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竹林心靈網站

標題: 有關親子溝通家人相處的文章及觀點 [打印本頁]

作者: 如實    時間: 2004-4-8 23:00
標題: 有關親子溝通家人相處的文章及觀點
   現代父母面對孩子的各樣花招, 狀況, 真的有時會無力招架, 深感智慧不足. 我媽媽認為我們這一代當媽媽比她那個年代資訊多, 所以比較不至於太離譜.  資訊多可以給我們多元參考, 可是讀了許多文章書籍後, 真正上陣接招的還是我們這些爸爸媽媽.  希望開這個話題讓已經為人父母(子女), 或將為人父母, 甚至是像晴這樣年輕的朋友們以及成長經歷豐富的容姐一起貼文或是說說您們的心聲感受.  畢竟, 能培養出身心健康的下一代, 也是許多人的重大修身養性的人生課題.
  
  無為大哥曾經點化我, 只要不太偏差, 要無為而治; 於是發現, 有很多時候, 放手比差手難得多唷!  小時候我以為給孩子最充分的關愛是最棒的父母, 我記得在旁邊的舅媽回答: 有時候妳認為最好的方式, 不見得是孩子認定的最佳父母模式.  現在終於了解其中的深意了. 如何成為一個及格的母親, 資淺的我仍在摸索中; 有興趣, 大家一起切磋吧!  
作者: 如實    時間: 2004-4-8 23:01
標題: 有關親子溝通家人相處的文章及觀點
" 擔心"與"祝福"!
一位做電視企畫與採訪的朋友告訴我,常常需要加班,日夜顛倒。
因與家人同住,所以他媽媽常會擔心,他念他:要記得吃飯,別太晚睡,開車
要小心等等。這樣的嘮叨每天反覆好幾次,朋友已見怪不怪,習以為常。只是有
時朋友也會覺得不耐煩,一見到母親就想逃,免得聽她囉嗦半天。有一次朋友
赴花蓮採訪證嚴法師,聽到證嚴法師說一句話,他覺得很有道理。
她說:「如果一個父母常常擔心他的孩子,他的孩子會沒有福氣;
因為福氣都被父母給擔心掉了。」師父又說:「如果父母希望他的孩子有福
氣,就要多多祝福他的孩子,而不是擔心她的孩子。」
朋友聽到這樣的話十分興奮,一回到家馬上轉述證嚴法師的話給他媽媽
聽。朋友說,從此以後,他母親就很少再對他嘮叨了,他看到母親也不會
再躲,反而在下班之餘,會找母親聊聊天,他覺得現在他跟母親像朋友一般自
在。媽媽常常是一家的靈魂人物,她掌握了一個家的家庭氣氛,我相信:如果
沒一個快樂的媽媽,就很難有一個快樂的家庭。
然而,大多數的媽媽都過份地擔憂子女:課業,工作,婚姻,健康
幾乎無所不擔心,你想這樣的媽媽會快樂嗎?用超心理學的潛意識說法,就是
所謂的「心想事成」這句話。一件事情如果你用很大的「念力」去相信它,它
就會如你所相信的去「實現」你的相信。
一個媽媽如果相信:她的孩子有能力去面對他自己的生活困境與難題,
那麼這個相信就是一個「祝福」,而她的孩也會因著這樣的祝福而蒙福的。
相反的,如果一個母親老是「覺得」她的孩子不懂事,不會照顧自己,
一定會吃虧上當的,那麼這個「擔心」很可能就成了「詛咒」,以後你的
孩子果然就會如你之前所擔心的那樣,老是出狀況令你擔心。
佛家講「願力,念力!」你的願有多大,實踐的力量就有多大。從今天起,我
們當要當心去檢查自己的每個「念頭」,你對孩子:是擔心多?還是祝福多呢?
真的,愛你的孩子,與其擔心,不如祝福吧!

作者: 如實    時間: 2004-4-8 23:04
標題: 有關親子溝通家人相處的文章及觀點
別因盛怒而做出彌天大錯!
在美國的加州有一個小女孩大約是4歲
她的父親有一台大卡車!
她的父親非常喜歡那台卡車!
總是為那台車做全套的保養!以保持卡車的美觀!
一天,小女孩拿著硬物
在他父親的卡車鈑金上劃下了無數的刮痕!!
她的父親盛怒之下用鐵絲把小女孩的手綁起來!
然後吊著小女孩的手!讓她站在車庫罰站!
當父親想起小女兒在車庫罰站時
已經是4個小時過後了!
當他到車庫時
小女孩的手已經被鐵絲綁的血液不通!
當她的父親把她送到急診室時
已經要截去小女孩的手掌!
因為手掌部分的手掌已經都壞死!
不截去手掌的話是非常危險!
甚至可能會危害到小女孩的生命!
所以小女孩就這樣失去了她的一雙手掌!
但是她不懂.....她不懂
到底是發生了什麼事在她的身上....
而她的父親也因為這樣感到萬分的愧疚!
過了約半年後
小女孩的父親的卡車進廠重新烤漆!
又像全新的一樣!!
當他把卡車開回家後
小女孩看著重新烤漆過的卡車
對著她的父親說
{{Daddy~your truck looking so pretty,same like new truck.}}
<<爸爸!你的卡車好漂亮唷!看起來就像是新卡車>>
這時小女孩無邪的伸出了她那截斷的雙手,對她的父親說
{{but, when you want put my hand back to me??}}
<<但是你什麼時候要把我的手放還給我??>>
當我聽完這個故事時!
I just get shock!
很大的衝擊!
對於大人的一個無心的失誤
跟小孩的天真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讓我久久都說不出話來!
整天上班我都在想這個故事!
你們知道當那位父親聽到小女孩問他的問題時
發生了什麼事嗎?
那位父親在小女孩的面前
舉槍自殺........
看了這一篇故事,相信我們的心情時一樣的───很沉重•••
我們往往會因為一時的憤怒、心急,而造成別人或自己終身難以彌補的遺憾•••
朋友!處事前先三思•••多為別人著想
共勉之~

作者: 如實    時間: 2004-4-8 23:13
標題: 有關親子溝通家人相處的文章及觀點
一個人的「情緒」和「心境」,會影響自己的未來!一個「動不動就發怒」的人,表示幼稚得「還無法駕馭自己」。人在憤怒時,必須克制情緒,「不慌不亂,有條不紊」地理出一條路來。
一天,我打完羽球,穿著T恤,短褲,要回辦公室;途中,經過一理髮店,想到自己一頭長髮,該剪了,就走二樓理髮店。一男士熱誠地招呼我,並說他是「店長」。好吧,就給男店長剪髮好了,看看他手藝如何?
剛打完球,累了,不想說話,我靜靜地看著前面的鏡子。後來店長問我:「先生,你結婚了嗎?」我點點頭回應。店長又說:「那太好了,我告訴你一個故事好不好?」我又微笑地點頭。
「我最近看到美國有個醫藥發明家,他說,他小時候很喜歡喝牛奶;有一次他打開冰箱,用右手去拿大罐牛奶,結果沒拿穩,手一鬆,就把整罐牛奶打翻了。」
這店長一邊幫我剪頭髮,一邊說道:當時,這小孩子嚇呆了。縮在牆角,因為牛奶灑滿廚房的地上,媽媽可能會臭罵他。可是,當媽媽走過來看到時,卻說:「哇,我從來沒有看過如此壯觀牛奶海洋,好漂亮哦!」這小孩聽媽媽這麼一講,突然就不害怕了。這時,媽媽又對小孩子說:「你好厲害哦,媽咪長這麼大,都沒有看過這麼漂亮的牛奶海洋耶,你願不願意幫媽媽一起把牛奶打掃乾淨?」後來,媽媽就拿著抹布、清水等用具,帶著兒子一起把廚房打掃一遍,整個廚房也變得乾淨無比,這時,媽媽又把兒子先前打翻的塑膠牛奶罐,裝滿了水,放進冰箱,然後再教他,怎麼拿才不會打翻?-必須用雙手一起拿,牛奶才不會鬆掉,才不會打翻在地上。
坐在理髮座椅上,我原本昏昏地想睡覺,可是,聽店長這麼一講,咦,似乎很有道理。我兒子已經快二歲了,也經常喜歡自己打開冰箱拿飲料喝;萬一有一天,他把飲料、牛奶不小心打翻了.溢流滿地,那我會如何處理呢?我會不會怒氣衝天,大聲罵他:「你那麼笨啊,連牛奶都不會拿?」
我在想,我應該不會這樣罵我兒子,我可能會說:「沒關係、沒關係,你不要過來,不要踩到牛奶。」然後,叫我太太過來,把牛奶擦拭乾淨,哈!我很驚呀,故事中,美國小孩的媽媽不是這樣自己擦拭,而是叫小孩和她「一起收拾」、「一起承擔」自己不小心做錯的事;而且,還把牛奶重新裝滿水,再教小孩怎麼拿,才不會「再次出錯」!
正因為這樣,那美國小孩,他後來就「不怕做錯事」,也有信心和勇氣不斷地嚐試、實驗;儘管有時還是會出錯,但他都學習用「心平氣和」的心來看待,並勇敢地「自我承擔」所做的一切。
心理學家說:「當一個錯誤已經發生、覆水難收時,你發再大的脾氣,也都是於事無補,大聲責罵小孩,也只是使小孩更害怕、更恐懼而已;而且,憤怒,可能會造成更多的錯誤喲!但在生活中,當錯誤已是既成的事實時,就必須勇敢面對、勇敢承擔;歇斯底里地發脾氣,不僅使別人遭殃,受害最大的更是自己。」
事實上,一個人的「情緒」和「心境」,會影響自己的未來!一個「動不動就發怒」的人,表示幼稚得「還無法駕馭自己」。人在憤怒時,必須克制情緒,不慌不亂,有條不紊理出一條路來「情緒」是可以學習的,在覆水難收時,可以如同本文中的媽媽一樣,用「正面思考」的方式,和顏悅色地教導孩子、處理事物。
假如我們天天用心經營自己、學習掌握自我情緒,有一天,一定會有令人驚喜的「自我新發現」--我的火氣變小了、我不輕易動怒了、我的修養進步了!

作者: 如實    時間: 2004-4-8 23:46
標題: 有關親子溝通家人相處的文章及觀點
零分背後---生命就該花費在有意義的事上

一位中學生拿了一張「零分」的考卷給媽媽簽名,那孩子的母親仍 保持著笑容說:「兒子呀!你就是這麼乖,老師說要蓋章,你就一定 會拿來蓋章。你是個好孩子!」

而後她問兒子題目難不難呢?兒子竟 說:「不難呀!因為老師說:『考卷寫好可以去打籃球。』以我的速 度,寫好了,球場必定已客滿了,所以我只寫了名字就去打球了。陽 光又好,球場上那時只有我一人,好愉快喔!反正考卷一定會發下來 ,回家再寫也是一樣。」
媽媽終於明白零分之後的另一段插曲;兒子不在乎當時的分數,認 為只要事後弄懂題目即可。真是灑脫!這是源於他媽媽常說的「事後 把考題全弄懂,跟考滿分的人一樣棒。」的觀念在這個家只有包容與 讚美。

兒女們經常把學校的大小事帶回來與爸媽共同分享。有一次姊 姊數學只考八分,氣得不想讀普通高中,想轉到高職去。媽媽說從前
大專聯考,被錄取者也有人數學是個位數的。只要有分數就有希望。
女兒在媽媽的鼓勵下,八分、十六分、逐步的往前進,終於在高三下 學期初就甄試上了大學。
班上另一位高材生就沒有這位小孩這麼快樂。高材生常為九十九分 而悶悶不樂。因為他的媽媽是個完美主義者,常說:「你怎麼這麼笨 呀!幫你溫習了一晚,還如此粗心,掉了一分。」少一分,回家可是 要被敲一下頭的。並且一百分與九十分所領的零用錢相差好幾倍!再說聯考,差一分說不定就輸了幾個人哩!孩子在這家中難得有笑容。全家的情緒與孩子的分數息息相關。
一位功課老是掛車尾的小學二年級學生,有一天,拿了一張九十分的小考考卷,興沖沖的跑回家告訴媽媽。媽媽開心的把它框起來,掛 在客廳。晚上,一向成績很好的姐姐問弟弟:「班上有沒有人考一百分呢?」弟弟回答說:「好多人呀!」姐姐又追問他,有沒有人九十 分以下呢?弟弟笑著說:「沒有啦!」姐姐暗自好笑,原來弟弟是最後一名呢!
父親出差回來,看到弟弟的成績,開心的說:「我的兒子進步好多!」奶奶每天飯後,看著九十分的考卷就露出滿足的笑容,親朋好友來了,就讚美這孩子。這個男孩子覺得日子過得好快樂,好有成就感,開始每天更用心在書本上,功課扶搖直上,令同學刮目相看,老師也為之震驚,為何一個老是掛車尾的孩子竟突然力爭上游!
今日的台灣,如果家有在學的孩子,分數就常會影響著家庭的氣氛及親子的關係。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心情,不受分數影響的人很少。但分數真有那麼重要嗎?分數之外,孩子要走的路,還很長。
生命就該花費在有意義的事上,你覺得呢?
  





  
作者: 如實    時間: 2004-4-8 23:49
標題: 有關親子溝通家人相處的文章及觀點
教養兒女的七個金科玉律
已有愈來愈多的跡象顯示,強調尊重孩子、鼓勵孩子的新觀念橫掃台灣,卻被有些人解 釋為「少管」或「不管」,以致教出不少「小霸王」、「蠟筆小新」,和自殘或傷人甚至動輒殺人取人性命的青少年。
美國的情況類似台灣,被寵壞的孩子類似惡霸,使得愈來愈多心理及教育專家發展出更新的教育理論「合理管教」。父母應該以愛為基礎教兒女「紀律」的觀念。
心理學教授史坦伯格指出,教養最常犯的錯誤就是「參與不足」以及誤解了「把孩子當朋友 對待」的真義,以為是放他完全自由,以致無法掌握孩子的行為與行蹤。
「以孩子為中心」的理念已成為縱容惡行的藉口,《對孩子期許更高》一書的作者戴門教授指出。
其實,教育要兼顧敏感度與嚴格的,如果父母有引導、有規範,可以避免孩子身心出狀況。
家庭心理專家蘿絲蒙指出,孩子性格發展期,教養需要適量維他命。也就是說,父母要能勇於對孩子說「NO」,孩子才能學會分辨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事「不可以」。
綜合專家意見,合理管教,父母有7項金科玉律:
1.  先當父母,不是先當朋友
當父母第一要事就是不要只想當孩子的朋友,因為「父母」的意義,就是給孩子立下規矩,讓他明白「底線」在哪兒,美國心理學家霍恩指出,孩子需要的是教導他如何解決問題的「領袖」,而不是只聽他訴苦哭泣卻束手無策的「朋友」。
澳洲親子專家畢德福也說,孩子需要知道「規矩」是什麼,家裡誰「作主」,這樣孩子才能有所依循,在「安全」的感覺中成長。
所謂「尊重孩子」並非放任孩子為所欲為,「把孩子當朋友對待」也不是不教他規矩禮貌,否則孩子很容易依人性傾向主張「只要喜歡有什麼不可以」,不懂尊重父母、也不會尊重其 他人,教育學者魏世台說,她對「現代父母太常向兒女說抱歉,」很不以為然,常見職業婦女7點趕回家向兒女說「抱歉,還沒煮晚飯」,而那些抱怨媽媽沒早點回家煮飯的孩子都已十歲以上,還在看電視不懂做家事。
2.  及早規範
孩子從小就要管教,如果小時候不給他訂下規矩,長大要管就會遭遇抗拒,管不動也管不 住。管教態度要前後一致,尤其要避免和孩子討價還價,否則會讓孩子誤以為規矩與原則都有商量餘地,一旦他們有過這樣「談判」經驗,反而吃定父母,教養當然也成了空談。
3.  花時間與孩子相處
愛孩子、教養孩子是要和孩子相處。很多父母過份強調親子相處,重「質」就夠了,與兒女相處只是蜻蜓點水打個照面,但當孩子碰到問題需要有人和他談談時卻不見父母蹤影。切記問題不等人,相處有品質不能做為藉口,取代孩子希望與父母相處的時間。心理學教授史坦伯格指出,「較常與父母在一起的孩子一般表現都比較好。」
4.  控制電子媒體
研究發現美國22∼34%的年輕受刑人有意識的模仿從電視,看來的犯罪技巧。事實上,孩子長期受到來自暴力色情的卡通、電視影集、綜藝節目以至新聞報導等,各種色情、暴力訊息制約,模仿媒體兩性親密行為,青少年學電視主持人低俗用語,殺人而無悔意的實例屢見不鮮。
另一項追蹤12年的研究也發現,大量收視暴力電視節目的人後來犯罪、攻擊性及對子女嚴懲的傾向較高。「在提供性教育方面,流行文化代替了父母、宗教與學校的功能,是現代青 少年的一大不幸,」史坦伯格慨道。
美國心理學家卡倫主張,父母應該規定孩子看電視的時間和內容,才能避免孩子受影響。美國醫學會建議父母除了監督孩子觀看的電視節目內容,也要將每天觀看的時間限制在2小時內。
5.  了解孩子在做什麼
        孩子在家無人監護是非常嚴重的問題。大人不在,孩子確實容易有偏差行為,例如在鄰里街 坊間打破窗戶或順手牽羊。而即使大人在家,卻不知道孩子在做什麼,一樣非常危險,有小學生打色情電話,青少年上網下載色情圖片,網上交友被誘離家等等,都是家人在家關起門來做的。但是,如果能先安排好孩子的課後活動,並且善用家人、鄰居、朋友等後援力量支持,即使雙薪家庭一樣可以放心。
6.  不要誤解「維護孩子自尊心」的真義。
真正的「肯定個人自尊」,應來自他真的達成某些挑戰,而不是凡事必讚美。少棒隊員未盡外野職守,即使隊伍拿名次,他仍不能共享光榮。戴門教授認為很多父母動輒把孩子當星星捧上天,使得「維護孩子自尊」一詞失去真正的意義。
美國父親協會宏恩指出,太受保護的孩子無法自己解決問題。有些父母為了讓孩子在快樂中成長以致過份呵護孩子,即使孩子沒特別努力也大聲讚賞,反而使得孩子缺乏從錯誤與挫折中學習如何處理困難與自己情緒的機會。許多專家認為,孩子需要的是適當的自尊,否則,一旦承受不住挫折,輕則頹喪憂鬱,重則自傷傷人。憂鬱症年齡層逐漸往青少年移動,自殺成為風潮,是全球父母都應注意的警訊。
7.  盡量維持情感,不離婚。
完整的家庭對孩子成長有正面的幫助。父母親努力維繫婚姻是協助兒女成長調適最重要的一件事。
普林斯頓大學社會學教授麥克蕾荷發現,出身單親家庭的孩子中輟學業的機率是其他孩子的2倍,而其中女生成為未婚媽媽的機率也是一般家庭孩子的2.5倍。這些孩子較易觸犯法律,長大成人後也較易中輟學業,較不善於與人建立穩定關係。研究者指出,並非所有單親家庭都會有問題,不過比起良好的婚姻關係,仍有遺憾。父母關係良好,不但給孩子安全感 ,兩個人一起管教,也絕對比單親管教容易得多。


作者: 如實    時間: 2004-4-9 04:46
標題: 有關親子溝通家人相處的文章及觀點
要罵孩子之前先喊「卡」 (1)

文�曾淑貞 採訪諮詢�格林菲爾兒童學校蘇愛秋校長   
父母的情緒常牽動著親子關係的維繫,如果可以讓孩子知道你的感覺,用孩子的角度看世界,可以幫助你在面對孩子犯錯時,更具愛心與耐心。從事親職教育多年的蘇愛秋校長,以其多年的教學經驗,提供現代父母教育孩子的愛心良方。
• 父母該不該責罵孩子的錯
從事親職教育多年的蘇愛秋認為,孩子並沒有清楚判斷對與錯的能力,因為孩子的理性思考尚未發育成熟,對與錯是成年人社會的價值觀,孩子會認為如玩水、亂丟東西是遊戲的方式之一,在孩子有犯錯的權利前提下,父母應該表達自己的感覺,而不是責罵他的行為,流於情緒的宣洩。
蘇愛秋從心理學角度解釋,孩子引發父母責罵的行為,一個可能是為了引起父母注意,另一個是孩子遭遇挫折為尋求發洩,例如,孩子遇到不會玩的玩具,生氣摔玩具,父母應該耐心探討孩子生氣的原因,不要一味責罵。現今社會開放,父母應該站在尊重的立場對待孩子,用相信的語氣肯定他不是個壞孩子,孩子情緒會降溫,學習用講話技巧來與孩子溝通。
情境一:過馬路孩子忽然放開媽媽的手
媽媽規定孩子過馬路時要牽好媽媽的手,過馬路時如果孩子一鬆手,很多父母在當時都是反應情緒而不是感覺:對孩子一個巴掌甩過去,罵說:「你要死啦!怎麼這樣不聽話」?媽媽沒有讓孩子了解你的感覺,只是反應了害怕的情緒,應該直接告訴孩子:「你嚇死我了,要是你被車撞了怎麼辦」?
情境二:孩子亂摔東西或撕書
父母可以說:「我相信你一定很生氣才會撕書,要不然你一定不會」。如果父母總是說:「你怎麼又這樣了」!好像孩子永遠就是不聽話、不乖,孩子一但被貼了標籤,想變好都很難。
• 替代責罵的其他方式
父母不見得懂情緒管理,在孩子犯錯而要發洩情緒時,除了責罵外,蘇愛秋建議,孩子沒有為自己行為負責任時,媽媽應保持溫和的態度與堅定的立場,讓孩子學習為行為負責,暫時離開現場,給孩子一個思考的空間與緩衝的時間,也讓自己的情緒冷卻,與孩子地位是對等的,並不是支配或命令他整理。
情境一:孩子亂丟東西
媽媽可以說:「你這樣丟的滿地都是,看起來我們客廳好亂喔,如果我踩到玩具跌倒了呢?你如果不收我會很難過,請你收好了再來找媽媽好不好」?如果孩子來找媽媽,可以回答他:「你是來告訴我說玩具整理好了是嗎」?孩子若回答還沒有,可以告訴他:「對不起媽媽現在不想講話,我心理很難過因為我交代的事情你沒有完成」。
• 孩子反抗或頂嘴
父母難免會遇到孩子情緒的反彈或頂嘴,此時父母可以沒收孩子某種享受的權利,但是態度必須溫和,孩子會理性去思考自己的行為問題,一打罵孩子有了情緒,孩子就不會去思考自己的對錯。
孩子頂嘴的時候,父母應該反省,「頂嘴」表示親子之間有上下之分,與孩子是平等關係時,不會覺得他在頂嘴而是對談,孩子有權利說出他心裡的感覺,父母應該要警覺、省思為何他會這樣反彈,父母經常反省,才會更成長。蹲下來用孩子的角度看世界、跟孩子講話,讓彼此有平等的地位、更親密的了解。
蘇愛秋提醒父母,若是懲罰孩子的尊嚴與感情,如罰站、面壁,或是對孩子說:「你壞死了、不愛你了」,並不會讓他檢討自己的行為是錯誤的,因為他的尊嚴與感情已經被侵犯了。
蘇愛秋更進一步指出,在家裡被打罵的孩子,會學習父母的行為模式,到了學校幾乎有99%會欺負同學,導致人際關係不佳,同學也因此疏離他。

作者: 如實    時間: 2004-4-9 04:46
標題: 有關親子溝通家人相處的文章及觀點
要罵孩子之前先喊「卡」?(2)

情境一:孩子重複犯錯
媽媽可以說:「對不起,媽媽講過不可以把書撕壞,結果你沒有聽媽媽的話,又把書撕壞了,那你最愛看的卡通,今天就不能看了」。
TIPs:自己做評量&乖乖小客人
蘇愛秋指出,面對孩子一再出錯時,可以讓孩子自己作評量,針對他重複的錯誤,設定一個規範,每天在睡前檢討,問問孩子今天有沒有遵守規範,有的話可以貼上一個貼紙,如果忘記收了或是沒有收,就貼上另一個符號,讓孩子自己去評量,給他很真誠的來反省自己的機會。如果是媽媽自己來判斷,這與讓孩子主動評量自己的行為、理性的反省是不同的。許多家長反映,孩子懂得自我評量時,行為真的改變很多。
其次,可以藉由到朋友家拜訪的機會,先告知朋友,孩子有哪些不好的習慣,萬一孩子到了朋友家「故技重施」時,可以請朋友適時溫和的糾正他。例如,「對不起,你沒有問我可不可以開冰箱喔,這是我的家喔,你要不要問我一下呢」?這樣一來,除了擴展孩子社會發展的行為之外,也學到作客的禮儀。
• 跟孩子道歉
如果父母還是忍不住罵了孩子,但事後又覺得不妥時,應該勇於跟孩子道歉,因為道歉並不會降低媽媽的尊嚴與身價,反而會贏得孩子對你的尊重。
情境一:媽媽情緒失控怒吼了孩子
媽媽應該拉下身段說:「對不起,剛剛媽媽很生氣所以大聲罵你,這是不對的,我應該好好跟你講,因為你剛剛的行為讓媽媽很生氣,媽媽沒有更好的辦法所以才罵你」。甚至可以說:「你能不能教我怎樣才是你心中的好媽媽?我願意改,因為你是我的寶貝,請你教媽媽好不好」?只要父母用理性的方式去跟孩子討論,孩子就會將行為矯正。
• 溫柔教育孩子!
父母應該想想,用同理心來對待孩子,若能設身處地為孩子著想,孩子在犯錯的同時,不但知道自己犯了什麼錯,也能感受到父母對他的包容與尊重。
1.to be a good listener
父母常說孩子要聽父母的話,事實上應該是多聽孩子的話,才會了解孩子。一旦孩子有了問題,父母才知道要如何幫助孩子成長,而不是用嚴厲的語氣說,「你給我閉嘴,給我罰站」。當父母完全不聽孩子的心聲,孩子就會越來越叛逆。
2.不妨指鹿為馬
用舉例的方式來顧全孩子的面子,例如,媽媽昨天在電視上看到有一個小朋友,把自己發生的行為誤指是別的小朋友做的,問他:「如果是你,你會怎樣?告訴媽媽怎麼幫助你」。讓孩子去真正了解問題的癥結在哪裡。
• 總結
蘇愛秋建議父母,現代生活節奏太快,一般父母生活忙碌,沒有時間冷卻自己情緒,不妨放慢腳步,多聽孩子講話,一天花個十分鐘觀察孩子玩耍的情形,就會發現更了解孩子。此外,多陪孩子一起玩,親子關係也會更加親密。

作者: 如實    時間: 2004-4-9 08:31
標題: 有關親子溝通家人相處的文章及觀點
一生受用不盡的經驗 文╱洪蘭(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一個朋友的孩子大學畢業半年了,沒有去找事,窩在家裡,白天睡覺,晚上上網。
最近跟他父母要錢,想去美國遊學,朋友來問我該不該讓他去,我望著他蒼蒼的白髮說:
「你如果真的要為孩子好,讓他去,但是不要給他錢。」我想到了我妹婿的故事。
 
我妹婿是美國人,從小就想作水手,嚮往外面的世界,想先環遊世界再回學校念書。
雖然他父親是醫生,家庭經濟環境許可,但是父母並不給他錢,他也沒向家裡要,高中一畢業就先去阿拉斯加伐木存錢,
因為阿拉斯加夏天日照很長,太陽到午夜才落下,三點多又升上來了,他一天如果工作十六小時,
伐一季木的工資可以讓他環遊世界三季。他在走遍世界兩年之後才回大學去念書。
因為他是在自己深思熟慮之下才決定念的科系,所以三年就把四年的學分修完,出來就業。
他工作得很順利,可以說平步青雲,一直做到總工程師。有一次,他告訴我一個小故事,說這件事影響了他一生。
他在阿拉斯加打工時,曾與一個朋友在山上聽到狼的嗥叫聲,他們很緊張的四處搜尋,
結果發現是一隻母狼腳被捕獸器夾住,正在號嚎,他一看到那個奇特的捕獸器,就知道是一名老工人的,
他業餘捕獸,賣毛皮補貼家用,但是這名老人因心臟病已被直升機送到安克瑞契醫院去急救了,
這隻母狼會因為沒有人處理而餓死。
他想釋放母狼,但母狼很凶,他無法靠近,他又發現母狼在滴乳,表示狼穴中還有小狼,
所以他與同伴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找到狼穴,將四隻小狼抱來母狼處吃奶,以免餓死。
他把自己的食物分給母狼吃,以維持母狼的生命,晚上還得在母狼附近露營,保護這個狼家庭,因為母狼被夾住了,無法自衛。
一直到第五天,他去餵食時,發現母狼的尾巴有稍微搖一搖,他知道他已開始獲得母狼的信任了,
又過了三天,母狼才讓他靠近到可以把獸夾鬆開,把母狼釋放出來。母狼自由後,舐了他的手,
讓他替牠的腳上藥後,才帶著小狼走開,一路還頻頻回頭望他。
 
他坐在大石頭上想,如果人類可以讓凶猛的野狼來舐他的手,成為朋友,難道人類不能讓另一個人放下武器成為朋友嗎?
他決定以後先對別人表現誠意,因為從這件事中看到,先釋放出誠意,對方一定會以誠相報。
因此,他在公司中以誠待人,先假設別人都是善意,再解釋他的行為,常常幫助別人,不計較小事。
所以他每年都升一級,爬得很快。最重要的是,他每天過得很愉快,助人的人是比被助的人快樂得多,
雖然他並不知道中國有「施比受更有福」這句話,但是他的生活證明了這一點。
 
他對我說,他一直很感謝阿拉斯加的經驗,因為這使他一生受用不盡。
的確,只有自己想要的東西才會珍惜,下過霜的柿子才會甜,人也是經過磨鍊了才會成熟。
 
如果一個人大學畢業了還不知道自己要什麼,那麼應該要讓他去外面磨鍊一下,不要給他錢,讓他自食其力,
給他一個機會去證明自己、體驗人生,相信他也能從中得到一個對他一生受用不盡的經驗。

不就是這樣嗎??



作者: 如實    時間: 2004-4-10 22:21
標題: 有關親子溝通家人相處的文章及觀點
疼愛、溺愛一線間 (本文轉載自媽咪學園雜誌)
專家認為「疼愛的心人皆有之,只是疼愛要有建設性。」常言「愛之適足以害之」,父母常常不察自己是溺愛寶寶,因為 "疼愛"、"溺愛" 常是在一線間,因此在這兒逐步剖析溺愛的真相。
曾經聽過一位朋友描述她的嫂嫂不讓寶寶出去玩,怕受到風寒、怕玩髒了、怕跟野寶寶沾染壞習慣(她當別人的寶寶就是野寶寶)…,結果,這位溫室裡的花朵,去年一年仍感染二次腸病毒,索性並無大礙,只是這位媽媽對寶寶更是呵護倍至,彷彿小朋友一不小心掉到地上就碎了… 。
類似的故事很多,我們常會覺得有些人弱不禁風、有些人大小姐脾氣、有些人我行我素、有些人自我照顧低能…,探究原因,就是父母太寵,「愛之適足以害之」,專業的說法是「寶寶養育不恰當」。
對!要讓寶寶有挺首昂然的人生,就當給予適當的 "愛"、適當的 "育"。「但是,有些媽媽並不自覺那些行為是不恰當的。」台北婦幼醫院心智科主治醫師歐陽瑞琳這麼說。所以,我們只好逐步剖析溺愛寶寶的真相。

五個溺愛寶寶的想法
如果媽媽在照顧小孩時,常在腦中出現這樣的想法,那麼您可能有「溺愛」寶寶傾向。

想法一: 原諒他還小 --「小孩就是這樣,長大就好了」。
常見例子--小寶寶破壞東西,不吃飯,作息不正常,一昧原諒,以為長大自然就會好。
寵愛結果--長大以後不懂得愛惜東西,舉止沒有規矩。

想法二: 捨不得的想法 --「心肝寶貝,媽媽疼疼,捨不得喔」。
常見例子--怕寶寶餓肚子,追著寶寶餵飯吃,或讓小寶寶吃零食。
寵愛結果--造成小寶寶餐桌禮儀不佳,飲食習慣不佳,或變成小胖子。

想法三: 過度保護--「寶寶多脆弱啊,媽媽要給你最好的保護」。
常見例子--不讓寶寶出去玩,怕感染感冒、腸病毒、怕被野狗咬 … 。
寵愛結果--小寶寶缺乏陽光,抵抗力差 … 。

想法四: 放任--「婆婆會說話,還是不要管好了」。
常見例子--三代同堂,祖父母比較寵小孩,小孩有靠山,父母很難管教。
寵愛結果--長大以後予取予求,行為舉止沒有自制力。

想法五: 補償心態--「媽媽忙,沒有時間陪寶寶,但是媽媽買好多玩具、糖果」。
常見例子--沒有時間陪寶寶,以為物質就可以彌補,寶寶要什麼給什麼。 寵愛結果--長大後以物質彌補心靈的空虛。

專家的話:
上述五種心態,也許情境不同,如補償心態,可能是因為父母從小缺乏什麼,便加倍補償給寶寶,雖然家長的心情總有其背景,但上述的五種管教效果總是不理想。

被寵壞的小孩在這裡
或許媽咪仍覺得自己只是疼愛寶寶,但是,歐陽瑞琳醫師指出「疼愛寶寶是當然的,只是疼愛必須有建設性。」
例如,有些媽媽主張與寶寶做朋友,都用 "曉以大義" 的方式 "溝通" ,小朋友該睡覺了,得花上很長的時間解釋因為要早起,因為要上課,因為要唸書,因為要成為有用的人,因為 … ,結果半小時仍未就寢,「沒有建設性」的結果是「花的時間多」、「效果差」、「媽媽自己覺得很累」...,而都只是因為媽媽捨不得用果斷的方式告訴小朋友「規定就是這樣」。
這兒告訴媽媽們被寵壞的小孩在哪兒?被寵壞寶寶的特徵有那些?
現象一: 當媽媽覺得管教困難時。
媽媽要思考的--是不是上述原因,媽媽的話對寶寶沒有權威性了?或是 …
現象二: 聽到老師抱怨寶寶不聽話。
媽媽要思考的--是不是寶寶在家就沒有遵守規則的習性?或是 …
現象三: 幼稚園同學告狀寶寶會欺負人。
媽媽要思考的--是不是寶寶脾氣驕縱了些?或是 …
現象四: 小朋友不跟他玩。
媽媽要思考的--是不是寶寶太自我為中心,所以不能合群相處?或是 …
現象五: 學習進度不理想。
媽媽要思考的--是不是照顧寶寶太過,反而沒有激發小朋友學習的動力?或是 …
現象六: 其他小動作,如緊張就拉肚子,不敢獨處,睡眠困難 … 等。
媽媽要思考的--是不是呵護太過,導致小孩對環境的應變能力太差,或許 …

專家的話:
要提醒媽媽的是,上述題目是參考用的,因為影響小朋友的因素很多,也可能是因為某件事,如父親派到外地工作,小朋友突然沒法子跟疼他的爹地天天見面,都可能讓小寶寶不合群或反抗,只是媽媽「瞭解原因」的動作,一定要做。
寵壞的小孩長大 "什麼款"
歐陽瑞琳醫師表示「小朋友養成的因素十分複雜,一方面小朋友個性天生不同,一樣的寵愛,所導致的結果不盡相同,一方面小朋友成長環境都不同,也許某個家長很寵的寶寶,碰到一位良師,小朋友又跟老師特別投緣,導正個性的可能性也是很大。」但究竟溺愛的寶寶,長大以後可能是什麼模樣兒,建議媽咪們參考看看,好讓寶貝未來有健康可愛的人生。
模樣一: 沒辦法應付挫折。
原因--得到如溫室般的照顧,當然不能像小草一樣抵擋風吹雨打。
模樣二: 脾氣大有暴力傾向。
原因-孩提時大家都遷就他,為所欲為,長大仍以為可以如此處事。
模樣三: 人緣不好。
原因--小時候眾星拱月,不會替別人設想,長大以後同儕又不見得要拱月,人緣因此不好。
模樣四: 不服從團體規定。
原因--從小就自己定遊戲規則,長大以後不能習慣別人的遊戲規則。
模樣五: 沒有責任感。
原因--小時候暑假作業都有人幫忙寫,天塌下來有人頂,很難培養責任感。
模樣六: 自制力差。
原因-寶寶時沒有人糾正某些錯誤的行為,長大後就更難自覺不當言行。
模樣七: 人生不豐富。
原因--保護太過,缺乏冒險的精神或勇氣,當然,也可能是因為父母已規劃好一條既定的人生大道。
模樣八: 世界太小。
原因--太多事都認為理所當然,對環境的應變能力差,沒有擴大的胸襟去接受不同的觀點及世界。
模樣九: 體弱多病。
原因--照顧太過,缺乏抵抗力,所以往往都市的小孩,抵抗力比鄉下小孩差。
專家的話:
我們建議媽咪們,不管有多疼寶寶,都必須掌握幾項原則,一定要培養寶寶某些能力,這些能力包括是非觀念、責任感、道德觀念、人際關係、羞恥心、喜歡自己、注意別人的感受 … 等。
其他常見不恰當管教
專家認為「疼愛」與「溺愛」很難有明顯界線,疼惜寶寶的心情人皆有之,有些父母很清楚寶寶需要管教,在小時候就得養成良好的規矩,但是卻又覺得蠻難管的,很可能正是以下幾種常見不恰當管教,家長們不妨參考看看。
情況一: 帶小朋友去超級市場,小朋友跑來跑去 … 您會說
□ a.「不要跑」 □ b.「不要給我跑」 □ c.「請你用走的」

解說:c 答案最明確,直接了當的告訴寶寶用走的,答案 b 則不恰當,因為「給我」兩個字,讓小孩誤會是為了媽媽才這樣做,而不是因為要遵守規矩。

情況二: 您在廚房做飯,小朋友一直看電視 … 您會
□ a. 走過去關掉電視 □ b. 一邊煮一邊叫「關電視」 □ c. 花幾分鐘與小朋友溝通先做好功課

解說:a 的作法,小朋友會有點驚愕。 b是最無效的方式,會養成小朋友把父母的話當耳邊風。

情況三: 睡覺前小朋友的書包 … 您會
□ a. 幫小朋友整理好 □ b. 盯著小朋友整理 □ c. 小朋友自己會整理

解說:最好狀況是小朋友有很好「生活就序」習慣,睡前自己就會整理書包,a 的狀況,小朋友會無法養成責任感,生活顯得零亂。

情況四: 小朋友考了100分 … 您會
□ a. 「好棒,您有檢察一遍,對不對。」 □ b. 「考了100分,真能幹。」 □ c. 「媽媽請您去吃麥當勞,獎勵一下。」

解說:如果寶寶很粗心,a 是誘導寶寶細心的一種方法。b的讚美只強調結果,可藉其為誘導機會鼓勵寶寶建立好習慣,如預習、自動、檢查等好習慣。c會誤導小寶寶為物質而努力,而不會自動自發。

情況五:當小孩只顧著玩,不做功課時 … 您會
□ a. 「您老是惹我生氣,講都沒有用,為什麼不做功課 … 」 □ b. 「來做功課了,告訴媽媽今天的功課有那些 … 」 □ c. 「做完功課,媽媽就請您去吃麥當勞。」

解說:a的口令太長又有炒作情緒的字眼,寶寶會覺得囉嗦,另一方面會削減長輩的權威性。c做功課是應該的,不能用條件交換。

專家的話:
常見不恰當的管教還有身教不良示範,導致小孩有樣學樣;或只在寶寶犯錯的時候才注意關心,平常沒出錯就不予理會;或只注重訓練,如上安親班、才藝課,卻忽視了親子關係…。不恰當的管教如同溺愛,對寶寶是沒建設性的。

作者: 如實    時間: 2004-4-10 22:38
標題: 有關親子溝通家人相處的文章及觀點
對待小孩,有兩個原則

親愛的家長:德國的國家,是一個強盛也是一個優秀的民族,為什麼她們能夠在第二次大戰失敗後,馬上就能復興呢?或許以下的故事可以讓我們從其中略窺一二。
比較亞洲父母與歐美父母對小孩的教育方式,常發現歐美家長就比亞洲家長來得民主開放些,她們視每一個小孩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因此會重視「尊重」與「溝 通」。但例外的是,西方家長對於小孩的社交禮儀及餐桌態度,就有著遠比亞洲家長更嚴格的標準。
猶記得一年前,我受邀到德國友人家作客,友人有一子,年約四歲,用餐前,友人特別以小碟子盛一小份食物和藹的告訴小孩:「如果沒有乖乖吃完,那他就沒有任何餐後甜點了。」
當日晚餐,美酒佳餚,大人痛快閒聊,年幼稚子不知何時已不聲不響離開餐桌,留下一碟只扒了幾口的殘食。宴末,女主人端出巧克力冰淇淋,小孩一見是自己最愛的甜點,露出機靈的目光,百般央求媽媽分一些解饞,德國媽媽卻絲毫不為所動,只顧招呼客人。我心中暗想,不過是個四歲的幼童,做媽媽的何必如此一板一眼,嚴厲以對呢?
過了一年,再度受邀到同一家庭作客,小孩的改變著實令我吃驚,用餐前,媽媽依然約法三章,只見小孩認真用畢餐盤食物,並徵詢媽媽同意,才離開餐桌到角落玩玩具。所以,當天,小孩吃到了喜愛的餐後甜點。
德國友人對我說:「對待小孩,有兩個原則,一是事先的約法三章,二是事後毫不妥協。」  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與德國鄰居出外野餐。百花綻放的春天,與鄰居一家人郊遊踏青,鄰居太太準備了新鮮的麵包、乳酪、香腸當作午餐。隨行孩子們因禁不住原野的呼喚,不顧飲食而嬉戲遊玩。媽媽告誡小孩,用餐時間如果離去不吃,到下午回家前,不會再有任何食物。小孩依然玩她們的。
果然,開車回家途中,小孩們哭鬧著肚子餓,德國媽媽視而不見,同行的爺爺奶奶也立場一致,並未遊說鄰人。一個多小時的路程,竟果真不給小孩任何食物,任由其哭鬧。
事後,我與鄰居太太聊及此事:「小孩子哭著肚子餓,你心裡不難過嗎?」 鄰居太太說:「當然也會不捨得!可是,只要想到,如果父母自己先違背原則,那麼教育小孩就會一次比一次難。」 我又再半開玩笑問:「可是,你不怕小孩生氣,或長大後留下心理陰影?」 「不會,因為我們自己孩提時代也是如此教育,當時也會偷偷抱怨父母,可是,日漸成長便會理解父母要求……」鄰居太太說「其實,教養小孩並不難,難的是父母親本身,是否可以前後立場堅定,這對身為父母的我們也是一種『意志力』的考驗呢?」
有太多的父母因為心軟,因為疼惜自己的孩子,所以無法堅守自己說出的話,結果小孩就順竿而上,越大越難教育……這種情形再我們出外到餐廳吃飯時到處都可以看到這樣的小孩……
親愛的家長,在我們尊重孩子的想法的同時,是否也可以和她(他)們溝通,讓他們知道我們的堅持與原則。或許一時之間,您會覺得不忍,您會覺得孩子吵鬧感到不耐,但請您堅持,因為這是訓練孩子們「為自己行為後果負責」及提昇「挫折容忍度」最好的時機。

作者: 小媛    時間: 2004-4-11 02:19
標題: 有關親子溝通家人相處的文章及觀點
摘自: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194406
(給你的孩子寫封信〉,對孩子的管教,無法隨時隨地跟在身邊,但當時的做法就是:給孩子寫信。沒想到他跟孩子們的親情維繫,卻在這一來一往的書信往返中,紮實而深厚的建立起來。因此在書裏,他是這麼分享自己當父親的經驗談「我建議身為父母的你,早日動筆寫信給小孩,跟他談談理想,談談你最欣賞他的地方,分享他的喜悅,也可了解一下他有什麼煩惱。你會很驚訝自己在字裡行間是那麼的真情流露,也會發現你們父子(女)情深。」特別是有孩子在國外讀書的父母,更是要這麼做!

