 孔子說:“見到善良,要像趕不上似的;見到不善,要像被水燙了似的。我見到過這樣的人,我聽到過這樣的話。隱居起來尋求自己的志向、維護正義實現自己的理想,我聽到過這樣的話,沒見到過這樣的人。” 235
 
1612
【原文】 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于首陽之下,民到於今稱之。其斯之謂與?
【注釋】
【譯文】 齊景公有四千匹馬,死的時候,百姓覺得他沒什麼德行值得稱讚;伯夷、叔齊餓在首陽山下,百姓至今稱讚他們。 232
 
1613
【原文】 陳亢問于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
【注釋】 陳亢(剛)。伯魚:孔子的兒子。
【譯文】 陳亢問伯魚:“你學到了密傳嗎?”伯魚答:“沒有。有一次他一個人站在那,我快步過庭。他問:‘學詩了嗎?’我說:‘沒有。’‘不學詩,就不能掌握說話的技巧。’我回去學詩。又一次他又一個人站在那,我快步過庭。他問:‘學禮了嗎?’我說:‘沒有。’‘不學禮,就不能立足於社會。’我回去學禮,就聽過這兩次。”陳亢回去高興地說:“問一件事,得到三方面收穫:知道詩的作用,禮的作用,又知道了君子並不偏愛自己的兒子。” 622
 
1614
【原文】 邦君之妻,君稱之曰夫人,夫人自稱曰小童,邦人稱之曰君夫人,稱諸異邦曰寡小君,異邦人稱之亦曰君夫人。
【注釋】
【譯文】 國君的妻子,國君稱她為夫人,夫人自稱為小童,國人稱她為君夫人,國人在外國人面前稱她為寡小君,外國人也稱她為君夫人。 1325
 

 
陽貨篇第十七

1701
【原文】 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饋孔子豚。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諸途,謂孔子曰:“來,予與爾言”曰:“懷其寶而迷其邦,可謂仁乎?”曰:“不可。“好從事而亟失時,可謂智乎?”曰:“不可。“日月逝矣,歲不我與。”孔子曰:“諾,吾將仕矣。”
【注釋】
【譯文】 陽貨想見孔子,孔子不見,他便送給孔一隻熟乳豬,想讓孔子去他家致謝。孔子乘他不在家時,去拜謝。卻在半路上碰到了,他對孔子說:“來,我有話要說。”孔子走過去,他說:“自己身懷本領卻任憑國家混亂,能叫做仁嗎?”孔子說:“不能。“想做大事卻總是不去把握機遇,能叫做明智嗎?“不能。“時光一天天過去,歲月不等人啊。“好吧,我準備做官。” 1217
 
1702
【原文】 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注釋】
【譯文】 孔子說:“人的本性是相近的,只是習俗使人有了差別。” 703
 
1703
【原文】 子曰:“唯上智與下愚不移。”
【注釋】
【譯文】 孔子說:“只有上等人聰明和下等人愚蠢是不可改變的。” 904
 
1704
【原文】 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子遊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
【注釋】
【譯文】 孔子去武城,聽到彈琴唱歌的聲音。孔子微微一笑說:“殺雞哪用得上宰牛的刀?”子遊對他說:“以前我聽您說過:‘君子學道就會愛護別人,小人學道就會服從指揮。’”孔子說:“同學們,子遊說得對,剛才我是在開玩笑。” 621
 
1705
【原文】 公山弗擾以費叛,召,子欲往。子路不悅,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豈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
【注釋】
【譯文】 公山弗擾佔據費市反叛,來召孔子,孔子想去。子路不高興地說:“沒地方去就算了,何必到他那裏去?”孔子說:“他來召我,難道是說空話?如果有人肯用我,我也許就會建立又一個強盛的王朝。” 931
 
1706
【原文】 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使人。”
【注釋】
【譯文】 子張問仁,孔子說:“能在天下推行五種品德,就是仁了。“哪五種?”說:“莊重、寬厚、誠實、勤敏、慈惠,莊重就不會受侮辱,寬厚就會得到擁護,誠實就會受到重用,勤敏就會獲得成功,慈惠就會有本錢使用人。” 525
 
