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termark]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這句話是佛教中常用的一段話
我們日常生活上的知覺其實是虛妄接觸虛妄........................
以現代物理對物質的理解..物質在不斷的分割之後可化為原子(atom)的形式,而原子又可繼續分割為電子中子質子,然而其一就不是最基本的粒子模式,在1960年代開始出現了「夸克模型」(quark model)和「部分子模型」(parton model)來解釋質子、中子、其他粒子及更小結構的問題。有些粒子無法用這兩個夸克的組合來解釋。因為有些新粒子的性質跟質子、中子很像,可是帶著(-1/3)基本電荷的卻不是下夸克,而是一個質量大了非常多倍的未知夸克。所以他們自然就推測這是一個也是帶( -1/3)基本電荷的新夸克,這個夸克就被命名為「奇(strange)夸克」簡寫為s。之後陸陸續續又發現了魅夸克(c)、底夸克(b)和頂夸克(t)。
目前粒子物理所能探索的最小結構只到夸克和輕子,作用力則只到4種作用力。但是,根據以往數千年來的經驗,很多人都不同意這些就是宇宙最終的基本原理,所以探索宇宙最終真理的努力一直沒有停止過。不過,基本粒子的探索這幾年遇到了嚴重的瓶頸。由於探索的粒子越來越小,所需的加速器能量越來越高,經費自然跟著水漲船高。現在全世界幾乎沒有一個國家能夠獨立負荷建造粒子加速器的費用,即使是美國也在前幾年因為負擔不起而中止了新超導超級加速器(SSC)的建造,以前那種天天有新發現的美好時光似乎已經不再了。不過,歷史的法則告訴我們,沈寂常常是另一次大突破的前兆。
以光子而言(我們平常所見的光線),同時具有粒子的特性和波動(非物質)的特性,所以我覺得佛學心經中"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非常有道理,因為透過我們的各種感覺,以j微觀角度而言,所看到之物其實只是無數的原子所構成的平面,再透過光線光波的反射,而在眼睛視網膜成影,所以不同顏色的光線有不同的成像顏色,而物質的構成建築在繁複的原子與分子的排列堆積而成,我們的手也是由各種細胞,骨骼,血管,感覺神經.運動神經所構成 ,然而基本上依舊脫離不了物質結構,亦是建築在繁複的原子與分子的排列堆積,所以會產生那麼多不同的觸感,完全是因為習氣累積的妄想執著所束縛..
楞嚴經中有敘述在一一解開"色受想行識此五蘊"的過程當中,將會發生的各種情形,我想是在論壇中的同修可以參考的.....【理則頓悟,乘悟併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期與同修共勉
[/watermar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