作者: 如實    時間: 2004-4-14 02:04
標題: 有關親子溝通家人相處的文章及觀點
[這篇文章最後由如實在 2004/04/14 04:34am 第 1 次編輯]

小媛這個想法很實際!  每隔一陣子透過文字和孩子交流溝通, 兼成長札記.  如果家庭能擁有這樣的文字傳統, 父母親就不至於太忙碌而忘記孩子帶給我們最初的感動; 孩子也能體會在曾經受到傷害的話語背後, 其實也有父母濃濃的關愛.  嗯~~現在開始應該還不會太遲.  這讓我想到小野小的時候就是被要求寫日記到大的, 他的子女也因襲這樣的家庭文字活動. 在文字表達的同時, 也順便可以幫助自己理清思路, 穩定情緒, 但願因此我們可以避免盛怒下不可挽回的錯誤管教.  孩子日後是人是魔, 我們身為父母的責無旁貸啊! 孩子變壞是父母疏於管教, 不是"被別人帶壞"的!
每每講到父母的言教身教就很無奈, 在這裡看到一些明明比許多人富有的人, 為了貪圖美國政府的福利, 從來沒有在此納稅,將財產轉移他人名下, 然後去領老人津貼; 有錢的留學生不買保險, 要生孩子了就去申請低收入救助...大家習以為常, 可是認真想想, 這樣的示範, 不是給孩子最差的身教嗎?   伶姬在她許多作品裡提到她是如何規範自己和孩子的生活, 這對我是當頭棒喝, 同樣身為全職媽媽, 有待改善的部份...很多很多!  
作者: 如實    時間: 2004-4-20 21:13
標題: 有關親子溝通家人相處的文章及觀點
不管,比『管』還要難


(讓孩子在自由嘗試中找到自己的路 )
我常常讓兒子爬上爬下而不阻止他,因為我覺得真的跌倒了或摔下來就知道痛了。
想讓小朋友從小就有"失敗" "挫折"的經驗,而不是一昧的說"那個不要做"  "那個不要動"來引起他更大的好奇心。
讓他去闖一闖、撞一撞會累積更多的經驗,讓孩子在自由嘗試中找到自己的路。
黑幼龍夫婦以「不管」的教育哲學,「等待」考試零分、冥頑不靈的兒子開竅,成為一名傑出的醫生,他們為何敢「賭」這個未來?
卡內基訓練大中華區負責人黑幼龍的第二個兒子黑立國從小就讓他們夫妻倆頭痛不已,四名子女中,黑幼龍最不寄予厚望的就是老二。然而,沒想到今年卅三歲的黑立國,如今竟成為美國華盛頓大學附屬聯合診所所長,而且是最年輕的所長。黑幼龍夫婦手中握有的是一支什麼樣的仙女棒?
黑幼龍的妻子李百齡對黑立國讀小學時的某次考試,印象深刻。有一天,黑立國回家時興奮的嚷著:「媽,真的給妳說中了,我今天國語考鴨蛋。」
李百齡覺得好笑,沒看過哪一家的孩子考鴨蛋還那麼高興,不過,她並沒有責罵這個像過動兒的兒子,只勉勵他努力,「下次你就會進步,考十分。」
黑立國不但不愛讀書,而且到處搗蛋。
李百齡回憶:
「住在新店花園新城的時候,立國自個兒拿著滑板從山頂沿著陡峭彎曲的山路一路溜到山下,嚇壞了大人。」後來他們搬到美國住,情況依然沒有改善,有一天,社區鄰居氣急敗壞的來告狀:「你兒子要將火柴丟進汽車的油箱裡,差點火燒車。」黑幼龍談起兒子當時的情況啼笑皆非,有一陣子他甚至認為兒子瀕臨「不良少年」。
國中之後,黑立國隨家人轉到美國讀書,課業繼續打混,一直在B、C等級約台灣的乙等、丙等徘徊。李百齡雖然無奈,但是她不逼迫孩子讀書。她的教育態度是「快樂就好」,她說:「自己從一女中到台大,念得太苦,沒有必要讓孩子過同樣的生活。」
所以,她從不管孩子回家後有沒有做功課,只告訴他們一個原則:「到學校被老師罵活該。」讓他們明白那是自己的責任。
黑立國不愛念書,只愛打球、摔角。看著兒子混到高中還沒「覺醒」,李百齡有點急了,有一天忍不住的問他:「你不想上大學了嗎?」
黑立國反問「念社區大學有何不好?妳知道嗎?我們家收垃圾的司機賺的錢還比老師多兩倍。」
李百齡看著兒子說:「你這體格去考司機應該會上。」他聽完,一副無所謂的樣子,又跑去打球了。

黑立國高二時因摔角教練的一句話對課業的興趣產生大逆轉,說也奇怪,黑立國的行為在高二時出現一百八十度的轉變。有一次,學校摔角教練說擔任隊長的黑立國「會讀書又會運動」,以此勉勵其他隊友。
黑立國的榮譽感油然興起,他說,「其實那時功課並不好,只是比其他拿D等的隊友好一點。不過教練的稱讚,讓他感覺到念書有好處,可以看起來比別人好。」此後他開始發奮讀書,把運動的精力轉移到功課上,分數出現大逆轉。後來,竟然申請到華盛頓大學,而且讀出興趣。
黑立國回憶這段成長歷程,他很感謝父母親給他空間,讓他成為一個快樂孩子、快樂的醫生。父母雖然「不管」他的功課,但信任他的行為不會變壞。因此他的功課雖然不好,但是沒有喪失最大的本錢『自信』,沒有成為自暴自棄的問題青少年。
他認為:「父母『不管』,比『管』還要難。」
李百齡補充說明,「不管」是「不管孩子的功課,但管孩子的行為。」
他們經常對孩子分析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要懂得行為分寸,所以後來他們的孩子雖然身處在美國青少年吸毒、性氾濫的大染缸環境,但孩子都沒有出差錯。
黑幼龍的三子、目前在美國矽谷擔任工程師的黑立行也認為爸媽「很勇敢」,他說:「直接叫小孩去做什麼是最安全的,不用冒什麼險。由小孩自己選擇就必須承擔風險,可能會大好或大壞。」他說:「他們不像傳統的父母,只想到錢或成功,而是想到我們是否開心。」
黑立行也曾想進入演藝圈還不顧長輩反對搬到好萊塢。
黑立行與二哥一樣,到矽谷工作之前,也有一段意外人生。
他是史丹佛大學機械系工業設計組的學生,父母親讓他進入美國昂貴的最高學府就讀後,有一天,他忽然興起進入演藝圈的念頭。黑幼龍雖然萬般不贊成,但還是讓兒子去闖一闖,他告訴兒子:「這條路並不容易,可以去闖,但要有期限,一年後要決定是否繼續走下去」。
黑幼龍將兒子介紹給台灣演藝圈的朋友葛福鴻、張艾嘉,雖然一些長輩都反對一個史丹佛畢業生跑去演戲,黑立行還是不放棄,甚至搬到好萊塢去住。不過,半年後,黑立行的夢終於醒了,他領悟到,自己雖然喜歡演戲、唱歌,但是並不一定適合走這條路。現在他從事的工業設計工作,很能發揮自己的創意特長。
雖然繞了一大圈,才找到自己的興趣,但黑立行覺得很值得。對於父母並未阻撓他去嘗試演藝工作,黑立行說:「他們太聰明了,讓我去嘗試。如果那時沒去的話,到現在我可能還在想著要去演戲、唱歌。」  
黑立國也說,如果父母當年強把好動的他押在書桌上讀書,他不但不快樂,今天更未必能有同樣的成績。
未管過孩子交朋友、結婚,家裡成員就像聯合國,「快樂就好」。
現在有兩歲半小孩的黑立國表示,自己當爸爸後才知道,不管比管還難,看到自己的小孩翻出鍋子在玩,總忍不住想把它拿走。
他說:「很感謝他們在很多部分讓我發展,遇到挫折學會如何處理,從另外一頭出來。」
回顧成長過程沒有壓力,自由、快樂,順性發展,黑立國、黑立行兄弟很認同父母的教育方式。
李百齡檢視自己的教育方式:「信任很重要,會給孩子產生很大力量。你相信他是好孩子,他就會表現好的行為」
黑幼龍覺得綜合起來自己做得最好的一點是,未管過孩子交朋友。
「我們家像聯合國,立國娶一位黑人、泰國混血兒;女兒立琍嫁給美國人,立行交往過美、德混血女朋友,在這方面我認為只要他們快樂就好。即使給一大堆建議,他們不領情,彼此還會弄得不快樂。」
今年農曆春節,黑幼龍夫婦和孩子仍像往常一樣聚在一起過年。他們分別從台灣、舊金山、華盛頓、香港等地飛到美國拉斯維加斯相聚,除夕夜遵從中國古禮磕頭拜年、拿紅包,熱熱鬧鬧的煞是有趣,也可見強烈的家族凝聚力。

黑幼龍說:「我在培養孩子健康、快樂的性格方面真的出點力。我很相信,這是父母給小孩一輩子最好的禮物。」



作者: 如實    時間: 2004-4-21 23:50
標題: 有關親子溝通家人相處的文章及觀點
《分蘋果的故事》
一個人一生中最早受到的教育來自家庭,來自母親對孩子的早期教育。
美國一位著名心理學家為了研究母親對人一生的影響,在全美選出50位成功人士,
他們都在各自的行業中獲得了卓越的成就,同時又選出50位有犯罪記錄的人,
分別去信給他們,請他們談談母親對他們的影響。有兩封回信給他的印象最深。
一封來自白宮一位著名人士,一封來自監獄一位服刑的犯人。
他們談的都是同一件事:小時候母親給他們分蘋果。
有位來自監獄的犯人在信中這樣寫道:小時候,有一天媽媽拿來幾個蘋果,
紅紅綠綠,大小各不同。我一眼就看見中間的一個又紅又大,十分喜歡,
非常想要。這時,媽媽把蘋果放在桌上,問我和弟弟:你們想要哪個?
我剛想說想要最大最紅的一個,這時弟弟搶先說出我想說的話。
媽媽聽了,瞪了他一眼,責備他說:我孩子要學會把好東西讓給別人,不能總想著自己。
於是,我靈機一動,改口說:“媽媽,我想要那個最小的,最大的留給弟弟吧。”
媽媽聽了,非常高興,在我的臉上親了一下,並把那個又紅又大的蘋果獎勵給我。
我得到了我想要的東西,從此,我學會了說謊。以後,我又學會了打架、偷、搶,
為了得到想要得到的東西,我不擇手段。直到現在,我被送進監獄。
那位來自白宮的著名大士是這樣寫的:小時候,有一天媽媽拿來幾個蘋果,紅紅綠綠,大小
各一同。
我和弟弟們都爭著要大的,媽媽把那個最大最紅的蘋果舉在手中,
對我們說:“這個蘋果最大最紅最好吃.誰都想要得到它。
很好,現在,讓我們來作個比賽,我把門前的草坪分成三塊,
你們三人一人一塊,負責修剪好,誰幹得最快最好,誰就有權得到它!
”我們三人比賽除草,結果,我贏得了那個最大的蘋果。
我非常感謝母親,她讓我明白一個最簡單也最重要的道理:要想得到最好的,
就必須努大爭第一。她一直都是這樣教育我們,也是這樣做的。在我們家裡,
你想要什麼好東西都要通過比賽來贏得,這很公平,你想要什麼、想要多少,
就必須為此付出多少努力和代價!
推動搖籃的手,就是推動世界的手。母親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
你可以教他說第一句謊言,也可以教他做一個誠實的、永遠努力爭第一的人。
如果你是孩子,請把這個故事講給媽媽;如果你是媽媽......

作者: 小媛    時間: 2004-5-1 19:30
標題: 有關親子溝通家人相處的文章及觀點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
學齡前兒童的閱讀,爸爸媽媽如何參與 文�Cheri
 那天在「學齡前兒童的親子共讀」演講結束後,有位害羞的媽媽跑來小聲的問:「老師,我幫小孩買了很多的書,可是我不敢像老師剛剛示範一樣的大聲念。可不可以告訴我,哪裏有賣故事書錄音帶?」每一次的演講結束,總會有一些很有心的爸爸媽媽,帶著沒有自信的口吻來問問題。這些家長的疑問與缺乏自信,都來自於對閱讀的不了解。
 童書的種類很多元,甚至專門為不同年齡幼兒所設計的書籍也很多。剛開始幫孩子買童書時,可以問問書店專業人員的意見,或是問問幼兒園老師的看法。要不然請記得前後翻翻,先看圖畫本身要表達的意思,清楚嗎?再小聲的讀一讀文字,順暢嗎?最後,再重頭到尾,仔細的看一遍,如果喜歡,就可以了。但是要注意,千萬不要只買某一主題、種類或是只買知識類的書籍。因為,養成閱讀偏食是不好的。
 至於有關朗讀的部分。對於學齡前、識字能力有限的幼兒來說,透過大人的聲音幫他朗讀,是接觸書的第一步。童書中的文字和圖畫,透過大人的聲音變得鮮活了起來。爸爸媽媽可以事先大聲朗讀幾遍,再和孩子一起閱讀。不要擔心念不好,只要忠於童書中的文字,多練習就可以了。
 親愛的爸爸媽媽,不要擔心自己會買錯書,朗讀時會念錯。對於孩子來說,爸爸媽媽和他一起念一本童書,一起享受閱讀的樂趣,這樣就很棒了

作者: 小媛    時間: 2004-5-12 13:53
標題: 有關親子溝通家人相處的文章及觀點
小四生英語棒 托福考637分 2004/05/12
      台北出現了一個英語小神童喔!才小學四年級的【段人允】,上個月參加托福考試,結果得到【紙筆測驗】637分﹐聽力滿分的超高成績﹐不過他自己卻不太滿意﹐覺得還可以考的更好。
  段人允從沒出過國﹐英文會這麼棒﹐是因為他很喜歡閱讀﹐厚厚的一本哈利波特原文書﹐只要五個小時,他就可以讀完。厚厚一大本哈利波特原文書﹐四年級的段人允說他紙花了五個小時就看完了。隨時用英文思考﹐用英文回答問題﹐熱愛閱讀的他﹐一桌子的原文書籍﹐他都已經輕鬆讀完了﹐沒出過國、沒補過習﹐英文怎麼考以學得這麼好﹐從小媽媽的啟蒙教學方式可能是關鍵。媽媽說﹐現在兒子念的書比他還要多﹐這也難怪﹐托福考537分、聽力滿分﹐小小段人允還覺得考的不夠高。(朱詠薇 張肇元)

http://www.2cts.tv/Default.aspx?ch=Search   
ps.這篇文章我是從今天的聯合報上看到的  
英文神童全靠自修  
... 全是留美的碩士媽媽教出來的。 桌上這一大疊英文童話書,全是八歲段人允的休閒讀物。隨手翻開哈利波特,沒有英文單字能難得倒他,最近他... 媽媽教出來的。可別以為英文這麼好,上課沒煩惱,要升國小三年級的段人允,就很擔心未來要上的英文課會很無聊! 段媽媽說,從生活瑣事開...
http://www.cts.com.tw/news/headlines/news20020728N14.htm   - 2004/02/23
但這個網址被拿掉了,點進去看不到東西
作者: 如實    時間: 2004-6-10 04:59
標題: 有關親子溝通家人相處的文章及觀點
最近在命理網看到轉貼之前的兩分鐘, 才在自己的word file找到這一篇精簡摘要. 嗯~~表示某種因緣, 決定再來這裡貼一次! 希望我能找到原文, 日後貼上!
給爸爸媽媽的備忘錄(轉載)
如果能在孩子的成長歷程中,站在他們的角度去了解事情,將勝於只給予物質的滿足。
女兒在美國唸幼稚園時,曾由學校帶回來一張給爸爸媽媽的備忘錄,讀後深感其中有許多重點正是自己需要被提醒
的。這些全非金科玉律,卻能使為人父母者重新審視自己的角色。記於下,或許也能作為你的參考:
1.--別溺愛我。我很清楚的知道,不應該得到每一樣我所要求的東西。 我只是在試探你。
2.--別害怕對我保持公正的態度。它反倒讓我有安全感。
3.--別讓我養成壞習慣。在年幼的此刻,我得依靠你來分辨。
4.--別讓我覺得我比實際的我還要渺小。它只會讓我愚蠢的裝出超出我實際年齡的傻模樣。
5.--如果能夠,請別再人前糾正我的錯誤。你私下的提醒,會讓我更加的注意自己的行為。
6.--別讓我覺得我犯的錯誤是一種罪。它會降低我的人生價值觀。
7.--當我說「我恨你」的時候別太沮喪。我恨的絕不是你,而是那降生在我身上的壓力。
8.--別過度的保護我,怕我無法接受一些「後果」。有的時候,我需要經由痛苦的方式來學習。
9.--別太在意我的小病痛。有時候,我只是想得到你的注意。
10.-別嘮叨不休,否則有時候我會裝聾作啞。
11.-別再倉促或無意中做下允諾。請記住,當你不能信守諾言時,我會是多麼的難過。
12.-別忘了我還不能把事情解釋的很清楚,雖然有時候我看起來是有能力的。這也是為什麼我不能事事正確無誤的緣故。
13.-別太指望我的誠實,我很容易因為害怕而撒謊。
14.-請別在管教原則上前後不連貫、不持續。它會使我疑惑,而對你失去了信任。
15.-當我問問題的時候,別敷衍我或拒絕我。否則你會發現我終將停止對你發問,而向它處尋求答案。
16.-別告訴我說,我的害怕很傻、很可笑。如果你試著去了解,便會發現它對我是多麼的真實。
17.-別暗示或讓我感覺到你是完美、無懈可擊的。當我發現你並非如此的時候,對我將是一項多麼大的打擊。
18.-別認為向我道歉是沒有尊嚴的事。一個誠實的道歉,會讓我對你更接近,對你感覺更溫暖。
19.-別忘記我最愛做實驗,幾乎每天生活中都離不開它,請容忍。
20.-別忘了我很快便會長大。對你來說,要和我一起成長是多麼不易的事,但請嘗試。

作者: 克莉絲瑪    時間: 2004-6-10 11:12
標題: 有關親子溝通家人相處的文章及觀點
小孩與幹部:光環下的辛酸 ◎ 謝美萱
1.
「當班長,很好啊,我很喜歡!」國小二年級擔任班長的阿承,是由同學票選出來的,說到當幹部一事,他微微露出興奮的情緒。平常功課和人緣都很好的他,很享受當班長的感覺,因為他覺得當班長是一件很威風的事。「可以管別人,又比較容易受到同學注意,感覺好像大人物啊。」阿承得意的說。
不過,有一件事很困擾他,就是當班長要負責記愛講話同學的名字,常讓他不知道應該如何拿捏分寸,「有一些好朋友會覺得我不顧道義啊,明明是好朋友還記他,其實我也不是故意的,我只是搞不懂,當班長不就是要對大家公平嗎?如果不記他,不就變成我的錯?」
阿承的疑慮的確也是很多小孩的心聲,到底是朋友重要?還是當幹部重要?為什麼這兩件事情不能同時顧好呢?
2.
「我才不想當幹部呢!」現在唸高一的 David,在國小二、三年級的時候,就嚐到不少當幹部的辛酸。
「因為當班長要幫老師做很多事啊,要收作業、送公文、幫忙登記很多資料,下課的時候人家在玩,我卻在教室和老師辦公室之間跑來跑去,根本沒時間休息!還有同學叫我『抓耙子』,說我對老師很狗腿,其實我哪有?」被冤枉的經驗還不只一次,有一回 David 因為送公文而沒趕上喊起立敬禮,竟被老師說是「跑得太慢」,還被罰站。
「做幹部為什麼要犧牲下課的時間?」David 很不能理解,老師為什麼把所有的事情都交給他做,他也想和同學玩,也想好好的休息啊。「而且科任老師也不能體諒我,我已經跑得很快了,但是就是趕不上啊,這也是我的錯嗎?」
被同學排斥、心裡又鬱卒的 David,回到家難過得掉眼淚,原本 David 媽還因為孩子被選做班長而感到驕傲,但看到可愛的小臉這麼傷心的樣子,實在心疼,「那個時候我在想,『班長光環』好像只是我們大人的一種虛榮,孩子真正受傷的時候,那些光環有意義嗎?」
於是 David 媽陪孩子到學校找老師,表明不想再當班長的意願,老師卻以 David 是由同學選出,以及他很能幫老師做事為由,拒絕了他們的請求。
為什麼老師會以學生很能幫忙做事為理由,要求他們當幹部呢?當幹部不是應該是為同學服務,怎麼變成了為老師服務呢?
3.
「我,就是太愛講話,才被老師派去做風紀股長的啊!」很愛和同學聊天的小莫,從小學到國中幾乎無間斷地擔任風紀股長,「老師說,把全班最愛講話的人調去當風紀,看你們安靜不安靜!」
每天午休的時候,小莫要負責查看每一個同學睡得好不好,如果是乖乖睡著的同學,小莫就在他的桌角上用粉筆畫一個星星或蘋果,而不睡覺的同學,小莫就要把名字記下來交給老師。「午睡」與她的關聯,就是記名字和呵欠,小莫根本沒辦法趴在桌上好好休息。
「我才不喜歡當風紀呢!午休時看人家睡到流口水,自己卻要逛來逛去,裝忙!老師還私下交代我,上課時要偷記同學的名字,看誰不認真上課,就把他登記起來,害我上課時變得賊頭賊腦。後來被發現了,同學還說我是小人,其實我也很為難啊,是老師拜託我,其實我一點也不想這樣!」
更討厭的是,小莫不喜歡自己是因為「全班最愛說話」而被選做股長,「怎麼可能有人喜歡因為自己很差,然後被選做幹部的,那不是很丟臉嗎?」而且愛講話這件事,對小莫來講根本不是什麼壞事,「老師上課如果講到什麼我有共鳴的,我當然會想跟旁邊的人討論啊。」
所以,就算當了風紀,小莫也沒有就此變成乖乖牌,她反而學會了做「表面功夫」,她說,如果老師不在就隨便大家鬧,如果老師來了,就請同學配合她裝裝樣子。「我看老師選我,是『聰明反被聰明誤』吧。」
真的,因為當幹部而被更明確的貼上「最愛講話」或「最不衛生」的標籤,很不愉快。另外,因為不同意某些規定,而敷衍了事也是許多孩子共同的經驗。當幹部在他們心中,不是榮耀沒有意義,反正,應付就好。
4.
「我跟老師說我不要當,可是老師根本就不理會我的要求!」國二時擔任班長的小蘭說,剛被選上的時候,因為很擔心班長的工作量太大,會影響功課,所以主動跟老師提出要求,但是老師不但沒有詢問她不想當的原因,也沒有理會這個要求。
看到小蘭這麼為難,媽媽雖然不太忍心,卻希望能藉由安慰的話,讓小蘭的心理好過一點,「我跟她說,『老師就是因為知道妳很優秀,才讓妳當的啊,別人想當還不一定有機會。』不過,其實我也覺得老師很奇怪,好像都不管小孩的意見,當幹部不就是為了學習嗎?難道表達自己的意見,不也是學習裡很重要的事嗎?」
好怪!別人當服務大家的民代或官員,也都是自己有意願去爭取的,為什麼當幹部,沒有說「我不要」的自由?當幹部這件事,對老師和孩子的意義,究竟有什麼落差呢?
小結
總是有人說,幹部制度是為了讓孩子透過當幹部的過程,學習領導、與別人合作、培養責任感,不但非常光榮,也是難得的學習機會。也的確,許多孩子對於當幹部感到興奮、愉快;但是,其實也有許多當幹部的孩子,有著不為人知的辛酸。而那些心酸,還很隱而不顯的,必須被掩蓋在那榮耀的光環下。
如果當幹部是一種學習,那麼現在的班級幹部制度,究竟提供了什麼樣的內涵?學生,又接收了一種什麼樣的教育呢?
摘自人本教育基金會電子報
編按:本文取自第 178 期《人本教育札記》,本期主題討論「小孩與幹部」。
作者: 克莉絲瑪    時間: 2004-6-10 11:14
標題: 有關親子溝通家人相處的文章及觀點
不容易接近的小孩怎麼了?
人本森林育小故事 ◎人本教育基金會
這個故事發生在人本森林育營隊裡,摘自活動員的真實紀錄! 小時候,老師對我們的懲罰,真是像天塌下來一樣嚴重,足以影響日常的生活,從這個故事看出來的,甚至是影響了一個小孩的性格,以及對週遭人事物的信心,或許,我們可以努力避免這樣的事發生。

 梯隊裡,總有些可愛的小孩,他們自然會得到很多的疼愛,另外,還有一些特別不守規則的小孩,為了處理他們帶來的問題,大人也會在他們身上花下不少心力,最後,他們也得到很多照顧,有些甚至變成最讓人懷念的小孩!
 但有一種小孩,他不特別惹麻煩,有的話,可能也只有小小的幾樁,但你就是覺得他們怪怪的,有種說不出來的距離感,不容易接近,子強就是這樣的小孩,他的眼神飄忽,不敢直接看我,譬如說剛到的時候,會遠遠的一個人站在旁邊,孤單的拿著行李,好像想躲著別人。在梯隊裡,他有一次差點被另一個小朋友揍,就只能傻傻的站在一旁,說「我只是說他進去女生廁所,他就生氣罵我!」
 子強的表情總是東張西望,很警戒的樣子!
 晚上睡覺,我注意到子強一直在睡袋裡動來動去,於是移位到他旁邊輕輕摸他的頭,這次他沒有躲開,反而因為這樣的撫摸靜了下來,趴著,慢慢進入夢鄉。第二天子強幾乎全程參與教案,有一回他翹課,我出去找他,邀他們三個小朋友一起進來,子強考慮了兩秒鐘,放下手中的棍子,就說:「我進去上課,你們先挖。」看到他這樣的轉變,讓我很感動。
 慢慢的,他的笑容變多了,笑起來有一點靦腆,非常可愛,也不再拒絕我的擁抱,最後一天讚美時間,我說:「我發現子強笑起來很可愛耶!」這句話才一出口,子強就指著坐在他對面的凱豪說:「他比較可愛啦!」我忽然意識到,原來子強是個很害羞的小孩,但是他用警戒的態度掩飾,推託,有一種表示自己沒那麼好的意思,好像別人的讚美會讓他無措!
 梯隊結束以後,我有機會跟子強的媽媽深入談話,聽到一些令我震驚又心疼的事,讓我一下子明白了那些防衛的態度是從哪裡來的,事情總算是串了起來!
 子強媽媽說:「其實他算蠻幸運的,現在才三年級就已經換過 6 個導師。」我聽到心裡驚了兩下,第一驚是,三年換 6 個導師,那不是平均一學期換一個!?第二驚是,媽媽怎麼會說這是件「幸運的事」?媽媽說:「因為這樣他會有比較多練習『適應』的機會啊!」
 不知道媽媽是自我安慰,還是真的這樣認為 … 在陌生的學校,陌生的環境裡,一學期換一個老師,會不會太沒有安全感了?大人好像很難體會這種感覺!
 令我震驚的還不是這件事,子強媽媽後來又透漏子強在二年級時有過一段不好的經驗,媽媽說,她本來很傳統的認為學校應該有他們的處理方法,所以沒有介入學校和老師,可是後來她慢慢發現事情不對,子強的性情甚至變得跟以前不一樣了,她開始打電話到學校,提出抗議!
 原來在子強二下的時候,有一次跟同學在學校玩,結果丟石頭丟到附近人家,那戶人家已經被丟過很多次石頭,這次被他們抓到,所以他們要求學校嚴懲這些小孩,於是這幾個孩子就被當成「雞頭」,斬首示眾。
 不過子強說他沒有丟,他那時候只有踢石頭,沒有丟人家的家,但是他的同學指證他也有丟。子強的媽媽說他是個不會騙人的孩子,說謊都很容易看得出來,我想我也相信他,不過先姑且不論到底有沒有丟,學校和老師的處理方式卻對小孩造成傷害。
 那時子強的導師是一位代課老師,他在聯絡簿上和媽媽提起子強丟石頭的事,之後子強帶了一張訓導處的悔過書回來,寫道「我以後再也不亂丟石頭」之類的話。
 子強媽媽也不清楚悔過書是怎麼回事,在上面簽個名就讓他帶回學校。沒想到,禮拜三的朝會,這幾個小孩被叫上升旗台,在全校的面前公告做壞事。因為這樣,他被戴上一個帽子,班上同學對他疏離,老師也公然屈辱他。
 有一次,子強的作業忘記帶,媽媽幫他送去學校,到了教室沒有看到子強,老師正在幫其他小孩上課,有一個小朋友告訴他,子強被處罰了,去訓導處罰站,媽媽知道後並沒有說什麼,把東西放在他位置上就準備離開。出教室時剛好子強回來,媽媽拍拍他就準備走了,走到走廊上,竟然聽到教室裡面的老師對他說:「你是烏龜啊?怎麼走那麼慢?」
 天啊,老師怎麼這樣羞辱小孩?
 再向子強媽媽仔細詢問,丟石頭的事情發生在二下剛開學沒多久,而子強的處罰是每節下課到訓導處罰站,連中午也不例外,一直處罰到學期末,因為班上同學對他有不好的印象,跟他有距離,所以子強下課時都一個人在學校四處晃。子強本來是很樂天的小孩,經過這件事之後個性慢慢變得很沉靜。聽到這裡我都快哭了,好心疼喔......他媽媽一定也很難過吧.......
 媽媽後來打電話到訓導處問,她說我小孩的人格已經有偏差了,訓導處說,「喔,那我幫妳轉輔導室。」聽起來一副不負責任的樣子。媽媽說,訓導處還叫一個小孩監督他,那小孩會威脅子強,我叫你做什麼你就要做喔,不然我就去告訴訓導處說你講髒話。子強因為這樣還在半夜哭醒,喊著:「我沒有說!」
 媽媽曾經問過他要不要轉學,子強說,「轉去哪裡都一樣。」似乎已經對自己喪失信心,變得很灰暗。
 但是子強真的是一個很棒的小孩啊,他很乖巧,也很體貼,誠實,仗義直言,對朋友也很講義氣,他的老師曾經告訴子強媽媽要子強不要跟某一個說他壞話的小朋友玩,子強知道了很生氣,氣老師怎麼可以叫他不要理朋友。
 了解到這些,讓我明白一切都是有原因的,難怪子強對人有防衛心,難怪他這樣沉默…
 很慶幸在那四天,我能和他建立良好的關係,媽媽希望我能寫信給他,這沒問題,我希望子強能過得更快樂一點,我真的好喜歡看到他可愛的笑容,希望他能永遠快樂,永遠保持那樣可愛的笑容!
本文摘錄自人本教育基金會電子報
作者: sheiscute    時間: 2004-7-7 12:55
標題: 有關親子溝通家人相處的文章及觀點
親密的危機
父母的陪伴越來越少,「蘇菲亞的孩子」越來越多
文/黃惠娟      商業周刊電子報
現代的有錢父母捨得花錢請印傭、補英文、上最貴的安親班,卻沒時間陪孩子……他們以為已經給了孩子全世界,卻為何最終失去孩子的心,也輸掉孩子的競爭力?
每天晚上,小學二年級的Angus,都必須坐在桌子前面,做一件一般小學生不會做的事情:撿綠豆。把一顆、一顆的小豆子,從一個碗裡撿起來,放到另一個碗裡。綠豆很小,反覆的做很無聊,有時候Angus會哭著跟媽媽說:「我不要撿了!」媽媽有時候會把綠豆改成花生米,但是Angus還是要每天晚上撿豆子。
這不是個虛構的童話,也不是個虐兒的故事。撿綠豆,對於Angus是非常重要的訓練,因為他的手指肌肉缺乏拉動,不聽大腦指揮。
Angus的媽媽,在安泰人壽工作的李小姐,在孩子一歲的時候,就請了一位外傭打點家中大小事;Angus吃飯太慢,泰傭會餵;東西掉了,泰傭跟在後頭收拾;Angus出門時往板凳一坐兩腿一伸,鞋襪就自動套上腳。爸爸雖曾提議要讓孩子學習自理、做家事,但媽媽卻以「請傭人卻不讓他做事太浪費了」的理由峻拒。一路被伺候長大的Angus,上了光復國小後,先是安親班老師發現她的功課總是做不完,隨後級任老師也發現,她寫字速度慢得異常,後來醫生檢查,才發現Angus是因為太少自己動手,出現了手指肌肉無力的問題。Angus也因此挫折不已,開始頻咬指甲,越來越排拒寫字……
為了矯正這個症狀,李小姐現在每天要親自陪孩子做撿綠豆遊戲,工作則形同半停擺狀態,彷彿過去少陪的時間要一一補回似的。更沒想到,矯正半年後,卻又發現Angus還得了ADD(注意力缺陷過動症),有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更令她擔心的是,小Angus一歲的弟弟也同樣有手指拉動不順的問題。讓她不禁反省自己過去讓外傭照顧孩子的決定是不是錯的。
• 第一種代理父母:外傭 孩子語言表達、自理能力出狀況
三十五歲的單親媽媽溫于惠經營一家廣告公司,也有一個寶貝女兒Luka。溫于惠平日以賓士及富豪汽車輪流代步,對Luka也從不吝嗇。再一個月即將滿五歲的Luka,每星期會收到媽媽送的一個芭比娃娃;她就讀內湖區最貴的全美語幼稚園,每月光是學費就要交掉兩萬二,為了讓她擠入即將開張的明星學區麗湖小學,還在內湖買了新家。
溫于惠什麼都幫孩子預先規畫,唯一做不到的,是擠出多一點時間陪女兒,只能請個印傭二十四小時陪伴。Luka快三歲才會說話,雖然印傭走後Luka不再老是一開口就嘰哩咕嚕冒出印尼語,但幼稚園老師還是發現,一串英文字到她口中,不論怎麼努力,就是不容易發清楚;心一急,唾沫就會細細流出,反而招致同學無情的取笑。
有錢給孩子最好的物質環境,卻沒時間陪孩子;在台灣進入少子化的年代,父母可以給孩子的時間卻反而變少。據主計處估計,台灣雙薪家庭(即夫妻兩人皆工作)占所有家庭戶數的四四•二%,若再加上超過一成的單親家庭,可以說有五成以上的家庭,極難全心照顧孩子。有錢無閒的父母湧現,各色「代理父母」也出現在我們社會,開始提供各色養育孩子的服務。
早年,台灣的小學到了中午,會出現許多幫孩子送便當的媽媽。現在,台灣的明星國小放學門口最新出現的景象,是幫孩子背書包、拎便當盒的瑪莉亞、蘇菲亞。
外籍傭人,已經成為台灣白領階層小孩很重要的代理父母。
根據勞委會九十二年的資料顯示,合法引進的外籍幫傭和外籍監護工總計十四萬四千名,其中絕大多數的監護工必須「一兼兩顧」,順便看顧小孩。其中,光是台北市就有兩萬多個家庭共聘用三萬五千多名外傭。
外傭帶小孩,早期有人以為可以增進孩子的英文程度。不過,隨著時間日久,各種副作用在孩子身上顯現,家長才發現,各種問題無奇不有。
例如,溫于惠的孩子Luka第一個出現的問題就是語言遲緩現象。而這是導因於父母沒有跟孩子說話,孩子欠缺模仿對象,刺激不足的結果。比台灣更早引入外傭、外傭比例也高達一成的香港就發現,香港有八%到一二%的兒童,有各種語言能力的障礙,包括發音欠準、詞彙不足、語法結構紊亂和語言交談困難等,而這些將嚴重影響兒童未來學業、社交甚至智能的發展。
外傭侍奉得無微不至的另一個副作用,是小主人因五體不勤,自理能力出狀況。
例如,Luka的阿姨就發現,她吃完東西後會把果皮或包裝紙順手丟給旁人,東西掉了也從不彎腰撿起,要出門時,經常會一屁股就坐在椅子上兩腳懸著,想要別人幫忙著襪穿鞋,自理能力幾乎是零。大姨說,可能是過去外傭怕她媽媽責罵,一路侍奉得太周到,給她養成的壞習慣。
外傭密不透風的照顧,引發的另一個現象,是造就一批「眼高手低」的小主人。
台北市外傭密集度最高的大安區仁愛國小,七點四十五分上課尖峰時間,常見黑頭車一部、一部,送來了一個個小主人,後面跟著一個背著書包、水壺、運動袋的外傭,一路跟到教室門口。「外傭不僅是挑扶,還是宅急便,東西沒帶火速送來,學生一副『I am your boss.』的神氣,」一年一班的級任老師王美蘭說。
王美蘭說,開學後她發現班上三十五名同學中,高達五分之一的小孩是外傭在照顧,而相處一段時日後她發現七個小朋友的共通點,就是被動、自理能力低落、合群性較低,也較無法一個人解決問題。「你叫他掃地時,他會說:『你幫我做啦,我明天送你東西』;做錯事處罰他時,他會先狠狠瞪你一眼,彷彿你借了什麼膽,」她說。
這個現象引發王美蘭的好奇,進而帶學生製作一個「異國好幫手,外籍幫傭在台灣」的計畫,並獲得網界博覽會金獎。根據王美蘭的調查,仁愛國小全校三千四百多名學生中,合計共有四百五十四位小朋友家中有外傭,平均每班有四到五位。
不過,最讓她擔心的是,她發現有些孩子會當著媽媽的面,亂告外傭的狀。「孩子若從小不養成尊重人的態度,不矯正說謊的習慣,到高年級就很難改了,」她說。
仁愛國小校長楊宗憲很支持王美蘭的研究。他說,小學是扎根的時期,如果基本德性及能力沒有養成,未來的EQ及挫折容忍力一定低。「挫折容忍力低的孩子,易變成異常人格,會為整個社會、家庭及個人帶來傷害,」仁愛國小校長楊宗憲說。
• 二第種代理父母:安親班 父母逃避教養責任,孩子行為開始偏差
孩子進入小學後,第二種「代理父母」安親班就緊跟著浮出檯面。
根據內政部兒童局在民國九十年做的《兒童生活狀況調查報告》指出,在學兒童放學後到晚飯前這段時間,兒童回家有大人照顧者占七四.七%,較民國八十四年下降八.六個百分點。
反之,由「代理父母」照顧的數字遽揚。包括課輔、上才藝班,占二七.五%;保母照顧占一四.一%,甚至有四%回家完全沒有大人照顧。
固然安親班協助了上班族父母兒童下課後照護的需求,對很多家庭帶來正面的幫助,但卻也有越來越多父母,用安親班來逃避自己養育的責任。
彩琳在永和經營一家安親班,自己有一個六歲的兒子。近五年來,她發現父母要求安親班老師長時間代為照顧孩子的狀況日益頻繁。
有些家長讓孩子「寄住」天數可以到一個星期,甚至有個小孩乾脆白天在她安親班上課,晚上跟她回家住,長達兩年。最高紀錄是她家裡一次被托了三個小孩。彩琳是虔誠的基督徒,「星期天要上教堂,還有偶爾要回南部娘家,只好帶著一起走,被我爸爸罵得要死,他說:『這樣責任很重,你知不知道?』」她笑笑說:「我反正就是盡量,就當是他媽媽的備胎。」
揚志(化名)今年小學五年級,四歲開始就一路住在彩琳家。到孩子小一時,彩琳考慮到孩子有很多功課需要家長的互動,好意建議讓揚志回家住,但揚志的父母卻把他又丟給外婆,「結果孩子身上出現三種個性,在我家半夜不會尿床,在外婆家卻夢遊起床到處尿……孩子很聰明,他知道跟不同人互動,要用不同的方法,」彩琳說。
揚志功課不錯,但人際互動是他的致命傷。最近,學校老師發現,揚志有嚴重的暴力傾向;從小三、小四開始,就有偷東西的行為,通知媽媽卻也無力時時盯著孩子…
心理分析學家艾力克森(Erik Erikson)曾提出一個理論,認為一個人生命中必定會經歷八個階段,其中前五個階段,都會在十八歲以前經歷。
根據艾力克森的理論,零到一歲是建立信任感及安全感的重要時期,孩子隨時找父母隨時都找得到,就能得到充分的安全感。
二到三歲須建立自主性,亦即可開始訓練孩子簡單的自理能力,以為未來自我控制能力的基礎,四到五歲是主動感,亦即孩子在嘗試作肢體或智能的各種學習時,必須給予正面的稱讚、肯定,才會鼓舞他繼續向外界伸出探索的小手。至於六到十一歲,則需奠定閱讀、學習或是協助做家事的習慣。這些都需要父母花時間觀察、陪伴、傾聽,更無法藉由代理父母來執行。
• 第三種代理父母:電腦 一旦上網成癮,難再拉回正軌
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黃迺毓指出,現代父母很矛盾,為了讓孩子更多才多藝,必須賺更多錢,為了賺更多錢,就越沒有時間陪小孩,把父母的角色交給「代理父母」。結果,每天回家後簽完聯絡簿就睡覺,完全沒有溝通時間,「孩子出狀況時,父母往往是最後一個知道,」黃迺毓觀察。
前一陣子的娛樂新聞,曾經報導藝人成龍,當年忙於工作,竟然連兒子已經小學畢業了都不知道,有一次還興匆匆的跑到小學要接兒子放學。這樣的例子或許極端,但台北市少年輔導委員會在九十二年年底發布的「台北市少年生活狀況及價值觀調查」中發現,十二到十八歲的少年,一天內有高達二三.七%的少年不曾和父親說話,說話時間在十五分鐘內的有三五.八%。
少輔會督導張淑惠指出,父母不陪伴孩子,孩子還小時,還只會被動的坐在電視機前,上了國中後,就會自己找人陪了。而網路世界就是孩子最可能去找,但卻是最難掌握、破壞力最強的第三種「代理父母」。少輔會近三年來,把資源及輔導重點轉至「網路成癮」的行為研究。「孩子回家後就躲到電腦前面,父母還覺得很欣慰,一直到成癮症狀出現,孩子已很難再拉回正軌,」張淑惠說。
致中(化名)原來是班上前十名的孩子,國二時還擔任班長。致中對自己的期望很高,學業要名列前茅,也期望做個出色的班長。學期中後,致中對身為班長卻無能為力管好班上的秩序感到很挫折,心中一直悶悶不樂。
平常很少跟致中交談的爸媽,並沒有發現致中挫折的情緒,只發覺他最近回家都沒什麼胃口,房門一關,宣稱要用電腦做功課,就閉門不出。爸媽也不以為意,還體貼的將飯菜送至房中。漸漸的,致中經常早上會起不來,有時根本就聲稱肚子痛不想去上課,一直到段考一落千丈,才發現孩子整夜都掛在電腦前面。致中的父母並沒有深入去了解兒子的問題,便逕自將家中的電腦收起來,沒想到以往個性溫和的兒子,找不到電腦後,開始大吼大叫,發狂似的拿起電視、花瓶亂砸一通,連祖宗牌位都被砸得落花流水……
張淑惠分析,就像吸海洛因一樣,網路成癮症者,「你一旦不讓他碰電腦,行為就失控了,」張淑惠說。
全台第一個開設網路成癮特別門診的高雄醫學院醫師柯志鴻,就發現門診病人平均年齡早已從大學生往下移轉到國中及高中學生。柯志鴻針對高雄地區一千多位國中、高中學生進行訪談,結果很驚人。「五%到一○%的受訪者,有網路行為失控問題,」柯志鴻說。
現代的父母,常花大錢想透過外在的力量、訓練,增加孩子的未來競爭力,但當孩子缺乏陪伴,他們可能悄悄的輸在人生的起跑線上,父母卻無從察覺。
陽明大學認知神經心理學實驗室教授洪蘭指出,孩子在六歲以前,最需要的是安全感。
她舉一九五六年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的靈長類學者哈洛(Harry Harlow)做了一個實驗,讓小猴子在兩個「代母」之間選擇。結果發現,小猴子寧可選擇沒有奶瓶但可提供安全感的絨布媽媽,而非有奶瓶但冰冷的鐵絲媽媽。
一個永遠讓孩子隨時都找得到父母,就是安全感的來源,也是所有人格的基礎。「有安全感,孩子就敢到外面闖天下,」她說。「孩子小時候,你不讓他隨時找得到你,等到孩子進入青春期後,出事就不找你了。」
• 孩子缺乏陪伴,輸在起跑點 贏了財富輸了孩子,成功意義何在?
多數親子專家都同意,十二歲小學畢業前倘若根基沒有打好,不論是學習的規律、自制力或是安全感,國中之後要調整即極為困難。這些根基,最好的方式就是透過每天的陪伴、傾聽與談話。為了因應忙碌的雙薪家庭,兒童福利聯盟甚至提出一個「三三三專案」——每天至少:擁抱三十秒鐘、聆聽三分鐘、陪伴三十分鐘。「父母陪伴太少的結果,孩子長大後,也不易與人建立親密的關係。」兒盟執行長王育敏說。陪伴三十分鐘,不過是每天看一部連續劇二分之一的時間,但有多少家長做得到?
在一間精緻用心的高級療養院裡,年輕的醫學院實習生發現一位老先生經常性的沉默不語。費心打聽,才知道老先生曾是叱?一時的企業家,如今老先生終日憂鬱,盼望著繼承事業的兒子能夠移步來探探他,卻始終不能如願。善良的實習生輾轉聯絡上企業家的兒子,數度去電,告知父親的渴望,第二代企業家卻始終以事業繁忙為由推辭。老先生聞訊後嘆了口氣說:「你們別忙了!我是自作自受,誰叫我在他們年輕的時候,都讓他們給傭人帶…」
這是洪蘭親耳由實習生那裡聽來的故事。令人唏噓,也令人深思。
中華心理衛生協會在千禧年時,曾公布台灣孩子這一世紀將面臨的十大挑戰,前兩項即為「成長的環境日益不安全和恐懼」及「家庭的功能逐漸失去保護傘作用」。如果因為缺乏陪伴,孩子成長出現差池,父母的成功與財富又有什麼意義?
如果,台灣有越來越多孩子的成長缺乏父母陪伴,台灣的競爭力,終究將產生何等危機?
作者: 無極辰    時間: 2004-7-9 15:52
標題: 有關親子溝通家人相處的文章及觀點
分蘋果的故事
這個故事 蠻能提醒人的
加油嚕 各位已經做父母 或者 準備做父母 的
都可以想想 你要怎麼教育小朋友攸
【引述內容】  
一個人一生中最早受到的教育來自家庭,來自母親對孩子的早期教育。
美國一位著名心理學家為了研究母親對人一生的影響,在全美選出50位成功人士,他們都在各自的
行業中獲得了卓越的成就,同時又選出50位有犯罪記錄的人,分別去信給他們,請他們談談母親對
他們的影響。有兩封回信給他的印象最深。
一封來自白宮一位著名人士,一封來自監獄一位服刑的犯人。他們談的都是同一件事:
小時候母親給他們分蘋果。 有位來自監獄的犯人在信中這樣寫道:
小時候,有一天媽媽拿來幾個蘋果,紅紅綠綠,大小各不同。我一眼就看見中間的一個又紅又大,
十分喜歡,非常想要。 這時,媽媽把蘋果放在桌上,問我和弟弟:你們想要哪個?我剛想說想要最
大最紅的一個,這時弟弟搶先說出我想說的話。媽媽聽了,瞪了他一眼,責備他說:我孩子要學會
把好東西讓給別人,不能總想著自己。於是,我靈機一動,改口說:“媽媽,我想要那個最小的,
最大的留給弟弟吧。”媽媽聽了,非常高興,在我的臉上親了一下,並把那個又紅又大的蘋果獎勵
給我。我得到了我想要的東西,從此,我學會了說謊。以後,我又學會了打架、偷、搶,為了得到
想要得到的東西,我不擇手段。直到現在,我被送進監獄。
那位來自白宮的著名大士是這樣寫的:小時候,有一天媽媽拿來幾個蘋果,紅紅綠綠,大小各一同。我和弟弟們都爭著要大的,媽媽把那個最大最紅的蘋果舉在手中,對我們說:“這個蘋果最大最紅最好吃.誰都想要得到它。 很好,現在,讓我們來作個比賽,我把門前的草坪分成三塊,你們三人一人一塊,負責修剪好,誰幹得最快最好,誰就有權得到它!”我們三人比賽除草,結果,我贏得了那個最大的蘋果。
我非常感謝母親,她讓我明白一個最簡單也最重要的道理:要想得到最好的,就必須努力爭第一。
她一直都是這樣教育我們,也是這樣做的。在我們家裡,你想要什麼好東西都要通過比賽來贏得,
這很公平,你想要什麼、想要多少,就必須為此付出多少努力和代價!
推動搖籃的手,就是推動世界的手。母親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你可以教他說第一句謊言,也可以
教他做一個誠實的、永遠努力爭第一的人。
【身為領導者的作法影響甚鉅!一家之母如此,一國之首更應如此!】    