1707
【原文】 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聞諸夫子曰:‘親於其身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叛,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吾豈瓠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注釋】 佛肸(必西)。磷:損傷。緇(茲):黑。匏(袍):一種不能吃的瓜。
【譯文】 佛肸召孔子去,孔子想去。子路說:“以前我聽您說過:‘親自做了壞事的人那裏,君子是不去的。’佛肸佔據中牟反叛,你卻要去,怎麼解釋?”孔子說:“對,我說過。沒聽說過堅硬的東西嗎?磨也磨不壞;沒聽說過潔白的東西嗎?染也染不黑。我豈能 像個瓠瓜?光掛在那裏而不讓人吃呢?” 936
 
1708
【原文】 子曰:“由也,汝聞六言六蔽矣乎?”對曰:“未也。“居,吾語汝。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智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注釋】 居:坐。
【譯文】 孔子說:“仲由啊,你聽說過六種品德六種弊病嗎?“沒有。“坐下,我對你說。好仁不好學,弊病是愚蠢;好智不好學,弊病是放縱;好信不好學,弊病是害人;好直不好學,弊病是刻薄;好勇不好學,弊病是破壞;好剛不好學,弊病是狂妄。” 344
 
1709
【原文】 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注釋】
【譯文】 孔子說:“同學們,為什麼不學詩呢?學詩可以激發熱情,可以提高觀察力,可以團結群眾,可以抒發不滿。近可以事奉父母,遠可以事奉君王;還可以多知道些鳥獸草木的名字。” 620
 
1710
【原文】 子謂伯魚曰:“汝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為《周南》《召南》,其猶正牆面而立也與。”
【注釋】
【譯文】 孔子對伯魚說:“你讀過《周南》《召南》嗎?一個人如果不讀《周南》《召南》,就好像面對著牆站著而無法前進。” 1322
 
1711
【原文】 子曰:“禮雲禮雲,玉帛雲乎哉?樂雲樂雲,鐘鼓雲乎哉?”
【注釋】
【譯文】 孔子說:“禮啊,禮啊,難道只是紙張在說話嗎?樂啊,樂啊,難道只是鐘鼓在發音嗎?” 1311
 
1712
【原文】 子曰:“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與?”
【注釋】 荏(忍):軟弱。窬(魚)。
【譯文】 孔子說:“外表威嚴而內心怯懦的人,用小人作比喻,就像挖牆洞的小偷吧!” 323
 
1713
【原文】 子曰:“鄉願,德之賊也。”
【注釋】 願:老好人。
【譯文】 孔子說:“老好人是敗壞道德的人。” 301
 
1714
【原文】 子曰:“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
【注釋】
【譯文】 孔子說:“道聼塗?就是道德敗壞。” 308
 
1715
【原文】 子曰:“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
【注釋】
【譯文】 孔子說:“卑鄙小人可以共事嗎?這種人他沒得到時,怕得不到;得到後,怕失去。一旦害怕失去,他什麼壞事都敢做。” 340
 
1716
【原文】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蕩;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詐而已矣。”
【注釋】
【譯文】 孔子說:“古人有三種偏激的毛病,今人或許沒有:古代的狂人肆意直言,今天的狂人放蕩不羈;古代的高傲者威不可犯,今天的高傲者兇惡蠻橫;古代的愚人天真直率,今天的愚人狡詐無賴。” 238
 
1717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注釋】 巧:好。令:善於。色:臉色。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滿臉堆笑的人,很少有仁愛之心。” 504
 
1718
【原文】 子曰:“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邦家者。”
【注釋】
【譯文】 孔子說:“我厭惡用紫色代替紅色,厭惡用鄭聲攪亂雅樂,厭惡用妖言顛覆國家。” 1313
 
1719
【原文】 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注釋】
【譯文】 孔子說:“我想不說話。”子貢說:“您如果不說話,誰教我們呢?”孔子說:“天說過什麼?天不說話,照樣四季運行,百物生長,天說過什麼?” 716
 
1720
【原文】 孺悲欲見孔子,孔子辭以疾。將命者出戶,取瑟而歌,使之聞之。
【注釋】
【譯文】 孺悲想見孔子,孔子推說有病不見。傳話的人剛出門,孔子就取瑟彈唱起來,讓他聽見。 1521
 
1721
【原文】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穀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于汝安乎?”曰:“安。“汝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汝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于其父母乎?”
【注釋】
【譯文】 宰我問:“三年守孝期太長了,君子三年不行禮,禮必壞;三年不奏樂,樂必崩。陳谷吃完,新穀又長,鑽木取火的老方法也該改一改了,守孝一年就夠了。”孔子說:“三年內吃香飯,穿錦衣,你心安嗎?“心安。“你心安你就做吧。君子守孝,吃魚肉不香,聽音樂不樂,住豪宅不安,所以不做,現在你心安,那麼你就做吧。”宰我走後,孔子說:“宰我真不仁德,嬰兒三歲後才能離開父母的懷抱。三年的喪期,是天下通行的喪期。難道他沒得到過父母三年的懷抱之愛嗎?” 1416
 