作者: 如實    時間: 2004-8-13 05:43
標題: 有關親子溝通家人相處的文章及觀點
Subject: FW: 12招養出快樂的孩子(轉貼

12招養出快樂的孩子(轉貼)
研究發現,快樂的孩子擁有一些共同的特質,包括:較有自信、樂觀、有自制力。
我們整合專家意見,提供12個訣竅,讓你養育出一個快樂的孩子。
1. 給孩子隨性玩耍的時間,不要把生活安排得太有規則:
美國兒童教育學者湯姆斯.阿姆斯壯指出,自由玩耍比有計劃性的活動,對學齡前的孩子來說更為健康有益。父母要避免將孩子的時間塞滿各種活動、課程。
所有的孩子都需要有一些無所事事,隨性玩耍的時間。唯有這樣才能讓他們的想像力無拘無束的發揮,讓他們可以悠閒的看蜘蛛織網、研究螢火蟲如何發光……,以他們自然的速度去探索他們所好奇的世界。也許,有時你也該放慢你的腳步,拋開你的行程表,跟著孩子的節奏享受生活。
2. 教導他關懷別人:
快樂的孩子需要能感受到自己與別人有某些有意義的連結,了解到他對別人的意義。
要發展這種感覺,可以幫助孩子多與他人接觸。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整理一些舊玩具,和他一起捐給慈善團體,幫助無家可歸的孩子。也可以鼓勵孩子在學校參與一些義工活動。專家指出,即使在很小的年齡,都能從幫助他人的過程中,獲得快樂。並養成喜歡助人的習慣。
3. 鼓勵他多運動:
陪你的孩子玩球、騎腳踏車、游泳……,多運動不但可以鍛鍊孩子的體能,也會讓他變得更開朗。保持動態生活可以適度紓解孩子的壓力與情緒,並且讓孩子喜歡自己,擁有較正面的身體形象,並從運動中發現樂趣與成就感。
4. 笑口常開:
常和孩子說說笑話、一起編些好笑的歌,和你的孩子一起開懷大笑,對你和孩子都有益處。光是大笑,就是很好的運動。
5. 有創意的讚美:
當孩子表現很好時,不要只是說:「很好。」讚美要具體一些,說出細節,指出有哪些地方讓人印象深刻,或是比上次表現更好,例如,「你今天有主動跟警衛伯伯說早安,真的很有禮貌。」不過,讚美時也要注意,不要養成孩子錯誤的期待。有些父母會用禮物或金錢獎賞孩子,讓孩子把重點都放在可以獲得哪些報酬上,而不是良好的行為上。父母應該讓孩子自己發現,完成一件事情所帶來的滿足與成就感,而不是用物質報酬來獎賞他。
6. 確保孩子吃得健康:
健康的飲食,不僅讓孩子身體健康,也能讓孩子的情緒較穩定。不論是正餐或點心,儘量遵循健康原則,例如:低脂、低糖、新鮮、均衡的飲食。
7. 激發他內在的藝術天份:
雖然科學家已證實沒有所謂的「莫札特效應」,但是多讓孩子接觸音樂、美術、舞蹈等活動,依然可以豐富孩子的內心世界。專家發現,當孩子隨音樂舞動、或是拿著畫筆塗鴉,其實都是孩子在抒發他內在世界、表達情感的方法。孩子喜歡畫畫、跳舞或彈奏音樂,也會對自己感到比較滿意。
8. 常常擁抱:
輕輕一個擁抱,傳達的是無限的關懷,是無聲的「我愛你」。研究發現溫柔的撫觸擁抱,可以讓早產兒變得較健康、較活潑,情緒也較穩定。對於大人而言,擁抱也能讓人減輕壓力,撫平不安的情緒。
9. 用心聆聽:
沒有什麼比用心聆聽更能讓孩子感受到被關心。想要當個更好的傾聽者嗎?不要只用一隻耳朵聽,當孩子對你說話時,儘量停下你手邊正在做的事情,專心聽他講話。要耐心聽孩子說完話,不要中途打斷、急著幫他表達或是要他快快把話說完,即使他所說的內容你已經聽過許多遍了。陪孩子去上學途中或哄孩子上床睡覺時,是最佳的傾聽時刻。
10. 放棄完美主義:
我們都期望孩子展現出他最好的一面,可是有時候太過急切糾正或改善他們的表現,例如,嫌棄他們沒把桌子擦乾淨,乾脆自己再擦一遍;或是糾正他們一定要把東西擺到一定位置。事事要求完美,會減弱孩子的自信心與不怕犯錯的勇氣。下次當你忍不住想要參一腳,急著幫孩子把事情做的更好時,不妨先想想看:「這件事跟健康或安全有關嗎?」「想像10年之後,這件事還有這麼嚴重嗎?」如果答案是No,那麼就放手讓孩子去做吧。
11. 教導他解決問題:
從學會繫鞋帶到自己過馬路,每一步都是孩子邁向更獨立的里程碑。當孩子發現他有能力解決面對的問題,就能帶給他們快樂與成就感。當他遇到阻礙時,例如:被玩伴嘲笑或是無法拼好一塊拼圖時,你可有幾個步驟來幫助他:1.確認他的問題。2.讓他描述他想到的解決方式。3.找出解決問題的步驟。4.決定讓他自己解決這個問題或提供一些幫助。5.確定他能獲得需要的協助。
12. 給他表演的舞台:
每個孩子都有特有的天賦,何不給他們機會表現一下?如果他們喜歡說故事,鼓勵他多說故事給你聽。如果他對數字很擅長,帶著他去逛街,讓他幫你挑選價格便宜的東西。當你能欣賞孩子的才能,並表現出你的熱情時,孩子自然會更有自信心。

作者: 小媛    時間: 2004-8-17 11:53
標題: 有關親子溝通家人相處的文章及觀點
生兒育女經 難念啊!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 自由時報 / 家庭 兩性
別錯過孩子成長
文�徐淑貞
 菜市場裡一位賣衣服的年輕老闆向我抱怨,為了做生意,只好將六個月大的孩子委託在台中的母親照顧,但因為太忙很少回去,孩子竟認不得他們了,把他們當成陌生人,這種感覺真難受。
 最佩服那種能毅然決然放棄工作全心投入家庭的媽媽,也羨慕可以留職停薪照顧孩子的婦女朋友,然而許多在經濟重擔下的夫妻就無法如此幸運了。但我認為不管是請父母或保母代勞,年輕的夫妻即使再忙再累,也要衡量事情的輕重,盡量爭取與孩子親近的機會:知道孩子何時長第一顆牙、何時第一次叫爸爸、何時會坐、會爬、會走路……,為孩子把屎把尿、帶孩子出遊、陪孩子過生日……,讓孩子能引頸盼望父母的到來。也許這樣對忙碌的父母是一項頗重的負擔,然而能參與孩子成長的種種,才能使親子關係更親密,同時要堅信這種付出一定值得。
 曾看過一部紀錄片,二次大戰前德國猶太人為保護孩子,將他們送到英法等地讓人收養,孩子度過了許多思念父母寂寞傷心的日子,戰後許多父母遇害,而一些能再相見的父母子女在高興之餘,心中也有著遺憾,父母幾乎認不得長大了的孩子,孩子們也認為就算是吃苦,這幾年若是在父母身邊那該多好,這是大時代的悲劇,只有令人鼻酸無奈。
 奉勸時下的一些父母們,在我們能掌控的狀況下,讓孩子能在父母的呵護下成長,千萬不要有太多的缺席,造成將來難以彌補的遺憾。
生了老二 別忘關心老大
文�布布
 小外甥三歲了,正是「貓狗嫌」的年紀,而他也果真應了這句話,在家裡,每天都會聽到:「安安,不能上床!」「安安,不要這麼大聲!」「安安,快下來!」他媽媽每次遇事就是:「安安」,別看只有兩個字,聲音是低沉緩慢厚實有力,挾帶著狂風暴雨般的怒氣,讓你完全可以感覺到颱風欲來的氛圍,和兩歲之前他常聽到的溫柔和緩大不相同。
 小妹妹出生後,這情況更是嚴重,腳髒髒不能上床、不能踩到被子,不能在床上跳、不能玩會發出聲音的玩具、不能大叫……,不然會弄到妹妹、會吵到妹妹。看著大人的言行,我突然明白了,兄弟姐妹之間相處不好是件多正常的事,這樣怎麼可能對弟弟妹妹有愛呢?在後頭出生的那個,不但分走了爸媽的愛與關注,還讓哥哥姊姊動輒得咎,有了一大堆限制呢!
 在小寶寶出生前,我們就警告過大姊,會有兄妹相處的問題,她準備好了一份禮物,要在小寶寶出生時,拿給哥哥,說是妹妹帶來送他的。而原來,問題的癥結不在於這些形式,大人心裡的價值觀才是最大的根源,有了形式上的禮物並不能解決問題,爾後一連串大大小小的事件,才真正考驗大人的智慧。
 想起楊絳在「我們仨」裡頭提到,她和錢鍾書只生一個孩子,因為「他很認真的跟我說:『假如我們再生一個孩子,說不定比阿圓好,我們就要喜歡那個孩子了,那我們怎麼對得起阿圓呢。』提倡一對父母只生一個孩子的理論,還沒有提到父母為了用情專一而只生一個的。」
 一個兩個三個也許並不重要,有了其他的孩子,教養的心態如何調整才是重點,每每看到人身上出現的老大性格、老二性格、老么性格……,總希望,父母留在下一代心上的傷會少一些,教養方式能夠不要形成一代代的複製,但看到身邊的人,才知道,這是何其難啊!
 愛,原來是世間最難擺平的事啊!
好保母難尋 不想多添孩子
文�雪兒
 目前台灣的生育率逐年不斷下降,鼓勵國人生產已成為政府亟需面對的課題。
 我今年二十五歲,生下了第一胎,小孩現在兩個月大,原本為了專心工作打算將女兒放在二十四小時全日照顧的育嬰中心;孰料女兒才放了一個星期在育嬰中心,卻沒有得到很好的照顧,當下我和先生決定不讓女兒再待中心,為了女兒的幸福和健康。我毅然決然地辭掉工作,放棄高薪的工作,當個全職媽媽。
 從懷孕開始,我和先生即積極地尋覓合適的保母人選,以為有口皆碑的托嬰中心已是最好的選擇,但是看到女兒呆滯的眼神和哭啞的嗓子,我還是覺得放棄工作是明智的選擇。
 我認為政府提供的獎勵生育政策中,除了考量育兒免稅額、教育津貼,和幼兒醫療照顧外,一定要落實保母素質的控管,不是領有合格保母執照就一定能勝任。有好的保母幫媽媽照顧小孩,媽媽才能安心去工作。
 政府既然有心要鼓勵人民多生孩子,真的應該要建立良好的保母制度,好讓父母得以安心專心上班。唯有無後顧之憂,我以及大多數的女性才有可能考慮再多生個小孩。
童年就是要玩個夠
文�潔西
 約朋友一家餐敘。朋友帶著她三歲的女兒一起,我們很喜歡逗她說話,童言稚語,惹得我們一家不時哈哈大笑。小女孩知道受重視,就不停的找我家兩個讀大學的姐姐玩。她們坐在餐廳角落打打鬧鬧的,客人不多,所以不會干擾別人,我也就隨她們玩個高興。
 但顯然朋友並不贊同我的看法,一直厲聲制止她女兒的笑鬧,不時還走過去打小女孩的頭,朋友說:「真受不了我這女兒,一下子都停不住,奶奶整天都要叫她坐好,她是不是過動兒?我要不要給她吃藥?妳家女兒以前不是都很乖嗎?」
 餐畢,在回家的路上,小女兒問我:「妳有沒有想過今天小玫為甚麼會玩得那麼瘋,她媽打她罵她,她都不理?以前妳帶我們出去吃飯我們真的不會像小玫這樣瘋,妳都是讓我們帶玩具或書,就把我們搞定了。因為我們在家時妳已讓我們瘋夠了,妳總是陪我們玩木頭人,打躲避球,每天不瘋個半天可是不行的。我們在家已經發洩夠了,所以出門後安安靜靜的坐著就沒問題。小玫天天在家都被奶奶叫坐好,她難得出門,不找機會瘋一瘋,才奇怪呢。」女兒的一席話還真有道理,對於小玫不禁多了幾分疼惜,真希望她媽媽能多點耐心。
 現在的人好像都越來越沒耐心了,我常聽到年輕媽媽懷疑自己的孩子是過動兒。曾讀到報導,美國最近幾年醫藥費大增,因為開給孩子吃的鎮靜劑比例大增。雙薪家庭的增加使孩子得到的關愛自然減少,孩子一有問題,能吃藥解決,父母鬆口大氣;醫師省事、藥商賺錢、保險公司的收入增加。這整個商業結構裡似乎人人受益,卻害了孩子,而日後整個社會都要付代價的。
 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讓他們的童年開開心心得過,是當父母的責任。讀了很多心理學及傳記,全都直指所有的心理疾病幾乎全都源自於沒有一個快樂的童年,所以每天花幾分鐘陪孩子瘋,不只是讓孩子開心,也是替我們自己打造快樂的泉源。

作者: 小媛    時間: 2004-8-17 22:55
標題: 有關親子溝通家人相處的文章及觀點
教育孩子珍愛和平 2004年08月17日
http://www.appledaily.com.tw/template/twapple/art_main.cfm?loc=TP&showdate=20040817&sec_id=5&art_id=1163245
--------------------------------------------------------------------------------
提到「和平教育」在正規教育當中,或許對大家而言是陌生的。認真說起來公民教育及三民主義中對「世界大同」的期許,算是我們在學校教育中所接觸的和平教育。然而這只是和平教育的一小部分,和平教育本身其實是由相當多元的領域組成,包括有:性別歧視問題、人權問題、人口膨脹問題、資源與消費問題、生態環保、探討貧窮等戰亂根源、探討核武影響的教育等。在台灣這些議題大多屬於社會或政治性議題,有相關的民間機構致力於此,例如兩性平等、人口膨脹、人權等問題;但是真正能極力推廣,而深耕到校園中的,應該唯屬環保教育。
然而其實和平的推展決不是一味寄望學校教育就能深植,還需要家庭教育與整個社會相輔相成。在歐美經戰火的沉痛教訓後,便一再重申和平教育的重要性;再加上隨著太空科學的發達,人從宇宙回看地球,更加體會地球所有生命是一個共同體,於是在歷年和平教育年會中嘗試凝聚共識、推展和平。目前為止和平議題的研究,明顯區隔為兩大主軸,分別是消極性防止戰事發生;和積極地表彰正義公理以及其他的和平的價值。部分追求和平的教育則是從研究多元文化教育的型式呈現。

公民課程被大量忽視
這些和平研究的範疇和台灣其實息息相關,比起許多教育問題更貼近我們的生活,因為在多族群的小島中、在意識分裂的歷史傷痕中、在兩岸局勢的紛擾中,我們迫切需要和平教育的學習。
教導孩子看清楚衝突發生的根源;學習如何解決衝突、化解歧見;練習談判的技巧;學習有效的表達意見的方式等,對孩子都是相當實務的知能,嚴格來說,這些知能在教育中是缺席的。想要改變貧乏的和平教育,讓環保、人權、戰亂、性別歧視等有關意識形態的議題,能夠將既有的立場歸零,成為一個中立的議題,進入學校課程讓學生去討論去判斷。這些無疑是公民教育的重點,使之進入國際、社會不可或缺的踏腳石。
這樣的公民課程在國內各級課程中,照理應該是有所著墨;然而,過去過度重視核心應考課程,使得公民課被大量忽視、兼併、與剝削,使得學生的立場是相當貧瘠而單一的,因為大多只知教科書說法,卻無法鉅觀地瞭解其中關係折衝。

可直接探討社會歧見
在升學主義尚未完全根除之前,想要讓和平的觀念在課程上生根,在教學上務實執行,那麼就須從政策制定、課程內容設計、和教學法與教師訓練做起。其中,政策的考量應該走向包含「整個學校」,而非單一地關注主流的文化。因為單一文化的思維容易產生偏見,也就容易形成無法體諒其它文化、進而造成衝突。其中應考慮因素包括:學校的風氣、教師的觀點傾向等方面來著手。再者,課程設計上,道德教育應該更深入、更多元、包含更多層面性。
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直接探討社會上的歧見,展開社會議題的多向性,讓學生明白每一事件往往不只一體兩面而是更錯綜複雜。
在這個時刻提起「和平教育」,是希望所有教育單位,以及機動性最強的家庭教育,也就是家長,能給予孩子跳脫政黨色彩的正確觀念,在選舉風波中,不再只存意氣,嘗試去分析事件根源、探討問題衝突點之間的制衡關係、思考可行而終能追求長遠和平的方案。
畢竟唯有當社會大眾能夠認同到公共政策的最終目的是達成彼此共榮,使得每個人的生活環境都因而提升時,和平的日子才能夠成為可能。

李菁菁
作者為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教學所博士班研究生
作者: 小媛    時間: 2004-8-18 20:08
標題: 有關親子溝通家人相處的文章及觀點
〈婆媳過招〉文�不理妞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
嘴巴甜 才會得人疼
 好友小珍是家中長媳,平日家事一肩挑,卻因直腸子一根到底,始終得不到婆婆的歡心。相反地,小珍的弟媳平日很少做家事,卻深得婆婆的喜愛。

 小珍經常跟我抱怨弟媳是個嘴巴甜的虛偽女人。我反而建議小珍要向弟媳學習,當個甜嘴媳婦,以改善日趨惡化的婆媳關係。只見小珍不以為然地回答:「我才不要說謊話,難道妳不知道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嗎?」聽到小珍如此形容婆媳關係,實在令人哭笑不得。我舉了一個自身的例子,有一次我婆婆嫌我太瘦,希望我增肥,我就四兩撥千金的回答:「增肥?可是我希望自己的身材將來能像媽媽(指我婆婆)一樣苗條,這樣我就不用花錢去媚×峰減肥,還可以幫老公省下一筆錢!」婆婆因我讚美而露出了笑容,也不好意思再嫌棄我,不但成功化解了婆婆的叨念,還為自己塑造了節儉的形象。

 「嘴巴甜」並不等於「說謊」,我只希望小珍能用心去看婆婆,從她身上尋找優點,無論這優點是什麼,只要肯不藏私、不吝嗇的告訴婆婆,相信婆婆一定會很高興。婆婆一開心,媳婦的日子也會比較如意。

作者: 小媛    時間: 2004-8-18 20:16
標題: 有關親子溝通家人相處的文章及觀點
〈小小思想家在我家〉系列 5之4
不設限 思考更無限
文�鄭如晴
 人的一生總是經過不斷的學習,但是學習本身的認知就是一個迷思,一般人往往陷入概念模糊的「學習」泥沼裡。真正的學習在培養創新的能力,思考在幫助我們真正的學習。面對現實複雜的人生,唯有「思考」幫助我們從中修正自己的觀點及判斷力,建立個人的價值觀。當一個人獲得自己的思考智慧時,就能以一種豁達積極的態度,對人生有個寬容的觀察與理解。

 孩子面對世界所表現的好奇,其實是展現思考過程的最好方法,他們因無知、好奇、困惑懷疑,進而探究,為自己建立解答,經過一再的印證與修正,讓自己獲得更完善的答案和信念,從中得到經驗與智慧。因孩子對無知的毫不掩飾、好奇與多問,在在展現思考的趣味性與能力,此時成人給予不斷的探問與引導,就能讓孩子更精確的把自己的思考呈現出來。

 成人得放下自以為是的觀念,避免主觀的威權壓制,才能在開放性的交談中與孩子共同營造一個和諧愉快的討論空間。成人得避免個人的成見,不要以為把自己覺得最好的東西給孩子,孩子就得接受,別忘了這是代溝衝突的開始,對孩子而言,這個「東西」未必是最好的。尊重孩子內心的感覺,才有可能與孩子建立一個共同討論的夥伴關係。

 親子可以共同營造出一個適合思考的探究環境,合理的思考環境也是由一個民主開放的空間所促成的。

 有時候親子間會有些既有趣又值得深思的對話,例如:
 女兒小時候常一再不放心的問我:「妳愛不愛我?」
 我回答:「當然愛呀!超愛的!你將來會孝順我嗎?」
 女兒認真的說:「會!我將來會給妳蓋大房子住,給妳吃最好吃的東西!」話才說完,經過炸雞店,女兒要吃炸雞腿,我買了一隻給她,炸雞腿很香,我說:「給我咬一口!」
 女兒說:「不要,妳自己再去買一隻!」
 我不悅的說:「剛剛才講過要孝順我,給我住好的、吃好的?」
 女兒急忙的解釋:「我說過,那是將來的事呀!」
  這裡點出了孩子語言應用的邏輯,如果成人順勢引導,討論時間的意義,現在與將來的區別,及「孝順」一詞在時間點上的認知,孩子將對習以為常的事件有重新批判的機會,並建立親子生活中共同的討論與思考的習慣。
  長久以來我們的思考方式不是黑就是白,很少去思索中間的可能性,也因此我們錯過生活中很多可以冒險的事,例如結交一個看起來不是很順眼的朋友、開創一項沒有把握的新事業、挖掘個人的內在潛能等。我們的思考方式代表的是社會集體的思考,思考的設限,讓問題無法突破,甚至積習成非。
  因此,生活中在與孩子進行各種問題討論時,問題的引導與設計本身,就足夠成人好好的思考。思考讓我們的心靈有更新的發現,開拓我們的視野。
  引導一個好問題關鍵在於思考,人人需要更多的思考力,才能引導出生命中更豐富的發展可能。

作者: 小媛    時間: 2004-8-19 09:38
標題: 有關親子溝通家人相處的文章及觀點
2004.08.19 中國時報
用心,與兒童共成長!
◎採訪/盧美杏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1051802+112004081900316,00.html
    愛無國界,日本資生堂社會福利財團為幫助育幼院童自立,資助小志工來台,藉著與異國文化的交流,學習互動與關懷。
    語言很重要,但當語言不通時,敞開胸懷比手劃腳來溝通,一樣能Happy Together。這是來台灣從事志工服務的三名高中志工的小小心得。

    比手劃腳 也能互動關懷
    他們是由日本資生堂社會福利事業財團派遣來台,預備到台北伯大尼、忠義等育幼院進行花園整地、除草、以及與小朋友帶動唱等志工活動,比較特殊的是,他們也是育幼院院童,從三歲開始就在育幼院長大,對於這樣在大家庭長大的孩童心情,他們了解。所以在這裡,語言不重要,心與心的互動與關懷才最真實。
    這是資生堂社會福利財團所進行的第二年亞洲計劃,去年,他們邀請台灣數個兒童福利機構到日本研修,並與日本社福從業人員進行交流,增進彼此在兒童福利上的貢獻;像伯大尼育幼院的張老師去年十月就曾到東京,學習包括課程內容、人員訓練及生活行為教育等不同內容,頗有收穫。
    資生堂社福財團事務局參事井出厚子表示,今年他們第一次派遣兒童教養機構的中、高年級生到亞洲地區的兒童福利機構,希望透過這樣的海外學習與異文化交流,能幫助兒童自立,甚至創造與當地兒童互相交流與理解的機會。
    兒童教養機構 跨洋交流
    井出厚子也提到,最近幾年日本給外界的印象是犯罪年齡逐年下降,像前陣子小六生殺死同班同學一案震驚社會,但事實上虐童與家暴才是隱藏社會最嚴重的家庭問題,日本社會與台灣不同的是,日本係核心家庭化,小孩多跟在父母身邊,隔代教養較少,但也因此出現不適任父母的狀況,所以資生堂會與兒童福利機構舉辦研討會,從旁協助社區內對育兒抱著不安心情的父母親。也因為台灣與日本經濟成長狀況相似,所以資生堂的亞洲計劃將台灣列為第一站,希望來年可以與台北以外的兒童教養機構有互動機會。
    跟著三位高中志工前來的靜岡縣靜岡惠明學園兒童部主任三輪哲士,已有三十二年育幼院工作資歷,連太太、小孩都一起生活在園裡,惠明學園收的是三歲左右父母無法撫養的小孩,三輪先生說,他最大的收穫,就是看著這些小孩長大,出社會後,還會常常回來探望,甚至成為保育員回園服務。
    海外研修 為孩子加分
    「與兒童共成長」是惠明學園的創立理念,在伯大尼也是保育員與孩童同寢共食,形成家庭,伯大尼的新任院長鮑基慧是在育幼院成長、回到育幼院服務的典範,她對於台灣保育員人才流失問題感到憂心,期許育幼院不僅是完善的社會安置保護機構,也能成為愛的大家庭。
    三位高中生中,前濱喜代美想攻讀寵物專門學校;藤井塚也想上大學念機械;淺井瞳想成為蛋糕師傅;他們的夢想裡,有多少人的愛與期許,資生堂希望這樣的海外研修對孩子的未來發展有加分效果。
    正如鮑基慧院長說的,神在苦楚的孩子身上必定有偉大的計畫,人生不一定圓滿,但一路走來因為貴人相助,終將乘愛飛翔。

作者: 小媛    時間: 2004-8-23 17:58
標題: 有關親子溝通家人相處的文章及觀點
一位了不起的父親--向徐明致敬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   自由時報
陳昭姿
一位花樣年華的少女,因為所愛的男人腳踏兩條船而跳樓自殺了。身為一位優秀的心理治療師,她的爸爸當時被國家所聘任,正在遙遠的希臘,守護一位前途無量,但是心理不穩定的年輕射箭選手。這樣的噩耗傳來,並沒有讓他做出立刻返國的決定,雖然,此刻心愛的妻子必然傷心欲絕。在晴天霹靂的時刻,他掩飾自己的悲痛,沒有讓任何一位選手知道這個負面消息,繼續忠於職守,扮演選手們的心理守護神。
完成任務之後返抵國門的當天,這位父親接受新聞採訪的時候,講了足以作為許多人生命教材的一席話。他提到自己仍在雅典的時候,告訴他的室友,這一段時間他將會比較沮喪。他稱讚陳組長是一位很棒的室友,因為大多數的時候,這位室友會離開,讓自己獨處一室,而他就儘量不走出大門,待在房間靜靜的思念女兒。在這段採訪中,談到他所照顧的年輕選手們時,他一直強調,孩子們表現得很棒,應該得到獎勵,他們獲得獎牌只是遲早的問題。提到那位顯然是絆住他不能儘快回國的女選手,他稱讚她有了最傑出的一次表現。談到女兒的感情對象,甚至議論中的第三者,不只是原諒,他如此說,感情是極為私密的問題,沒有對錯,因為別人不會了解女兒與男友之間的相處,包括他自己,所以沒有資格評論。他說,孩子們需要鼓勵,他還公開向這位間接造成寶貝女兒身亡的男孩喊話,要他加油。
在這位父親身上,我看到許多即使結合很多人也找不到的優點。首先,他真的是感人的盡忠職守,即使面臨自身劇變。在悲傷的時刻,他仍然呈現專業,守住他的病人。在劇慟的時刻,他還會稱讚病人與朋友。他原諒並鼓勵闖出禍端的孩子,即使直接中傷的人是他自己。談女兒的時候,他說,孩子小時候換尿布,沒有人換得比他快,長到一百七十公分高了,女兒還時常躺在他的懷裡,讓爸爸撫摸她的頭髮…。有這樣的丈夫,難怪他的妻子也表現得十分成熟,從事發到現在,不曾有呼天搶地的場景,得體的應付媒體的追問。一直到先生出現在面前,才哭倒在他懷理。
這位了不起的父親,叫做徐明。
(作者陳昭姿╱和信醫院藥劑科主任)

作者: 小媛    時間: 2004-9-13 10:52
標題: 有關親子溝通家人相處的文章及觀點
http://www.humanity.com.tw/252/058.htm
【不一樣的聲音】
「中等野蠻」的父子關係
座 談 人: 聖嚴法師(法鼓山禪修文教體系創辦人)
小野(作家)
李中(作家,小野之子)
主 持 人: 葉樹姍(電視新聞主播)
紀錄整理:游淑惠
有人形容現代是新野蠻時代,
好像懂得野蠻才是最好的生活方式,
父子關係真的也只有緊張、衝突的野蠻關係嗎?
小野與李中這對父子,
彼此之間是鼓勵、支持的依附,
聖嚴法師鼓勵現代親子關係應向他們學習。
葉樹姍(以下稱主):今天邀請到名作家小野和他的兒子李中,一起與聖嚴法師進行對談。小野不僅是名作家,也從事電影跟電視工作。而對很多喜愛小野的讀者來講,「李中」這個名字應該不陌生,大家好像是「看」著李中長大的,如今書中描述那個小男孩兒已經長大了。先請李中自我介紹。
李中(以下稱李):我今年二十五歲,剛從替代役退伍;雖畢業於政治大學社會系,但想要從事與電視、電影和寫作方面相關的工作。這樣的選擇,自己或多或少受到父親的一些影響。
鼓勵他,而不是替他決定
主:李中剛開始要寫作時,你的父親會反對嗎?
李:他沒有反對,只對我說了一句話:「寫作並沒有如你所看的簡單。」
 由於小時候每天看父親待在書房裡寫文章,然後就發表,看來便覺得「寫作」似乎不太難;因此當我高三準備聯考時,心情有一點煩,就用文字來抒解壓抑的心情,因此寫了《比聯考更無聊的事》,這也是我的第一部作品。儘管自己也寫作,也已出書,但到此刻,仍覺得自己尚無法像父親一樣,可以快速成文、出書。
主:兒子走的路其實跟父親很雷同,小野在大學時期,發表了第一部小說,也引起文壇的注目。
小野(以下稱野):我從沒想過要當作家,所以在大學聯考選擇科系時,還故意選一個跟寫作不相關的科系,選擇念生物系,想法是若朝理工領域發展,就不會再寫作。所以自己走了很長一段遠路,包括到美國研究所唸分子生物,可是這一切還是沒有辦法斷絕我寫作,繞了一圈,我還是回到創作領域。因緣很奇妙,愈是想走相反的路,卻有一股力量讓我又繞回來。
 由於這樣的經驗,使得我在面對孩子的選擇時,不會給予壓力,當李中決定念社會系,我只說:「去做吧!」我不會去思考,李中選這個科系,將來是否可能找不到工作?或是這個行業可能沒落了。因為我相信未來的社會發展充滿變化,二十一世紀的社會變化更是迅速,很難預測哪個行業能興盛不衰,我只覺得要選擇自己比較擅長或者有興趣的,至少是自己能掌握的。
主:小野對待孩子是以支持鼓勵的態度,法師曾接觸這麼多為人父母者,父母親對孩子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可是當父母的期望跟孩子興趣產生落差時該怎麼辦?
聖嚴法師(以下稱師):小野是位開明的父親,不去左右孩子選擇走哪一條路,只會從旁協助或默默影響。反倒我看到有些父母親刻意、過度地栽培孩子,或強迫孩子走跟自己一樣的路,而讓孩子產生反感,甚至於,促使孩子故意選擇不同的路走。例如父母親都非常優秀、事業有成,希望孩子繼承衣缽,結果孩子不願接受安排,因而大鬧家庭革命。其實,父母親應該曉得孩子擁有自己的天地與未來,只要不走岔了路,隨著孩子的興趣發展,如此一來,孩子可能無形中受到父母很深的影響,而更能發揮,甚至超出父母當初的期待。
主:李中擁有小野這樣開明的父親,真的很幸福,但身為小野的孩子,一些從小做的事情或說過的話,成為父親文章中的素材,李中怎麼看自己成為父親筆下的人物,長大後會不會排斥?有沒有跟父親抱怨過?
李:當然有!大概是我念國中時,正值青春期,有些叛逆,就對父親說:「您不要再寫我,從現在開始,有關我自己的事如果要寫,是我自己來,不用經過您!」這是由於我去上學時,同學會開玩笑,說我小時候如何如何,例如父親曾寫我跟鹿搶過食物等等一些很糗的事情。當時年紀小愛面子,所以覺得很窘,可是年紀稍長後,就覺得這些是真實的生活,父親將他的看到生活點滴當成創作題材,怎可以要求父親不要寫!想通了這一點,現在則完全不介意了。
主:小野常寫自己跟孩子之間的互動,很多家裡瑣瑣碎碎的事,經過他的筆寫出來,特別生動有趣,當初會以家中生活點滴為創作主題?
野:這完全是無心插柳,因為我那時剛辭掉已從事八年的電影公司工作,原來是準備開始畫童畫。回歸家庭後,長期跟孩子畫童畫,生活節奏雖變得很緩慢,心卻變得柔軟,觀察小孩的行為覺得很有趣,我就偶爾寫一、二篇發表,刊出以後,迴響不錯,因此應報社之邀成為固定專欄。
 當自己在寫這些題材的文章時,並不特別覺得內容是有趣或是無趣,或者很珍貴,但是發表出來後,有許多讀者告訴我:「台灣的父親很少像您這樣幽默,父親給人的印象都比較嚴肅。」所以我是在有點被鼓勵之下,持續寫這樣的主題。
只與自己比較,活出光彩
主:李中雖有這樣一位幽默又溫暖的父親,但身為名人的孩子,都擔心會被「虎父犬子」的期許壓垮,因為父親的名聲、光環這麼亮,到現在人家還是說:「喔!李中,他是小野的孩子。」你覺得這會成為壓力或負擔嗎?
李:壓力是有的。以前我會跟別人說,希望有一天別人是說:「小野是李中的父親。」但是愈來愈成長後,慢慢地曉得寫文章應該是自己的事,不用在意別人比較的眼光,重點在於檢視自己是否有進步,而不是一直與父親比較,非要比父親更好、更出名。
主:中國人的確愛做比較,無論佛教或者是中國歷史上,牽涉到師徒、父子傳承,徒弟的成就自然就被拿來與老師作個比較,法師怎樣看待這樣的比較,甚至把這種壓力轉換成原動力?
師:在我的觀念中,師父有成就是他個人的事,跟我沒有直接的關係;我只是師父的弟子、學生,彼此之間的關係在於「輩分」。師徒真正的關係,正所謂「三分師徒,七分道友」,並不會因為師父很出名,我因此而沾光,或是我就非得有名氣不可;相反地,如果師父默默無名,我是否就應該覺得丟臉,然後離開老師?當然不會!
 有成就的老師是否會有出色的弟子,或是有成就的弟子,他的老師也一定成就非凡,兩者之間並沒有必然的關聯性。換句話說,如果說現在我有一點名望了,那麼,身為我的弟子不是沾沾自喜、洋洋得意,不然就會產生很大壓力,那大家不就不敢做我的弟子了。
 我教導弟子的原則是,只要努力做好份內的事,盡到自己修行的責任就夠了,至於弟子將來是否會出名、有成就,則是他個人的事。
主:剛才法師特別告訴我們,不管別人的光環是如何,最重要是要做自己,不過我想對於像李中有一個出名的父親,大家可能會對你有一些期待,你怎麼樣把這種期待變成激勵?
李:在我就學階段,每到一個新學校,只要師長得知我父親是小野,班上作文比賽就會叫我參加,這對我而言是種壓力,因為以前的我,總覺得寫不好會丟父親的臉。後來在自己寫作的過程中,也常常碰到讀者跟我說:「你的文章跟你父親很像。」出版第一本作品時,有人這樣說;第二本時還是有人這樣說,我乍聽之下,第一個反應是:「他們一定沒有仔細看我的作品,或是他們已經有先入為主的觀念。」可是再回頭仔細讀自己的作品,也覺得風格真的與父親很像。
 其實,父親對我的影響是無可否認的。至於,寫出來的文章像父親,也可以當成我們「李氏父子」的風格,因為我們是父子。在寫作過程中,我儘可能調適自己的心態,認為「自信」很重要,對自己的創作要有信心。
主:李中不能改變小野是你父親的事實,可是過去李中堅持要獨自寫書,不想得到父親的庇蔭,可是後來你們倆又合著出書。
野:其實,這也是被動的,出版者覺得很少有父子可以寫對話,想找一對父子,找上我們倆個,我便詢問李中意見,他的反應是不置可否,我便說:「你寫我就寫!」所以《臭企鵝與大屁股》、《中等野蠻》兩本書就產生了。
師:父子之間能夠像小野跟李中這樣互動是非常成功的。父子彼此尊重、影響、包容,並互相合作著書。
 對照我和弟子之間,我的徒弟寫文章,他引用的思想內容,幾乎都受到我的影響,可能題材、內容與我相似,但要不要寫呢?當然要寫,我還要鼓勵他們寫,雖然內容可能都與我的思想、理論差不多,甚至於出現我的筆調。但是當有一天我不寫時,他們會走出另外一條路來,他們可能會寫得比我好。因為以我自己的經驗來說,我也有老師,文章寫法也是模仿來的,但學習、模仿到一定程度時,接著就會創作,一開始就要創作是很難的。
 如果有愈來愈多為人父母者,都跟小野一樣敞開心胸跟孩子溝通,給孩子很多的機會,那麼孩子們也會跟李中一樣,就算父親已經有一些影響力,慢慢從反抗中開始接受,在其中領會到對自己真正的好處,經過浸淫之後再走出自己的路。
時代賦予野蠻的特性
主:李中跟小野父子的對話集就叫《中等野蠻》。人際關係用「野蠻」形容,好像是很糟糕,但在許多傳播媒體卻經常可以看到,像電影有「我的野蠻女友」,「野蠻」好像成為流行的用語,野蠻還可分等級嗎?
野:《中等野蠻》書名的由來,需要解釋一下,我跟李中的第一本合輯叫做《臭企鵝與大屁股》,後來又出版第二本,我對出版社表示,希望李中名字排在我前面,不要老是讓李中跟在我後面,他們答應了,結果沒想到,出版社的人由此發想書名,就使用「中」字,再使用我的「野」字,一組合就變「中等野蠻」,其實整本書都沒有談到野蠻。
主:可是在序文當中,小野寫了這麼一段話:「在台灣,人跟人的相處方式是相當野蠻的,從出生到受教育,一個原本沒有偏見和壓抑甚至仇恨的生命,在不斷遭受來自成人世界的任意擺佈,語言肢體的凌辱之後,我們的孩子很快的也學習到了『野蠻』是最好的生活方式,惡性循環的結果,一個野蠻的生命共同體就這樣更加穩固了。」我想這是小野滿深層的觀察,先請教法師,「野蠻」這二個字是現在的台灣社會或人際關係的寫照嗎?
師:「野蠻」可以解釋成沒有禮貌,或是以強凌弱、以眾暴寡都是野蠻,或者是內心充滿著仇恨,動不動就是唇槍舌劍,使用語言暴力或肢體暴力。我小時候也是受「野蠻」壓迫的人,我在讀小學時,因為較晚入學,所以個子比較大,已經十一歲的我,一進去就受到一個年紀、個子都比我小的欺負,他無故就給我一拳,把我的右眼打腫、打出血,但是因為我是新生不知所措,連哭都不敢哭,連叫都不敢叫,只有拚命向對方說對不起。
 現在社會上的野蠻現象,好像是更嚴重了,無論是用動作、語言或表情,來欺負對方,這對社會來講是一種損害,對人際關係來講,也是對人的一種傷害。
野:法師剛講的是針對人們的社會,是人跟人的相處,強擒弱、眾暴寡,還有一種野蠻是對環境、對其他生物,那種隨便糟蹋、漫不經心、唯人獨尊,或是對其他動物虐害等等的野蠻行為。
 另外,我覺得現今的媒體也具有野蠻的一面,不管觀眾愛不愛看,一窩蜂製作所謂流行、充滿亂象、高收視的節目。電視媒體的那種野蠻更是無形的,當觀眾一打開電視機,可能看到戲劇劇情是暴力衝突的,或是使用語言互相羞辱,呈現血腥的畫面。新聞報導立法院質詢時,立法委員面對被詢官員,都是用非常羞辱的方式,甚至連罵人的三字經也出口。
主:年輕世代的李中,在年輕人的生活當中,所體會到的野蠻又是如何呢?
李:我覺得野蠻是動物的一種本能,人面臨生存的取決時,不得不野蠻,不然可能無法生存。我的經驗與聖嚴法師剛好相反,我小時候長得比較矮小,所以在班上常常會被取一些綽號像是「矮仔」、「短腿」的綽號,因此我覺得小孩子很早就展現野蠻的本性,以野蠻的方式對待別人,來肯定自己不是異類。我認為野蠻,就是一種不包容、不尊重別人的態度,不管是行為或是語言上;但就生物本能來說,野蠻本來是一種自保,慢慢演變成帶有一點侵略性。
不野蠻,明天會更好
主:如果說真像小野先生書中所說的,現在「野蠻」成了在台灣求生存的生活方式,我們真的也要學習野蠻嗎?舉個例子,有些人隨便亂停車,或者是把自己家前面的馬路佔為己有,做為他的鄰居怎麼辦?該用什麼方法來面對?
師:當我被人家欺負時,反倒會很可憐對方,因為他脆弱到非常沒有安全感,內心太空虛了,所以才要採取霸佔或強勢的舉止,例如強佔停車位或是亂停車,認為自己很行,表現出自己很強悍,沒人敢跟他爭停車位,好比火雞本來瘦瘦的,一上戰鬥場的時候,便把頸上的氣囊伸出來,這並不是表現自己了不起,而是顯示自身的脆弱。
 碰到這類攻擊的狀況時,一開始不要跟他起衝突,也不要回罵,更不要還手,能夠迴避就迴避,過一段時間之後,等對方心情比較平和時,伸出溫暖的手當他的朋友;做了朋友之後,對方的安全感就會增加,自尊心也會增加,就不會用野蠻的行為來攻擊你了。
主:我相信透過小野的文筆與觀察,的確提醒了很多人,進而也會對自己的社會充滿期許,希望透過整個社會制度面與大環境的改變,讓明天會更好。
李:其實,我有時候難免也會帶著有色眼光看待某些人或某些事,會覺得他就是跟我不一樣,看起來就是層次比較低,這也是一種「野蠻」的心態,所以要不斷提醒自己,要用理性來約束野蠻,它是很細微的東西,往往在不經意的情況下就流露出來,所以需要不斷地提醒跟反省。
師:野蠻的起因就是心裡想要征服、獨取、霸佔,想要別人聽我的,希望東西變成我的,或者是接受我的想法、我的支配。心裡的野蠻帶動了語言的野蠻,再帶動肢體的野蠻,想要改善其實並不難,從自己做起。
 首先要尊重「人」然後要尊重「物」,物質文明並不是壞事,實際上它是我們的生命資源,人的生命不能夠離開自然環境的資源,自然環境之中任何一樣東西,都有它存在的意義和功能,剛才兩位對談者都提到愛護動物、尊重生命,還有愛護自己、從自己做起,這是非常正確的想法,要使得社會不野蠻,首先在對人不野蠻之外,也要對物不野蠻,大自然裡的每一樣東西,我們都要尊重它,生命是平等的,以平等心看待一切的物,把它當成自己生命或身體的一部分,野蠻就不會存在了。

聖嚴法師:
野蠻的起因就是心裡想要征服、獨取、霸佔,
想要別人聽我的,希望東西變成我的,
或者是接受我的想法、我的支配。
心裡的野蠻帶動了語言的野蠻,
再帶動肢體的野蠻,
小野:
我覺得現今的媒體也具有野蠻的一面,
不管觀眾愛不愛看,一窩蜂製作所謂流行、充滿亂象、高收視的節目。
電視媒體的那種野蠻更是無形的,
當觀眾一打開電視機,可能看到戲劇劇情是暴力衝突的,
對談者小檔案.小野
1951年生於台北,本名李遠,大學念的是與創作
無關的師範大學生物系,卻以「小野」為筆名發表文章,作品《蛹之生》引起文壇注目。曾經抗拒寫作,選擇赴美紐約州立大學分子生物所就讀,後來仍從事與創作有關的行業,成為知名的自由作家、影片監製。
 1981年擔任中影公司副理兼企劃組組長,負責每年拍片計畫和宣傳行銷,是實際推動台灣新電影浪潮的人,推動多部新電影的誕生,例如《小畢的故事》、《兒子的大玩偶》,曾經多次榮獲亞太影展及金馬獎最佳編劇獎。
 1989年小野轉行畫童畫,卻因與孩子互動,發現孩子天真的一面,開始書寫親子互動的趣事。小野與兒子李中的相處,採取是尊重與開放的態度,只要是李中的選擇,都無條件支持。
經歷:
五股國中實習老師、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及陽明醫學院助教、中影製片部副理兼企畫組長、台視節目部經理。
作品:
《蛹之生》、《試管蜘蛛》、《封殺》、《黑皮與白牙》等小說,《生煙井》、《在蘋果樹下躲雨》、《阿米巴與翡翠蛙》等散文,《尋找綠樹懶人》、《星星俠》、《企鵝肥皮》等兒童繪本,以及《恐怖份子》、《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成功嶺上》等電影劇本。
或是使用語言互相羞辱,呈現血腥的畫面。
想要改善其實並不難,從尊重「人」做起。

作者: 靜竹林    時間: 2004-9-20 13:54
標題: 有關親子溝通家人相處的文章及觀點
這個網不錯ㄛ,如果你是爸爸、媽媽、老師、輔導老 師,更要看看它囉!
進入首頁後點選右上方的輔導小語總表
http://assist.tceb.edu.tw/dp.htm
作者: Carla    時間: 2004-10-25 13:33
標題: 有關親子溝通家人相處的文章及觀點
賞識你的孩子  
作者簡介 周弘先生
南京市人,初中畢業,原為普通工廠工人,現任中國陶行知研究會賞識教育研究所所長,南京婷婷聾童學校校長。

 
1.喚醒小孩潛能的第一招是「找感覺」
你有了天才的感覺,你會成為天才;你有了英雄的感覺,你會成為英雄。
美國十九世紀有一位又聾又盲的女偉人-海倫凱勒。六歲半一個字不會說,十八歲會五國語言。周弘有一天看『海倫凱勒傳』,無意發現海倫的生日是1880年6月27日, 而婷婷生日是1980年6月29日,他興奮的衝回家抓住婷婷,
「婷婷,太好了,天大的好消息被老爸發現了,我一直在納悶,你為什麼這麼聰明,這麼有靈性,原因終於找到了。搞了半天原來你是海倫轉世啊!」
「怎麼證明?」
「你看,你的生日跟海倫相差整整一百年,一天不差。」
「真的嗎?」婷婷瞪大了眼睛。
「白紙黑字,一天不差。」我把書遞給婷婷。
婷婷連忙湊過來,一看,有點失望。「他是6月27日,我是6月29日,相差兩天。」
我不慌不忙地解釋道:「據我了解,一天不差,海倫媽媽生她時是順產,你媽媽生你時是難產,剛好耽誤了兩天。」
頓時,婷婷兩頰飛紅,彷彿海倫的血液在血管裡奔騰,海倫的靈魂在腦海裡遊蕩,感覺找到了。
許多年後,婷婷自己講,海倫給了他無窮的力量,小時後做事遇到困難時,就想像自己是海倫凱勒。

婷婷背誦圓週率小數點後一千位,許多人都說他是天才,我也相信他的智商應該比同年齡人高得多。可是,幾次智商測量結果都在100-110之間,屬於正常範圍。這下,婷婷覺得自己天資平平,有點灰心喪氣。
這時我開導婷婷,說:「女兒啊,老爸認為目前的智商測試是低水平的,它只能測出記憶力、注意力、觀察力等一般智商,根本無法測出人的創造力、悟性、想像力等高級智商。看來你大腦太靈了,連聰明到連智商測試都測不出來。」
婷婷頓時心花怒放,又找到了天才的感覺。

2.成功誘發動力,第二招「嘗甜頭」
對孩子幼小的心靈來說,往往看到成功的希望,才有努力的力量。

記得女兒七歲剛接觸到應用題時,有一次,十道題只做對了一道。換了其他的家長,兩記耳光早就過去了。錯了一道題還情有可原,錯了九道題那就不可饒恕。
婷婷做對了一道題,我想到的是鼓勵,想到的是他小時候蹣跚學步,我歡欣鼓舞的情景。於是,我滿懷深情地對她說:
「簡直不可思議,這麼小的年齡做這麼難的題目,第一次居然就做對了一道。」
婷婷露出了喜悅的表情,她還想進一步證明自己。「爸爸,你小時候會不會做?」
「我肯定不敢做,像你這個年齡,這麼難的應用題,爸爸連碰都不敢碰。」
婷婷頓時信心倍增,彷彿插上了飛翔的翅膀,自由地翱翔在數學的知識天空裡,僅用三年間學完了小學六年的數學課程。

3.提高孩子興趣的好方法是激發和喚起孩子的「好奇心」
每個兒童的腦海中都有著無數個不斷變化的問題。
同樣一個問題,在孩子感興趣時,幾分鐘就能教會,而孩子毫無興趣時,往往幾個小時甚至幾天也教不會。

一只蘋果掛在孩子的頭頂上方,掛的太高時,孩子有沒有信心摘?沒有。因為拼命跳也搆不著。掛的太低,孩子有無興趣?也沒有,因為隨手可拿到。越是容易得到的東西越沒吸引力。

婷婷三年級的時候學珠算,首先要過的是打百子關(不曉得這是什麼?)。女兒打算盤的速度是全班最慢的。每次打百子就提不起精神,找不到感覺。怎麼辦?孩子自己都覺得慢,這時候你再說她不行,他肯定會想:連爸爸媽媽都說我慢,看來我是真的不行了。
我要讓她找到打算盤的感覺,讓她相信自己行。
我對女兒說:「爸爸相信你打算盤勢絕對會快的。」
「爸爸,為什麼說我會快呢?」女兒不解的問。
「你想一想,你小時後有沒有上幼兒園?」
「沒怎麼上。」
「對啊。別的孩子小時後都受過一系列的手工訓練,而你沒受過訓練,爸爸像你這麼大的時候,比你還慢。我門來做個實驗,爸爸拿表給你看時間,爸爸不相信你會慢。」
女兒躍躍欲試。
為了保證女兒的成功。我把加到整數十的答案都寫在旁邊。婷婷打的很慢,可是答案絕對是正確。她每加十位,我就為她歡呼:「對了,又對了。」
「爸爸。慢不慢?」女兒望著我的眼睛尋找信心。
我激動地說:「不得了,第一次就全對,我小時後練五六遍都沒打對,還弄得滿頭大汗。」
女兒興趣越來越高,本來最怕打百子的她現在卻不願停手。
「爸爸,我還要打,我還要打。」
第二天,動作快了;第三天,又前進了一步,就這樣動作越來越快。不到四十天,居然從二十多分鐘發展到一分鐘三十秒打完。
婷婷打百子,偶爾也會打慢一次。若馬上指責她,會破壞她的情緒。而手錶掌握在我的手中。比如她明明超時了,我卻真誠地撒了個謊:「早呢,請放心,來的及。」
打完之後,如上一次是十三分鐘,我就故作輕鬆地說:「十二分五十秒」

4.教育成功的奧秘源於家長的一種良好心態,百分之百地堅信自己的孩子「行」這一個字上
失敗是每個孩子必須面臨的人生課題,而孩子如何面對,反映了家長的心態。越是寬鬆的成長環境,孩子越不怕失敗;而越是苛刻的成長環境,孩子越怕失敗。
有一則故事,
有一次,兒子求助於父親:「爸爸,有一道應用題我不會做。」爸爸一看,這麼簡單的題目不會做,頓時氣不打一處來。轉念一想,教育孩子要有耐心。
「好吧,爸爸做一遍給你看。」
孩子一看到爸爸緊皺的眉頭,多少痛苦往事湧上心頭,心理有點發荒。
爸爸做完之後,說:「兒子,你看。」
孩子的手心出了汗,怔了一會兒:「爸爸,我還不懂。」
這時父親牙齒咬的咯咯直響:「好,我再給你做一遍。如果再不會的話,咱們走著瞧。」孩子心想,完了,想逃都沒處逃了。早之如此,何必問他。

「兒子,你再看。」孩子已經六神無主,眼睛發花,連數字都看倒了。
「我還是不會。」
老爸憤怒的把草稿紙撕成碎片,砸向孩子。這撕碎的僅僅是普通的草稿紙嗎?撕碎的是孩子的自尊啊!
這時父親意猶未盡:「兒子,講心理話,這道題難不難?」
「不難。」
「你說老爸有沒有耐心?」
「有,都做兩遍了。」
「兒子啊,這麼簡單的題目,老爸做了兩遍你都不會,還讓老爸說什麼好呢?」
然後這位糊塗的父親用無比失望的目光久久凝視著兒子。兒子在羞辱的目光中低下了頭想了半天,終於開竅了。
「爸爸,我是不是真的很笨啊。」
在家長剛開始說孩子笨的時候,孩子用幼小的自尊捍衛著:「我才不笨呢!」因為孩子學說話的時候已經形成了強烈但又十分脆弱的自信。隨著家長這些播種的不斷「深入」,孩子漸漸開始相信自己笨了,直到有一天,老師說他笨,左鄰右舍說他笨時,他就堅信自己笨了。家長終於為自己的抱怨得到了和預期完全相反的報應。

家長覺得孩子不行的另一個原因是「比」。
孩子小的時候家長承認差異,以後就否認差異,往往拿別人孩子的長處與自己孩子的短相比。比到最後自己的孩子一無是處,孩子怎麼努力,在家長眼裡都不如別人家的孩子。家長的心態失衡了,由允許孩子失敗轉變為不允許失敗,結果孩子更害怕失敗。
女兒被評為全國十佳少年後,朋友寄給我一本「中國少年之星」,我原想看一看激勵自己,可才看了一半就涼了一大截。
「人家的小孩那麼好,婷婷完了!」
腦子裡老想著別人的優點,眼睛李總盯著婷婷的缺點。怎麼看都覺得他不夠好,開始懷疑自己的孩子。我好不容易把心態調整過來以後,問別家長有沒有這種感覺時,她們說:「一點不錯,我們一看啞女都能成神童,更覺得自己的孩子完了」  

5.和孩子對話、做朋友
這是一位父親解決兒子沉溺電玩的故事。
上初中的兒子迷上了電玩,就像菸鬼迷上了鴉片一樣不能自拔,而且技藝超群,別人一個籌碼只能過一關,他輕而易舉地能通十關。父子的矛盾,在電玩的漩渦中逐步升級。「打」是家常便飯最覺得是讓兒子跪在洗衣板上,頭上還頂著一盆水。
後來,父親知道了賞識教育,他開始站在兒子的角度換為思考,他決定每過一關,都會有「你真棒,你真行」的賞識語,兒子在電玩中找到了一種征服感。
有一天當兒子心情煩躁、坐立不安的時候,他對兒子說:「今天帶爸爸也去打電動好不好?」
兒子不知他葫蘆裡賣的什麼藥。但心念一轉,去也無妨。當他兩人到網咖時,把老闆下一跳,還以為父親來找麻煩的。兩人玩了一下午,在回家的路上,發現兒子有話跟他說了,老爸看到一絲光亮。
以後的日子,兒子依然想打電動,只是他再也不打兒子,兒子也同意先把作業完成。父子間的冰層在逐漸融化著。
兒子高中聯考後,老爸經過深思熟慮,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為兒子買一台電腦。他和兒子是這樣說的:「兒子,爸爸相信你可以成為一名電腦專家,所以家裡決定給你買一台電腦,爸爸夠朋友,你也要夠朋友。你要把玩電腦的時間安排好,要讓電腦成為你學習的動力。」
兒子一陣驚喜,眼淚如潮水般地湧出來。自然這份感動也化為一種動力。兒子住校,週末回家後,他讓兒子玩電腦放鬆一下心情,兒子卻說再看一會兒書,因為老師講的一個問題還不大懂。那時候,他真不敢相信這就是一年前那個打死也不服的兒子。
過了一段時間,他對兒子說:「兒子,你現在玩的是別人設計好的程式,將來你要設計程式給別人玩才更好呢。」
兒子果然開始對電腦感興趣,他說上大學一定要考資訊系。
而最讓父親欣慰的不僅是兒子的電玩問題,更重要的是兒子懂事了,懂的關心體貼父母了,有心裡話也願意和爸爸講了。

6.孩子「怕」的是賞識、幽默和感動
陳老師接受賞識教育後,批評學生越來越有藝術。有時聽上去簡直像表揚,使學生心裡湧起一股股暖流。
她的第一招就是給足面子,從不當眾批評,而是把犯錯的同學單獨叫到辦公室。對他說的第一句話是:「某某同學,老師簡直不敢相信像你這麼好的孩子怎麼會犯這種錯誤呢!你知道你在老師和同學心目中的位置嗎?你是老師的自豪,全班同學的驕傲啊!」
接著再誠懇地指出孩子的不足之處,整個批評過程真正想表達的就是:「孩子,你太好了,除了不對的地方。」
班上有個叫豆豆的同學,有打人的壞習慣。有一天剛上課,同學就喊起來了:「老師,豆豆又打人了。」
陳老師語重心長地說:「豆豆打人肯定是不對的,不過,同學們想想,豆豆是過去打人次數多,還是現在打人次數多呢?」
同學們異口同聲,過去打人多。
陳老師接著問:「是過去打人狠,還是現在打人狠呢?」
「過去打人狠。」
「那我們批評他之前,先用掌聲肯定一下他取得的進步,好嗎?」
掌聲想起的時候,平時倔強的豆豆眼框裡充滿了淚水。
感動融進了豆豆的生命,他以後再也沒有打人了。

7.把做人的權利還給孩子的同時,把做人的責任也讓他承擔起來
有一個四代同堂的大家庭,溫馨而和睦。唯獨一個叫靜靜的孩子把這個大家庭攪得不得安寧。
她從小受到百般溺愛,被寵壞了。上學後功課跟不上,還養成了許多不良習慣。
你說她一句,她要還你十句,多說幾句她就頂你說:「煩死了,煩死了!」
這家人接觸賞識教育後醒悟到,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家長,他們表示要用全心的眼光看待靜靜。
全家人開始找孩子的優點。他們發現靜靜的作文字雖寫的不好,錯別字多,但語言流暢,於是,就讓她在吃飯時候朗讀作文。小姑娘的口才的確好,清晰悅耳,結果贏得了一陣陣的掌聲。以後,她每寫一篇作文,都讓她表演。她越讀越愛讀,越寫越願寫,作文有了很大的進步,連得了幾個優。
家長意識到,由於學習基礎差,要求靜靜的學習在短時間內有很大進步是不現實的。以前對孩子的關注點搞反了,在有形生命與無形生命上發生了錯位,僅僅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沒有精神上與她溝通。現在,家長與靜靜通過充分的溝通,從小事上約法三章。
比如父母首先要求靜靜學會自食其力、愛勞動,具體工作是每天早晨取牛奶,中午倒垃圾,晚上拿報紙。
在家長真誠的鼓勵和熱情的掌聲中,孩子早晨眼睛一睜,飛快地穿好衣服去取牛奶,中午放下書包就主動地倒垃圾,晚上爺爺把報紙帶回來,她還懇求爺爺送回去,因為「這是我的事」。她從承擔的責任中找到了好孩子的感覺。
PS:
以上是針對此書所做的重點整理,在此供各位父母作為參考,希望能對於您教育小孩時有所幫助,如果您也覺得這些文章不錯,您也可以多影印幾份提供給其他有需要的父母參考。教育是決定小孩未來發展的重要因素,在開發孩子智力的同時,也要重視孩子情感的培養,要讓孩子學會寬容,學會關心理解別人,懂得回報別人的付出。
  
   
   
喜歡這篇文章嗎?僅獻給需要的朋友們!  

作者: Carla    時間: 2004-10-25 14:24
標題: 有關親子溝通家人相處的文章及觀點
前幾天到一家連鎖麵店用餐,這家店平日並不會因人潮影響點餐的進度,當天卻讓我等了近二十分鐘,不是因為店員的動作怠慢,而是一對夫妻和他們的寶貝女兒。

他們站在櫃檯前打量各式套餐圖片,接著再與那頑劣的女兒商量;與其說是商量,倒不如說是請求:「好啦!乖嘛!就吃這個囉!後面好多人在排隊耶!」
看來應該是小學二年級的頑劣女童竟然如是回答:「本來就要排隊啊!我先到我先點,點完再換他們啊!我愛點多久,就點多久!」

最後還是店員提醒了一句:「很抱歉,大家都在等喔!」才讓這對夫妻痛下決定!

所謂痛下決定的「痛」,是由父親承擔。
當進入店內,小劣女很不開心自己超長的點餐被中斷,將怒氣發在他爹的身上,近似被鬼附身的表情,加上極端尖銳刺耳的叫聲,一剎那間雙管齊下!

這小烈女更用自己的小手,猛力的連續重擊父親的腹腰間,外人無不側目,而這對夫妻,卻非常平靜的坐下,任由她撒野,只是母親簡單的安慰了一句:「爸爸沒有錯!」

真的沒錯嗎?那整件事有沒有人犯錯?誰該為這樣的事情做一些反省或認錯?
教育下一代很花功夫,太過與不及都會影響下一代的人格發展,更會深深的鬆動國家未來競爭力。

前述例子,那位母親並沒有告訴這孩子在公眾場合應有的禮節規範與自律,是她錯!

那位父親不主動適時地阻止孩子撒野,是他錯!
在他們心中,孩子也許根本沒錯,還小嘛!寶貝嘛!寵著點吧!
長大後,甚至不必等到長大,這孩子就要承受因沒有適度教養,而必須承受的惡果。這又是誰的錯?

我家兒子的安親班,就有一位學生,走在路上可以口無遮攔的指著路人品頭論足,在安親班內不論男生或女生,都跟老師私下反映,不論分組或座位,盡量不要跟他放一起。

因此,他不得人緣、被孤立,這是誰的錯?
兒子班上有位鋼琴高手,聽說彈琴一把罩,但朋友卻少;原因很簡單,就是任性!這也不打緊,他還愛哭,一遇上不如意的事情,就是哭;連班上女生都避之唯恐不及,更不用說男生,才不想沾上這個愛哭鬼!
這樣的結局,誰的錯?

都說一個孩子要多寵、多哄、多順著,是這樣嗎?
孩子是人,給他正確客觀的教育是很關鍵必要的,現在很多父母偏離了正道,歪七扭八地將孩子教育成「天山霸主,唯我獨尊」的「非人」模樣。

倘若真有此霸主能耐也就萬幸,偏偏現在教育出的孩子,肩不能扛,手不能提,腰不能彎,這算什麼?競爭力與抗壓力何在?團體相處的圓融度又何在?謙卑受教的個性又何在?

孩子一定有錯,讓他知道,教他改過;父母一定有錯,向孩子道歉,教他懂得認錯!

教孩子做人比起教孩子做功課要難的多,功課是一時的,分數是一學期的,而正確健康的人生態度,是一輩子的!

這麼說吧!在家寵他一輩子,不如出外被人寵一輩子,這才有遠見啊!



作者: 如實    時間: 2004-10-26 11:08
標題: 有關親子溝通家人相處的文章及觀點
家教
●坐小巴,一個大約中學三年級的女孩在車門口就皺著眉頭埋怨,她身後跟了個年輕的菲傭,手裡提滿了東西,有沉重的書包和許多學生用品,一看就知道是那女孩的。
上了車,女孩往前排空位一坐,菲傭往後座走去。女孩子指著「八達通」機大聲嚷:「把錢包給我!把錢包給我!」菲傭還沒坐穩,滿手的東西來不及放下,見女孩催命鬼似地大叫,只好橫了一眼:「等一等!」
等她騰出手來,從書包裡掏出女孩的錢包,走到「八達通」機前「嘟」了一下,又橫了女孩一眼,才回座去了。
女孩眉頭皺成一團。她長得並不難看,只是眉頭老是皺著,弄得臉上一層晦氣。她已經過了那種可以隨時隨地大吵大鬧的年紀,但依然旁若無人這麼吵,車上的乘客也都側目相視,有兩三個,眉頭也皺了起來。
那個菲傭橫了女孩一眼的時候,我見到了一股冷冷的陰氣,孩子落在這樣的人手裡,稍不生性,是要吃虧的。但是,只要你看見那個女孩的德性,就會原諒菲傭那陰怨的目光,即使有些聯想,也幸災樂禍居多。
在孩子身上,可以看到家教,可以看到父母的素質。父母素質不佳,孩子便顯出沒有家教,沒有家教的孩子,必然連累父母的形象,如果中間再夾了一個會暗暗使手腳的菲傭,追根溯源,有些人,還是不要生孩子來得好一點。
李純恩
摘自世界日報香港副刊版
2004-10-24

作者: 如實    時間: 2005-2-28 21:04
標題: 有關親子溝通家人相處的文章及觀點
12個寵壞孩子的方法 . 滿足他的一切使他成為準輸家
1.有求必應
   打從孩子出生開始, 你就給他所有他要的東西, 如此一來就算他以後長大成人, 他還是會倔強的認為:   所有的一切都是世界欠他的.
2.他出口成"髒"你一笑置之
  當孩子講出不得體的話甚至口出穢言,  你卻只是笑了笑,   這將會使他認為自己很可愛他說的話很討喜,  你的反應不外乎是鼓勵他下次再挑些更討喜的話來講.
3.從不訓練他精神獨立
  從小一切幫他打點好一切事情由你來負責, 等到他20歲時再突然告訴他"自己決定吧!"  我們不難想像孩子們對這種突如其來且遲來的恩准,
反應會是:"&#35;~%&^...
4.從不告訴他你錯了
   如此將造成他日後嚴重的罪惡感,  若我們一直避免把錯字冠諸孩子的不良行為,  一直不告訴他孰是孰非,  待某日他抵觸了法律, 犯下了父母再也無法替他掩飾的罪行, 他還以為整個社會都與他作對,  是他自己受到迫害.
5.替他收拾所有弄亂的東西
    撿起他丟再地上的書鞋子髒衣服, 幫他整理房間做東做西打理一切, 養成他日後推卸責任, 將別人的好意當成是理所當然的惡習.
6.毫不限制他的讀物
   小心啊!!  雖然碗筷洗了餐具消毒了, 孩子嘴巴吃得乾淨, 腦子吃的卻是垃圾.
7.常常當著孩子的面吵架
  日後父母離婚了家庭破碎了, 你也不用為孩子麻木不仁無關痛癢的反應感到震驚與不解.
8.當他的搖錢樹
   若金錢對他們而言太容易到, 想買東西時只要他們搖一搖吵一吵錢就掉下來了, 不讓孩子明白金錢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去賺取的,  如此要他們如何能了解"錢歹賺",  如何使他們能有正確的金錢概念?
9.滿足他所有的口腹之慾
   當你自始至終永遠滿足他的需求時, 你會發現一次的拒絕,  就足以對他造成傷害極大的挫折感.
10.永遠站在他這邊
   站在孩子這邊固然是好的, 但要永遠嗎? 當孩子真的犯錯時呢? 你能想像這種心態 ----都是別人不好他們都對我的孩子有偏見, 會造成他日後一生多少問題嗎? 永遠站在孩子這邊, 永遠教他與鄰居師長警察對立,  不過是提早讓他走上不歸路罷了!
11.我就是拿他沒辦法
  當孩子們闖了大禍犯了大錯, 若你只是一次又一次拿這句話來搪塞,  替自己的不是找藉口找台階下,   孩子們以後如何能尊重你呢?  他難道不會想,  "既然沒辦法   那就乾脆讓你一輩子都沒辦法好了."
12.準備過悲慘的一生吧
   想寵壞你的孩子嗎?  想培育出不負責任的下一代嗎?  很簡單,  照著這12條法則去做,  保證你一生會是悲慘的,  像個名符其實的老媽子一樣地跟在他後面.


作者: 建凱    時間: 2006-3-9 21:47
標題: 有關親子溝通家人相處的文章及觀點
我不要這樣的孩子~~~~~~~

牽掛草莓族 -- 你不會永遠十七歲      文�陳津穗
屬於草莓族的兒子即將退伍,最後一次放假,一進家門就說:「買輛車給我吧!下禮拜,我要開車回部隊領退伍令。」役期近兩年,能安然而退,身為父親,按說該高興才對,沒想到我卻心情低沉,思前想後,久久無法回應他的請求。
記得送他入伍時,耳提面命他注意言行,軍令如山,不得輕忽,他卻不改輕佻地說:「國家靠我去救,一定毀了!」我殷切期待,他經歷軍隊磨練,可能會較成熟穩健,事實上依然故我,不禁長嘆,難道這就是所謂一輩子的牽掛?
上班領薪?三萬幹啥?年年考試?父母撫養?
他回家後,丟下行李就想溜,我輕聲問他:「退伍後有什麼規畫呀?」他成竹在胸答:「K書準備參加十月的考試啊!」他可算得精,以考試之名,申請延後入營,足足玩了三個月;現在,他要故技重施,算算,又有幾個月好混了。
看我陷入沉思,他倒過來勸慰我:「爸,您不用操心,家裡多我一人,也不過加雙筷子而已。」話說得可美啦,事實不是這麼回事。猶記得,我常常張羅好飯菜請他入座,他探身一瞧,轉身走人:「我吃泡麵。」我算了算,桌上大大小小有十道菜,辛苦的老媽還在廚房揮汗如雨,聽兒子要泡麵,氣得差點提菜刀追出來。
當兵期間,他返家一定帶回大包髒衣物,老媽邊洗邊搖頭,我還得不時說「以色列戰士的母親驕傲晾征衣」的故事來安慰她,而兒子那種永遠長不大的心態,教人擔心。
在家,日上三竿,老媽去催駕,兒子說:「人家晚睡,幹嘛要早起?」母親問:「那你能這樣過一輩子嗎?怎麼一點都不急?」只聽他灑脫的笑:「急?急什麼?妳去探聽一下,我們這屆法律系兩班,有幾個人在上班?就算去上班,每月不到三萬元的薪水能幹什麼?」
母親焦慮再問:「那你總要努力準備吧?」他顯得不耐的答:「考試那有這麼簡單,有學長考了十年,還在考呢!」如此不是擺明要父母再養他十年,先預告,請不必沒見識,不要如此大驚小怪嗎?他翻身睡到自然醒,那管母親的長嘆。
手機不新?被偷最好;機車壞了?扔天橋下聽他口吻,讓我想起他大學四年用手機、換機車的行為。他讀書學費父母全包,吃住在家,每月另支一萬元零用錢,卻入不敷出,非要去打工,收入全用在無謂的消費上,像手機通話費,至少兩三千元,動輒五六千元。而且每當新款手機上市開始廣告,他就恨不得趕快丟掉手邊用的;有次在網咖打工,手機被偷,他不但不怪竊賊,還心存感激的說:「真謝謝他偷得好,正想換支新的。」
另一件事是,有天晚上,他搭計程車回家:「爸,幫我付車錢,機車壞了,丟在路邊。」接著,上演除非包計程車接送,否則沒新車、上學免談的戲碼。我與老妻,尋尋覓覓,好不容易找到丟在天橋下的機車,推好遠去送修再騎回家。
老妻一路開罵:「這就是你教的好兒子?」
買鞋虛榮?一定名牌  找他優點?事態嚴重, 他的交通違規罰單,更讓郵差送到手軟,違規事由五花八門,例如未戴安全帽、違規停車、闖紅燈……有一次,罰單出現「棄車逃逸,逕行舉發」,如果不是繳納罰款才領回被交警拆走的車牌,我還相信他所說車牌被偷,而且天天催他報警呢!至於打工,薪資還沒進帳,要怎麼花已計畫好,只要今天領錢,明天鐵定不見人影,散盡錢財才拖著疲憊的身子回家。他不是月光族,應該叫日光族才貼切!
他追求時尚名牌更是不在話下,尤以運動鞋非名牌絕不穿,他的理論:「我不是虛榮,你總不願見到你寶貝兒子的腳受傷吧?」所以,父母親買三百九十九元的地攤貨,兒子買價近十倍的旗艦級精品,是理所當然,好像中外古今皆如此,否則怎配當孝順的好父母?
有次與老妻私下檢討,是否該多鼓勵少責難,妻遞給我筆和紙說:「要鼓勵總該找出優點吧?來,給你十分鐘,把你寶貝兒子的好德性列出來看看!」不瞞你說,我用超過妻給的時限好幾倍的時間,竟然寫不出一個字!我猛然驚醒:「事態嚴重!」兒啊!老爸急於告訴你的一句話是:「你不會永遠只有十七歲!」快點醒過來吧!
有時侯咱們辛苦一輩子就是為了給孩子過幸福、衣食無缺的生活....最後卻養了個沒有責任感,不會感恩....甚至還會棄養父母的孩子,這就是咱們應該得到的成果嗎....?若是你還未生子或者孩子還小,請仔細想想你希望孩子的未來會是什麼樣滴~~要是你也不想要下面的孩子,請別忘了要愛他但不要寵壞他....