1722
【原文】 子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
【注釋】
【譯文】 孔子說:“整天吃飽了飯,什麼都不想,真太難了!不是有下棋的嗎?下下棋,總比什麼都不做要好。” 334
 
1723
【原文】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
【注釋】
【譯文】 子路說:“君子提倡勇敢嗎?”孔子說:“君子以道義為上,君子如果勇敢而不講道義就會顛覆國家,小人如果勇敢而不講道義就會成為強盜。” 430
 
1724
【原文】 子貢曰:“君子亦有惡乎?”子曰:“有惡。惡稱人之惡者,惡居下流而訕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曰:“賜也亦有惡乎?“惡徼以為智者,惡不遜以為勇者,惡訐以為直者。”
【注釋】 徼(交):抄襲。訐(節)。
【譯文】 子貢說:“君子也有厭惡的人嗎?”孔子說:“有。厭惡宣揚別人缺點的人,厭惡以下謗上的人,厭惡勇敢而無禮的人,厭惡固執而不通情理的人。你也有厭惡的人嗎?”子貢說:“厭惡把剽竊當作聰明的人,厭惡把不謙遜當作勇敢的人,厭惡把告密當作直率的人。” 443
 
1725
【原文】 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注釋】
【譯文】 孔子說:“唯女子與小人難以對付。太親近了,他們就會失禮;太疏遠了,他們就會怨恨。” 917
 
1726
【原文】 子曰:“年四十而見惡焉,其終也已。”
【注釋】
【譯文】 孔子說:“四十歲還讓人厭惡的人,一輩子都完了。” 312
 

 
微子篇第十八

1801
【原文】 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注釋】
【譯文】 紂王無道,微子離他而去,箕子淪為奴隸,比干勸諫慘死。孔子說:“商朝有三個仁人。” 1012
 
1802
【原文】 柳下惠為士師,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注釋】 士師:法官。黜(處):罷免。
【譯文】 柳下惠當司法部長,三次被罷免。有人問:“你不可以離開嗎?”他說:“堅持正直輔佐別人,到哪里不是要屢次被罷免?如果用歪門邪道輔佐別人,何必要離開自己的國家?” 1026
 
1803
【原文】 齊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則吾不能,以季孟之間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注釋】
【譯文】 齊景公談到對待孔子的打算時,說:“要我像魯君對待季氏那樣對待孔子,我做不到,我可以用季氏和孟氏之間的待遇對待他。我老了,不能用孔子了。”於是,孔子離開了齊國。 1206
 
1804
【原文】 齊人饋女樂,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注釋】
【譯文】 齊國人送來一些歌女,季桓子接受了,三天不上朝。於是,孔子離開了魯國。 1517
 
1805
【原文】 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己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避之,不得與之言。
【注釋】
【譯文】 楚國的狂人接輿唱歌路過孔子車旁,說:“鳳啊!鳳啊!你怎麼這樣倒楣?過去的不可挽回,未來的還可以趕上。算了!算了!現在的執政者很危險!”孔子下車,想同他說話。他趕快避開了,孔子沒能與他交談。 1210
 
1806
【原文】 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長沮曰:“夫執輿者為誰?”子路曰:“為孔丘。”曰:“是魯孔丘與?”曰:“是也。”曰:“是知津矣。”問於桀溺。桀溺曰:“子為誰?”曰:“為仲由。”曰:“是魯孔丘之徒與?”對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且爾與其從避人之士也,豈若從避世之士哉?”耰而不輟。子路行以告,夫子憮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注釋】 耰(優):播種。輟(綽):停。憮(五)。
【譯文】 長沮、桀溺一起耕田,孔子路過,讓子路詢問渡口。長沮說:“駕車人是誰?”子路說:“是孔丘。“是魯國孔丘嗎?“是。“他天生就應該知道渡口在那裏。”子路再問桀溺。桀溺說:“你是誰?“我是仲由。“是魯國孔丘的學生嗎?“是。“壞人壞事 像洪水一樣氾濫,誰和你們去改變?你與其跟隨避人的人,哪里比得上跟隨我們這些避世的人呢?”他邊說邊不停地播種。子路回來告訴孔子,孔子失望地說:“人不能和鳥獸同群,我不同人打交道而同誰打交道?天下太平,我就用不著提倡改革了。” 1220
 
1807
【原文】 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隱者也。”使子路返見之,至則行矣。子路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注釋】 蓧(掉):耕田用的竹器。黍(屬)。
【譯文】 子路跟隨孔子出行,落在後面,遇到一位老人,用拐杖挑著農具。子路問:“您見到過我的老師嗎?”老人說:“四肢不勞動,五穀分不清,誰是你的老師?”說完,就扶著拐杖除草。子路拱著手站在一邊。老人留子路過夜,殺雞煮飯給子路吃,又讓兩個兒子跟子路相見。第二天,子路告辭,趕上孔子一行,把情況向孔子做了彙報。孔子說:“是隱士。”讓子路返回去見老人,到了他家,他已出門了。子路說:“不做官是不對的。長幼之間的禮節,不可廢除;君臣之間的大義,又怎能拋棄呢?想潔身自好,卻破壞了君臣之間的大倫。君子做官,只是履行人臣的義務,至於天下太平的理想,早就知道行不通了。” 1219
 
1808
【原文】 逸民: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齊與?”謂柳下惠、少連:“降志辱身矣,言中倫、行中慮,其斯而已矣。”謂虞仲、夷逸:“隱居放言,身中清,廢中權。“我則異於是,無可無不可。”
【注釋】
【譯文】 隱士: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孔子說:“不降低自己的理想,不屈辱自己的身份,是伯夷、叔齊吧?”說柳下惠、少連是“降低志向、屈辱身份,但說話合乎倫理、行動合乎理智,他們只做到了這些。”說虞仲、夷逸“隱居起來,言論自由,自身保持了清白,辭官合乎情理。”最後說:“我同他們不一樣,這樣也行,那樣也行。” 1035
 
1809
【原文】 太師摯適齊,亞飯幹適楚,三飯繚適蔡,四飯缺適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鞀武入於漢,少師陽、擊磬襄入於海。
【注釋】 鞀(滔):小鼓。
【譯文】 天子的大樂師去了齊國,二樂師去了楚國,三樂師去了蔡國,四樂師去了秦國,擊師去了黃何附近,搖鼓師去了漢水附近,副樂師、擊磬師去了海邊。 1023
 
1810
【原文】 周公謂魯公曰:“君子不弛其親,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無求備於一人。”
【注釋】
【譯文】 周公對魯公說:“君子不疏遠親屬,不使大臣抱怨不受重用。如果老臣舊友沒犯大錯,就不要拋棄他們。不要對人求全則備。” 833
 
1811
【原文】 周有八士:伯達、伯適、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隨、季騧。
【注釋】 騧(瓜)。
【譯文】 周代有八個著名人士:伯達、伯適、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隨、季騧。 1013
 

 
子張篇第十九


1901
【原文】 子張曰:“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
【注釋】 已矣:語氣詞。
【譯文】 子張說:“有志者應該見到危險時,奮不顧身;見到利益時,考慮道義;祭祀虔誠,居喪悲哀。這樣就可以了。” 114
 
1902
【原文】 子張曰:“執德不弘,通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無?”
【注釋】
【譯文】 子張說:“擁有優點不發揚,信仰道義不忠誠,這樣的人,有他沒他一個樣。” 325
 
1903
【原文】 子夏之門人問交與子張,子張曰:“子夏雲何?”對曰:“子夏曰:‘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張曰:“異乎吾所聞。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賢與?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注釋】
【譯文】 子夏的學生問子張怎樣交朋友,子張反問:“子夏怎說?”答:“子夏說:可以交朋友的人就相交,否則就拒絕。”子張說:“我聽到的與這不同。君子尊重賢人,容納眾人;讚揚善人,同情弱者。如果我是個大賢人,什麼人不能不容納?如果我是個壞人?人人都會拒絕我,那我又怎麼能拒絕人家呢?” 1152
 
1904
【原文】 子夏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
【注釋】 泥:拘泥。
【譯文】 子夏說:“即使是小小的技藝,也必定有可取的地方;但要想做大事,就用不上了,所以君子不搞這些小技藝。” 331
 
1905
【原文】 子夏曰:“日知其所無,月毋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注釋】
【譯文】 子夏說:“每天都學到些新東西,每月都不忘所學會的東西,就算好學了。” 613
 
1906
【原文】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注釋】 篤(賭):忠實。
【譯文】 子夏說:“廣泛學習並且不停地朝著目標前進,認真地提出問題並且聯繫實際去思考,仁就在其中了。” 512
 