作者: Melody    時間: 2006-4-12 17:58
標題: 有關親子溝通家人相處的文章及觀點
~~~~~     轉           貼    ~~~~~
蝴蝶蛹
有一個人無意中找到一個蝴蝶蛹。
幾天後,他留意到蛹出現了一個小孔,他就停下來觀察它。過了幾個小時,
他見到裡面的蝴蝶用它細小的身體掙扎從小孔出來。
看來很久也沒有一些進度,小蝴蝶好像盡了最大努力也沒有辦法出來。這個人
於是決定幫它一把,找來一雙剪刀將蛹的儘頭剪開。蝴蝶這樣就很容易出來。
但是這蝴蝶的形態有一點特別,它的身體肥腫,翅膀又細又弱。
這人繼續觀察蝴蝶因為他相信翅膀會漸漸變大而它的身體會越來越小。
這沒有發生。小蝴蝶餘生只是托著肥腫的大身體和細弱的翅膀,在地上爬著走。
它永遠也不會飛行。
這個善良的人不了解蝴蝶必需用它細小的身體掙扎從小孔出來,
它必需經過這個過程,蝴蝶才可以將身體裡的體液壓進它的翅膀裡。

大自然在此有一個很奇妙的設計,
就是蝴蝶從蛹中掙扎出來是為著預備它將來飛行需要的裝備。
生命裡面的掙扎是我們必需有的。
如果老天允許我們順利地過一生,我們也許就此不會變得堅強。也不會成長。
所以當你碰到有逼迫或苦難,記得有人正為你禱告,
最後你也會明白真理在你身上的計劃。
在教養孩子時,我們很容易就成為那剪蛹的人!

作者: Melody    時間: 2007-5-26 13:59
標題: 有關親子溝通家人相處的文章及觀點
帶來幸福的酢漿草  
作者: 仁科 幸子   繪者: 仁科 幸子   譯者: 周姚萍  

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8-2  適讀年齡:05~12

書系:繪本時間  ISBN:986-7188-04-7

頁數:  開本:12開  裝訂:精裝

得獎紀錄:
★ 榮獲第49梯次「好書大家讀」

定價:270         

小白鼠和小黑鼠是一對感情很好的朋友,因為一件小事吵架了,誰也不肯道歉,心中種下了芥蒂,結果,原本會一起去做的事,不再一起去做了;就連吃起飯來,也一點兒都不覺得好吃。最後他們決定,誰先找到四葉酢漿草,另一方就得向他道歉。在這過程中,他們歷經了找不到四葉酢漿草的挫折,被蜜蜂和蟋蟀嘲弄,也懷念起對方的優點,還共同遭遇了危險……
這本以「吵架」、「鬥氣」為主題的繪本,可作為孩子生活的引導,而小白鼠和小黑鼠的心理反應又很符合孩子的特質,能引起孩子認同。而它包含的「幸福是什麼」的意蘊,則不論是大人、孩子,都能有所感受。

http://www.tienwei.com.tw/product/goods_detail.php?goods_id=54
----------------------------------------------------------------------------------------------------
  
隔壁的貍貓  
作者: 瀨名惠子   繪者: 瀨名惠子   譯者: 周佩穎  

出版社:小魯  出版日期:2007/3/1  適讀年齡:5~8

書系:繪本時間  ISBN:978-986-718-870-0

頁數:  開本:菊8開  裝訂:精裝

得獎紀錄:

定價:270         
  內容:

兔子:「我最討厭隔壁的貍貓了!我想把貍貓揍得像煎餅一樣扁!」
月亮:「我可以幫你的忙呵!但是,你要答應我一個條件……」
沒想到後來兔子竟然反悔了!
咦?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原本敵對的兔子和貍貓,
為什麼後來竟變成好朋友?

教導孩子如何面對「討厭的人」,
以及消除「討厭的人」的妙招!

  序/導讀
對他好一點,微笑多一點!          兒童文學教學研究者   吳淑玲

「討厭」是「陌生」的對等詞;「打架」是「不知所措」的反應。
故事中的貍貓和兔子「一眼不合」,砰咚砰咚打起架來,「我想揍那隻貍貓,揍得他滿頭包,再壓得像煎餅一樣扁,我還想把他打飛出去,飛到很遠很遠、沒有人看得見的地方!」傾聽兔子心聲的朋友月亮,想為兔子「出力」,條件是「一個月內,兔子要對貍貓非常非常親切。」沒想到,兔子別有用心的「親切」,竟然意外讓互相敵對的情況開始改變……
這本書利用撕紙與剪紙,再加上幾筆簡單的鉛筆線條,就可以創造出各種不同的造型與生動的表情,家長和孩子一起共讀時,也可以帶著孩子一起找找看:兔子和貍貓生氣、高興和驚訝時的眼睛形狀各有什麼不同呢?
當您聽到孩子說「我討厭某某人」時,先別擔心,這本書會告訴孩子消除「討厭的人」的妙招:「對他好一點!」

http://www.tienwei.com.tw/product/goods_detail.php?goods_id=557&#35;
----------------------------------------------------------------------------------------------------
  
好好吃,謝謝!  
作者: 仁科幸子   繪者: --   譯者: 周姚萍  

出版社:小魯  出版日期:2007/05  適讀年齡:5∼8歲

書系:繪本時間  ISBN:978-986-718-896-0

頁數:32  開本:菊8開  裝訂:精裝

得獎紀錄:

定價:270      
  
★ 最佳禮貌教育繪本

該怎麼做,才能表達由衷的感謝之意呢?
是要立正站好,行九十度的鞠躬禮嗎?
還是要中氣十足、咬字清楚的大聲說「謝謝」呢?

 一本告訴你如何傳達謝意的繪本,引導孩子學習表達感謝、和他人有真心的互動,也讓孩子體會到說「謝謝」,不只是形式,更是一個讓自己和對方都感到快樂的奇妙咒語!

真心的感謝
文 / 周姚萍

 這本書從封面一開始,就帶給人很豐富的感覺。溫暖的褐紅底色上頭,兩隻老鼠捧著大大的藍苺派,周邊則裝飾各種果子、蕈菇和松果,點出了故事發生的背景就在秋天。接下來的蝴蝶頁及內頁當中的許多頁面,也延續著封面,將秋天森林野地裡,草花盛放、樹木結果、萬物豐收、生命繁茂的景象,以多層次的色彩和活潑的筆觸呈現出來,讓人翻動著書頁時,似乎能感受到森林中風的吹拂、昆蟲飛翔時翅膀的震動,以及萬物的呼吸。

 當大人帶著孩子閱讀這本繪本時,孩子也會因為欣賞到圖畫中細膩的顏色與描繪,感受到裡頭蓬勃的萬物氣息,而變得細緻起來、豐富起來。對應著圖畫,文本同樣也給了孩子豐富的心的教育。

 故事中,小白鼠和小黑鼠因為跟田鼠借了食譜,而想跟田鼠道謝。說謝謝,當然可以只是很公式化的發出「謝謝」兩個字的聲音,加上很制式化的鞠躬行禮,但也可以是真的感到悸動、喜悅,而打心底將這份悸動、喜悅傳達給對方。

 小白鼠和小黑鼠一開始並不知道怎樣才叫做真心的道謝,所以練習說謝謝時,只注重在形式或音調上的變化,但是經歷幫助知更鳥、蟾蜍、刺蝟的過程後,他們有了體會,也在最後,由於自己內心產生了激動與快樂,而不知不覺自心中表達出最懇切的謝意。

 一顆敏感的、能夠感動、能夠捕捉到喜、怒、哀、樂等各種情緒層次的心,才是豐富的心。因此,這本繪本正是一個很好的起點,可以藉由故事,帶著孩子從說謝謝開始,讓他們體會到禮貌教育中的「謝謝」,並不只是鞠躬、發聲說出「謝謝」而已。更重要的是,感受到對方所帶來的幫助,是如何激動著自己的心,並將這種悸動和開心的感覺,發為言語、動作,傳達出來。

 就由學習這樣的真心互動開始,漸漸的,就像繪本所鋪陳出的秋天結果、豐收的背景一樣,孩子也能在心的田野中,結出豐美的果子,開出繁茂的花草,吸引來蝴蝶昆蟲美麗的身影,讓心豐富了起來,也讓生活饒富情味、多采多姿。

http://www.tienwei.com.tw/product/goods_detail.php?goods_id=572&#35;


-=-=-=-=- 以下內容由 Melody2007年05月26日 02:14pm 時新增 -=-=-=-=-
  
魯拉魯先生的庭院  
作者: 伊東 寬   繪者: 伊東 寬   譯者: 陳珊珊  

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9-1  適讀年齡:05~12

書系:繪本時間  ISBN:986-7742-62-1

頁數:  開本:12開  裝訂:精裝

得獎紀錄:
★ 第十三屆繪本日本獎得獎作品
行政院新聞局第24次中小學優良讀物推薦
定價:260         

內容簡介
魯拉魯先生,為了守護心愛的草坪庭院,總是隨身帶著彈弓,一看到入侵者,立刻毫不留情地展開驅逐攻勢。一天,庭院出現了大鱷魚……這個故事可將它解讀為「分享的快樂」,也可解讀為「嘗試用『和自己不同類的人的視點』來看事情」……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讀法」,並沒有一定的答案。重點在於你和小朋友一起閱讀時共處的時光,以及來自生活中的實際體驗,才是最重要的。
畫風幽默,內容生動豐富,讓大小讀者都樂在其中。
序/導讀
魯拉魯先生的庭院—讓大小讀者都樂在其中
文/陳珊珊(輔仁大學、銘傳大學日文兼任講師)
這是本讓人看了會覺得很愉快、很悠閒的繪本。
打扮有點時髦,看起來性格有點乖僻的魯拉魯先生,為了不讓任何人進入他心愛的草坪庭院,總是隨身帶著彈弓,保持警戒。一看到入侵者,立刻毫不留情的展開驅逐攻勢。直到遇到大鱷魚,才讓他對於自己心愛的草坪,有了另外一種體認,進而決定開放草坪,與大家一起快樂的分享。
故事中魯拉魯先生的一舉一動,牽引著讀者的情緒,由幽暗轉趨光明。故事前半段魯拉魯先生面無表情的冷酷行動,讓人的情緒不由得跟著嚴峻起來。而這情緒,在「張開好大好大的嘴巴」的木頭(也就是鱷魚)跟魯拉魯先生招手說:「老兄啊,來這邊趴趴看嘛!」的時候有了一個緩衝。到了最後一個場面,魯拉魯先生與動物們以各種姿勢,悠哉舒服的躺在寬廣的草坪上,可說達到了最高潮。而這高潮,讓人覺得非常滿足,並讓人有一股想要一起趴在草坪上的衝動。
作者幽默的漫畫式畫風,使得前半段嚴肅的情節有了緩和。而也正因為他的這種畫風,使得最後的結尾,展現了最大的效果。另外,觀察魯拉魯先生和書中各種動物的表情變化,也為讀者帶來很大的趣味。
至於,應該如何帶領小朋友來看這個作品?這個故事可將它解讀為「分享的快樂」,也可解讀為「嘗試用『和自己不同類的人的視點』來看事情」……總之,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讀法」,並沒有一定的答案。重點在於你和小朋友一起閱讀時共處的時光,以及來自生活中的實際體驗,才是最重要的,不是嗎?和你所愛的人出去走走,找片草地躺躺,享受片刻悠閒時光吧!
另外,看魯拉魯先生的故事時,可別忘了它的的封面和封底呵!相信你會有另一番驚喜的發現。

http://www.tienwei.com.tw/product/goods_detail.php?goods_id=38&#35;
--------------------------------------------------------------------------------------
  
繪本作文力:
中、高年級的閱讀、思考與寫作教學  作者: 黃慶惠   繪者: --   譯者: --  

出版社:天衛  出版日期:2007/05  適讀年齡:教師、家長、教育工作者、教育觀察研究者……

書系:優質教學  ISBN:978-957-490-197-5

頁數:176  開本:16開  裝訂:平裝

得獎紀錄:

定價:240         

【內容簡介】
 本書共有「生活經驗的如實呈現」、「寫作技巧的強化訓練」、「源自繪本的添枝加葉」、「深化加廣的生命觀照」四大主題,每個主題精選三到四本優質繪本,以「我的閱讀檔案」開始引導孩子閱讀的重點,並設計「小小腦袋想一想」、「小小肢體動一動」、「小小手指寫一寫」、「小小提示來參考」等不同單元讓教師指導各種寫作技巧。最後的「大大舞臺來發揮」可讓孩子自行練習學習的技巧,也可讓教師當學習單驗收教學成果。

【本書功能】
 本書讓孩子先由容易入門的繪本開始閱讀,並設計活動來結合書本與孩子的生活經驗,先進行特色仿寫等基礎練習,再延伸出各種不同文類的寫作方法,深入淺出地引導孩子,可培養孩子的聯想能力、孩子學習如何欣賞好繪本,更能輕鬆提升寫作能力。

【使用方式】
 當看完透過繪本閱讀來引導寫作的《看繪本學作文》(天衛文化出版),完成入門初階的學習之後,接著如何做更精進的學習呢?
 本書的進階式學習應該是很適宜的選擇!
 許多人認為低年齡層的孩子比較喜愛繪本閱讀,年長一點的孩子就需要大量的文字敘述,所以認定繪本可能只適合低年級學童,卻忽略了繪本帶給中高年級學童的正面啟發與影響。對他們而言,繪本不但可以滿足喜歡聽故事的渴望,同時也是激發深廣度思考、增進語文能力的最佳教材,尤其是意涵深遠、文辭精湛、主題多元的繪本,更是中高年級孩子的最愛之一。
 因此,本書循著這個方向加以篩選繪本編排講義,將前兩個篇章〈生活經驗的如實呈現〉和〈寫作技巧的強化訓練〉定位為基礎性學習,偏重段落與重點式的模仿;而後兩個篇章〈源自繪本的添枝加葉〉和〈深化加廣的生命觀照〉屬於延伸性創作,讓學生在主題練習或特色仿作後,逐步脫離文本,自行完成整件作品。
 其中每個單元又細分為三個部分:
 「我的閱讀檔案」作繪本簡介,學生可自行填寫讀後感想、優美詞句、成語重組或拉長擴寫。
 其中的講義可作為引導構思之用,包括了主題仿作、內容延伸、深化描寫和寫作技巧等,老師家長們可以影印給學生,共同討論發想。
 「給親師的E-mail」是解說課程概念、分享教學經驗等,第四個篇章的E-mail裡還特別公開筆者教導學生創作手工書的細節與經過。
 而整個教學系統均以循序漸進的方式設計,一步一步的帶領學生從片段短文的練習,慢慢進展至完整文章,更能獨立完成具有個人特色的小書,期望在愉快的繪本閱讀之後,能夠輕鬆盡情的吸飽其中的寫作養分,擁有小作家的自信與實力。
  

目錄
優質教學宣言
如何使用本書
自序:吸盡繪本中的寫作養分

一、                生活經驗的如實呈現:
  透過繪本的賞析,掌握其主題所欲傳達的意涵,回顧自己類似的生活經驗,書寫一段段美好回憶。
  《綠池白鵝》
  《養天使的方法》
  《龜兔賽跑》
  《紅色的書》

二、                寫作技巧的強化訓練:
  聚焦於繪本文字的鋪陳和技巧的運用,讓孩子學習並加強訓練對細節描摹的技法與能力。
  《讓路給小鴨子》
  《雨傘》
  《幸福的大桌子》
  《夏日海灣》

三、                源自繪本的添枝加葉
  《小蠑螈,睡哪裡?》
  《化為千風》
  《石頭湯》
  《紅蠟燭與人魚》

四、                深化加廣的生命觀照:
  以繪本主題和內容為出發點,檢視自己的周遭,作更深化擴展的創作,完成一本本的個人札記。
  《木星石》
  《自然大驚奇》
  《小島》
  《查克 笨!》
  《條紋事件糟糕啦!》

http://www.tienwei.com.tw/product/goods_detail.php?goods_id=573







作者: Melody    時間: 2007-6-11 10:39
標題: 有關親子溝通家人相處的文章及觀點
<< 不必花大錢,你也能養出資優生 >>
孩子的成長總是充滿驚喜。
父母該把握哪些重點,才能讓孩子如同不斷盛開的花朵,湧現更多潛能跟智慧?
康健雜誌103期 2007/6
文.朱芷君 影像設計.呂恩賜
天下父母心,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聰明優秀、高人一等,成為人人稱羨的「資優生」,也因此坊間有許多標榜開發大腦的工具或課程,甚至補習智力測驗, 企圖「激發孩子潛能」。
大腦的確具有無窮潛力和可塑性,卻並不代表依靠某種技術,就能達到開發大腦的目的,事實上,錯誤的學習方式,反而可能侷限大腦的吸收力。
例如填鴨式的補習,「除了分數不會增長任何東西,因為它只是讓你習慣某種考題,對於大腦學習沒有效果, 」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洪蘭指出,標準答案只會讓神經連結的可能性減少,「是扼殺創造力最大的元兇。」而不少父母迷信資優,甚至千方百計送孩子去補習以考上資優班,「這對孩子是很不利的,」洪蘭直言,補出來的「人工績優」和真正資優不同,靠反覆練習進入資優班,只會發現別人行你都不行,「很快就自信心崩潰,父母這樣是害了小孩。」從建中資優生的例子來看,這些同學並沒有接受特別的訓練,他們的父母以開放的態度,為孩子創造學習的沃土,自由探索、發現自己的天賦,反而發展得更好。
國外研究也發現,即使智力會受基因影響,天生有別,但並不代表孩子的成就註定被限制,「只要準備好豐富頭腦的活性化環境,誰都可能發揮驚人的創造力和學習能力,」長期從事人類潛能教育活動的韓國腦科學研究院院長李承憲指出。他認為,多累積不同的生活經驗,有益孩子腦部發達,反而重複上學、補習、寫功課這種單純的活動,容易讓大腦陷入疲累,「讓孩子發展自己的興趣,多看、多聽、多體驗是最好的。」「看起來孩子只是在玩泥巴,其實他正在學習,」紐約奧斯威戈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達威爾指出,應該給孩子更多自由和時間探索。不管是運動、音樂或其他活動,都有助提升孩子的專注、紀律,刺激心智發展。
這次採訪的建中資優生,休閒興趣都很廣泛,在國際奧林匹亞地理競賽得到第二名的陳柏安更說,他需要專心玩夠了,才能專心讀書。「千萬別因為成績不好就禁止孩子玩樂,要儘量讓他做些快樂的事,」李承憲提醒,除了抒解負面情緒,盡情嬉戲更有助孩子專注於其他學習,培養課業方面的耐性和集中力。
為了開拓孩子的腦部能量,他建議父母採取以下態度:
■ 成為孩子的導師。
孩子具有敏銳的反應能力,對於父母親的言語、想法、感
覺、行為舉止可說像在複製一樣。當父母秉持正確的價值觀和健康的身心,孩子的腦波較能安定。相反的,若父母缺乏自我重心且容易動搖時,孩子也會受到影響而出現不安和混亂。
■ 讓孩子做腦的主人。
認同孩子是獨立的個體,有著與生俱來無限的潛力。不要一味以「別人都這樣做,我當然也應該這樣」的心態,盲目消耗孩子的能量。
■ 把「你能」的自信深植在孩子心中。
「我能辦到」的自信心會活化腦內正面的迴路,使得頭腦運轉保持最佳狀態。耐心觀察孩子擁有的才能和素質,鼓勵他的長處。當被讚美時,腦內會分泌令人愉快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自然產生「下次要做得更好」的意願。
■ 尊重孩子的想像力和夢想。
想像力是開發大腦潛能的有利工具。積極引導孩子築夢,協助他在腦海中想像夢想實現的樣子,深信會實現,他就能不斷挑戰直到變成真實的成果。每個階段都是黃金期大腦是漸進式成熟,每個階段各有發展目標,例如0∼3歲是藉由運動和感覺體驗達到學習,而更高層次的邏輯思考學習,是9歲之後逐漸展開。孩子出生第一年,應盡可能多花時間互動,建立良好的依附關係,對幼兒大腦發展影響深遠。
要在家中為學前幼兒製造多聽、多說、多讀的環境,「尤其多接觸不同種類色彩繽紛、會發出聲音的安全玩具,更有助認識物體的形狀和質感,」達威爾教授建議。
小學階段是身體及大腦重要的成長時期,這時期建立的慣性,將影響孩子終生。此時被喻為科學之腦的頂葉,及被稱為語言之腦的顳開始發展。顳葉負責外語、聽覺機能,7∼12歲間,語言的理解力和字彙持續增加,是學習第二外國語的好時機,太早學習或遲至青春期才開始會降低學習效果。
負責空間立體概念,及邏輯、數字、抽象推理的頂葉,在7∼13歲迅速成長,這時孩子將能正確表達自己的想法,喜歡追根究柢。
此外,7∼11歲間,大腦管理動作技巧的區域開始茁壯,許多孩子此時會對運動感興趣,這幾年中學習及訓練運動技巧,效果較能持久。
而更重要的被喻為大腦總司令,掌管判斷、計劃、解決問題能力的前額葉,在小學階段發育再度活潑,「適合好好鍛鍊大腦,」日本腦科學專家,東北大學教授川島隆太指出,前額葉能感受情緒,處理資訊做出判斷,推測對方的想法,也掌握著創造力、人際關係。
前額葉發達的動物只有人類。這個時期,大量閱讀、書寫、計算,及使用到雙手的活動如摺紙、料理,都有助於活化前額葉。廣泛閱讀能促進腦神經細胞的連結密度,激發孩子的想像力及思考力。好幾位建中資優生表示,從小就有閱讀習慣,父母也購買大量的書籍給他們。
正確的生活習慣也很重要,飲食、睡眠、休閒運動搭配良好,大腦的燃料才能源源不絕。配合大腦的生理時鐘身體運作有明確的生理時鐘,腦部活性也會跟著改變,有些時刻適合集中思考,有時則必須休息。
父母可以根據大腦運作的節奏,協助安排適合孩子的活動,讓學習更事半功倍。
■早晨:效率最高的時段
早餐過後3小時,約10點∼12點是大腦的黃金時間。此時腦部的活性最高,判斷力和思考力都很活躍,適合處理有難度的問題或創造性發想。睡醒時大腦能量最低,最好為孩子準備營養豐富的餐,飽滿一天的能源。葡萄糖是腦活力的來源,葡萄糖不夠造成低血糖時,腦部會陷入缺氧狀態,打呵欠、遲鈍。米飯、麵包、麵食等澱粉類都能提供葡萄糖,又以全麥、雜糧等多醣類較佳,能使血糖緩緩升高,穩定供應所需能量。
正式學習活動開始前,可以先做5∼10分鐘的「大腦暖身操」,包括朗讀、簡單的計算,根據川島隆太實驗,做過朗讀、計算再進行單語記憶測試,成績比大腦沒有暖身提高20%。研究顯示,孩子對於同一項科目的集中力只有約4 0 分鐘,可依此來劃分學習的段落,暫時休息,恢復大腦的集中力。學習也不一定只是在書桌前唸書寫功課,音樂、才藝等活動也包括在內。
■ 午後至傍晚:
創意比填鴨有用的時段中午12點後腦部機能會下降,直到下午3點左右活性都較為緩和。除了小睡片刻,也很適合讓孩子盡情遊戲,「現代孩子都太忙,大腦反而需要清閒的時光,對培養創造力大有幫助,」川島隆太表示。
隨便孩子做什麼活動(但不適合看電視和看漫畫,會讓大腦進入放鬆狀態、活動降低),讀課外書、畫畫、下棋、出去找朋友玩都好。放假時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做點心,或一邊做家事一邊親子對話,既增進情感又幫助大腦靈活。
■ 晚上:
放鬆與充電的時段隨著夜幕低垂,前額葉活動也逐漸減退。吃過晚飯,適合親子家庭活動,聊天、看電視、玩電腦遊戲等,放鬆心情。
充足睡眠對大腦的發展影響很大,小學生至少要熟睡8∼9小時,最好10點前,低年級孩子則應在9點時準備上床。協助孩子發展智能、運用腦力,是長遠的過程,目標不在於短期的成績表現。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天賦,「最佳的智力指標是孩子快不快樂、是否具備好奇心與學習動機,樂於扮演不同角色,」加州大學長灘分校教授史科恩蕾樂認為。在不同階段予以適當刺激及多元化的體驗,幫助孩子成為腦筋靈光、思想豐富的人,才是一生受用無窮的禮物。TOP
本文出自於:康健雜誌103期104頁


-=-=-=-=- 以下內容由 Melody2007年06月11日 11:41am 時新增 -=-=-=-=-
忙爸爸如何當好爸爸
忙爸爸當久了,容易變成盲爸爸, 錯失孩子重要的成長歷程,親情一點一點淡薄。 忙爸爸如何調整自己的時間, 不在孩子的生命中缺席?
康健雜誌81期
文.吳若女 攝影.陳德信
有一個名叫辛西亞的美國小女孩,曾隨父母搬到愛爾蘭住了三年,結果回到美國讀三年級時,不僅帶著濃濃的愛爾蘭腔,也從沒玩過美國小孩的遊戲如踢鐵罐、打棒球和跳繩,她覺得自己像個局外人,渴望被同學接受、也渴望交到朋友。
更糟的是她的數學能力,遠遠落後班上其他同學,她不但沒有求助老師,反而開始偷取考試的卡片和答案,作弊得到高分。由於表現優異,她開始受到老師和同學的注意,甚至當選模範生。
一開始辛西亞覺得飄飄然,慢慢卻受到良心的譴責,因為違背了父母所教導的誠信原則,不過八歲大的她卻已經不知如何收場,她為此痛苦不已,也經常在家發脾氣,感覺不安,卻沒有人知道為什麼。
直到有一天,她和父親進行固定的私人談話時,再也忍不住哭倒在父親懷裏叫著:「我數學作弊!」
父親柔聲安慰她:「你把這件事藏在心裏真可憐,早些告訴我就好了,這樣我能早點幫助你。」
結果,父母一起為她想辦法解決,陪她去見學校老師,也請一位六年級同學為她補習數學。
辛西亞長大後回憶,至今她仍然記得放下重擔那一刻的心情,也感謝父親有固定聆聽她說話,和她聊天的習慣,否則她若繼續進行不誠實的勾當,不知道還會做出什麼事,走上什麼路。
她的父親,世界知名、出版《與成功有約》一系列書籍的成功學大師史蒂芬.柯維(Stephen Covey)也經常回顧這段經驗,他說:「假如我一直忙碌著急,焦慮地趕赴許多約會,急著完成許多『更重要的事』,以至於沒有時間聆聽孩子說話,我不曉得會發生什麼事情,女兒會走上哪一步。」
有多少孩子能像辛西亞一樣幸運,有一個忙碌卻願意花時間聆聽且支持她的父親?
有多少父親總是推說「很忙,沒時間」,一再對孩子失約,或是要孩子「等以後再說」?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2002年「台灣地區社會發展趨勢調查報告--家庭生活」的統計,有近六成五的父母每天花三小時以上陪伴6∼12歲的子女,但仍以媽媽為主。
即使在雙薪家庭也不例外。每100個女性就業者中,約有75人(75.35%)花三小時以上陪伴子女;但每100個男性就業者只有不到48人(47.95%)花同樣的時間陪孩子。平均每兩個上班的父親就有一人十分忙碌,陪伴子女的時間有限、互動少。
爸爸為什麼這麼忙,是什麼事卡住了他們,讓他們陷在忙碌的迷思中,一點一滴流失親情?
忙爸爸的迷思
身為一家之主,很多爸爸習慣把認真打拚等同於對家庭負責、照顧妻小的全部,並且抱持著「事業成功,孩子理所當然會尊敬我」的想法,疏於經營家人間的親密互動。
淡江大學企管系系主任洪英正和許多正在職場打拚的中壯年男性一樣,每天、每個月都有做不完的事,要教書、演講、指導研究生、為企業做評估案、還有教會的服事,有一陣子總是被人追著跑,被催稿、催案子、催人情債。
有一天,他突然發現自己好一陣子沒和兩個兒子聊NBA的籃球賽,也好久沒聽寶貝女兒講學校的生活,更久沒和太太促膝長談,分享心情。突然間心中有很強的失落感,一陣空虛湧上心頭,使他不得不停下手邊的工作開始思索:「我為什麼會這麼忙?」、「我需要這麼忙嗎?」
有心理學背景也專門為企業體做評估的他,決定為自己好一陣子的混亂忙碌做分析,他給自己一個內在對話的時刻:「我到底要什麼?不要什麼?」、「我得到了什麼?失去了什麼?」
結果他發現,得到的都是屬於外在、自己的好處,像是外面給予的肯定名聲或是金錢報酬,但失去的都是家人的部份,沒機會和家人吃飯,孩子看到的都是一個精疲力竭的父親。
他坦承,很多男人其實很喜歡忙的感覺,好像忙一點才會讓自己更有價值,更有成就感。但,忙久了也會變成習慣,甚至在忙碌過程中麻醉自己「男人就應這麼忙」,愈陷愈深。
「男人要對自己的價值觀有正確的剖析,」洪英正領悟,事業成功不是生命的全部。
在張老師心理學苑開設新好父親工作坊的親職教育講師林啟鵬也記得,自己在早期貸款購屋時,曾拚命工作賺錢,想早一點清償貸款,犧牲了和家人在一起的時間。
一開始他自認是為了小孩和老婆,後來卻在內心細微深處體察到,他是為自己的內在動機在忙,不全然是為家人。其實真的可以不用那麼急,慢慢來也可以。
忙碌也是很好的藉口
有時候,男人也想用「忙」來逃避親密關係中的困難與挑戰。
已帶領男性成長工作坊多年的林啟鵬觀察,台灣男性在成長過程中,普遍較少被鼓勵或教導如何和另一半及小孩建立親密關係,因此這方面的能力相對較弱,在面對妻子的抱怨或是孩子的需求時,常用忙碌來搪塞,因為快又好用。
但林啟鵬提醒,父親是小男孩生命中重要的男性典範,教他「男人是怎麼回事?」對小女孩來說則是她生命中第一個異性典範。如果男性能了解父親在孩子成長中扮演多麼重要扮演的角色,他們就會更願意花時間陪伴孩子了。
美國心理學家諾瑪.拉定的研究發現,有父親參與較多育兒工作的孩子,語言能力比沒有父親參與的來得好。而解決問題和社交能力,也領先別的孩子。
也有其他研究顯示,有父親陪伴長大的孩子,人格與情緒也較穩定,較不易有上癮行為。
而美國教育部教育研究促進委員會的研究則顯示,孩子上學後,如果父親能多參與學校的活動,學業和行為表現會比只有母親參與的來得好。
當爸爸的如果能投入父職工作,對自己也很好。布萊恩•紐曼醫師也在《爸爸手冊》指出,父親可從育兒過程中更了解自己,也對別人有較深的同理與了解,思考能更加周延寬廣,性格也愈來愈成熟;也因為參與育兒,減輕另一半的負擔,婚姻關係會更好。
但很多忙爸爸,總在孩子出問題後才驚覺:原來親子關係也需要長期經營,如同事業一般需要付出心力。
一位在醫界服務的忙爸爸,家庭交由妻子一手打點,他只負責提供優渥的物質生活,幾乎沒陪過孩子。但曾經當選模範生的小女兒居然在國二時迷上網路,從網友處得到許多認同與安慰,之後還翹家翹課,流連於西門町。
後來事情愈來愈嚴重,父親終於出面「管教」孩子,但已邁入青春期的女兒毫不領情,憤憤表示:「爸爸從來沒關心過我,現在憑什麼來管我?」甚至還遷怒媽媽:「你為什麼要嫁給他?為什麼要生下我?」
最後,父親開始學上網,用暱稱在網路上尋找女兒,甚至到女兒可能出現的地方等她。經過許多努力,才挽回一個走失的孩子。(文未完)TOP>
其他相關文章:
黑幼龍:想跟你談─爸爸的信
鄭弘儀:也教你如何投資親子關係
謝燦堂:當朋友永遠不嫌晚
更多完整文章請見康健雜誌第 81期!

作者: Melody    時間: 2008-10-6 09:11
標題: 有關親子溝通家人相處的文章及觀點
閱讀讓孩子與世界接軌                              吳敏蘭                          2008/09/24 

還記得在剛從美國回來的頭一年,我在國小教二、三年級的孩子,當時為了教各種「交通工具」的英文名稱,我運用了一本故事書叫做《This is the Way We Go to School》(Edith Baer & Steve Bjorkman),繪本中畫出世界各地的孩子如何去上學,例如紐約的孩子坐渡輪,挪威的孩子滑雪,中國南京的孩子騎腳踏車,瑞士的孩子坐纜車,肯亞的孩子坐火車,印度的孩子坐雙層巴士,蘇聯的孩子坐地鐵,而澳洲有的孩子因為地方遼闊,是在家聽收音機上學。

我說完故事之後,和孩子熱烈的討論,如果我們要加上一頁台灣的孩子如何上學,是運用哪一種交通工具?孩子們紛紛說,「摩托車!」非常有趣。

但是接下來我拿出了世界地圖要將書中的國家找出來,先問到這群三年級的孩子「台灣在哪裡?」時,孩子們卻指不出來,令我感到很驚訝,也覺得很難過。我們如此努力的教孩子英文、希望他們有國際競爭力的同時,是否真正瞭解到語文是語言和文化的結合?

若無法常帶孩子出國去開眼界,閱讀就是給孩子開拓視野最快速的方式之一,因為孩子從繪本中可以看到聽到許多不同的經驗。例如從繪本《How to Make an Apple Pie and See the World》(Marjorie Priceman)中,可以看到一個女孩為了取得製作好吃的蘋果派的食材,如何周遊歐洲列國。

透過故事,孩子知道哪個國家有好吃的蘋果,或是哪個國家的乳牛生產香純的牛奶製作奶油等等。從《Handa';s Surprise》(Eileen Browne)的故事中,可以看到一個去訪友的非洲女孩,將她要送給朋友的各式非洲水果頂在頭上的大盤子裡,卻被沿路遇到的動物偷吃了。故事中可以看到非洲人如何搬運食物,又可以認識不同的非洲水果與非洲動物,對於台灣的孩子來說,都是十分特殊的生活經驗,孩子透過童書,留下深刻的印象。

不是所有的爸爸媽媽都有時間或是金錢,能夠帶孩子出國認識世界,但是閱讀卻能讓孩子逐步累積對世界的認識與瞭解,未來孩子有機會與世界接觸時,他會是個更有國際觀與包容力的世界公民。

....................................................................................................................................
如何培養會生活懂生命的孩子
主講人:游乾桂
 聽說人一輩子看到一個人一眼只有1/61的機率,今天能與大家見面,希望大家把緣分放在心上,我們好「有緣」,好「惜緣」學習看到孩子的優點一張白紙上有個黑點,我們通常都是看到那個黑點,這些年透過自己不斷學習,我漸漸看到的是白色的部份。
孩子若有85%的優點,15%缺點,大部分的家長都忘記看見他的優點好處.所以,
有位心理學家曾說過:「孩子需要一個懂得疼惜他的父母」
 有個「比馬龍」定律就是:你用什麼眼光看你的孩子,他就會成為那樣的人。 發明電燈的愛迪生,當學校的老師都放棄他,認為他一無可取,把他帶回家交給
他媽媽時說:「笨蛋還給你」,
愛迪生的媽媽卻對他說:「別人看不起你,媽媽覺得你不錯」。因此看孩子的角度不同,結果就會不一樣,最重要的是讓孩子有自信。
 我曾經在精神病院輔導過一位台大醫科畢業的病人,透過對談了解他的成長歷程,發現他從小學到高中從未得過第2名,從中讓我體認到承受高壓力(高處不勝寒)的人容易失敗且敗得很慘!
 其實失敗可以帶給人經驗和閱歷,兩者加起來則形成智慧;我們究竟是要培養孩子成為會讀書的人還是有智慧的人?
培養孩子成為具有智慧(思考.想像.創造力)的人
 會讀書的人,是從對的答案裡作出對的答案(擁有的是記憶力);有智慧的人,是從對的答案裡找出錯的地方,或是從錯的答案裡找到對的地方
(擁有的是思考想像和創造力)
 會思考、會動腦的人可能在學校的表現差強人意,然而記憶無法長久,因為我們的腦總是重複在作記憶和遺忘的工作,許多的答案也隨著時空變化而有不同。
現有科學知識在8年內許多都被新的結果推翻,例如玉山的高度隨著地殼變動而改變,每年實際高度都不同;1904年萊特兄弟發明飛行器才開始有「飛」的名詞產生;過去速度是低音速,目前是高音速,將來可能是光速.因此,記那麼多東西幹麻?
腦袋如果背太多東西,就不可能想很多;若只會背,不會想思考),腦子就好像被水泥糊起來一樣。
 曾經有記者問過我,我對孩子的期望是什麼,我不假思索地回答:健康.快樂和記得我。
 許多人是用錢養孩子,不是用心;
最近自己一直在想:有天我老了,會希望孩子怎麼對我?他們以後會有什麼記憶?
會想到爸爸給過他什麼?你想到孩子的又是什麼?我會希望我的孩子能夠想到好多好多,例如:我和兒子是一起騎腳踏車、泡湯、
爬山、溯溪的好朋友。然而,有人每天的生活模式是:早上刷牙、洗臉、罵小孩,晚上是吃飯、沐浴、更衣、罵小孩,希望大家和孩子之間不是這樣的朋友。
教育的目的是教他成為一個人
教育的目的歸要一句話是教他成為一個人。
我們反省一下自己的生活是這樣嗎:
1.每天忙得像豬,每天作牛作馬(動物)
2.每天活得像機器(會動的人.會走路的殭屍,還是年輕的老頭?)
 你的偉大的貢獻只是工作嗎?我們讀了那麼多書是為了工作?還是為了生活?
很多人生活就是拚命讀書、努力工作、拚命賺錢,最後是養病。
 讀書和工作並沒有最直接的關係,並不是很會讀書就會當總經理,它所靠的是能力;
生活就是一種能力(耐),讀書和錢只是一個媒介,最終的目的是懂得生活,也可說是為了編織一個夢想,一個活生生的夢,快樂有趣的夢。
生命是一種慈悲喜捨
 生命是一種慈悲喜捨,這比讀書更重要,會成為一輩子受用的資產,也是現今社會所欠缺的東西。一流的人不慈悲就沒有用,醫生不慈悲,對病患不能視病猶親,就對社會無用;一流的化學家不慈悲,製造毒物來害人就是恐佈分子,也對社會無用。
 我有個朋友是醫師,他說他每天開藥時都很掙扎,為了平衡自己,他在開藥的同時,也提供養生資料給病人,希望他們身體健康下次別再來。其中有個養生方法是:天天要運動.好好睡個覺.慢慢吃頓飯有人一早起來就喝咖啡和茶,難道一早起來還這麼累嗎?不健康的人,脾氣會不好,就不會以身作則。
 最近的詐騙事件頻傳,他們都是很聰明的人,像我就想不出來這種騙術,如果把他們的聰明才智用在正途該有多好。
因此,一流未必有用,有用必定一流,希望社會不要充斥著一流而無用的人。
有用的孩子或許他們很質樸,但他們會像金庸筆下的周伯通般「大智若愚」。
培養孩子的內在智慧
 人有外在智慧與內在智慧,外在智慧指的是成績和分數,內在智慧則指動機
(即主動學習的能力)這是孩子將來智慧的源泉,包含慈悲、尊重和理性。
 隋文帝至清乾隆總共出了868個狀元,每個幾乎都沒有什麼出息;曹雪芹(紅樓夢作者)、李時珍(本草綱目作者)等人都是落第的書生:因為曹雪芹的文思澎湃
(思考創意取向)因此無法符合八股的科舉制度(記憶取向)
 另外,興趣也很重要(如果沒有興趣作一份工作,很難做一輩子),職業只是努力讀書謀求生活的工作(會想退休);志業則是很喜歡做很開心的工作(永不退休),而慈悲就是一種志業,希望我們能夠培養孩子能以志業的心情去做工作
教孩子閱讀自己和大自然二本書
 有位哲學家說:教孩子要讀二本書:一本是自己,一本叫做自然。希望孩子能夠來閱讀這兩本書,不單用眼睛。
 第一本書讀自己,就是指興趣、性向、能耐,能夠演活自己演好自己的人生(擁有自身獨特性)。
 有些人是大器晚成者,例如非洲之父史懷哲,他考不上大學,後來是因為拉了一手好手風琴,一位校長破例讓他在該校讀書,他主修歷史,自修文學,30歲的時候才唸醫科,38歲畢業。老頑童劉其偉,他有許多頭銜,工程師、人類學家、冒險家、畫家,
他在38歲才開始畫畫,66歲成名,他的一生活得豐富而精采!
因此,有的人是大器晚成,有的人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有時路轉個彎會更好,
成功需要時間,當累積到很豐富時,成功就會來到,就會水到渠成。
 很多人,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因為他提早將自己的日月精華用光了;如果2歲就會吊單槓,對他的身體發展會有害處。記得有個長跑選手蒲仲強很早受矚目卻不能長久,有人提早上大學資優生,但他們幾乎沒有童年的生活.例如:有個人12歲上哈佛大學、16歲畢業考上普林斯頓研究所,記者問他:你在哈佛最大的經驗是什麼?
他回答:除了寂寞,還是寂寞。
因此,我們不要用大人的角度來要求孩子,時候到了就會水到渠成,該你的就是你的!
 
第二本書是大自然,不要只是教孩子看書,要多帶孩子看山看水,看古道幽徑星星
月亮,從自然中可以學習到很多書本學不到的東西。例如:颱風來襲時,行道樹東倒西歪,躺下數萬棵,但森林中的樹往往佇立不搖,
我發現其中的道理隱在自然的平衡哲學裡,森林的樹枝幹對稱而生,找著最平衡的
肌理,於是耐得住風吹雨打,行道樹修修剪前,則弱不禁風。
要給孩子一是活路(演活自己人生的路),二是退路,不會讀書硬要他讀書就會成為死路。人活著常常會忘記兩件事呼吸和快樂,因此只要他還存在(有呼吸)就有
希望。就如同「失之東瑜,收之桑榆」的意思.
不忘讚美孩子
 讚美可以用最少的力發揮更大的效果,看到孩子的好處,就要去讚美他,
他才會好他自己,孩子會用父母所看到他的好處,演給父母看。
例如:我女兒很喜歡烹飪,我讚美她:今天一定有一個仙女來過,不然怎麼會
變出這麼好的東西出來?女兒就會越作越起勁。每天孩子一回來,我問的不是你在學校學了什麼?
而是:有笑話嗎?現在兒子回到家就會對我說:今天有笑話,聽不聽?
 「量力」而行,現在做不到,來日方長,日後有可能做得到,因此不要讓孩子
永續的能力失去了,給孩子自信,他就會告訴自己:我行、我能,我再加加油!
自己會為自己加油,未來就會有獨領風騷的機會!
 將來的時代是創意取勝的時代,創意就是把兩個不相干的東西結合在一起,
例如:WALKMAN就是結合Walk和Man的兩個概念而創造出來的;
水管是因為澆花的人要澆好幾處不方便而發明的;透明電梯是因為除了上樓梯外,還想看風景的想法而產生的。
家長必須要常常聆聽孩子的心聲,當孩子有時候突發奇想時,千萬不要罵他胡思亂想,而是叫他好好再想一想。家長是孩子的推手引領者,如何把孩子珍貴的東西引發出來,並將孩子從幻想世界慢慢導入現實是家長的責任。
把孩子的體力健康找回來
如果孩子不健康他所跑的人生是短路不是長路,擁有健康身體能夠讓學習產生1.75倍的效率。建議每個家庭建構一個運動時間,我們家是騎腳踏車,兒子稱它為「發現台北的秘密花園」,
因為和他們一起騎腳踏車,我發現台北的美,甚至發現住家(木柵)附近特別漂亮的地方和
小湖泊。你對自己住的地方了解嗎?是否能夠讓孩子有美好的回憶?和他們一起去織夢?
和孩子一起編織夢想
 讀者文摘上有個故事:老師告訴小朋友每個人只要捐出5元就能幫助非洲的人鑿一口井。有個小朋友回家跟媽媽要5元,媽媽說我們一起做資源回收賺這5元。後來老師說上次我說錯了,鑿一口井應該是5000元,於是那個小朋友號召全班同學一起做資源回收賺錢,加上企業的贊助,最後完成了這個夢想!因此,絕對不要小看孩子,
他們有無限的可能性。希望每個父母能幫助孩子圓夢,在日常生活中只要給孩子機會,
他們一定可以做得到!
我和孩子一起去溯溪時,原本很擔心他的安全,有次他跑太快,不小心跌倒了,
他反而告訴我這裡有窟窿,你要小心喔!
如果不給孩子機會,他的這種特質(關心他人)會出不來!
 我會帶孩子和我去球場,自然而然他很喜歡球類運動,也精通許多球技!也會自己看NBA(主動去學習),有次和一位年長者比賽他故意比輸,他告訴我他讓他的
(會為別人想)
 這世界原本就是風風雨雨,重要的是如何跨越面對風雨,孩子有一天終究會離開學校,
還原成一個人,馬上就要去面對嚴酷現實的生活,所以要有生命,有夥伴朋友助力,
如果擁有這些特質,就會有機會!
讓孩子開心一點,歲月轉瞬即過,這些事不趕快去做,以後就做不到!

作者: Melody    時間: 2008-10-18 04:24
標題: 有關親子溝通家人相處的文章及觀點
鼓勵孩子自我表達                                                            2008/10/06 