1907
【原文】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
【注釋】
【譯文】 子夏說:“工人在工廠中生產商品,君子在學習中掌握道義。” 610
 
1908
【原文】 子夏曰:“小人之過也必文。”
【注釋】
【譯文】 子夏說:“小人犯了錯一定要掩飾。” 601
 
1909
【原文】 子夏曰:“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注釋】
【譯文】 子夏說:“君子有三變:看起來他很嚴肅,接觸後就知道他很溫和,聽他說話卻很嚴厲。” 421
 
1910
【原文】 子夏曰:“君子信,而後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信,而後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
【注釋】
【譯文】 子夏說:“領導樹立了威信後,才可以指使群眾;沒信譽時,群眾會以為你在虐待他們。下屬取得了領導的信任後,才可以去勸諫領導;沒得到信任時,領導就會以為你在誹謗他。” 428
 
1911
【原文】 子夏曰:“大德不踰閑,小德出入可也。”
【注釋】 閑:木欄。
【譯文】 子夏說:“要明辨大是大非,但可以不拘小節。” 109
 
1912
【原文】 子遊曰:“子夏之門人小子,當灑掃應對進退,則可矣,抑末也。本之則無,如之何?”子夏聞之,曰:“噫,言遊過矣!君子之道,孰先傳焉?孰後倦焉?譬諸草木,區以別矣。君子之道,焉可誣也?有始有卒者,其惟聖人乎?”
【注釋】
【譯文】 子遊說:“子夏的學生,只能做些灑水掃地、接待客人之類的小事。沒學到根本性的東西,這怎麼能行呢?”子夏聽到後,說:“哎,子遊錯了!君子之道,先教什麼?後教什麼?這好比於草和木,都是有區別的,怎能隨意歪曲?能有始有終地教育學生,只有聖人能做到吧!” 718
 
1913
【原文】 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注釋】
【譯文】 子夏說:“當官當得好時還應該注意學習,學習學得好時就應該去當官。” 607
 
1914
【原文】 子遊曰:“喪致乎哀而止。”
【注釋】
【譯文】 子遊說:“辦喪事,只要能表達出悲哀的感情就可以了。” 1401
 
1915
【原文】 子遊曰:“吾友張也,為難能也,然而未仁。”
【注釋】
【譯文】 子遊說:“我的朋友子張算很難得的了,可是還不能算仁。” 1108
 
1916
【原文】 曾子曰:“堂堂乎張也,難與並為仁矣。”
【注釋】
【譯文】 曾子說:“子張雖然外表堂堂,但難於和他一起做大事。” 1107
 
1917
【原文】 曾子曰:“吾聞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親喪乎?”
【注釋】
【譯文】 曾子說:“平時,人很難表露自己的感情;只有死了親人,感情才能表露無遺。” 221
 
1918
【原文】 曾子曰:“吾聞諸夫子:孟莊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是難能也。”
【注釋】
【譯文】 曾子說:“我聽老師說過:孟莊子的孝順,其他方面別人都可以做到,只有他不更換父親下屬和父親的規矩,是難以做到的。” 1412
 
1919
【原文】 孟氏使陽膚為士師,問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
【注釋】
【譯文】 孟氏讓陽膚當法官,陽膚向曾子請教。曾子說:“現在的領導,不做好事,民心早已散盡了。如果瞭解了案情的真相,就要憐憫他們,而不要因案情大白而自喜。” 832
 
1920
【原文】 子貢曰:“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
【注釋】 下流:名聲低劣。
【譯文】 子貢說:“紂王的無道,並不像所傳說的那麼厲害。所以君子最討厭自己身上有污點,一旦有污點,人們就會把所有的壞事都集中到他身上。” 335
 
1921
【原文】 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蝕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注釋】
【譯文】 子貢說:“君子的缺點,像日蝕月蝕。一有缺點,人人都能看見;一旦改正,人人都會敬仰。” 425
 
1922
【原文】 衛公孫朝問于子貢曰:“仲尼焉學?”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
【注釋】
【譯文】 衛國的公孫朝問子貢:“孔子的學問是從哪里學來的?”子貢說:“文王武王之道,並沒失傳,還在人間。賢人能瞭解其中的大道理,不賢的人只能瞭解其中的小道理。到處都有文武之道。孔子處處都學,哪有固定的老師?” 1211
 