我最近去聽一場演講,講者是科普界名教授,很多人都慕名而來。他的演講內容雖然豐富,但是跳來跳去、沒有組織,聽得我一頭霧水。
我們平常聽別人講話是一邊在聽,一邊在心中盤算他下面要講什麼,如果猜對了,我們就知道自己有聽懂;如果下面出來的話跟我們預期的不一樣,我們會一怔,然後快速在心中倒帶,回想剛剛是哪裡聽錯了,再恍然大悟,原來如此。笑話都是利用這種方式來使聽眾發笑,我們常會看到,聽眾先是眼睛睜大,「咦?」然後再哈哈大笑。
當然,這些運作我們自己是不自覺,它是大腦中的活動,只有靠儀器才能測知,例如,當我們聽到一個跟我們預期不相符的字出現時,大腦中會出現一個很大的N400腦波,N是負的意思,400是從刺激出現到腦波出現,中間的時間,毫秒是一秒切成一千分,即千分之四百秒。大腦不會說話,但是我們可以從腦波來推測它的運作,N400在腦科學上叫做「驚訝的腦波」,好像一個大問號在你大腦中閃動。
如果我們聽到有人文法用得不對,我們的大腦在刺激出現600毫秒後,會有一個正電位的腦波,我們叫它P600(P是正的意思)。這位教授在我剛剛以為能夠跟隨他的邏輯時,突然又跳到別的主題,令我很挫折。人一聽不懂,注意力就會游離,就會想睡,所以明知打瞌睡不禮貌,還是不由自主地睡了。
散場後,我一直在想,為什麼一個很有學問的人,口語表達會這麼不好呢?我們不是說我手寫我口,我口說我心嗎?為什麼很多人寫的作文別人看不懂,又為什麼很多人說的話別人聽不懂?其實,中國的孩子都有這個毛病,我們小時候都沒有表達自己意見的機會,每次一開口,就被大人擋回去說「小孩子有耳無口,聽別人說就好。」但是父母忘記了「聽」是個被動歷程,「說」才是主動的組織,當心中有話要說出來時,我們動用到很多大腦區域,活化了很多神經元,遠比「聽」多了許多。我們知道當一個孩子能夠把看的書講出來時,他就看懂了,那個知識就是他的了。所以現在很多國家,例如芬蘭教學評量都用口頭報告,不再用紙筆測驗,因為只有懂的東西才說得出來,說得出來的東西才是帶得走的知識。
因此,現在父母要從小訓練孩子正確表達他意思的能力,當孩子看完一本書後,我們可以請他把故事內容講給我們聽,訓練他說話的風度和思考邏輯。二十一世紀,時間就是金錢,在重視溝通的現代社會,能夠簡潔有力地把自己的意思表達出來,他已經贏了一半了。所以,下次孩子說話時,請蹲下來跟他說:後來呢?
http://parenting.cw.com.tw/blog/blogDocDetail.do?blogDocId=37
.....................................................................................................................................
[親情加油站]洪蘭和她的兒子

【聯合晚報╱謝蕙蓮 2008/09/07】

   「孩子教得好,大人輕鬆,孩子自己也輕鬆」、「閱讀要從小教起,父母也要從小陪伴,不能要求孩子看書,自己卻在看電視…」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和在美 國就讀 博士班的獨生子曾允中,感情親密得像忘年好朋友。兒子不但從國小開始,就會幫媽媽做家事,直到現在,只要曾允中人在台灣,頭髮一定由洪蘭「親手操刀」替他剪。
真後悔沒多生!
    當許多父母感嘆親子關係疏離,和小孩見面說不上幾句話,憂心「不知道孩子心裡究竟在想些什麼?」時;當愈來愈多人選擇當不生育子女的頂客族時,洪蘭卻能驕傲的說:「我們的親子關係很好,很後悔沒有多生幾個…」
洪蘭和兒子的好感情,她現在回頭看,覺得是自己「願意花很多時間」陪伴兒子,一路「陪」出來的。洪蘭很慶幸,  兒子雖然是家裡的獨生子,但從小就會幫忙擦地板、洗衣服、曬衣服,還會自己煮飯、煮麵。
  洪蘭還透露,先生曾志朗多年前擔任教育部長時,身上第一次穿著有燙線的襯衫,就是曾允中拿著熨斗,在床上燙出來的。
兒子會幫老爸燙衣服
    那時曾志朗因為工作常上電視新聞,兒子的同學看了電視,隔天到學校問他:「我爸的襯衫前面都有一條線,你爸的襯衫怎麼沒有一條線?」
    曾允中放學回家後問洪蘭:「為什麼爸爸的襯衫上沒有一條線?」。洪蘭告訴他:「兒子啊,那條線是要燙才會有的…」。由於當時家裡沒有燙衣板,曾允中還把床充當燙衣板,自己動手在老爸的襯衫上,燙出和同學爸爸襯衫上一樣的直線。
出生司法世家的洪蘭,從小就教育兒子要節儉、不能亂花錢。曾允中中學畢業到美國念大學時,雖然在花花世界的紐約獨自生活六年,卻沒有學會泡夜店、追求時髦。洪蘭說,她兒子全身上下沒有名牌,有時還會「撿」表哥穿過的舊衣服來穿。
洪蘭36歲才生下獨子,在當時算是高齡產婦。因為高齡生子,加上她和兒子兩人生肖都屬豬,她的同學還送了一幅匾額,恭喜她「老蚌生豬」。
生產後的洪蘭,每天忙著作研究,她形容寶貝獨子曾允中,是「在實驗室長大的」。曾允中出生沒多久,她就提著嬰兒搖籃到研究室上班;做實驗時,就把兒子背在背上,直到兒子「比較重、背不動為止」。
雖然研究工作忙碌,但洪蘭從獨子還不會認字開始,每天都會在兒子臨睡前,說床邊故事給他聽。洪蘭說,兒子的床邊故事,大部分是她說的;偶爾先生較早回家,也會拿起小手帕演布袋戲,邊說邊演逗得兒子哈哈大笑。
曾允中童年時期的啟蒙書,就從加菲貓這類的童書開始,隨著年紀較長開始學會認字,陪伴他的書變成亞森羅蘋、福爾摩斯等偵探小說。
  洪蘭說,閱讀習慣一定要從小開始培養,家長也要陪著孩子看書,不能要求小孩看書,自己卻整晚坐在電視機前看電視。因為從小聽父母唸書,曾允中從小到大很少看電視,而且「到哪都會帶書」。
    她印象很深刻,有一次和友人一起帶小孩去瑞士旅行,在歐洲的火車上,曾允中安靜的坐在她的腿上聽她唸書,朋友年齡相仿的小孩,卻是在火車上追逐嬉鬧。
洪蘭也會技巧性的利用說故事,「引誘」孩子幫忙做家事。洪蘭說,曾允中小時候很愛聽西遊記,常一放學就要洪蘭說西遊記給他聽,有一天洪蘭回答他:「媽媽還有很多事沒做完,地板還沒擦…」。
    為了快點聽媽媽說故事,曾允中就主動要求幫她擦地板。洪蘭也沒忘記一忙完家事,就抽空說故事獎勵他。這個習慣養成後,有時曾允中一放學,就追著她問:「今天要不要擦地板…」,她馬上瞭解,兒子想聽故事了。
求學路艱辛 「媽媽快救我」
    洪蘭和先生都是知名學者,但小孩求學的過程卻很辛苦。夫妻兩人剛回台灣時在嘉義的中正大學任教,因為學校還在草創期,於是她把兒子獨立留在台北給媽媽帶。
    沒想到她的媽媽管教小孩嚴格,規定放學後要做完功課才能玩。小小年紀的曾允中還是愛玩的年紀,為了玩竟然學會撒謊,外婆不在時就放下功課玩;聽到老人家沈重的腳步聲走近,才開始做功課。結果小學三年級,功課常做到很晚還沒做完。
    老人家還告訴洪蘭「笨鳥先飛」,要送小孩去補習。原本在美國沒有功課壓力的曾允中,那段時間經常哭著打電話到嘉義中正大學給洪蘭,哭訴「媽媽快來救我…」。
    禁不住兒子的苦求,洪蘭在兒子小四時把他接到嘉義。沒想到,嘉義的小學體罰嚴重,學生犯錯或考試成績不好,就會被打小腿,或是罰頂著椅子半蹲、在操場青蛙跳。
被罵豬頭 兒子要「走回美國」
    中文不好的曾允中,還因為考試成績不好,被老師罵「豬頭」、「白癡」。洪蘭說,那時候她兒子幾乎每天哭著說「我要回去美國」,還告訴她「我走也要走回去…」,全然不知台灣和美國之間還隔著太平洋。
  就在兒子念小四時,有一天一位同事急急忙忙跑去告訴她,在嘉義民雄的省道上,看到一個很像她兒子的小男孩。洪蘭聽了嚇一跳,急忙打電話到學校找人,老師這才發現,曾允中上完體育課就沒回教室。嚇壞的洪蘭立刻丟下手邊工作,開車衝往民雄省道「尋子」,果然在省道的路邊,看到正要「走路回美國」的兒子。
    這件事帶給她很大的衝擊,事後她決定辭職帶兒子回美國,結果夫妻倆還為此大吵一架。曾志朗很生氣,認為是洪蘭讓小孩覺得「有退路」。
因為捨不得孩子的童年,在打罵和功課壓力度過,洪蘭不 顧 先生反對,獨自帶著兒子回美國住了一年。後來因為兒子逐漸長大,開始和同學踢足球,洪蘭發覺很多事情她無法陪兒子做,需要父親在身邊,加上曾志朗不願回美國工作,洪蘭只好帶著兒子回台灣。
    因為兒子實在不適應台灣的學校教育,國二那年,她決定讓兒子改念台北美國學校。
沒自信 好成績卻申請三流大學
    洪蘭心疼的說,兒子小學時被罵「豬頭」、「白癡」的陰影,讓他直到高中畢業還是很沒自信。高中畢業申請大學時,他明明成績很好,SAT數學還考了滿分,卻只申請一些三流的州立大學。她發現後,才趕在哥倫比亞大學申請截止日最後一天,以快捷郵件寄出申請函,後來她兒子也順利進入長春籐名校的哥大,主攻資訊工程,一路從大學念到碩士畢業。
父母辛苦 要讓孩子知道
   「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
    很多家長為了讓子女生活無虞,從年輕忙碌到老,一生努力工作;自己生活節儉,卻放任小孩盡情揮霍。洪蘭很反對父母親留太多錢給子女,她用清朝禁菸名臣林則徐的家訓,提醒為人父母者,留太多錢財給子女,只會「損志增過」。
洪蘭的兒子念台北美國學校時,同班同學有不少是公司大老闆的小孩,當時某企業老闆的女兒,一個月的零用錢是2萬元。兒子回家告訴她這件事,她就拿出當時的薪水單,告訴他:「你一學期的學費是17萬,我要三個月不吃不喝才夠付」。
還好他的同班同學中,有一人的父母也是大學教授,零用錢也不多。完全沒有零用錢的曾允中,就和這名同學成為好朋友,還常跟著這名同學一起看書,高二時就主動要洪蘭買「失樂園」給他看。
    洪蘭從小就教育兒子,父母工作辛苦、不能亂花錢,結果兒子也沒讓她失望。她印象很深刻,有一次已經念中學的兒子向她要錢,到速食店買一客99元的餐點當晚餐,她拿給兒子100元,兒子還把找的1元還給她。
高中畢業後到紐約唸書,洪蘭一次就給足兒子一學期的房租和生活費。離家在外的曾允中,不但沒有因為手上有大筆錢就亂揮霍,還為了省下一天四美元的地鐵票,每天早晚各花一個多小時,從租屋處走路到學校。
洪蘭以自己的經驗,建議其他父母親:「小時候好好教,比留錢財更重要」。她說,父母親要做的,就是小時候多陪伴,培養孩子好習慣,教給他正確的價值觀,等孩子長大,就可以放心的「放手讓他去打天下」。
http://tw.myblog.yahoo.com/napo0711/article?mid=2922&prev=2923&next=2792&l=f&fid=16
.....................................................................................................................................
教養孩子是藝術                    2008/09/12 
台灣現在生育率越來越低,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孩子,除了經濟的原因之外,有一個原因居然是不知該怎麼教孩子。
其實父母不必擔心,教養孩子沒有放諸四海皆準的方法,因為每個孩子不一樣,但是它有共同的原則,就是孩子需要愛、需要安全感。父母只要適性的順其自然發展就可以了,生命自己會找出路。
柳宗元在「種樹郭橐駝傳」中說,郭橐駝樹種的好並非有什麼絕竅,他只是順其自然,不害其長而已。種樹時,根讓它舒展開來,多用舊土把根填緊,種好了就不要一直去動它。但是假如根未舒展就種下去,而且一直換土,早上來看一遍,晚上來
看一遍,搖搖樹,看根的土緊不緊,掐掐葉子,看它長的好不好,這樣反而害了它。郭橐駝說他沒有什麼祕訣,只是不去害它而已。
好個「不去害它」,這正是教養孩子的祕訣。現在孩子生的少,父母愛之太殷,憂之太勤了,反而使孩子不能適性成長。
西諺有一句話:「教養孩子是藝術,不是科學」。科學講究重複性,一個實驗你用這個方法得出這個結果,我用同樣方法也應得出這個結果,但是教養孩子不同,孩子有個別差異。它是藝術,所以沒有一致性。就算是同卵雙胞胎成就都有不同,更何況是不同家庭的孩子,父母切記不可把孩子跟別人比較,只可與孩子自己比較,只要他今天比昨天進步了,就該誇獎他,也不可套別人的方法,別人的孩子打罵中狀元,你的孩子打罵會離家出走。孩子不同,就像橘子和蘋果,怎麼比呢?
從遊戲中觀察孩子天性
那麼,父母怎麼知道孩子的天性和興趣在哪裡,以順其自然發展呢?父母需要花時間跟孩子在一起,觀察他遊戲的情形。遊戲是孩子天性最流露的時候,一般來說,遊戲時孩子會玩他最拿手的項目:球玩得好的孩子會去玩球,老是接不到球、投不準的孩子會去玩別的東西,因為人都不喜歡挫折,孩子也是。做得好的,正回饋會使他特別喜歡去玩這個東西,久而久之,就變成他的專長了。所以人做自己喜歡的事最拿手,人喜歡做自己拿手的事。
遊戲在孩子小的時候非常重要,應該盡量讓他玩,不必急著塞知識到他大腦中。學習是終身的,他有一生的時間去慢慢學他應該知道的知識,但是他必須在遊戲中學會出社會後所要用到的能力,如毅力、創造力、領袖魅力及人際關係。
瑞典和芬蘭的教育家都認為七歲進學之前,孩子只要盡情的遊戲就好,不必教寫字。他們不論冬夏晴雨都帶到戶外玩耍,他們說「只有不合適的衣著,沒有不合適的天氣」。這句話跟郭橐駝的話不謀而合,只要適其性、順其自然的成長,它就會「壽且孳、早實以蕃」了。
http://parenting.cw.com.tw/blog/blogDocDetail.do?blogDocId=17&#35;feedback_30
.....................................................................................................................................
家長最想問老師的十個問題(第一回)                    2008/09/23
 
開學了,重視小孩教育的爸爸媽媽,您參加親師座談會了嗎?
也許今年您很忙,沒有空參加座談會,少了可以問老師問題的機會;
也許您平時就有問題想請教老師, 但又擔心被老師認為您是難纏的怪獸父母;
或不想被老師認為您很囉唆,甚至有問題問不出口!
別擔心, 阿布拉格的開站,
先為爸爸媽媽們解答您最想問的十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孩子上課不專心怎麼辦?

除非患有「注意力缺陷過動症」的孩子,那麼,家長應盡量排除吸引孩子目光的物品。
例如,鉛筆盒內的物品,舉凡立可帶、自動筆、螢光筆等,
通通都可以被把玩到「肢解」,所以家長可以提醒孩子,上課時,
桌上只放一枝筆,鉛筆盒則擺放在抽屜,需要時才拿出來。

尤其建議家長避免幫孩子購買自動筆,只用鉛筆或原子筆即可。
因為自動筆的故障率高,常常孩子一修理,就可以用整節課的時間邊修邊玩得不亦樂乎。

另外,當學習成效不佳,不懂、不會時,都會因為沒興趣而分心。
因此,需要家長多注意孩子的課業吸收,並適時的輔導協助。
跟的上進度,才能專注並和老師產生互動。

不專心是許多爸爸媽媽煩惱的課題,先提出來和大家分享,還有九個問題會陸續整理解答。
http://parenting.cw.com.tw/blog/blogDocDetail.do?blogDocId=25

作者: Melody    時間: 2008-10-18 05:15
標題: 有關親子溝通家人相處的文章及觀點
父母最常犯的十大教養錯誤                                               2008/09/19 
作者:許芳菊 出處:天下雜誌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不過,你的苦心安排,卻可能適得其反。好父母該避免哪些做法?

過度照顧
現在許多小孩一生下來,就被照顧的無微不至,其結果可能剝奪了孩子學習、成長的機會。從小被餵食到了兩、三歲甚至更大,孩子的小手缺乏拿湯匙、筷子的練習,會導致手部肌肉的發展問題,上了小學可能連寫字都會很困難。

一直餵食孩子柔軟的食物怕他噎到,會讓孩子沒辦法發展咀嚼能力,甚至沒辦法正確發音。有些孩子一出生就一直被抱在懷裡,出門就用推車、在家也是坐在嬰兒車裡,缺乏爬行的練習,甚至連腳都很少落地,其實腳底的接觸對刺激腦部神經、發展語言能力很重要。

怕孩子冷、怕孩子熱、怕孩子受傷、怕孩子在外面被欺負,處處保護的結果,反而是在傷害孩子,父母應漸漸放手,在安全範圍之內,讓孩子有探索冒險的空間,有運用自己身體與心智的機會。


過度安排
相信你的週遭,一定有許多行程排得比你還滿的孩子。從學校到安親班、從安親班到才藝班,然後去學游泳、又要練書法、接著學作文。表面上孩子的生活多采多姿,非常充實,父母把孩子該學什麼、該玩什麼、該看什麼全都一切安排妥當,孩子只要按著父母排的行程表趕場,不管喜歡或不喜歡,這都是父母苦心的安排,孩子也就照單全收。

但許多研究都發現,被過度安排的小孩,最後都容易喪失對生活的熱情、也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美國兒童教育學者湯姆斯.阿姆斯壯特別提醒父母,所有的孩子都需要一些無所事事、隨性玩耍的時間,尤其是學齡前的孩子,唯有這樣才能讓他們的想像力充分地發揮。

父母無須太過擔心孩子浪費時間,如果孩子夠大,不妨和孩子共同討論時間的安排,並給他足夠的自主空間。而且每天至少空出一段時間,什麼都不要安排,讓生活有點不可預期的樂趣。

說教太多、身教太少
許多父母要求孩子去看書,自己卻在看電視。要求小孩要有禮貌,自己卻一天到晚對孩子破口大罵。當父母言行不一的時候,會失去孩子對父母的尊敬,甚至引起對父母的反感。

如果希望培養孩子閱讀的習慣,就該盡量陪著他讀書,你可以看你自己喜歡的書,也可以與孩子共讀。如果你希望孩子有禮貌,表現出你對孩子的尊重是最有效的方法。


只關心學業,忽視其他生活能力的培養
「現代父母的悲哀是把對孩子的投資全都放在功課成績上,」台北市家長協會理事長包崇敏指出現代家長最大的迷思。

許多成績優秀的孩子,卻完全沒有生活的能力,因為父母只要求他們讀書,在家裡什麼事都不用做。教育學者游乾桂提醒父母,學校只能給畢業證書,卻不能給就職保證書,拿到高學歷好成績,不是競賽的結束,離開學校才是競爭的開始。父母除了在乎外在的分數、學歷、學校之外,對於孩子內在的智慧、美德、快不快樂、健不健康等等,更需要關心。

用「買」來滿足孩子
在過去,孩子要一個玩具,父母可能會自己動手做給孩子,從找材料、畫草圖、剪剪貼貼、敲敲打打到完成一個玩具的過程中,孩子認識了更多的東西,瞭解了期間的過程,這是一個深刻而有趣的經驗。

但是自從社會走向極度消費之後,父母想要滿足孩子,只要掏出口袋裡的錢,就能買到各式各樣的東西,從買玩具、買課程、買故事書到買一個個廣告中許諾給孩子的美好未來,父母買給孩子的東西不斷增加,卻不見得能增加孩子的快樂。黃春明在《九彎十八拐》雜誌裡,便以「吞噬動詞的怪獸」一詞來形容「買」這個字,現代人只有消費,除了買,還是買,孩子除了得到那買來的東西之外,卻失落了許多學習和成長。


完美主義
天底下沒有完美的孩子,也沒有完美的父母。許多父母和孩子相處時都是在教訓孩子。有孩子考試考了九十八分回家還會挨打,因為沒有考到一百分。事事要求完美,反而會減弱孩子的自信心與不怕犯錯的勇氣。

曾經在醫院負責輔導工作的教育學者游乾桂發現,許多被送進精神病院的孩子,往往是父母造成的,他們被父母的要求與渴望逼得喘不過氣,最後只好宣佈放棄。

游乾桂認為父母應該給孩子一條活路,也給孩子一條退路,如果孩子沒有辦法考上第一志願,他也還有一條退路,退一步海闊天空也不一定。

害怕輸在起跑點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點」是許多父母的信念。為了及早做好準備,很多孩子被迫提早結束無憂無慮的童年,這其實是一種競爭力的迷思。孩子的成長有他的節律,就像大自然的四季變化,當孩子的身心還沒有發展到可以吸收某些知識或技能的階段時,提早學習往往沒有效果,甚至傷害孩子的心智。

過去有不少針對天才兒童的研究發現,這些孩子長大之後,不見得比別人優秀。贏在起跑點的人未必會贏在終點,甚至可能早熟早衰。

政大教育系教授王鍾和鼓勵父母,與其整天掛念著孩子未來有沒有競爭力,不如從自我成長、自我突破的角度來引導孩子,這比強調要孩子贏過別人、打敗別人更重要。


負面的言語太多
如果你有機會把你和孩子對話錄音下來,你可以分析一下,你會不會在言談中不斷地出現負面的語彙,例如︰「你不要」、「你不可以」、「為什麼你都不聽我的話」、「你今天在學校有沒有闖禍」。

不論是父母或老師,常常會在不自覺間把焦點都放在糾正孩子的缺點與問題上,負面的交談太多,其實很容易啟動人的防衛機制,你每次看到孩子就糾正他的缺點,他的大腦會漸漸形成一種反應,一看到你就緊張、害怕、甚至產生敵意。

更好的方式是多去看孩子的優點,就算是缺點,也可以從有沒有進步的角度去鼓勵他。在心理學上有所謂的「痲痺化作用」與「明朗化作用」,負面言語加強「痲痺化作用」,壓抑了孩子的天賦,正向的言語卻能啟動「明朗化作用」,因為有人欣賞鼓勵,孩子會表現的更好。當然,鼓勵要具體、要真誠。

透過孩子活出自己
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諮商研究所所長柯志恩發現,許多親子間的緊張關係,來自於父母把孩子當作自己願望的投射,每天把全副心血都投注在孩子身上,把孩子當作自己的事業來「經營」,像是「透過孩子活出自己」。

柯志恩提醒,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別把他當作是自己的「事業」來經營,父母自己也應該活出自己獨立的生活,否則一旦子女不領情,父母就會產生很多怨憎。王鍾和教授也建議父母不要把孩子的成就表現全都當成自己的榮辱得失,孩子的人生不是父母全部的責任,父母該做的部份做好,其他部份留給孩子自己做完。

忘了享受做父母的樂趣
孩子快不快樂,其實是評量父母最好的指標。孩子快樂,才是最重要的,做父母除了要盡責,也別忘了享受孩子帶給你點點滴滴的幸福與滿足,要能經營親子間的快樂時光,做父母其實很快樂。

http://parenting.cw.com.tw/web/docDetail.do?docId=465&p=1&fp=1
..................................................................................................................................... 
跟孩子談同理心                                             2008/08/13     
            
作者:王美恩 出處:親子天下
每個人都有「被同理」的需求,但大部分的父母可能都對自己的孩子不太具有同理心。被同理是一種什麼感覺?要如何培養孩子的同理心與正義感呢?

美國作家茱迪•皮考特(Jodi Picoult)在《事發的19分鐘》書中,描寫一位先天害羞、善良、安靜、動作反應緩慢的小男孩,從小長期處於被欺凌、排擠、嘲笑的校園生活,最後變成一位帶著槍枝進入校園掃射同學的孩子。這對受害者而言是個悲劇,而主角男孩的成長過程也是個悲劇。

這雖是個小說故事,但在許多學理研究也發現,很多犯罪者有相同的成長經歷。他們可能在求學階段就常出現霸凌同儕的行為,或者自己是長期被人欺凌的孩子,最後都出現反社會人格的問題。其實,這些悲劇是可以預防的。

猶記得在國外唸書時,某天我走在社區巷弄間,一位三、四歲的小女孩指著我說了一句:「Chinese Pig.」(中國豬)。其實我不怪她,因為從她的童稚表情可以確定,她並不瞭解那句話有污衊之意,只不過是模仿週遭大人或是偏頗的媒體節目上的慣語。這件事讓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孩子的世界不過是反映社會現象的縮影。

或許,我們應該先回溯成人自己是如何看待弱勢者與少數文化:我們是不是在言語上,無意間對學業成就較低者有貶低之意?我們是不是不經意也對多元文化、少數現象露出不尊重的表情?我們是否主動注意弱勢族群的特殊需求?

任何社會都會有「弱肉強食」的現象,強勢不只是指肢體上的能力,態度上的強勢(像是歧視、嘲笑、排擠)對弱勢者更具有殺傷力。這些傷害往往是內在且長久的,影響他們自尊的健全發展。在兒福聯盟的「傾聽童心」電話專線中,許多孩子打來是傾訴他們在學校受排擠、嘲笑的難過心情,這深深影響了他們的自我價值感。

被同理的經驗很重要
我們自己的孩子在學校又是如何看待這些霸凌現象?他是否有足夠的同理心和正義感?是默默無聲,還是成為「助燄火勢」者?甚至孩子已成為強勢者或是弱勢者,而我們並不知道呢?

《同理心的力量》(麥田出版)書裡描述,同理心讓我們可以變得「更誠實、謙遜、接納、包容、感恩、希望、與寬恕」。「我們將不再容易處處挑剔對方、抱怨、責怪、嘲笑、譏諷……取而代之的是讚賞、鼓勵、諒解、相扶持。」這些寬厚且正向支持的人格特質,相信每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具備。

這本書的作者之一亞瑟.喬拉米卡利( Arthur Ciaramicoli)是美國哈佛大學心理系講師、也是心理師,他在書中說明,同理心會讓人產生想要改變自己與他人生活的力量。我的詮釋是,這樣的力量,是孩子內心正義感促發所產生的行動力。

要如何培養孩子的同理心與正義感呢?

口語教條的教育方式,對於培養孩子同理心的成效很小。也就是說,不是光告訴孩子:「你要諒解別人、為別人著想,要做一個感恩的人……」孩子就會自動變成一個有同理心的人。真正能夠改變孩子的,是他自己常感受到「被同理」的經驗,才能滋生同理心的能力。

所謂「被同理」,是一種深度被理解、被支持的感受。我們從許多調查中發現,台灣父母與孩子的對話,常常只圍繞在「課業」、「才藝學習」、「生活規範」等話題,較無法碰觸到內在的感受,也就容易失去被同理的經驗。家長增加多元話題以及改善傾聽方式,都是培養孩子同理心的重要方式。

傾聽孩子的感受與心情時,很重要的原則之一是保持「不批判」的態度。傾聽的過程不要急於「糾正」,不要急於告知「應該」如何。就讓孩子自由自在地發表想法,再說出他的情緒狀態,讓他認識自己的情緒與感受。像「你現在很生氣嗎」、「你是不是很不喜歡那位老師」、「那的確會讓人很害怕」、「誰遇到那種狀況,都會難過」、「你很開心呢」、「你真的很喜歡那位同學」、「你滿高興自己的表現喔」這樣的話,可以讓孩子覺得自己的感受被人瞭解,而不是被糾正或批評。當一個人內在的感受被描訴出來且不被批判,會有一種窩心、被瞭解、被支持的感覺,這就是一種同理的過程。

跟孩子聊聊價值觀
每個人的內在都有被同理的需求,需求愈被滿足,滿足感愈會帶出包容、尊重、接納他人不同的生命特質。因為已經「認識」了情緒的感受,他就能體會與瞭解別人的感受,有接納包容的態度。

「弱勢者」會被排擠或是歧視,往往是因為他們跟多數人有「不一樣」、「不同」的特質,他們是「少數」。人類很容易把多數與「正常」畫上等號,於是非主流或少數就被歸類為「不正常」。有了「正常」與「不正常」的好壞價值判斷,就會影響我們對人事物的態度。

我們可以從孩子的對話中看出他們的價值判斷。像是「他很笨」、「她好醜」、「都是他害我們比賽拿最後一名」、「都是他跑太慢,我們才會輸」「他好『娘』喔」「他家好窮,書包都爛了還不換」……。孩子也會用正向描述展露出他的價值判斷:「他真厲害,每次都第一名」、「他長得好高好帥」、「他家好有錢喔,爸爸開賓士轎車」等。

孩子的評價出現時,都是家長與孩子溝通的好時機。例如,你可以問孩子:「功課不好,就是笨嗎?」再接著和他討論,許多孩子學業成績不好,是因為做功課或複習時,家人沒有能力或是時間給予足夠的協助,以致孩子學業成績不如人;有些孩子可能有學習障礙的問題,必須用特殊的方式吸收知識;有些孩子是因為「注意力缺乏」的問題,需要矯正治療與藥物的搭配才能改善。

父母可以讓孩子知道,「功課不好」的背後有各種可能的原因,有許多原因都不是個人努力就可以改善的,他們需要很多協助。如果家長本身能展現同理的觀點,孩子自然就會學習到換個角度去看待同學的行為,而不會將自己負向的情緒轉成對同學的人身攻擊。

至於「有錢很棒,貧窮很丟臉」這樣的議題,或許是連我們成人都需要再去省思整理的。錢財與物質的多寡,不需要拿來做價值判斷,更不需要拿來做為人身攻擊的題材。重點是無論處於富裕或貧窮,都能過著愉悅、有意義的生活內容,這才是父母應該教給孩子寶貴的人生態度。也因此,父母必須常常檢視自己的價值觀,並與孩子聊聊生活中常會碰到的價值觀,從與孩子的對話中,協助孩子建構正向的態度來看待世界。

如果我們希望社會的氛圍互助、友善、有人文味,就應該從家庭生活做起。讓孩子從和你的對話及互動過程中,產生同理心與正義感,進而產生力量,改變自己的行為與態度。再讓這樣的效應擴大,影響班級氛圍及校園文化,讓更多的孩子都能夠在一個被同理、友善、包容的校園環境下成長。在良性氛圍的循環運作下,使得強勢者變謙虛,弱勢者變堅強,未來都能成為社會的優秀公民,對社會有正向的影響,那理想中的「世界大同」就慢慢實踐出來了!

http://parenting.cw.com.tw/web/docDetail.do?docId=247&p=1&fp=1

-=-=-=-=- 以下內容由 Melody2008年10月18日 05:20am 時新增 -=-=-=-=-
ㄜ';...?
密碼才key一鍵文章就送出了哦!
真快
呵呵...
作者: pt49506105    時間: 2008-12-28 20:45
標題: 有關親子溝通家人相處的文章及觀點
主題:婚姻也會中風 (送給忙於事業中的朋友)
一男子患了中風,左邊的身子不能動了,心裏十分痛苦。親友們去安慰他。
他說,我不害怕我的病治不好,我擔心我的妻子留不住。
沒過多久,他的妻子果然離開了他。親友們罵那位女人薄情。
男子說,不要責備她,是我不好。接著,他懺悔道:

● 她做飯忙不過來的時候,我坐在電視前無動於衷
● 她生病需要去醫院的時候,我以工作忙讓她一人前往
● 她買了件衣服,滿心歡喜地問我怎麼樣時,我的眼睛甚至都不瞟上一瞟;
● 她需要我陪伴的時候,我為了贏得上司的青睞,在辦公室陪他們打撲克直至深夜
● 她生日到來的時候,如果沒有她的提醒,我總是到第二天才猛然想起。
我們的婚姻早就因為我的這些行為而中風,只是我原來沒有感覺到。
現在我左邊的身子不能動了,我一下子感覺到了。

後來,有人把這些話說給了男人的妻子,男人的妻子非常感動。
說,既然他這麼說,我也就回去吧。在女人的精心照料下,男人漸漸康復。
有一次,他們一起在黃昏中散步,女人問,怎麼會想起婚姻也會中風這樣的事來?
男人說,當我的右手因蚊子叮咬而奇癢的時候,我的左手一點反應都沒有,假若 我沒有中風,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嗎?過去,你那麼辛苦,而我卻一點都不去分擔,我想,這就是婚姻中風了。
現在,他們已成為一對恩愛夫妻,因為通過那場病,男人發現了一套新的婚姻理論:夫妻應該像左右手一樣。
左手提東西累了,不用開口,右手就會接過來。
假如一個人的左手很癢,右手卻伸不過來,這個人的身體一定是中風了,或是癱瘓了。
婚姻愛情的身軀,假若一方不能主動地去關懷對方,久而久之,隨著不良狀況的加劇,也會中風癱瘓。
作者: Melody    時間: 2009-7-6 00:48
標題: 有關親子溝通家人相處的文章及觀點
8種食物,讓孩子吃出好情緒
作者:採訪整理�蔡珮瑤 出處:親子天下    2009/04/02 
要養出情緒穩定的孩子,吃對食物很重要,營養師建議的8種吃出好情緒的食物…

--------------------------------------------------------------------------------
advertisment
食物如何影響情緒呢?如果把情緒比喻為一盞燈,人體的神經系統就像電線,吃進去的食物可輔助電力的轉換,透過電線點亮情緒的燈。電力不足或電路不順,會導致燈火忽明忽暗,就像情緒起伏、不穩定。吃對食物,提供足夠的電力,自然可以讓「好情緒燈」大明大亮。

深海魚 (秋刀魚)
深海魚類,例如鮭魚、鮪魚、秋刀魚、鯖魚,含有豐富的Omega-3脂肪酸。國外研究發現,Omega-3脂肪酸跟抗憂鬱藥物的作用類似,它可以促進體內的神經傳導物質──血清素的分泌。血清素不足,可能導致憂鬱。足夠的血清素可以解除焦慮、提振精神。建議一星期吃二到三次深海魚。

全穀類 (五穀飯)
穀類裡含有豐富的B群,是穩定神經系統的重要因子,如維生素B6、B12。維生素B6有助於色胺酸的生理轉換,足夠的色胺酸可以促進血清素的生成,一連串的連鎖反應,有助於情緒的調整。

此外,穀物屬於醣類,醣類可以轉換成葡萄糖,提供大腦唯一的能量來源。全穀類食物讓葡萄糖緩慢且較持久的釋放,幫助維持情緒的穩定。

深綠色蔬菜 (綠花椰)
蔬菜中多含有葉酸,葉酸與神經系統的發育有關。如果沒有線路,也就是神經系統的完整,根本不用討論電通不通或燈亮不亮。最基本的神經通路是否完好,跟葉酸有直接相關。深綠色蔬菜中擁有較多的葉酸,例如菠菜、綠花椰、地瓜葉。

南瓜
含微量元素硒、維生素B6,有助於神經系統的穩定。南瓜是多醣類的一種,不喜歡全穀物粗糙口感的人,可以選擇南瓜,做成南瓜湯或南瓜粥是不錯的選擇。

牛奶
牛奶裡有豐富的鈣,鈣是天然的神經穩定劑。牛奶裡的蛋白質分解後,會變成胺基酸,間接幫助色胺酸的生合成。有乳糖不耐症、不適合喝牛奶的人,可以選擇黑芝麻、小魚乾等富含鈣質的食物替代。

香蕉
香蕉是維持好心情的首推食物,它含有生物鹼,可以振奮精神;含有色胺酸和維生素B6,有助於血清素的生成。香蕉的鉀離子含量很高,鉀離子可以幫助血壓的控制。血壓高的人,容易呈現緊繃狀態,血壓的舒緩則有助於情緒的舒緩。此外,香蕉富含纖維質,可以促進腸道的蠕動和排便,排便不順會影響心情,腸道健康,讓人神清氣爽。

堅果類 (杏仁)
人體內的自由基會破壞腦細胞和神經系統,也可能間接影響情緒。杏仁裡含有微量元素硒,是構成抗氧化酵素的重要成分,可以對抗自由基,減少對腦部和神經系統的破壞。此外,杏仁含鈣,亦有助於穩定情緒。

黑巧克力
含有多酚的成分,是一種強力的抗氧化劑,保護身體細胞不受到自由基的傷害,間接讓腦部或神經組織維持健康。黑巧克力也含有苯乙胺(phenethylamine,PEA),有助於腦內啡分泌,讓人產生像談戀愛般浪漫、愉悅的感覺。不過巧克力中含有可可油,熱量不低,不宜攝取過多。(本文審稿�林孟瑜•振興復健醫學中心營養師)
http://parenting.cw.com.tw/web/docDetail.do?docId=1343

========================================================

認識0至12歲孩子該有的情緒力
作者:許芳菊 出處:親子天下        2009/04/01 
腦部科學家與心理學家的研究發現,EQ並非天生不變的,而且父母對孩子EQ的影響力,遠大於父母對孩子IQ的影響力。藉由了解不同年齡層孩子的情緒特質,有助父母教出高EQ小孩…

--------------------------------------------------------------------------------
advertisment
關於大腦與情緒的關係,仍有許多謎題待解,但根據目前的許多研究都發現,教養方式會影響情緒的反應,促使腦部傳輸路徑的變化,進而影響到孩子的行為表現。也因此,EQ可以透過練習提升改善,比IQ更具可塑性。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教授指出,童年和青春期的情緒管理經驗,對大腦神經迴路的形成很重要,童年更是一生情緒特質形成最重要的時機,這時期養成的習慣會崁入神經網路的基本架構中,不太會因後來的經驗而改變。

腦部科學家與心理學家的研究,提供了父母教養的參考:EQ並非天生不變的,而且父母對孩子EQ的影響力,遠大於父母對孩子IQ的影響力。藉由了解不同年齡層孩子的情緒特質,有助父母EQ教養─

出生∼6個月
情緒表現&調整策略
•所有原始情緒出現,正面情緒的表達受到鼓勵而變得更為常見。
•會藉著吸吮或轉離等方式調整負面情緒。

情緒理解能力
•能分辨快樂、生氣及哀傷的面部表情。

7~12個月
情緒表現&調整策略
•像生氣、害怕及哀傷的原始情緒變得更為明顯。
•情緒的自我調整進步了,嬰兒會晃動身子、咬東西或轉離不愉快的刺激。

情緒理解能力
•辨識他人原始情緒的能力進步了,社會推論出現。

◆給父母的建議
出生到一歲,孩子的原始情緒出來時,非常需要回應。哭鬧時,應該去哄哄他,要讓他情緒穩定,很重要的是安全感的建立。孩子需要溫暖呵護、被愛的感覺,不是只有物質的滿足。小時候的依附經驗,會帶到成人的兩性關係,那是最原始、純真的經驗。孩子的需求,父母應敏銳而儘速地給予回應。

1~3歲
情緒表現&調整策略
衍生(自覺情緒)出現。情緒調整能力進步了,學步兒會將自己的注意力移開令他們沮喪的刺激,或試圖去控制它們。

情緒理解能力
•學步兒開始討論及表現情緒。
•開始表現出同理心。

◆給父母的建議
•一歲半以後,孩子開始會用大哭大鬧,滿足需求,這時父母就要對孩子有足夠的敏感度,常把孩子抱在身邊問他:「什麼事讓你難過?」需要跟孩子互動,才能了解他的感覺。並逐漸去教導孩子生氣難過等情緒表達該如何處理。

•從兩歲開始就應該慢慢引導他,怎麼察覺自己的情緒,怎麼適度的表達。告訴他有哪些規則應該去遵守。接著,就要逐漸教導孩子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牛奶打翻了!不是去罵他,或幫他處理,可以問問他:「怎麼辦?」讓他學著解決問題。

3~6歲
情緒表現&調整策略
調整情緒的策略出現並更精緻化。會懂得隱藏某些情緒,對簡單表達規則的服從。

情緒理解能力
•了解引發情緒的外在原因與結果的能力進步。
•同理的反應更為常見。

6~12歲
情緒表現&調整策略
•服從表達規則的能力進步了。
•自我調整策略(包括在適當的情況下強化情緒)變得更多樣且更複雜。

情緒理解能力
•可以整合外在及內在的線索以了解他人的情緒。
•同理的反應更強。了解人對相同的事情可能有不同的情緒反應。
•了解別人可能會有複合的情緒(例如:既期待有怕受傷害)。
資料來源:《發展心理學》(學富文化出版 原著:David R. Shaffer 總校閱:蘇建文)、實踐大學鄧蔭萍教授
http://parenting.cw.com.tw/web/docDetail.do?docId=1341

=========================================================

教孩子情緒管理
                                                                                               2009/03/27 
人的大腦是終其一生不停的在成長與改變,而改變最快的時期就是童年。嬰兒剛出生時,他大腦中的神經元比他成年以後的還更多,但是因為大腦用掉他重量十倍的能源,所以嬰兒自出生後,大腦便一直不停的在修剪,把很少用到的神經元修剪掉,把常用的聯結成強的迴路。決定誰被留、誰被刪的就是經驗,尤其是童年的經驗。

我們的感覺皮質區在幼年時就已成熟,掌管情緒的邊緣系統在青春期前也發育完成,只有掌管自我控制、理解力、抑制力的前額葉成熟最晚,要到十七、八歲才成熟。童年和青春期的情緒管理經驗,對大腦神經迴路的形成很重要,童年更是一生情緒特質形成最重要的時機,這時期養成的習慣會崁入神經網路的基本架構中,不太會因後來的經驗而改變。

最近的研究報告發現童年的精神受虐(被譏笑、排斥、忽略)會改變基因,造成長久性的傷害,如憂鬱症和自殺。加拿大麥吉爾(McGill)大學的神經學家解剖了三十六名突然死亡者的大腦,其中十二名為無受虐紀錄的自殺者、十二名為曾受虐的自殺者,十二名為車禍意外死亡者。他們發現童年的受虐會改變下視丘--腦下垂體--腎上腺(HPA)這個壓力反應機制,增加自殺的傾向。小時候情緒的創傷造成大腦永久性的傷害,包括結構上的改變,如聯結兩個腦半球的胼胝體變小。

過去「行為主義」盛行時,很多人說孩子哭時,不要抱他,抱就是鼓勵他哭,要等他不哭了才可以抱。忘記了嬰兒不會說話,哭是他表達需求的方式,不准對他的需求做反應,等於是忽略他。

現在的做法是嬰兒的搖籃直接放在母親的床旁,使嬰兒眼睛一張開就可以看到熟悉的臉,給予他安全感。安全感是孩子情緒成長最重要的條件,直接影響他人格的成長。父母應把孩子帶在身邊,讓孩子從觀察父母的待人接物上,學習自己的情緒管理,例如四兩撥千斤,用幽默來化解尷尬及用正向思考來處理問題。

父母更要在孩子情緒風暴未形成前,跟他談,把情緒化解掉。目前坊間很流行的用毆打不倒翁來出氣,是個錯誤的情緒教育方式,這只會使憤怒者憤怒的情緒更亢奮,因為它更加活化大腦憤怒的神經迴路,而且養成遷怒、洩憤的壞習慣,從研究得知,負面情緒應從認知去化解。

哈佛教授凱根(Jerome Kagan)的長期研究發現孩子的脾氣是可以改的,四個月大聽到巨大聲響會嚇哭的嬰兒,長到四歲再測驗時,只有一半還會如此,小時候害羞的孩子,長大不見得害羞。所以只要給予適當的教導,孩子先天的脾氣可以被導正。凱根認為「情緒維持幾秒,心情維持一天,性情終身打造」,他教父母從情緒著手,改變心情,穩定成性情。

在現在講究人際關係的社會,教導孩子妥善管理他的情緒,是給他一把開啟成功之門的鑰匙,不可等閒視之,更要從小做起。
http://parenting.cw.com.tw/blog/blogDocDetail.do?blogDocId=141



作者: Melody    時間: 2009-7-26 10:46
標題: 有關親子溝通家人相處的文章及觀點
窮日子教育,好書推薦
作者:劉清彥 出處:親子天下                                                    2009/06/23 
如何讓孩子體會貧窮?如何讓孩子懂得感恩?在不景氣的當下,閱讀是最好的媒介,兒童文學專家劉清彥,推薦清貧類的好書,孩子可以從故事主角勇於面對逆境與貧苦的歷程,感受到生命的無窮希望
「即使在最艱困的時期,我們仍要保持心胸寬闊、精神奕奕、正氣凜然和意志堅定……尋回我們無私分享和永不放棄夢想的傳統……如果我們能同心協力,勇敢迎接挑戰,那麼許多年後,我們的孩子就能告訴他們的子女,在這個艱難的關頭,我們做了一些值得稱道的事。」∼歐巴馬
今年二月,美國總統歐巴馬在華府發表首次國情咨文,他在演說中不斷喚起民眾的勇氣和希望,強調為自己與下一代擔負責任的重要,激勵美國人民在困苦時刻絕不輕言放棄,仍可懷抱夢想,瞻望未來。

在金融風暴襲捲全球、蕭條萎靡的大環境拖垮人心意志的時刻,歐巴馬的演說,宛如為迷途大洋的船隻,在遠處點亮了指引方向的明燈,雖然還有長遠的路程要努力,最起碼看見了足以重燃士氣的希望。

誠如一九三○年代率領美國人走過經濟大蕭條的總統法蘭克林.羅斯福所言:「人不是命運的囚犯,而是自己心智的囚犯。」面對艱難,最大的敵人不是外在環境,而是自己的內心。所謂心堅石穿,有健全堅定的心志,就沒有突破不了的難關。面臨挫折的大人是如此,對那些在大人羽翼下成長的小孩來說,跨越困境更是必須從小養成的能力。直接在逆境中接受磨練和挑戰固然不錯;但是若能藉由閱讀提早認知、預備和學習,有朝一日面對難關時,就不會心慌意亂、手足無措了。

有別於一九三○年代前盛行的古典童話,當代童書創作者不再將自己的作品視為兒童的心靈保護傘和逃城。他們或是從現實生活取材,或是將各種與小孩內外生活經驗相關的主題延伸轉化,使小孩透過閱讀認知和思考真實世界,開展人生視野。

創作者從不避諱在故事裡呈現生命中的艱難課題,反而要小孩誠實面對自己的處境;同時積極的鼓勵他們勇敢走出陰霾,重新看見生命的希望和亮光。就像美國知名童書作家伊芙.邦婷在作品中強調:「小孩必須學習認識生活中的困境和抉擇,因為,這就是人生。」
貧與富背後的真實樣貌
這也正是這份書單的著眼點。不論是圖畫書、橋梁書、圖文書和少年小說,故事主人翁大多經歷了貧苦和各種生命逆境,卻沒有因此被擊倒或輕言放棄,他們努力從困境中突圍,為自己人生開創新的格局。這些書不但能幫助小讀者經由閱讀體認不同的人生,從中獲得激勵與力量;也能從書中領略一生受用的價值觀,以健康適切的態度因應各種處境,不管富足順遂或清貧刻苦,都可以從中獲得生命成長的養分。

童書創作者鮮少在作品中對貧富有直接而明確的價值評斷。相反的,他們經常利用真實呈現貧富的樣貌,讓小孩在故事中觀察思考和探究問題,形成自己的判斷。英國圖畫書創作者海倫.奧森貝里的《有錢的豬和你想的不一樣》,書中那兩隻一夕致富的豬便是鮮活的例子。

這兩隻成天想著錢財和富裕的豬,以為物質的富有能帶來更多快樂。沒想到發財後反而陷入難以掙脫的財富泥淖,雖然住豪宅、開名車、穿華服,卻必須每天為了固守財富奔波忙碌,違背了豬喜愛閒散、自在度日的本性。所幸兩隻豬即時醒悟,想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也明白富有未必是富足,只有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才能擁有真正的快樂和幸福。

這樣的理念,在美國童書創作夫妻檔莎拉.史都華和大衛.司摩的作品《金錢樹》中,也同樣被強調出來。這棵長滿鈔票的金錢樹,清楚凸顯和對比出兩種不同的生活態度和價值觀。相對於那些爭相攀爬搶摘鈔票葉子的村民,樹的主人麥小姐顯得格外腳踏實地。儘管沒有優渥富裕的物質,她那像孩童般純淨的心靈,卻因為懂得經營和細細品味生活,變得豐富又滿足。

我和小朋友閱讀這本書時,有個小男孩說:「搶錢的村民也許比較有錢,可是我覺得麥小姐比較快樂,她該有的都有了,而且很多東西都用不完。」他從圖像上觀察到麥小姐的生活,發現她擁有的是具有創造力和生命力的東西。她願意任人採摘金錢樹上的鈔票,因為對她而言,那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

匱乏生活中也有豐富人生
窮與富往往只是認知的一念之差。有人餐餐粗茶淡飯,卻甘之如飴,覺得自己無比富足;有人窮畢生之力賺得世界,卻仍無法知足。正如同德國作家彼得.赫爾德林的作品《天使掉進破鞋盒》中的舒宜爾一家五口,雖然擠在一間「隨時會有東西倒下來、裂開、撕破或故障」,有如破鞋盒般的簡陋公寓裡,還得因應各種突發狀況、棘手問題和生活考驗,卻因為家人間的愛和扶持,使他們能勇敢面對和克服難關。貧窮沒有擊倒他們,反而將一家人的心緊緊牽繫在一起,體會到比物質富裕更深刻的心靈幸福。

「窮有兩種,窮得消沉和窮得開朗。」從日本隨著電影和小說一路紅到台灣的《佐賀的超級阿嬤》這麼說。她窮歸窮,卻仍然「天天笑著活下去」,秉持「只有撿來的東西,沒有扔掉的東西」的生活哲學,在那個歷經戰亂後物資極度缺乏的年代,帶著小孫子節儉度日。她認為「窮人是最有福氣的,因為不用擔心穿的新鞋、新衣服會弄髒;不用擔心太多錢會被偷、被搶、被綁架;家裡也沒有值錢的東西,所以不用把門鎖得緊緊的;食物只要能吃就好,不像有錢人,還要擔心吃不到自己喜歡吃的食物。」所以,「只要活著就是幸福」。

作者島田洋七不僅將自己童年時期與阿嬤相依為命的點點滴滴,描繪得活靈活現,也在字裡行間不著痕跡的流露阿嬤獨特的價值觀。雖然日子窮到不行,樂天知命的阿嬤總有層出不窮的神奇妙招,在物質匱乏的歲月裡豐富了小孫子的心靈,讓家裡隨時洋溢著笑聲與溫暖,那種清貧生活中的富饒心靈,也深深感動和震憾讀者。

島田洋七坦言:「那是一段雖然沒錢,卻充滿創意、發現和笑容的日子。我因此學會了活得快樂的方法。」他與阿嬤一起生活的八年,之所以能在貧窮中樂活,靠的全是阿嬤的生活智慧與化腐朽為神奇的生花妙手。因為貧窮,什麼都得自己動手,在無中生有的過程中,獲得自己的勞碌所得,也常常經驗創作的樂趣。窮則變、變則通,因為物質缺乏而激發創意,也為平淡的生活添加色彩。

自己動手做,的確是物資貧乏時一舉多得的生活策略。本地創作者童嘉,也以自己的童年紀事《我家有個花果菜園》,圖文並茂的為小孩示範自己栽種和收成的樂趣。全家人在門前的小庭園協力栽種花卉蔬果,不僅為她們的餐桌添加膳饈餚饌,小庭園也成為兄弟姊妹的自然樂園。他們從摸索與實驗中學習各種務農的知識和方法,也觀察生命成長的過程與奧祕,更因此擁有難以磨滅的童年回憶。

真正享受生活,不在於物質多寡,而是自己的心靈是否能與生活融和為一。早在一八四五年,撰寫《湖濱散記》的美國生活實踐作家梭羅,便在湖畔小木屋親身力行這樣的生活信念。「我希望能夠從容不迫的過活,只應付生活所必須的基本要素……」主張過儉樸生活的他認為,無論有無恆產,人都得為幾立方公尺的血肉之軀委曲的生活。因此,人是在一種錯誤的觀念下拚命工作。但生活易變,人的力量卻永遠未被衡量出來,若只是在生命中填塞太多忙不完的工作,便無法採集生命的美景了。

梭羅的信念與生活態度,後來在創作者D.B.強森筆下化身為大熊亨利的系列圖畫書。在《亨利散步去菲其堡》一書中,強森將梭羅與朋友對旅行觀點的談話,轉化為亨利與朋友不同的旅行方式。兩隻大熊相約在菲其堡見面,亨利以步行的方式前往,他的朋友卻選擇先工作賺足旅費,再搭車去。作者刻意將這兩種方式一左一右對照呈現在畫面上,讓小讀者清楚看見亨利徒步旅行的所見所聞,和他朋友忙碌工作賺旅費的辛苦過程。誰是真的在旅行?誰的生活又充滿樂趣和創意?一目瞭然。

創意與夢想是希望的種子
清貧的日子的確需要更多創意來妝點和經營,有時只需要一點點巧思,就能拂開籠罩生活的陰鬱迷霧,引入溫暖的陽光。《媽媽,我要把世界送給你》書中的單親家庭小女孩露易莎,便運用自己的創意和巧思,為父親過世後便盡失歡顏的媽媽重新找回燦爛笑容。媽媽在「華特美容世界」辛勤工作賺錢,希望有朝一日能讓露易莎讀大學,走進世界、拓展人生視野。但露易莎卻在華特美容世界祕密籌畫了一場驚喜慶生會,搶先一步將「世界」送給媽媽。

插畫家以紅黃色調烘托整本書的畫面,既溫暖又滿溢希望。露易莎的創意和巧思,不但舒緩了媽媽受制於現實生活的壓力,將媽媽送上時光機,回到年輕時與父親共舞的場景;同時為媽媽和自己開啟新的人生契機,為她們共享的世界營造更多新的可能,母女一起懷抱迎向世界的夢想,快樂生活。

佐賀的超級阿嬤說:「人到死都要懷抱夢想,即使不能達成也無所謂,因為終究是夢嘛!」

夢想能帶來希望,讓生命有對焦和前進的目標。對小孩來說,不管是夢想或想像,都是幫助他們超脫現實困局的重要力量。這也是瑞典國寶級大師阿思緹.林格倫作品中經常關注的焦點。不管是《黃昏國度》裡因腳傷在床上動彈不得的小男孩、《米拉貝爾》中家境窮困卻渴望擁有洋娃娃的小女孩,林格倫都為他們安排了各種奇遇。她讓不能走路的小男孩在黃昏國度裡自由飛翔;貧窮的小女孩意外種出了會蹦會跳的洋娃娃。這些超越現實的想像,成為一種救贖的力量,為小孩鬆開纏身的枷鎖,在絕望中重獲新生。

回到現實生活,童書創作者也常常以真實人物在困苦中實現夢想的歷程,鼓舞小孩即使處境再艱難也不要輕言放棄希望。《叔公的理髮店》中那位令許多大人、小孩深受感動的老叔公,便是鮮活的例證。

傑德叔公沒有因為黑人身分受到種族隔離和打壓而自暴自棄,他以樂觀的態度面對自己的人生,一點一滴存下積蓄,努力實現開理髮店的夢想。即使中途為了幫姪孫女治病花掉大筆醫藥費;或是因為銀行倒閉,辛苦攢下的存款全部付諸流水,他也只是淡淡一句:「我會重新開始。」雖然夢想在七十九歲才實現、雖然實現夢想後沒多久便過世,老叔公卻以自己的一生,教會姪孫女和所有讀者:相信自己的夢。

施比受更快樂、更有福
貧病困苦、走頭無路時,若有人即時伸出援手,不管是施予或接受的人,彼此的人生也許就在交會的剎那,有了新的開展和體驗。接受的一方可能自此從泥淖脫困,尋得出路,迎接嶄新人生;施予的人也能品嘗「好施捨的,必得豐裕;滋潤人的,必得滋潤」

(引自聖經箴言)的美好福分。就像二次大戰後荷蘭的凱琪與美國的蘿西,便因為充滿愛心的包裹與真誠的魚雁往返,搭起了生命交流的橋梁。

《凱琪的包裹》將這兩個小女孩連結在一起。凱琪因為收到包裹,使原本貧困的生活獲得改善;蘿西因為寄包裹,得知凱琪和鄰居的迫切需求,發起一場溫馨的傳愛活動。但是,這兩個小女孩不是單純分立於「施」與「受」的兩端,而是同時經歷施與受的喜悅和滿足。凱琪將包裹裡的東西慷慨的和別人共享,蘿西也在後來獲得凱琪意外回贈的驚喜。她們在過程中不僅得到由分享而來的加倍快樂,更為彼此的生活增添生氣和光彩,也豐富了自己的情感和人生經驗。

如果將自己有餘的和人分享是值得頌揚的行為;那麼,自己缺乏還能傾力施予就更難能可貴了。《葛麗兒的聖誕襪》中的小女孩就是如此。家徒四壁又失去母親的葛麗兒,好不容易在聖誕夜織完有錢婦人訂製的六支聖誕毛襪,卻在送交途中看見蜷縮雪地、衣衫襤褸的小男孩,於是心生憐憫,將五支襪子送給他保暖。這麼做不但為她招致一頓惡言毒罵,也毀了自己一心編織的聖誕美夢。不過,上帝果真是讓「施散的更加添」。聖誕節的早晨,葛麗兒在那支吊掛在壁爐旁僅剩的襪子裡,發現了自己憐憫施予的回報。從此,溫暖和希望的亮光也從她居住的小屋漸漸向四周擴散,使晦暗的小鎮變為光明。

在彰化二林創立喜樂保育院的「喜樂阿嬤」,更是我們這塊土地上真實鮮活的見證。這位在一九六○年代從美國遠渡重洋來到台灣的瑪喜樂女士,變賣自己的家產,只為了在中部沿海的小鎮,照顧當時飽受小兒麻痺之苦的小孩。她雖然因此落得一無所有,卻用自己的生命,豐富了上千個貧病孩童的生命。

懷抱希望就能勇敢面對苦難
生命充滿不可預期性,如果沒有心理準備,面對赫然降臨的苦難,常常會令人失去對自我價值的認知,否定自己存在的意義。就像美國作家拉胥梅耶在《當天使穿著黑衣出現》中所言:「大多數的我們是以自己擁有的東西和他人的想法,來判定自己的價值。因此,我們沒有那樣的勇氣,能在失去所有的財產、權利、親人和朋友之後,還能站得筆直,宣告自己仍是以前的自己。」

拉胥梅耶的父親原是大學教授,卻因為罹患精神分裂症,與妻子離異,逃離醫院,最後淪為街頭遊民。然而,他的父親卻仍不喪志的持續申請重返大學任教,並在信中諄諄提醒他:「無論環境多麼險惡,永遠沒有理由放棄!」他深深覺得這句話對大人、小孩同等重要,於是特別將這樣的信念,融入他的圖畫書作品《斷嘴鳥》中,期盼藉由故事裡那隻斷嘴的小麻雀和無家可歸的流浪漢,讓小孩看見在貧困苦難中永不放棄的堅持。

畢竟,沒有人知道生命的苦難何時來臨,又為何會臨到;而且放棄的理由永遠比堅持下去的理由還要多。但是,只有懷抱希望的堅持,才能有見到生命奇蹟的一天。

這不就是人生最奇妙的地方嗎?

更多精采內容請閱讀》親子天下六月號:愛的管教
http://parenting.cw.com.tw/web/docDetail.do?docId=1514&p=1&fp=1

作者: 小媛    時間: 2009-8-7 15:45
標題: 有關親子溝通家人相處的文章及觀點
[感動影片分享] What is That 那是什麼
http://www.youtube.com/watch?v=mNK6h1dfy2o
(父親節的最佳短片)
【影片長度】5:31
【英文內容】
F-Father(父親)
S-Son(兒子)
-----------------
F:What is that?
S:A sparrow
F:What is that?
S:I just told you father It';s a sparrow.
F:What is that?
S:A sparrow father a sparrow. A s-p-a-r-r-o-w!!
F:What is that?
S:Why are you doing this.I told you so many times It';s a sparrow!! Can';t you get it?
FLeaves the seat).........
S:Where are you going?
Foud...
S:Today my youngest son who a few days ago turned three was sitting with me at the park when a sparrow sat in front of us.
S:My son asked me 21 times what it was and I answered all 21 times that it was...
S:...a sparrow.I hugged him every single time he asked me the same question.
S:Again and again...Without getting mad,feeling affection for my innocent little boy.
(The father and the son hugs)
【影片內容】
一個老父親與兒子坐在庭院裡,
父親無聊的看著四周,
兒子則看著報紙。
此時,突然飛來一隻鳥停在樹上。
老父親便問兒子:「那是什麼?」
兒子看了一眼便回答:「麻雀」
老父親隨後又問:「那是什麼?」
兒子此時有點不耐煩的說:「那是一隻麻雀!」
才剛說完,老父親又問:「那是什麼?」
此時兒子覺的老父親有點煩的回答:「那是一隻麻雀!」
當老父親第四次問兒子那是什麼時,兒子忿怒的與老父親吵架。
老父親無言的走回屋子,過沒多久便拿出一本日記,並翻至其中一頁要兒子將那頁的字唸出來。

泛黃日記本寫到:
今天,我最小的兒子,他幾天前才滿三歲,和我在公園坐時,
一隻麻雀出現在我們面前。我兒子問了我21次 ”那是什麼”,
我回答了他問的所有21次問題 ”這是什麼”, ... 一隻麻雀。
他問相同的問題時,我每一次都擁抱他。
一次又一次的問,我沒有生氣,
但對我那天真的小男兒,確感覺到無比溫馨的親情。
(孩子親吻並擁抱愛他的父親)
作者: 小媛    時間: 2009-9-24 13:02
標題: 有關親子溝通家人相處的文章及觀點
台北縣辦Bookstart閱讀起步走培訓課程
2009.3.27 《台灣時報》
台北縣府與信誼基金會合作舉辦的嬰幼兒閱讀推廣活動──「Bookstart閱讀起步走」,由即日起至5月18日分別在台北縣立圖書館及三峽、三重、土城、新店、三芝等圖書館,舉辦館員暨志工的培訓課程。
據報導,台北縣立圖書館長於玟表示,「Bookstart閱讀起步走」源起於英國的公益組織「圖書信託基金會」(Booktrust),主要目的是透過贈送嬰幼兒閱讀禮袋,鼓勵家長與孩子共同閱讀,建立孩子與圖畫書第一次接觸的美好經驗;推廣兒童閱讀不遺餘力的信誼基金會,在2005年11月正式成為英國 Bookstart國際推廣組織的一員後,也開始在島內推動「Bookstart閱讀起步走」的運動。於玟指出,台北縣府除將從4月下旬贈送閱讀禮袋給2007年10月至2008年10月出生的嬰幼兒外,並與信誼基金會的專業講師團隊,共同策劃舉辦六場館員暨志工的培訓活動;培訓課程的相關資訊,可至台北縣立圖書館網站http://www.tphcc.gov.tw/查詢,報名則請洽各鄉鎮市的圖書館。
http://blog.udn.com/jason080/2827011
作者: Melody    時間: 2010-1-11 02:33
標題: 有關親子溝通家人相處的文章及觀點
文章標題:10招AQ訓練 培養孩子「輸的起」                                  2008/11/1
還記得「蔣公在小溪邊,見魚逆流而上而得到人生啟發」這個勵志故事吧?在少子化的現代社會,孩子都是父母手心上的寶;人生旅途一路平安順遂,是家長對孩子最深切的期望。但在現實環境中,平步青雲並非人生常態;挫折、困難、挑戰,往往才是真實的人生滋味。面對生活逆境,如何教導孩子從小面對、處理,甚至接受,從小培養孩子「逆境智商」,才能讓寶貝越磨越成器!

採訪�陳俐君        
攝影�張明偉
演出�Mommy:李思瑩   Baby:鄭宇翔
諮詢� 財團法人佛教慈濟綜合醫院台北分院身心醫學科主治醫師   邱姵寧
       財團法人張老師基金會專任暨推廣講師 劉玫伶

看著寶寶天真無邪的可愛小臉,父母總忍不住呵護在手掌心上,希望盡自己所有的能力,永遠保護他;但孩子終究會長大,總有一天會離開父母身邊,自己面對看似繽紛,卻也無情的花花世界。
在充滿失望、挫敗的現實環境中,樂觀、積極、思想正面的人,可以化悲憤為力量,化阻力為助力;但悲觀、消極、缺乏意志的人,一遇困難,就只會退縮、逃避、甚至放棄,惡性循環的人生,往往就此展開。慈濟綜合醫院台北分院身心醫學科邱姵寧醫師提醒,除了傳統的IQ(智力商數Intelligence Quotient)、EQ(情緒控制商數Emotional Quotient)與SQ(社交商數Social Quotient)等能力培養外,還需將其整合成AQ(逆境商數Adversity Quotient),寶貝才能如同鑽石般,散發出堅毅、自信、璀璨的光芒。
打造堅忍兒Part 1─認識AQ
所謂AQ(逆境商數Adversity Quotient),是一項在人力資源管理領域中,引發高度討論的「熱門名詞」。最早用於企業管理研究的AQ(逆境商數Adversity Quotient),財團法人張老師基金會中的專任暨推廣講師劉玫伶指出,所謂的逆境商數,是指我們在面對逆境時的處理能力。
邱姵寧醫師並補充提到,要分析一個人是否具有AQ(逆境商數),主要在於觀察,當處在偶發狀態下,個人面對問題、困境的能力;以及有否跌倒後爬起的能量?有否調適情緒,積極尋求資源解決問題等人格特質?
綜合專家與醫師說法,AQ(逆境商數)特質的培養重點如下:
1、面對突發挫折,如何快速爬起。
2、面對困境、挫折的忍受度。
3、面對挫折時的正向情緒、心境調適。
4、突發狀態下,以積極、清晰的思為解決問題的能力。
劉玫伶老師指出,根據AQ專家保羅•史托玆博士的研究,當一個人的AQ越高,就代表越能以積極樂觀、正向、富有彈性的心境面對困難,並找出解決方案,最終達成卓越;反之,AQ越低者,面對困難、沮喪,通常只會處處抱怨,逃避挑戰,往往會出現半途而廢、自暴自棄行為,導致一事無成。

AQ養成 仰賴「多Q」結合
邱姵寧醫師表示,AQ(逆境商數)並非是個可以單一培養的能力。當挫折、困難來臨時,要能夠從困境中快速掙脫並爬起,不是光有一顆堅毅不拔的心就足夠。她提到,AQ(逆境商數)的養成,必須同時兼有一定程度的IQ(智力商數)、EQ(情緒控制商數)與SQ(社交商數),才能整合成從逆境站起的能量,演出人生精彩結局。

面對+解決+尋求協助=成功面對逆境
邱姵寧醫師進一步解釋,當面對難關、挫折時,首要工作就是解決當前問題。有了EQ,可以先幫助我們調整正向思考模式,以平靜、冷靜的心來面對問題;接下來,依靠IQ,我們才能有足夠智慧與判斷力,思考該怎麼解決問題?但是,並非所有困境都能憑藉一己之力完成,透過IQ的判斷,我們有時需適時依靠SQ,透過社交能力,以尋求外界支援協助。透過面對問題、解決問題與尋求協助,「3Q整合,就能建構出成熟的AQ反應」。

面對挫折困境 大人小孩有別
當面對挫折與困境,一般成人在憤怒、失望、擔心、難過的反應背後,較會適時抽離或隱藏情緒;不過對小朋友來說,由於未受過強烈的社會化制約,情緒起伏、反應較大,對於「不順遂」環境的反抗度,會較大人強烈。常見反應,分述如下:
1、情緒波動強烈,容易出現哭鬧反應。
2、情緒轉換速度快,只要有新事物出現,悲傷、憤怒情緒易瞬間轉移。
3、尚未受過社會化的情感制約,不易隱藏情緒,對困境的耐受度較低。

打造堅忍兒Part 2─認識孩子常見挫折
景氣低迷、失業率高、股票崩盤、日子難過,每天奔波於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現代父母,也許是大環境不佳,也許是自己過度執著,容易因此自陷憂鬱、挫折的困境之中。在大人的眼中,每天吃飽、睡好、沒煩惱的小孩,似乎應該是無憂無慮的,但套用德國心理學家艾瑞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觀點,人類的生命全程,有八大發展階段,自出生到老死,各有不同人格發展「危機」。對於小朋友來說,最早的生活危機,來自於「信賴感」與「自主權」的養成。

艾瑞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
邱姵寧醫師引用德國心理學家艾瑞克森的理論觀點,指出0-3歲的小孩,在不同年齡時程,各有不同發展危機:
(一)出生至12~18個月→基本信賴對不信賴
對於尚無生活自理能力,無法順利以言語表達需求的嬰幼兒,凡事只能依賴「主要照顧者」的呵護。發展出對人類的信賴感,是新生幼兒「初來乍到」這個花花世界的首要課題。如果媽咪能給小寶寶好的依附關係,孩子就能將正向依附,內化成「安全感」的認定,這對型塑寶貝將來自信心與安定感的養成,有莫大幫助。
(二)12~18個月至3歲→自主對羞愧與懷疑
在最初的信賴與安全感能力養成後,漸脫離襁褓呵護的孩子,須開始逐步培養自主獨立能力。邱姵寧醫師指出,這時期的寶寶,正是從小小孩「變身」大小孩的階段,除了開始有自主能力,也逐漸有羞怯、懷疑等思緒起伏。在接觸外界的能力建立後,情感表達也會逐步走向複雜;面對日常生活的衝擊與不順遂,也會開始出現不同反應。

歸納身心科醫師與專業輔導老師的意見,常見的小兒生活挫折,簡單分述如下:
(1)生活自理挫折:
    對孩子來說,等到稍微大一點,要開始試著靠自己吃飯、拿水杯喝水、學說話、大小便等。每項看似簡單的生活反應,都須經過反覆練習,才能上手。如果學習過程不順利,說話說得結結巴巴,水杯裡的水灑得滿身都是,或是一覺醒來發現尿床了,可是會讓孩子羞愧無奈,媽媽無奈抓狂!若爸比媽咪此時大聲斥責,或嘲弄揶揄,不要以為寶寶還小聽不懂,你的一句玩笑話,可能會讓寶貝幼小的心靈大受傷喔!
(2)分離焦慮挫折:
    對剛出生不久的嬰幼兒來說,生活中最需要的,除了食物以外,就是「主要照顧者」的細心呵護了。如同德國心理學家艾瑞克森前面所言,新生寶寶之所以會極度依賴如媽媽、保母等「主要照顧者」,是因為這些人能給他充足的安全感。但若主要照顧人出現變化,或是離他遠去,孩子可能會因為安全感喪失,出現焦慮、煩躁、退卻等偏差反應出現。
(3)資源剝奪挫折:
    俗話說:「多子多孫多福氣」,尤其在少子化的社會情境下,「增產報國」可是人人有責!對於有小姐姐、小哥哥的家庭,父母在迎接二個生命報到時,可別忽略了他們的感受。手心手背都是肉,在期待下一個寶貝報到的同時,還是要記得把愛,平均地分配給每個寶貝,避免讓孩子有「資源剝奪感」,覺得父母親關愛的眼神,老是轉移到弟弟妹妹身上。
    而孩子大一點進入幼稚園,同儕朋友爭相尋求老師的關愛,也會讓孩子心靈受挫,家長、老師過度「大小眼」,可是會讓孩子因為不得寵,出現冷漠、叛逆等負面行為喔!
(4)認知偏差挫折:
    超完美父母要注意了!對孩子要求過高,容易讓孩子備感壓力。期待孩子成龍成鳳,是每個父母的夢想,但若只講效果,不給鼓勵,容易造成小孩產生認知偏差,表現差的小孩,因為對是非好壞似懂非懂,會無法理解自己到底不好在哪?為何失敗?長期自信心不足,容易養成小孩逃避性或叛逆性人格。
(5)溝通與需求挫折:
    對於小小孩來說,因為表達能力有限,或認知能力不足,常常會處在需求傳達錯誤的困境;同時,若欲望、需求未獲滿足,還不懂得什麼是「分享」的孩子,就常會出現哭鬧、耍脾氣、攻擊別家小孩,或是自閉等行為。

打造堅忍兒Part 3─教養與因應
每個孩子的先天氣質不同,所展現的人格特徵也千奇百怪。有的孩子天生好動、開朗,也有孩子天生穩重、文靜,寶貝們對挫折的忍受與理解程度各不相同,面對「好放棄」、「易悲觀」、「愛抱怨」的小寶貝,家長如何有效提升孩子的AQ(逆境商數Adversity Quotient),綜合專家意見,教您輕鬆打造「堅忍兒」!
(1)「好放棄」OUT
    有些孩子面對劇變的環境或困境,因缺乏處理挫折經驗,應變能力較差,常無法妥善應對,因此多備感挫折。對於這樣的孩子,醫師與專家建議家長,一定要灌輸孩子「放棄一切,就絕對沒有希望」的觀念,並教導孩子面對問題,勇於挑戰。
〈a〉陪同孩子尋找問題:要一個性格發展尚不成熟的孩子,獨自面挫折,一定會心慌慌、眼茫茫。若家長能適時陪伴在身邊,給予機會教育,一方面給孩子充足安全感;另一方面教導孩子找出挫折癥結點,有助於培養家中寶貝從容面對「燙手山芋」!
〈b〉陪同孩子思考困境:挫折之所以發生,一定是有錯誤環節出現,找出問題癥結點後,家長可進一步與孩子一同思考「怎麼會發生這個問題?」找出問題,釐清原因,能訓練小寶貝條理式的思維邏輯,降低焦躁不安。
〈c〉陪同尋求解決方法:找出問題與判斷原因後,接下來,家長可試著教育孩子解決問題。面對能靠自己解決的難關,父母可試著與孩子想想還有沒有更好、更有效率的解決方式;但若問題無法憑一己之力解決,爸比媽咪可以培養孩子「轉向思考」,以另類角度,重新賦予眼前困境「新的定義」。讓孩子知道,今天他的一切想法,對問題解決,都是會有幫助的。
〈d〉陪同孩子作出決定:在上述步驟執行過後,父母親可與孩子針對挫折與困境來源,一起討論出最佳解決方案。家長可透過一點點獎勵小手段,鼓勵孩子在面對挫折時所付出的努力,讓寶貝不以面對挫折為苦,進而發展正向、積極的人生觀。
小叮嚀:父母態度 重要關鍵
面對家有「好放棄」的小孩,父母態度是重要關鍵,以上整理10大不良名
句,爸比媽咪可得謹記在心,切勿脫口而出:
1.你真是一位沒用的孩子
2.我怎麼生到這麼懶惰的孩子
3.你怎麼這麼沒志氣,還沒做就說不行
4.連這點小事都害怕,這麼沒出息,長大怎麼得了
5.你一定是不會的啦
6.在不用功一點,你一定會考最後一名
7.你都胡思亂想
8.不要老是愛管別人,請管管你自己
9.還沒做你就說不會
10.不檢討別人,只怪自己

(2)「易悲觀」OUT→
人生不如意的事十之八九,面對遇到挫折「易悲觀」的孩子,尤其是小小孩,因為人生閱歷不豐富,往往在逃避的性格下,逐漸養成悲觀的人格。針對這樣的孩子,父母可以這麼做:
〈a〉找出孩子難過、悲觀原因:試著去了解孩子之所以凡事只往壞的看,是因為找不到解決方式,還是不願面對挑戰,找出負向思考的癥結點,才能對症下藥。
〈b〉教導孩子負向思考的結果:在釐清原因的同時,家長可適時為小孩進行機會教育,告訴寶貝一味逃避或鑽牛角尖,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如果持續不開心,只會讓情況越來越糟,並鼓勵孩子,要擺脫消極心態,逆境才會有轉機。
〈c〉教導孩子面對與處理問題:在經過一連串心理建設後,爸比媽咪可以進一步教育孩子針對困境,動手解決。小朋友對於不知名的挑戰常會新生恐懼,父母可陪同面對,與孩子一起動動腦突破困難,面對壓力。


(3)「愛抱怨」OUT→
「孩子的慾望與不滿猶如無底洞,只要稍不順從就愛哭鬧、愛抱怨?」對於事事欲求不滿,易心生厭惡抱怨的小孩,常讓爸媽好不困擾;搞定「愛抱怨」小霸王,父母可以情節輕重,給予機會教育:
〈a〉抱怨可以,但只能一次:「愛抱怨」,在某種程度上,也可算是一種情感抒發,適度抱怨,具有情緒宣洩的功能,但過猶不及,凡事愛抱怨,可就不是件好事了。建議家長可與孩子相互約定,抱怨可以,但只能一次;並適時教育小孩,窮抱怨而不解決,只會浪費時間。
〈b〉適時獎勵,增進動力:光灌輸孩子一堆大道理,儘管正確,但寶貝就是聽不進去。這時父母可與孩子「約法三章」,並視情況給予鼓勵與獎勵,讓孩子嚐點「甜頭」,培養AQ(逆境商數)能力,會讓他更加有動力!

有效提升AQ技巧
如何增強0─3歲孩子對挫折的耐受力,劉玫伶老師建議,有10大指標可協助父母,成功打造堅忍兒:
1.發揮同理心:家長保持同理心,將有助於讓小孩自在地在過錯中學習。
2.有效與孩子溝通並積極聆聽。
3.改變「負面腳本」:試圖將困境賦予另類解釋,是讓子女知道,解決問題還有許多另類辦法。
4.協助小孩型塑自信心。
5.接受小孩本性,協助他們設定切合實際的期望和目標。
6.找出及強化小孩的特長,幫助小孩體驗成功。
7.協助小孩了解「錯誤」是一種可以從中學習的經驗。
8.提供機會讓小孩貢獻所能,展現責任感、同情心及社會良知。
9.教導小孩做決定及解決問題。
10.以提升自律和自制力的方式管教。

看待挫敗,AQ高的人會清楚知道,一時成敗並不能決定一生;從挫敗中尋
找優勢,並把它轉化成進步助力,困境常能因此破除。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保
持樂觀、轉換心境、勇於接受挑戰,AQ高的人,也能將當下的不幸,變成日後
回顧時的「幸虧」喔!

邱姵寧
現職:財團法人佛教慈濟綜合醫院台北分院身心醫學科主治醫師
學歷:中山醫學院醫學系
經歷:台北市榮民總醫院精神科及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住院醫師
      佛教慈濟綜合醫院台北分院身心醫學科主治醫師
劉玫伶
現職:財團法人張老師基金會專任暨推廣講師
學歷:實踐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經歷:台北「張老師」中心義務張老師
多芬自信基金美麗無界限III「校園教育計畫」講師

【文章提供: 育兒生活  】

http://book.1111.com.tw/bookviewer.aspx?jNo=694
作者: Melody    時間: 2010-4-27 09:20
標題: 有關親子溝通家人相處的文章及觀點
淺談公民教育
漫談公民與道德科-------------------------------------------------------------------------------陳慧珍
從九年一貫課程看公民教育實施
高中、高職入學考試的轉型與公民科教學評量
青少年犯罪與公民與道德教育之面面觀
從選舉現象談公民教育中民主素養的養成

  什麼是公民與道德?大家都知道它是國中的科目之一,但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公民與道德這個科目似乎就是八股、教條的代名詞。何謂八股、教條?就是已經不合乎時代要求,應該淘汰的舊東西。孰不知公民與道德科正是做為一個現代公民應具備的基本常識,例如法律、政治、經濟在在都是與我們生活密切相關的,若不懂法律,上當受騙在所難免;不懂政治,有關自身的權利與義務可能就此睡著了;不懂經濟,要生活在現在生活中亦是落伍了。
  你仍認為公民科應為時代所淘汰嗎?但身為一名公民科教師亦有許多的無奈。
  第一,在升學主義的籠罩下,成績是學生們生活的重心,只要成績好就代表品行好、操行佳,是學生家長及老師捧在手心裡的寶。所以對於非升學主科的公民來說,爺爺不疼,姥姥不愛,社會不重視,學校亦不重視,學生更無所謂。所以你若要求我們的公民有道德,何其難也!誠如我們所知,考試時若要學生填寫是否應遵守交通規則,學生的答案一定都是肯定的,但能在日常生活中做到的卻是寥寥無幾,這是個人的悲哀?學校的無奈?抑或是整個社會的不幸?我們何時才能教導我們的孩子,把課本上學得的知識實踐於日常生活中比公民科考卷考一百分來得重要多了?!
  第二,主管機關的忽視。仍有許多學校將公民課拿來作為配課之用,因為許多人仍存有公民人人會教,個個會說的觀念,但他們卻不知忽略專業的後果是配課老師不知如何教,草草將課文念過一遍之後,就算有了交代。試問這樣的公民教育是我們所樂於見到的嗎?
  第三,錯誤的社會價值觀。社會上普遍笑貧不笑娼,造成許多人認為賺錢多就是好,分數多就是棒,而考試分數所占比例較少的公民科從此被打入冷宮,認為那是不重要的、附屬的。近來有些地方或團體甚至主張廢除公民科考試,若是教學正常化的話,公民科這種實踐科目的確有必要將它落實於日常生活當中,考試也非絕對必要。但在升學主義不變之下,廢除公民科考試只會有更多的人忽視它。
  在道德淪喪,法治觀念又很薄弱的今天,要如何改善現有的現象呢。除了大家一起努力外,整個社會的觀念必須扭轉過來,不要再忽視公民科的存在了。我們希望教出來的孩子能學以致用,而非只會唸書,卻是生活的低能兒,當然公民課本的內容也必須不斷的加以充實改善,以符合現今社會趨勢及未來世界潮流。也許這樣的說法有點太過理想化,畢竟在整個大環境未做改變下,想憑一己之力扭轉整個局勢是不大可能的。但還是希望我們的公民老師們互相勉勵,但願在你我的努力之下,我們的下一代的公民會更好。
http://content.edu.tw/junior/civics/cy_sg/chat.htm

-=-=-=-=- 以下內容由 Melody2010年04月28日 03:36pm 時新增 -=-=-=-=-
回嗆引眾怒! 竹市府改告踢護板少女
更新日期:2010/04/27 13:59 侯力元 
破壞新竹南寮漁港橋護板的2名少女,日前被網友人肉搜索,到警局認錯道歉後,市府本來要罰她們勞動服務替民眾剪頭髮,但因為又被網友爆出其中一名少女,在網路上公開回嗆,讓更多人不滿,打電話到市府抗議,投訴信甚至塞爆信箱,這才讓市府改口,決定要對2名少女提出告訴,要向她們求償。
踢護板女子:(2010.4.20)「我們真的錯了,希望大家再給我們一次機會,我們沒有想像的那麼壞,一時貪玩而已,下次真的不會了。」
把踹橋護板影片PO上網,被網友揭露的2名高中女生,公開道歉後,卻又被網友轉載,其中一名少女當天開放網路相簿回嗆網友,原本新竹市政府還是不改決定,罰她們幫人剪頭髮,但現在市府改口了,要對2人提告,要少女賠錢。
網路影片:「快點,妳踢啊!」網路影片:「妳很弱耶,再踢一片。」
會讓市府更改決定,是因為事件後,2個少女在網路反嗆,讓越來越多人不滿,不斷打電話到市府抗議,甚至大批投訴信件塞爆市府信箱,認為市府應該要罰錢,不要只是罰勞動,所以市府才改口,決定順從民意求償。
新竹市長許明財:「我們要提出告訴,正式要求賠償,此風不可長,孩子要好好的教。」
但2名少女得知要被罰錢,都說願意賠,只是她們又向平面媒體喊冤,說當時網友看到回嗆的人,不是她們,強調事發後,她們已經有反省,卻一直被網友誤解,希望社會大眾能再給她們一次機會。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427/8/24mpn.html
作者: Melody    時間: 2010-4-29 21:16
標題: 有關親子溝通家人相處的文章及觀點
研究:稱職的母親,從關照自己的需求做起
作者:陳念怡  出處:親子天下Web Only
母愛真偉大!研究發現,母子關係,不僅影響孩子日後的行為表現,也左右他的情緒發展。為了扮演母親的稱職角色,做媽媽的,無不戰戰兢兢……
母親節即將到來,英國公布了兩項和母親有關的研究成果。英國瑞丁大學調查發現,母子關係良好與否,是孩子往後情緒發展的重要因素。一旦兒童(尤其是男孩)早年無法從母親身上獲得充足的安全感,長大後容易出現行為問題,以及情緒發展障礙。
值此同時,一項刊載於《兒童:照護、健康與發展期刊》的研究指出,想成為一個好母親,得先讓自己快樂起來。而且,父母稱職與否,與社經地位無關。
根據美國《Science Daily》報導,親子關係的品質對於兒童發展相當重要,然而先前關於親子依附關係與兒童行為發展間的關聯研究,結果並不一致。日前一項由英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贊助的大型研究,追蹤調查6,000名12歲以下的學童,發現兩者確實存有正相關,母子依附關係良好與否,決定了孩子對周遭和世界的信任,對孩童(尤其是男孩)日後行為和情緒發展的影響更為深遠。
英國瑞丁大學臨床心理系教授Pasco Fearon博士表示,這項調查說明了母親和孩子的早期互動關係,確實影響孩子(尤其是男孩)日後行為表現,例如攻擊行為、或容易對人產生敵意。在調查學童的行為問題時,研究人員使用多重評估方法,包括:讓父母和老師填寫問卷,以及直接觀察法。
另方面,布里斯托大學和華威大學科學家長期追蹤九○年代出生孩童的親子關係,並蒐集將近10,000份的父母問卷。調查顯示:只要父母先設法讓自己快樂起來,教養品質也在無形中跟著提升,即便經濟能力毫無變動。科學家分析,雖然金錢對於家庭運作至為重要,卻不足以成為好父母的關鍵條件。
主導這項研究的華威大學莎拉.史都華.布朗教授指出,教養和母親的自我滿足感、自信心、愉悅、自我實現感密切相關。研究人員橫向分析比較相同社經地位的母親,所得到的結果是:一個擅於傾聽自己需求、尋求快樂的母親,往往在母職上扮演較稱職的角色。研究同時發現,當母親處於不開心的時期,教養品質也隨之大幅滑落。
http://parenting.cw.com.tw/web/docDetail.do?docId=2435

-=-=-=-=- 以下內容由 Melody2010年04月29日 09:28pm 時新增 -=-=-=-=-
孩子回家吃晚餐 親子美味新關係
出處:親子天下Web Only
社會不斷進步,人卻也越來越忙,大人為了事業、生計;孩子為了升學,家,只是一個居住的場所,親子之間的距離卻越來越遠,餐桌是家人交流最好的地方,享受美味中,聊聊天談談心,讓家人間的愛在餐桌流動。
21世紀的家庭非常多元,除了傳統的核心家庭及三代家庭外,近年來也有許多單親家庭、隔代教養家庭(祖孫家庭)、新移民的多文化家庭及再婚後產生的繼親家庭。
然而,無論家庭面貌如何的改變,對每個孩子來說,「家庭」永遠是他成長的地方,唯有「家人」的愛與支持才能陪他快樂健 康的長大,並且成為一個擁有幸福人生的成年人。
因此,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特選5月15日聯合國「世界家庭日」這天,做為「515愛你一輩子家庭日」,邀約所有的家庭,不論是核心家庭、三代家庭、單親家庭、 隔代教養家庭、新移民的多文化家庭,或是繼親家庭,只要家中有孩子,共同來實踐「愛你一輩子」理念,成為「愛你一輩子家庭」。
*515愛你一輩子家庭日活動
*全國家長團體聯盟NAPO
http://parenting.cw.com.tw/web/docDetail.do?docId=2437
------------------------------------------------------------------------------------
與家人共餐的好處:孩子成績好 學會尊重他人
作者: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全國煙酒和毒品研究中心  出處:全國家長團體聯盟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全國煙酒和毒品研究中心(CASA)經過近 10年的資料收集,在去年公佈了一項有關家庭飲食模式的研究報告,這份報告指出了一家人共同吃飯的幾點好處。
好處1 :常和家人吃飯的孩子成績好
孩子越長大,他們就越需要和家人多交流,但實際上長大的孩子跟家人在一起的時間並不多。CASA的研究結果表明,在12歲的美國孩 子中,大多數人都表示,他們每週7天能和爸爸或媽媽一起吃晚飯。但在17歲的孩子中,只有四分之一的人能做到這一點。
與此同時,研究人員還發現了許多跟全家聚餐相關的文化現象。他們發現,與一周只能和父母吃2頓飯以下的孩子相比,那些經常和父母一 起吃飯的孩子,在學校考得到A和B的概率要高出40%。另外,家中父母受教育程度越低,一家人一起吃飯的頻率卻越高。那些教育程度在高中以下的父母,比那些擁有大學學歷的父母,與孩子一起吃飯的頻率高出許多。