1923
【原文】 叔孫武叔語大夫于朝曰:“子貢賢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貢,子貢曰:“譬之宮牆,賜之牆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夫子之雲,不亦宜乎!”
【注釋】
【譯文】 叔孫武叔在朝庭上對大夫們說:“子貢賢於孔子。”子服景伯把這話告訴子貢,子貢說:“拿圍牆做比喻吧,我的牆齊肩高,站在牆外,就能看到我家裏富麗堂皇;孔子的牆幾丈高,如果不從大門進去,就看不見雄偉壯觀、多姿多彩的 景象。進得去門的人太少了,叔孫先生這麼說,也是可以理解的!” 1216
 
1924
【原文】 叔孫武叔毀仲尼,子貢曰:“無以為也。仲尼不可毀也,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人雖欲自絕,其何傷於日月乎?多見其不知量也。”
【注釋】
【譯文】 叔孫武叔誹謗孔子。子貢說:“不要這樣吧,孔子是誹謗不了的,其他人的賢良,像丘陵一樣,還可以超越;孔子卻像日月,別人沒法超過。雖然有人要自絕於日月,但對日月又有什麼損傷?只能表明他不自量而已。” 1215
 
1925
【原文】 陳子禽謂子貢曰:“子為恭也,仲尼豈賢於子乎?”子貢曰:“君子一言以為智,一言以為不智,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不可階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謂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綏之斯來,動之斯和。其生也榮,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注釋】 綏(隨):安撫。
【譯文】 陳子禽對謂子貢說:“你是謙虛吧,孔子哪里比你強?”子貢說:“君子說一句話就可以表現出是否明智,所以說話不可以不謹慎。孔子的高不可及,如同天不能搭階梯爬上去一樣。他如果有機會治理國家,就能做到傳說的那樣,得到老百姓的全力擁護,萬眾一心,共用太平。他生也光榮,死也可哀,怎麼談得上趕上他呢?” 1218
 

 
堯曰篇第二十

 
2001
【原文】 堯曰:“咨!爾舜。天之歷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於皇皇後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簡在帝心。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有大賚,善人是富。“雖有周親,不如仁人。百姓有過,在予一人。“謹權量,審法度,修廢官,四方之政行焉,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所重:民、食、喪、祭。“寬則得眾,信則民任焉。敏則有功,公則悅。”
【注釋】 履:商湯的名。賚(賴):賞賜。
【譯文】 堯說:“好啊!你這個舜。天命降臨到你的身上,讓你繼承帝位。如果天下都很窮困,你的帝位也就永遠結束了。”舜也這樣告誡過禹。商湯說:“至高無上的上帝啊,你在人間的兒子--我--謹用黑牛來祭祀您,向您禱告:有罪的人我絕不敢赦免。一切善惡,我都不敢隱瞞,您無所不知,自然心中有數。如果我有罪,請不要牽連天下百姓;如果百姓有罪,罪都應歸結到我身上。”周朝恩賜天下,使好人都富了。武王說:“我雖有至親,都不如有仁人。百姓有錯,在我一人。”孔子說:“謹慎地審查計量,周密地制定法度,建立公正的人事制度,讓國家的法令暢通無阻,復興滅絕的國家,承繼斷絕的世族,提拔埋沒的人才,天下民心都會真心歸服。”掌權者應該重視:人民、糧食、喪葬、祭祀。寬容就能得到人民的擁護,誠信就能使人民的信服。勤敏就能取得功績,公正就能使人民幸福。” 851
 
2002
【原文】 子張問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子張曰:“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子張曰:“何謂惠而不費?”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張曰:“何謂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注釋】
【譯文】 子張問孔子:“怎樣才能從政呢?”孔子說:“尊五美,去四惡,就可以從政了。”子張說:“什麼是五美?”孔子說:“領導應該給群眾實惠而不浪費財政,讓群眾辛勤工作而無怨很,想經濟繁榮而不貪圖錢財,平易近人而不驕傲自大,威武嚴肅而不兇猛可怕。”子張說:“怎樣才能給群眾實惠而不浪費財政?”孔子說:“做有益於人民的事,給人民以實惠,不就是給群眾實惠而不浪費財政嗎?制定利國利民的計畫讓群眾去建設,誰會怨恨?經濟繁榮的目標得到實現,還有什麼可貪圖?君子不管人口多少、不管年齡小大、都尊重他們,不就是平易近人而不驕傲自大嗎?君子衣冠整齊,注重儀錶,莊重嚴肅,人人見了都很敬畏,不就是威武嚴肅而不兇猛可怕?”子張說:“什麼是四惡?”孔子說:“不加教育就要逮捕叫做虐待,不看原因只苛求成功叫做暴戾,不看時間只限期完成叫做害人。同樣要獎勵先進,卻出手吝嗇叫做小氣。” 852
 
2003
【原文】 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注釋】
【譯文】 孔子說:“不懂得客觀規律,就不能做君子;不懂得道德規範,就無法建功立業;不懂得分辨言論,就不能瞭解人。” 336




-=-=-=-=- 以下內容由 Melody2009年07月04日 04:30pm 時新增 -=-=-=-=-
http://web2.tcssh.tc.edu.tw/school/guowenke/books/new_page_442.htm
2#
 樓主| 發表於 2010-4-27 09:06:53 | 只看該作者

[轉貼]論語

1604
【原文】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有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注釋】
【譯文】 孔子說:“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有三種。與正直的人交朋友、與誠實的人交朋友、與見多識廣的人交朋友,有益處;與走邪門歪道的人交朋友、與讒媚奉迎的人交朋友、與花言巧語的人交朋友,有害處。” 231
 
1605
【原文】 孔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逸游、樂宴樂,損矣。”
【注釋】
【譯文】 孔子說:“有益的愛好有三種,有害的愛好有三種。愛好禮樂、愛好稱讚別人的優點,愛好廣結善友,有益處;愛好放蕩、愛好閒逛、愛好大吃大喝,有害處。” 233
 
1606
【原文】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注釋】
【譯文】 孔子說:“陪君子說話要注意三種毛病:沒到說的時候就說,叫做急躁;到該說的時候不說,叫做隱瞞;不顧對方的表情就說,叫做睜眼瞎。” 432
1607
【原文】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注釋】
【譯文】 孔子說:“君子有三件事要警戒:年輕時,血氣還不成熟,要戒女色;年壯時,血氣正旺盛,要戒爭鬥;年老時,血氣已衰落,要戒貪婪。” 437
 
1608
【原文】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注釋】
【譯文】 孔子說:“君子有三件事要敬畏:敬畏自然規律、敬畏大人物、敬畏聖人的話。小人不懂自然規律因而也就不敬畏自然,不尊重大人物,戲侮聖人的言論。” 433
 
1609
【原文】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注釋】
【譯文】 孔子說:“生來就知道的,是上等人;學習後才知道的,是二等人;遇到困難才學習的,是三等人;遇到困難也不學習的,這就是下等人了。” 619
 
1610
【原文】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注釋】 明:看得清為明。聰:聽得清為聰。
【譯文】 孔子說:“君子有九種事情要考慮:看要考慮是否看清楚了、聽要考慮是否聽清楚了、臉色要考慮是否溫和、表情要考慮是否謙恭、言談時要考慮是否忠誠、工作時要考慮是否敬業、疑問時要考慮請教、憤怒時要考慮後患、見到好處時要考慮道義。” 435
 
3#
 樓主| 發表於 2011-10-26 16:56:41 | 只看該作者

[轉貼]論語

四書改必選,孔子怎麼看?
    作者:顏擇雅
    2011.08.12
[color=#FF8C00]孔子最重視品德教育,但為何沒有親編一本品德專書傳世?
教育部以反霸凌、加強品德教育為由,
將傳承孔子精神的四書改為高中必選,真能符合孔子品德教育的精髓?
四書是傳承孔子思想的經典。
孔子是偉大的教育家,又最重視品德教育,如今教育部以加強品德教育為理由,將四書改為高中必選,好像很說得通。現在我大膽問一個問題:孔門四科既然德行列第一,孔子也不是不寫書編書(作《春秋》、刪《詩》、《書》、訂《禮》、《樂》),他為什麼不自己編寫一本品德用書傳世?為什麼四書中只讀到零零散散的「子曰」?為什麼四書中無一書的作者是孔子?
直接的答案是:孔子本身力行的品德教育,是不指定讀書的。請看〈學而〉篇:「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品德就是認真生活、躬身力行,與讀書根本是兩回事何況有了課本,難免就要照本宣科,要有定義,有標準答案。偏偏《論語》討論品德,最大特色正是不給定義,也沒有標準答案。顏淵問仁、仲弓問仁、司馬牛問仁、樊遲問仁,統統得到不同答案,全看學生本性為何、遭遇何事、師生又如何互動而定?
四書必選不是品德教育的適當方法,不只是因為孔子本身不這麼做,還因為這違反孔子最重視的教育策略「能近取譬」。在〈雍也〉篇「己欲立而立人」這段,孔子說,無論是要教出懂得自立的人,還是要教出能發揮影響的人,教材都應該找學生最切身、耳熟能詳的例子。四書畢竟是兩千四百多年前的書,不符合「能近取譬」原則。
〈述而〉篇也有一句:「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我舉這句,不是說既然孩子不想學,學校就不應教。如此解釋,義務教育就可以關門大吉了。這句「子曰」的現代意義,是教育應以孩子為中心,應多注意孩子正困惑什麼,而不是專注於大人想灌輸什麼。今日高中生也許正被父母高期待壓得喘不過氣,或被父母婚姻失和鬧得不得安寧;我們卻逼他讀「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這種啟發與孩子的憤悱相差十萬八千里,騷不到癢處,孔子一定會搖頭的。
主張四書必選的專家想必都知道這個問題,所以都說教材會顧及在地性、時代性、實踐性(政大名譽教授董金裕語)。問題是,一九九九年以前,幾十年高中生都是必修四書的,「顧及在地性、時代性、實踐性」的教材何時編出過了?政策上路離今只剩一年,把審閱、試教的時程都排進去,出版商等於只有四、五個月時間,一口氣要編出四學期共四本書。幾十年做不到的事,如今幾個月就要做到,真是愛說笑。
拉拔「不良少年」子路
教育部次長陳益興在為政策辯護時,有說一個理由:「當前校園霸凌、幫派、毒品等現象令人憂心」。這位次長如果熟讀《論語》,就會知道孔子拉拔這種孩子,方式並不是要他必選什麼書。
〈先進〉篇說子路一身流氓氣(由也喭),《史記》則說子路愛打架,隨身帶武器,偶然動手揍孔子,反被孔子「設禮稍誘」,才跑來拜師向學。子路如果生在今天,就是那種霸凌、幫派都來的不良少年。
《論語》最多孔子薰陶子路性格的敘述;例如,孔子會主動稱讚子路的優點(〈子罕〉篇「衣敝.袍」),有時損損他的剛強之氣(〈述而〉篇「暴虎馮河」),或虧虧他(〈公冶長〉篇「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在同學看不起他時又公開挺他(〈先進〉篇「由之瑟」)。教育部如果真對霸凌、幫派、毒品憂心,應該是從師生關係著手才對,例如加強輔導老師編制,怎是逼讀文言文呢?應該是讓這種孩子在學校中至少有一位可以完全信任的師長,一如子路之完全信任孔子,才符合孔子教育理念。
四書改必選,之所以引人詬病又有一大原因,就是會排擠到其他的語文類選修,例如台灣文學、區域文學。很諷刺,《論語》其實只有一處真把品德教育與閱讀連在一起,指的正是文學閱讀。請看〈陽貨〉篇:「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興觀群怨分別指理解情感、洞察世事、學習與人相處、發洩負面情緒,都是品德教育精髓。下一段又說,沒讀過〈周南〉、〈召南〉,好比面牆罰站。〈周南〉、〈召南〉是關於婚姻、愛情的詩篇。這豈不意謂,讓高中生選修愛情文學、婚姻文學,讀張愛玲、珍•奧斯汀的作品,衛道者也許不以為然,卻是如假包換的遵循孔教?
當然,四書都是有益修身養性的書。但要從四書受益,一來需要長久浸潤,二來需要人事閱歷。盡性知命都是艱澀學問,十七、八歲怎可能懂?逼孩子讀,可增進辭藻是真的,包括「老而不死是謂賊」之類的罵人辭藻。但以為這樣有益品德教育,恐怕就應該想想孔子為什麼說:「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一定會有人反駁,說既然只要長久浸潤,年歲漸長後自然能從四書受益,為什麼不讓孩子先熟記文辭,讓他一生慢慢受用?問題是,這種「先死記、理解留給未來」學習策略的利弊,是可以公開辯論的。不給孩子自選,他難道不會愈讀愈煩,考完馬上丟開?而且,既然將來有用的學問那麼多,為什麼偏挑四書?教育部不直說「我高興」,扯進品德教育、霸凌、幫派,不很像〈季氏〉篇孔子罵冉求的那句「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嗎?譯成白話:不明講「我高興」,只扯些五四三,是君子最討厭的。
http://parenting.cw.com.tw/blog/blogTopic.action?id=71&nid=855&page=1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手機版|靜竹林心靈網站

GMT+8, 2025-1-15 18:02 , Processed in 0.11496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