好處2 :讓孩子學會分享和尊重他人
和家人一起吃飯,也能夠教會孩子如何成為家庭的一員,使他們學會遵從某種行為準則,而不是只考慮自己的喜好。飯桌是一個家庭塑造自己特徵和文化的最好地方。在飯桌上,孩子們還能學會傾聽他人的煩惱,尊重他人的意見。研究家庭社會科學的教授威廉·達赫迪就表示:“吃飯是一個分享的過 程。分享是一種妥協。沒有人能在每個晚上都吃到自己最喜歡的菜。”
一位露營顧問表示,他發現很多孩子去露營時都會列出一份自己不吃的食物清單,還有很多孩子連和其他人一起吃飯時最基本的禮儀都不懂。他們不得不從頭教這些孩子,怎麼相互把食物遞給周圍的人。這些孩子還要學習在其他人吃完之前,繼續留在座位上的禮儀。而如果孩子經常跟家人一起吃飯的話,他們就會很熟悉這些進餐禮儀。
好處3 :孩子吃得更健康
研究人員稱,孩子們通常都不喜歡嘗試新口味,他們需要在大人的幫助下,減少鹽和脂肪的攝取,多吃水果和纖維。《家庭醫學文獻集》所作的一項研究就表明,和家人一起吃飯時,孩子喝的汽水、吃的油炸食品會減少,同時他們吃的水果和蔬菜會增加。
好處4 :孩子的辭彙量更大
除了能夠使孩子的飲食更加平衡和多樣化之外,和家人一起吃飯,也能讓孩子從飯桌上學到各種新辭彙,以及組織語言的能力。通過聽大人描述解決問題的過程,孩子們也學會了今後解決類似問題的辦法。
*文章來源:全國家長團體聯盟
*5月15日 聯合國世界家庭日
*全國家長團體聯盟NAPO官網
http://parenting.cw.com.tw/web/docDetail.do?docId=2384
-----------------------------------------------------------------------------
營養均衡 吃出專注力
作者:簡怡雯   出處:【親子天下】兒童專注力關鍵100問專刊
吃出專注力與好腦力,就從家裡的餐桌開始。什麼營養素有助專注,增進腦部發育?哪些東西讓孩子腦袋昏沉、昏昏欲睡?聰明不見得天生,吃對了,也能吃出專注力。
研究調查發現,現在小朋友普遍有專注力不集中問題,專注力與兒童的學習和行為有關。有些孩子天生注意力較不集中,甚至還有些伴隨學習障礙、情緒、過動兼具焦慮、不耐煩和急躁的行為。
造成這些情形的原因很多,與環境、遺傳、過敏、感染、食物中添加物、飲食組成、懷孕胎兒狀況等因素都有關。從日常生活角度來看,降低不利的環境因素,提供適量而不過量的必需營養素,並搭配飲食營養調理,可以有效的增進專注力,也可使小朋友的學習效率提升。
影響大腦發育的營養素
大腦發育,從媽媽懷孕時就已開始,所以孕期具備足夠與均衡營養非常重要。幼兒期的營養,更影響大腦發育,腦部功能必須靠神經傳遞物質來運作,當腦部沒有足夠的神經傳遞物質、或缺乏重要的營養素來製造神經傳遞物質時,會使生物反應途徑無效或縮短。
其中,維生素B群中B1、B6、B12、菸鹼素、葉酸等非常重要,是維持正常腦部功能所必需的營養素。
此外,研究也發現,魚油中的脂肪酸是所謂的Omega-3的脂肪酸,此種脂肪酸主要含有EPA和DHA兩種成分。其中EPA對於血脂有調節有作用,而DHA則對於腦部發育、增加記憶有幫助。因此,多吃魚可以多DHA,確實對於腦部功能有助益。
還有一些抗氧化營養素也相當重要,包括維生素A、C、E、硒等,這些營養素可以從各種蔬菜水果中獲取。小朋友每天至少五份蔬果,而且各種顏色的都要攝取,深綠和深黃色蔬果至少要一半,才不致造成記憶力衰退。
對於腦部發育神經傳導有關的還有卵磷脂。它存在於大豆和蛋黃中,補充含有卵磷脂的食物,可以促進胎兒與嬰兒大腦和神經系統正常發育。所以,幫小朋友開始添加副食品時,可以從慢慢補充蛋黃開始,稍長後也可多補充蛋和豆製品,包括豆漿、豆腐、豆乾等,以增加卵磷脂攝取的量。
此外,過敏、壓力、甲狀腺功能異常,以及腦部血液循環不良時,都會影響學習與記憶。低血糖會造成記憶力減退,這是因為大腦運作時,需要血液中的葡萄糖提供養分,當血糖濃度大幅擺盪時,會影響腦部功能和記憶力。
所以,早餐對於小朋友來說非常重要,沒有吃早餐會導致血糖降低,影響學習能力,長期下來對課業表現也有不良影響。
很多飲食因素,都會影響孩童專注力。從注意力不集中症候群(ADHD,即所謂過動症孩童)的研究發現,日常飲食若營養素不夠均衡,如蛋白質太多、糖類攝取過多、缺乏必需脂肪酸、加工食品中含有過多防腐劑、色素、水楊酸等,都會破壞腦中化學傳導物質,讓孩子無法專注的現象提升。
另外,缺乏特定的維生素和礦物質,也會影響腦部發育與專注力。
例如:維生素B群,為正常腦部功能和消化吸收所必需,也能促進腎上腺素功能,調整神經傳導物質;維生素B6,則對於維持腦部正常功能很重要。抗氧化營養素,可保護細胞膜,促進循環。礦物質中的鈣和鎂,具鎮靜效果;缺乏鋅和鐵,也和過動有關;此外還有一種營養素輔酶Q10,有加速新陳代謝、減緩壓力的作用
http://parenting.cw.com.tw/web/docDetail.do?docId=2396
-------------------------------------------------------------------------------------
讓孩子不容易專心的生理因素
作者:親子天下編輯部  出處:親子天下兒童專注力關鍵100問
專注力受很多因素影響,除了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外,的確有一些其他的生理狀況,也會讓孩子不專心。
專注力受很多因素影響,除了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外,的確有一些其他的生理狀況,也會讓孩子不專心。這些情況包括聽覺、視覺問題、過敏、睡眠障礙及癲癇。如聽不清楚或看不清楚,即使很努力,也只能在半知半猜下獲得訊息。這在旁人看來,就有可能誤以為不夠專心。此外,各類型過敏,如過敏性鼻炎、異位性皮膚炎、氣喘,或是對食物、物品過敏,都會因身體異常而影響專注力。
睡眠對於專注力和記憶力,有深遠影響。在兒童時期,各種睡眠障礙都可能會影響白天表現,目前研究最多的是呼吸道阻塞導致的睡眠呼吸中止,或通氣量不足相關的睡眠疾患。若每天都睡眠不足,大腦就無法好好工作。
至於癲癇,則是指腦部不正常放電,依放電位置不同,外在表現也不一樣。如有一種失神性癲癇(或稱小發作癲癇),症狀為突發性的失神,每次只有幾秒到十幾秒,但因時間很短,所以很容易被忽略。
總之,只要身體有任何不舒服,就有可能因為這些不舒服的干擾,導致孩子無法專心。
作者: Melody    時間: 2010-8-26 19:31
標題: 有關親子溝通家人相處的文章及觀點
超級資優!北一女畢業 美7所大學搶要她
更新日期:2010/08/22 13:51
[attach]103[/attach]
當許多家長還在為小孩的未來憂心的時候,今年北一女畢業的高于珺,美國7所長春藤名校搶著要她,對於自己的未來早已經擘劃了藍圖,她的媽媽梁旅珠,是怎麼教育小孩自動自發?或許可以給您一個參考。
高于珺罕見地擊出了一支滿貫全壘打,7所長春藤名校打開校門,等她入學,哈佛、史丹佛等學術殿堂,是多少青青子衿畢生的夢想,高于珺表現突出,媽媽梁旅珠,位居首功。
高于珺母親梁旅珠:「我認為在學齡前,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那是一個習慣,習慣養成,現在很多家長,會把時間跟重點,放在智育方面,比方說怎麼樣去啟發這個左腦、右腦,我以前從來沒管這些,但是我在生活,教育跟觀念上,我非常的嚴格。」
像栽樹苗,一開始扶正了,後來的生長方向,自然向著陽光去。高于珺:「其實就像剛剛媽媽有提到說,小時候其實很多道理,是沒辦法跟小朋友講的,那當初就是因為媽媽很嚴格,其實媽媽真的…。」
主持人方念華:「妳有想講過嗎?」高于珺:「就是媽媽從小在...,甚至連朋友、同學,還有親戚之間都是,小朋友眼中都是惡名昭彰。」
在「看板人物」的節目中,笑談媽媽的「惡名昭彰」,是因為母女倆人感情好到無話不談,今年9月高于珺即將成為史丹佛大學的新鮮人,儘管美好的未來在眼前開展,但是高于珺對於自己能有出色的表現,還是歸功於媽媽,在她幼時打下的基礎教育。

-=-=-=-=- 以下內容由 Melody2010年08月26日 07:31pm 時新增 -=-=-=-=-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822/8/2bkmk.html
作者: 小媛    時間: 2010-8-27 11:12
標題: 有關親子溝通家人相處的文章及觀點
下面引用由Melody2010/08/26 07:31pm 發表的內容:
超級資優!北一女畢業 美7所大學搶要她
更新日期51
當許多家長還在為小孩的未來憂心的時候,今年北一女畢業的高于珺,美國7所長春藤名校搶著要她,對於自己的未來早已經擘劃了藍圖,她的媽媽梁旅珠,是怎麼教 ...
相關資料:
轉貼自: http://www.nownews.com/2010/08/23/91-2639001.htm
哈佛、耶魯、賓州、史丹佛等七所世界頂尖大學,今年全部錄取了北一女畢業生高于珺。在9月赴美留學前,被同學戲稱為「外星人」的她上電視接受專訪,與曾是旅遊節目主持人的母親梁旅珠侃侃而談她們的「學習之旅」。
外表文靜的她,其實有著「無聲的狂野」,因為從小四開始,高于珺就栽進書法的天地中,別人引以為苦,但她卻當成是樂趣,平日在家揮毫,還喜歡戴著耳機聽「重金屬」音樂。從小獲獎無數的她,也在TVBS【看板人物】節目,還當著主持人方念華的面前揮毫,一點也不怯場。
讓人跌破眼鏡的是,在國中曾被當「啞巴」的高于珺,升上北一女後竟然加入有氧舞蹈社,且熱愛街舞,堪稱是允文允「舞」。但她的狂野還不僅於此,在高二時,不顧繁重課業還創設「投資理財社」並擔任社長,理由是每個人都需要賺錢,也需要用錢,所以投資理財很重要。
為何能夠培養這樣的資優生?梁旅珠表示,音樂與語文(英文)其實是越小接觸越好,在女兒低年級之前,會儘量安排嘗試各種才藝,但之後要學什麼,都以女兒的興趣為前提,絕對不強迫,因為「快樂學習」才有效。
由於梁旅珠認為學習是一輩子的事,只要「苗正了」之後自然就會直,所以在國小一、二年級階段,她坦承對女兒的態度是「斯巴達」式的管教,完全沒有「妥協」的空間,目的是養成良好的生活與讀書習慣,之後就逐步放手;到了小三時,也曾教導如何上課記筆記、找重點,以養成自己對自己負責的好習慣。
本身是台大外文系畢業,曾主持過中視【世界真奇妙】的梁旅珠(搭檔是柯志恩),在分享教養經時,還不斷與風格轉趨活潑但不失專業的方念華「輕鬆過招」,害得方念華在節目中還不時露齒大笑。梁旅珠也在「學妹」的「逼問」下,不藏私的透露更多教養子女的「勝利方程式」。
例如被問到如何與另一半分工時,梁旅珠感性的說,對兒女的教養,丈夫比較像是「策劃者」,至於自己則是「執行者」,雖然她看似很重視學業,可是她從不過問「分數」,像有時難免也會考壞,但是對於女兒帶回家的考卷,她只問錯的題目是否懂了,然後就簽名。
高于珺在高一時,就參加中央研究院舉辦的生物資優營,又參加社團,有興趣的書法也持之以恆的練習,讓人很好奇她到底如管理時間,能夠應付這麼繁重的課業。對於方念華的問題,自律甚嚴的高于珺表示,她因為讀書習慣已經養成,所以會自我安排時間,例如功課在學校完成後,回家除從事自己的興趣之外,也會看書看到晚上11點才就寢。

高于珺也謙虛的表示,其實她不算是資優生,例如在國中階段,她絕對比班上最認真的同學還要認真,花在課業的時間不會比他們少;此外,有時也會覺得課業很無聊,但轉念之後,她都把每一次的考試當做電玩之類的闖關「遊戲」,這樣的挑戰就會很好玩。
高于珺在小學階段是就讀私立復興小學,從小學到高中都是母親的「學妹」,但她顯然比母親更厲害,也因為勇於展現自我,且自架部落格,讓讓國外頂尖名校哈佛、耶魯、史丹佛、麻省理工學院、普林斯頓、哥倫比亞、賓州等大學全都打開大門,刷新北一女學生百年來錄取國外名校的紀錄,而她也將於9月飛美,至史丹佛攻讀生物科技。
作者: Melody    時間: 2011-5-4 20:14
標題: 有關親子溝通家人相處的文章及觀點
吵了幾天,終於上新聞了
國小教性教育同性戀 家長:嚇死了
東森新聞 更新日期:"2011/05/04 13:45"
國小課程納入兩性教育,現在同性戀甚至性關係,居然也將納入小學教材,教育部預計今年八月公佈的教師課程綱要,裡頭竟然寫著男男女女,甚至多元性關係,還教如何清洗性玩具,入骨內容老師光看都臉紅心跳,根本不知如何教小學生。
你一言我一語,立委、官員還有加上社福團體爭論不休,吵的是他們手上這幾本,教育部今年八月計畫公佈的情慾教材,連小學也適用。台灣真愛聯盟發起人齊明:「例如分享心情、興趣時間、分享身體,後面括號牽手、肢體撫摸,甚至擁抱、親吻、親密的性關係,這個是小學生在教的東西嗎?」
這麼入骨的內容光聽都讓人臉紅心跳,另外教育部出版的漫畫教材,裡頭還寫著男男、女女,甚至多元情慾關係,這一切都是為了配合兩性平等法。教育部訓委會主任柯今尉:「我想這主要是人權部分,如果說我們認為人的基本權力是每一個人應該擁有的,我們現在教的這個東西是跟主流價值相違背?其實我認為這個才是主流價值。」
台灣真愛聯盟發起人 齊明:「叫老師告訴學生說你可以有身體接觸,只要兩個人的約定,而且這是你身體自主權。」怎麼教導學生,恐怕連老師都沒準備好,甚至超過六萬人連署反對,就怕影響孩子性向,在國小性向未定的階段這樣教是否太早,還有很大爭議。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504/142/2qxt5.html
----------------------------------------------------------------------------------------------------------
多元性別教育 6萬教師家長連署籲喊卡
台灣醒報 更新日期:"2011/05/04 16:05" 蕭介雲
【台灣醒報記者蕭介雲台北報導】八月後國中小將納入性別多元教育,但內容過於露骨,引發全國6萬多名教師、家長連署抗議,立委朱鳳芝要求教育部「懸崖勒馬」,立委陳淑慧則主張,應要讓家長有選擇同意授課的權利。教育部則回應,會考慮再舉辦全國說明會再行溝通。
教育部規劃要發給老師參考的多元性別教育教材中有一篇指出,長大確定同志傾向,是因為小學時喜歡男生,而這種教材內容是否適合納入國中小教育,引發老師、家長團體質疑,包括朱鳳芝、陳淑慧今天召開記者會要求教育部調整政策。
台灣真愛聯盟則發起連署指出,一般民眾要到20多歲,才能確認性傾向,而教育部提供的教材,提及小學生可以接受同學情感告白,有愛的約定,例如分享心情、身體乃至親密的性關係,強調是身體自主權,「但這是小學應該教的東西嗎?」。該聯盟要求,教育部不能發放這種教材,並且要重新審訂內容。
「太早教導國小小孩,接觸同性戀與多元情慾問題,肯定是教育上的洪水猛獸。」台北市國小學生家長會聯合會總會長林曉儀表示,小孩身心和性別認同尚未確立前,就貿然進行相關教學,可能會混淆其性別認同與同伴關係。
「參考教材內容甚至提及,性玩具必須要清洗,以保持乾淨。」台北市教師協會理事長張文昌質疑,有很多內容適合在大學階段教育,不適合放在國中小階段,同時內容也容易引起疑慮。
教育部訓委員組主任柯今尉說明時表示,新課綱預在於八月實施,內容沒有多元情慾、同志教育,但是有多元性取向教育,納入國中小教育是人權的問題,但家長和老師若有不了解的地方,教育部也規劃舉辦全國說明會,再作進一步的溝通。
而全國家長盟理事長謝國清今天也在記者會中指出,教育部所印製的《認識同志》教育資源手冊,內容寫的不錯還非常豐富,可以提供家長和老師參考,但是如果老師直接引用做為教學內容,就會變成不是尊重性別,而是認識「性」,教育部應釐清爭議並回歸課綱精神。
陳淑慧與全家盟也一致要求,政府必須循序漸進,應讓國中小學生家長有選擇同意是否接受這項教學的權利,同時必須制定完整配套措施,並與家長、老師和社會充分溝通和說明。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504/115/2qy24.html
作者: Melody    時間: 2011-5-7 20:43
標題: 有關親子溝通家人相處的文章及觀點
一生受用不盡的經驗 【母狼的啟示】 作者:洪蘭
「唯有下過霜的柿子才會甜,人也是一樣經過磨鍊了才會成熟。」
當如果一個人大學畢業了還不知道自己要什麼,那麼應該要讓他去外面磨鍊一下,不要給他錢,讓
他自食其力,給他一個機會去證明自己、體驗人生。
一個朋友的孩子大學畢業半年多了,沒有去找工作,整天窩在家裡,白天睡覺,晚上上網。最近跟
他父母要錢,想去美國遊學,朋友來問我該不該讓他去,我望著他蒼蒼的白髮說:「你如果真的要為孩
子好,讓他去,但是不要給他錢。」我想到了我妹婿的故事。
我妹婿是美國人,從小就想作水手,嚮往外面的世界,想先環遊世界再回學校念書。雖然他父親是
醫生,家庭經濟環境許可,但是父母並不給他錢,他也沒向家裡要,高中一畢業就先去阿拉斯加伐木存
錢,因為阿拉斯加夏天日照很長,太陽到午夜才落下,三點多又升上來了,他一天如果工作十六小時,
伐一季木的工資可以讓他環遊世界三季。他在走遍世界兩年之後才回大學去念書。因為他是在自己深思
熟慮之下才決定念的科系,所以三年就把四年的學分修完,出來就業。他工作得很順利,可以說平步青
雲,一直做到總工程師。有一次,他告訴我一個小故事,說這件事影響了他一生。
他在阿拉斯加打工時,曾與一個朋友在山上聽到狼的嗥叫聲,他們很緊張的四處搜尋,結果發現是
一隻母狼腳被捕獸器夾住,正在號嚎,他一看到那個奇特的捕獸器,就知道是一名老工人的,他業餘捕
獸,賣毛皮補貼家用,但是這名老人因心臟病已被直升機送到安克瑞契醫院去急救了,這隻母狼會因為
沒有人處理而餓死。他想釋放母狼,但母狼很凶,他無法靠近,他又發現母狼在滴乳,表示狼穴中還有
小狼,所以他與同伴費 了九牛二虎之力找到狼穴,將四隻小狼抱來母狼處吃奶,以免餓死。他把自己
的食物分給母狼吃,以維持母狼的生命,晚上還得在母狼附近露營,保護這個狼家庭,因為母狼被夾住
了,無法自衛。
一直到第五天,他去餵食時,發現母狼的尾巴有稍微搖一搖,他知道他已開始獲得母狼的信任了,
又過了三天,母狼才讓他靠近到可以把獸夾鬆開,把母狼釋放出來。母狼自由後,舐了他的手,讓他替
牠的腳上藥後,才帶著小狼走開,一路還頻頻回頭望他。
他坐在大石頭上想,如果人類可以讓凶猛的野狼來舐他的手,成為朋友,難道人類不能讓另一個人
放下武器成為朋友嗎?他決定以後先對別人表現誠意,因為從這件事中看到,先釋放出誠意,對方一定
會以誠相報。(他開玩笑說,如果不是這樣,那就是禽獸不如了。)因此,他在公司中以誠待人,先假
設別人都是善意,再解釋他的行為,常常幫助別人,不計較小事。所以他每年都升一級,爬得很快。最
重要的是,他每天過得很愉快,助人的人是比被幫助的人快樂得多,雖然他並不知道中國有「施比受更
有福」這句話,但是他的生活證明了這一點。
他對我說,他一直很感謝阿拉斯加的那段人生經驗,因為這使他一生受用不盡。
的確,只有自己想要的東西才會珍惜,唯有下過霜的柿子才會甜,人也是一樣經過磨鍊了才會成熟。
如果一個人大學畢業了還不知道自己要什麼,那麼應該要讓他去外面磨鍊一下,不要給他錢,讓他
自食其力,給他一個機會去證明自己、體驗人生,相信他也能從中得到一個對他一生受用不盡的經驗。
( 選自《歡樂學習理所當然-健康生活》台北:天下文化書坊,2004 年 )
導讀:
洪蘭,福建省同安縣人,一九六九年台灣大學畢業後,即赴美留學,取得加州大學實驗心理學博士
學位。曾在耶魯大學哈斯金實驗室及加州大學爾灣醫學院神經科接受博士後訓練,之後進入聖地牙哥沙
克生物研究所任研究員,並於加州大學河濱校區擔任研究教授。一九九二年回台任教於中正大學心理
所;曾為國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創所所長,目前為國立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暨認知
神經心理學實驗室主持人。
洪蘭研究、講學之餘,致力科普書籍的譯作,曾翻譯三十三本生物科技及心理學方面的好書。近年
來有感於教育是國家的根本,而閱讀是教育的根本,更致力於閱讀習慣的推廣,足跡遍及台灣各縣市城
鄉及離島近千所的中小學作推廣閱讀的演講。
她擁有法律人黑白分明的正義感,卻同時兼具行醫者悲天憫人的情懷,從愛情、教學、研究乃至社
會服務的道路上,洪蘭始終維持著不卑不亢、剛柔並濟的堅持。因此強調社會關懷的重要性,要付諸行
動,讓世界不一樣,當一個社會禍福共享、同舟共濟時,「兄弟同心,其利斷金」,再大的困苦大家分
擔下來,日子也就過下去了。而課本之外的品德教育格外的重要。她說人格教育是潛移默化的,「人文
教育是人成為人的核心教育」,它不是大人一昧的灌輸即可見成效。
本文選自《歡樂學習理所當然-健康生活》,是許多父母要看的故事。它啟發我們:用學習累積生
命的能量,建立自我顛撲不破的經典價值,這才是生命中的貴人。這一篇「母狼的啟示」,確實是「一
生受用不盡的經驗」。
她專研認知神經科學,心繫教育,又擅長說故事,善於運用敏銳的觀察力,配合批判思考力,透過
專精的腦神經科學研究將複雜的「人性」作一個統整以後,將專業領域的心得與豐富的生活經驗,透過
淺顯易懂的文字,把她的影響力藉由文字的力量傳遞給每個人,讓每個人都能適才適所的將自己發揮到
淋漓盡致。就如同嚴長壽先生在推薦序中寫到,「用最簡單的語言,將最深沉的道理,以最輕鬆的方式
鋪陳,引經據典而且言之有物,讓讀者馬上就能明白微言大義。」
人生有不如意十之八九,在這物競天擇的時代亂流中,野生動物縱然兇猛,卻比不上人的心兇狠可
怕。整日上網、閒蕩無事,結果將很悽慘。她為抗壓性低、不耐磨練的草莓族,對症開出一帖良藥:「唯
有下過霜的柿子才會甜,人也是一樣經過磨鍊了才會成熟。」溫室的花朵總經不住風雨的吹打,給孩子
魚吃,不如教孩子如何捕魚,要讓孩子活得更自在獨立,不要保護過度,唯有讓他們多吃苦、多磨鍊,
培養挫折容忍力,才能改變他們的觀念,觀念改變行為,行為造就觀念,信念改變人生。
我們要以正面積極的態度迎向嶄新的每一天、每一個挑戰,面對逆境、歡迎困難,每天的心情都是
零的開始,打開心胸,讓希望進來,待人以誠,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她曾經提出一個問題「假如
你有能力讓世界變得更美好,你會願意改變學校、社會、國家、國際的現狀嗎?」她說生命必須往前看
才活得下去,人一定要做一些比生命更長久的事情,當生命消失時,至少要讓這副臭皮囊化作春泥更護
花!
http://120.118.195.8:88/plan/98happytolearn/11.pdf

-=-=-=-=- 以下內容由 Melody2011年05月07日 09:14pm 時新增 -=-=-=-=-
[寓言故事]父子騎驢
今天在休息時間,翻了一下客戶的雜誌,其中有一個故事,是談到「父子騎驢」的事情。
這個故事是出自伊索寓言,後來,也有人說是中國的成語故事,不論真實出自於何,寓言,主要是讓你學習發想和異地而處的感受,故事內容是這樣的:

有一對父子牽著一頭驢要進城,在城郊的路上,路人看著兒子說:「你明明有驢,為何不讓你爸爸坐?讓他不會這麼舟車勞頓的,不是很好嗎?真是笨蛋耶!」
父子聽了聽,也對,於是爸爸坐上了驢背,向前走了一段路,另一邊的路人就對著兒子說:「你為何讓你爸坐驢背?驢是低賤的駝獸,你應該讓你爸坐馬背才對呀!真是不孝子!」
兒子聽了,嚇得趕快請老爸爸下驢,畢竟驢很低賤,那麼就讓自己來承擔吧!便一屁股坐上了驢背,又走了一段路,又是另一批路人對著老爸爸指指點點,說:「這個爸爸真不慈愛,居然讓寶貝兒子騎在驢上!」
父子倆想了想,兩個人不騎驢被唸,一個人騎驢也被唸,那兩個人騎驢總可以了吧?於是老爸爸也坐上了驢背,正當父子倆高興的找到了解決方法時…
又有一群路人指著父子倆大罵,「一頭瘦小的驢,上面載著你倆,想壓死牠啊?你們還有沒有仁心!!!」
父子倆一氣之下,兩個人下驢,並把驢扛在肩上,氣呼呼的進城去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哈哈∼做什麼都不對,若你是劇中人,不知你會怎麼處理路人的閒言閒語呢?
父騎子不孝,子騎父不慈,父子騎不仁,皆不騎不智。
若你是劇中人,卻想不出來該怎麼辦的話,表示你還未訓練好解決「異質意見」和領導的能力。
領導最怕「優柔寡斷」、「道聽塗說」,父子倆不斷的聽路人說意見,自己卻沒有一個定見,不斷依附他人意見的結果,只有落得眾矢之,囧死了。
「異質意見」的存在,是必需的,但不是必要的。
常人多批評,事後多諸葛,是人們最常見的人性之一,等到事情發生後,才給一堆意見,弄得當事者愈聽愈亂,反而失去解決問題的目標。
路人的意見可參考,但不見得都要採納,運用適當的應對方式,是能夠巧妙破解窘境的。
提供一個解法:
父累父騎驢,子累子騎驢,驢累父子不騎。
大家都不累呢?當然也不騎,等到有人累時,再騎囉∼
所以,這樣的話,怎麼做,都有個理由去應對言多的路人。
你覺得解法如何呢?呵呵∼
http://www.wretch.cc/blog/landbird/22163607

作者: Melody    時間: 2011-10-26 16:44
標題: 有關親子溝通家人相處的文章及觀點
洪蘭:沒有退路時,路就出來了
    2011-10
    親子天下雜誌28期
    作者:洪蘭
當沒有人可以靠時,自己就勇敢起來了;也發現中國古代兵法很有道理,破釜沉舟、過河卒子的確有效,沒有退路時,路就出來了。人生不可能沒有挫折,大起大落是常事。人要靠自己,千金散盡還復來,只要有能力、有信心,絕對可以東山再起。
一位在美國的朋友告訴我,過去一位在事業上非常得意的朋友,現在落魄到幾乎無家可歸,快變成華爾街的遊民了。原來他投資失利,不但退休金泡湯,房子還被拍賣,加上全球金融市場波動,找工作不易,現在情緒低落。大家輪流請他吃飯,給他打氣,怕他去自殺。我看了信很同情他,但想起我父親常說,年輕時吃點苦沒有關係,不要老了,做不動了,再來辛苦。也想到朋友是救急不救窮,他靠別人不是長久之計,一定要自己站起來才行。
美國有位很成功的證券公司董事長在他回憶錄中說:身為黑人,要出人頭地有很多不利的地方,幸好他有位好媽媽,教給他樂觀進取的主動積極人生態度(難怪拿破崙說一個孩子行為舉止的好壞,完全取決於他的母親)。這位董事長小時家境貧窮,沒有任何娛樂,唯一的娛樂是每天跟母親一起看電視。
當時美國西部片盛行,專演白人跟印第安人打仗。每次打到最後,彈盡援絕時,鏡頭就會轉到地平線,整個螢幕除了黃沙和仙人掌,沒有任何東西。這時他母親就會指著電視機說:「兒子,看到了嗎?騎兵隊不會來。」當時他不能接受母親的話,螢幕中明明遠方煙塵飛起,馬蹄聲響起,這不是騎兵隊來了嗎?結果鏡頭一拉近,果然不是騎兵隊。
當然演到最後一定是白人英雄贏了,他母親就說:「看,他會贏就是他不期待騎兵隊來救他。」沒有外援就只好發揮聰明才智,想辦法自救,人只有靠自己才會看到明天太陽的升起。後來他每次碰到挫折,山窮水盡時,耳邊就響起母親的話:「騎兵隊不會來。」他只好自己扮演騎兵隊,把自己從困境中救出來。他說若一心等待別人救援,他現在已是餓莩了。
我出國時,父親在松山機場也跟我說了同樣的話:「我們是異鄉人,在別人的社會裡討生活,碰到挫折是本分,是本分就不可以抱怨;不抱怨,就可以把指責別人的時間和精力用來解決手邊的問題。」又說:「人在海外,隔了個太平洋,不能靠家裡來幫忙;出外,一切要靠自己。因為遠水救不了近火,不要浪費時間去譴責他人,也不要浪費精力去自怨自艾,這些都無濟於事。」父親強調,凡事只有自己可以怪,因為是自己一步一步走到現在的情況的。別人或許騙了你,但他沒有強迫你。
我發現當沒有人可以靠時,自己就勇敢起來了;也發現中國古代兵法很有道理,破釜沉舟、過河卒子的確有效,沒有退路時,路就出來了。人生不可能沒有挫折,大起大落是常事,我寫信告訴那位朋友,人要靠自己,千金散盡還復來,只要有能力、有信心,絕對可以東山再起。
我們也要趁早把這個道理教給孩子。
http://parenting.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26989&page=1
..............................................................................................................................................
鄧惠文:跟上伴侶的腳步
    2011-10
    親子天下雜誌28期
    作者:鄧惠文
三十五歲左右的女人跟四十歲左右的男人,事業、生活習慣和思考模式到一個階段,人生大體的方向跟成熟度都出來了。這時夫妻可能感覺「我現在要的東西伴侶身上都沒有」……
三十五歲左右的女人跟四十歲左右的男人,事業、生活習慣和思考模式到一個階段,人生大體的方向跟成熟度都出來了。這時夫妻可能感覺「我現在要的東西伴侶身上都沒有」,或發現兩人目標分歧、意見不同,很容易遇到婚姻的考驗期。有些太太到了三十五歲,突然覺得她想要一個早上會陪她散步的男人,但她先生埋首工作很久了。而先生到四十歲要的是能幫他打點人生版圖、了解他的太太,外貌、家庭背景都不再重要。
夫妻遇到考驗,要看兩人可否一起成長和調整。伴侶會有新的自我成長,因此要提醒自己別沿襲以前的習慣,認為「反正你以前都是要怎樣,我就繼續怎樣」,這並不是突然的改變,而是累積的。若有一方想改變,另外一方抗拒或跟不上,心靈的距離就會拉大。遇到考驗時,第一是隨時把對方當做一個新的人來觀察。雖然你跟他�她睡在一起十幾年了,每一天都要想:「今天這個人醒來會不會有新的想法?」所以每天都要重新去訪談他,看他的喜好有沒有改變。我覺得這是很多夫妻忽略的地方。
第二,心態上要有「既往不咎」的準備。比如你天生浪漫,為了配合先生,把自己變成一個務實的人。有天先生說要浪漫,你受到大衝擊:「我早說過浪漫很重要,是你不要,結果我放棄了,現在去哪裡找給你?」這時不能因為過去對方不滿足自己,現在就不滿足對方。有些人會有中年危機和焦慮,突發奇想要嘗試新事物時;另一半不要害怕,試著相信對方改變的潛力,兩個人才可保持同步。
如果有小孩,其中一個人想變,家庭責任分配會受到挑戰。有時另一半會把一切扛下來,看起來很好,因為你自由了;但這麼做其實是困住你的另一半。你不能把拋出來的責任強加在另一人身上,這樣最後夫妻一定會有距離。最好是把多出來的責任分配到其他地方去,像適度的讓小孩獨立、請親戚幫忙,或找互助團體。
很多先生到了四十歲,覺得要多陪自己的爸媽,本來可以接受太太不常拜訪他的父母,現在要求每星期都要回去。太太會覺得,當初嫁你就因為不用太常回婆家,現在竟然要我去當個小媳婦?很多人就在這個階段起衝突。夫妻間要「跟上」的意思是,先生要理解自己開始擔憂爸媽,太太也可能開始要享受人生,可是你要她把時間用來陪你盡孝道。要了解對方的焦慮,別把自己的需求完全套在對方身上,要經過討論,找出互相配合的方式。
這個年齡層的人應把時間安排的順位列張表,比如工作、父母、休閒、親子、夫妻。回想一下這個順位跟三十歲有什麼差別,然後把這個轉變的地方說明給伴侶聽,兩個人再分享以後生活要如何調整。
http://parenting.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26982
..............................................................................................................................................
該不該讓孩子覺得「我很特別」?
    作者:顏擇雅
    2011.10.26
自尊心到底怎麼回事?它讓孩子覺得「我很特別」而胸懷大志;
卻也讓孩子「勇於做自己」,而我行我素,脫離現實?
父母該如何善用自尊心,因材施教?

最近看了兩部藝文作品,內容都碰觸到親子教養。一是二○○四年東尼獎最佳音樂劇《可愛大道》(Avenue Q),劇中有個年輕人剛畢業,找工作碰一鼻子灰,才知從小到大常聽到的「你很特別」都是騙人的,自己一點也不特別。另一個是美國作家法蘭岑(Jonathan Franzen)在二○一○年出版的暢銷小說《自由》,其中有個失意演員,小時候媽媽充分支持她往戲劇發展,學生時代每次登台,媽媽都到場加油。後來她進入百老匯闖蕩,一晃二十年還是一事無成,經濟上需要媽媽接濟不說,還怪媽媽當初不該鼓勵她走這條路。

顯然,兩部作品的創作者都對親子教養的「自尊心至上主義」很不以為然。從七○年代開始,「高自尊帶來高成就,低自尊帶來低成就」在美國教育界變成主流思想,父母就被灌輸要學會尊重小孩;小孩則被灌輸要相信自己,勇敢做自己。美國幼稚園還教小孩用〈兩隻老虎〉的旋律唱出這樣的歌詞:「我很特別,我很特別,看看我,就知道。非常與眾不同,非常與眾不同,就是我,就是我。」

自尊心vs.自信心

在理論界,對這種教養文化提出最尖刻批評的,是聖地牙哥州立大學副教授珍•特文吉(Jean Twenge)。她在二○○六年出版的《Me世代》(中文版由遠流出版)一書指出,以「自尊心至上」所教出的孩子,較有自信是真的,但長大後也較不快樂。要孩子「勇敢做自己」,他可能會變任性,不管別人怎麼想,甚至性行為提早,交男女朋友也更容易分手。而且,小時候就習慣被肯定,出社會才發現升遷不易,他會變得眼高手低,年年換工作,愈換愈鬱鬱不得志。

我雖然覺得特文吉的批評有道理,卻認為高自尊再怎麼糟糕,也沒有低自尊糟糕。孩子如果不敢做自己,只想從眾,一定一窩蜂只想擠進熱門科系,捧鐵飯碗。工作上比較耐操是真的,也經得起老闆罵;但自我期許低,安於現狀,對變化的適應力一定比較差,經不起「世界是平的」經濟劇變速度加快的考驗。

那麼,自尊心到底怎麼回事?為什麼它既可讓孩子胸懷大志,也會讓孩子我行我素,脫離現實?

我常聽到「自尊心很強」一語,總覺得有語病。自尊心很強的人往往嘴硬,不願承認錯誤,別人才要小心別傷害他的自尊。這麼說來,他的自尊心應該是很脆弱才對,怎麼說強呢?自尊心至上主義的第一個缺點,就是太顧到孩子的自尊,結果只培養出脆弱的高自尊,讓孩子經不起打擊。

第二個缺點,是把自尊心與自信心混為一談。自尊心來自趨榮避辱本能,沒有人天生不愛面子,所以自尊心人人都有。自信心卻不是本能,強弱因後天、先天條件而異。姊姊各方面都優秀,弟弟就容易自卑;外表或家境不佳,也容易自卑。反之,常被爸媽帶去看展覽、表演,課外知識廣,就容易有自信。以《哈利波特》中的角色為例,跩哥的自信來自家境,妙麗的自信來自知識豐富,榮恩的自卑是家境再加上哥哥太厲害,奈威的自卑就比較像與生俱來。

因材施教,運用自尊心

既然自尊心是本能,應該是很好用的激勵工具才對。自尊心至上主義鼓吹人人有獎,考試不排名次,等於是假設所有小孩的自尊都脆弱。但是,自信小孩的自尊心一點都不脆弱,自卑小孩的自尊心才脆弱。如果我們可讓自卑孩子的自尊心經得起考驗一點,自卑孩子就可變得更勇於嘗試,進而建立自信。

因此,自尊心怎麼運用,應該是因材施教的問題。我不贊成大人跟自卑孩子講「你很特別」,以免他把「特別」解讀成「特別糟」。鼓勵他「勇敢做自己」也不好,這樣他會以為不認真、不努力也是在做自己。最好是說:「你不是不好,只是還不知道自己哪裡好。你應該多試試,也許換個方向,才有機會發現自己的好。」努力帶來成就,帶來自信,這樣他自尊心就不脆弱了。

至於自信的孩子,他本來就覺得自己很特別,跟他講「你很特別」不只沒必要,還會讓他更我行我素。要他「勇敢做自己」,搞不好只會讓他輕率選科系,沒興趣再轉系,大學念七年還畢不了業。對這種孩子,爸媽不妨做個忠誠的質疑者。例如,許多小女生都崇拜小S,想去念華岡藝校,爸媽不妨請她想想:「華岡藝校那麼多畢業生,為什麼只出一位小S?不是小S的其他人有哪些選擇?」這樣會比無條件支持更有幫助。畢竟,自信孩子的自尊心沒那麼脆弱,早點習慣質疑與批評,對他比較有建設性。

至於小說《自由》中,失意演員把自己的挫折怪到媽媽頭上,雖然很強詞奪理,卻不乏引人深思之處。全心做孩子的啦啦隊,跟孩子說「我相信你」,結果造成孩子的過度樂觀,這種媽媽不該負某種責任嗎?也許,當初媽媽該跟孩子說:「在媽媽所接觸的小世界,你當然是特別的。但是將來你到大世界,會遇到很多對手,他們在自己媽媽的眼中也是特別的。你能不能在世人眼中比他們更特別,只有靠自己去證明了。」
http://parenting.cw.com.tw/blog/blogTopic.action?id=71&nid=1024
..............................................................................................................................................
不一樣的同學,激發了同理心
    2011-10
    親子天下雜誌28期
【竹大附小學前融合班】融合教育,是讓一般孩子跟特殊兒在一起學習和生活。這裡的每個孩子天天練習和實踐「同理心」,環境讓他們自然的彼此相愛……
每天早上,5歲的一般生玲玲踏進月亮里的教室,就開心的跟一位從未開口向大家說話、有選擇性緘默症的同學小欣道早安,雖然小欣沉默依舊。
竹大附小學前融合班共有3班,每班18位同學,其中就有6位特殊兒,這個一般生與特殊兒2比1的極高比例,從民國78年開園以來一直沒變過。在這個融合教育實驗校區,不教注音、英語或才藝,不出作業,孩子只要帶餐碗來上學就好,卻一直是新竹地區的熱門公立幼稚園。
因為想進來的特殊兒太多,但名額有限,校方會告知一般生家長融合教育的理念,以及校方能提供的教學內容與方法,家長先認同後,帶孩子進行簡單的發展能力(如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與理解能力)與群性評估,再辦理入學。
「有些一般生家長是因為我們做融合教育,特別把獨生子女送來就讀,希望他們及早接觸不一樣的孩子,在潛移默化的環境中培養包容、同理心和好品格,」從一開園就在此任教的資深幼教老師羅素琴說。
羅素琴說,他們不會刻意跟全班介紹哪個孩子生了什麼病,只會告訴大家他有哪些需要協助的地方。
比如腦傷的成成情緒一來會用手推人,老師和同學就一起提醒他:「來,我們來拍拍手」,轉移他想推人的衝動,當他跑來跑去,大家也會幫忙拉住。
小杰有語言發展遲緩問題,老師會說:「小杰想認識大家,但還不知道怎麼說,大家可以教他:『我叫○○○!』」因為學前幼兒可塑性非常強,經過老師的示範帶領,大家經常搶著當小幫手,特殊兒因此得到很多刺激學習與模仿的機會。
「我們看到的是每個孩子特殊的能力,用能力來帶領孩子進步,」融合班教師助理員林麗真說,即使是一般孩子也會有需要協助的時候,有時特殊兒超強的認知能力還可以幫助同學,協助累積正向的社交經驗。像是選擇性緘默症的小欣雖不說話,但繪畫創作能力非常強,她可以把媽媽說的故事濃縮在圖畫紙上,她的作品會被老師公開大力表揚。
「融合班的老師不僅要互助合作,為彼此打氣,也必須在教學引導方式上不斷精進,」老師陳美秀說。
有次學校裡轉進一位注意力缺失症候群的大班男孩丁強。早上一來他會窩在角落安靜看書,過不久就開始搞破壞,在校園裡東奔西跑,連警衛伯伯也拉不住,老師們身上滿是被咬的傷痕,頭痛不已。後來他們改變策略,早上一到就開心的打招呼、擁抱他,仔細觀察他的眼神,當他開始想攻擊破壞時,立刻帶出去攀岩、拉單槓,做些需要大肢體用力的動作,來舒緩壓力。後來丁強一感覺不對就自動找老師幫忙按摩,已經慢慢可以控制自己的行為與情緒。
這裡的每個孩子天天練習和實踐「同理心」,根本不需要再拿繪本教。羅素琴說,同理心每個小孩都有,差別在有沒有被拉出來放大,正向增強而已。環境讓他們自然的彼此相愛,而這是用錢買不到的。
http://parenting.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27191
..............................................................................................................................................
不補習,也能第一名的讀書方法
    2011-10
    親子天下雜誌28期
    作者:許芳菊
【梁旅珠的教養心法】從小就會念書的梁旅珠,北一女、台大外文系、美國賓州大學,求學過程一路順遂,主持過台灣第一個旅遊節目《世界真奇妙》,得過金鐘獎。她在孩子出生後,全心投入做個全職媽媽,兩個孩子在她用心調教下,功課表現傑出。孩子不用補習,功課不勞大人盯,還能申請到全美七大名校,這孩子的媽媽有什麼獨特的教養心法?
從小就會念書的梁旅珠,北一女畢業,考上台大外文系,留學美國賓州大學,主持過台灣第一個旅遊節目《世界真奇妙》,得過金鐘獎。一路順遂的她,在孩子出生後,有十年的時間,全心投入做個全職媽媽,兩個孩子在她用心調教下,功課表現傑出。女兒從北一女畢業後,同時申請到美國哈佛、史丹佛等七大名校,兒子也在今年就讀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她的教養方式引起許多人好奇,究竟有什麼方法,可以從小培養孩子的讀書習慣,第一名的學習祕訣是什麼?《親子天下》特別專訪梁旅珠,分享她的教養經驗。
---
教養心法  1   先緊後鬆,陪讀有方法
孩子幼稚園時,我帶他們上各種好玩的活動,並沒有要他們去背誦或學習什麼,但讓他們玩很多。上小學以後,我認為小一很重要,是習慣養成的關鍵期,所以從小一開始,我盯得非常緊。
★小一、小二培養讀書習慣
他們讀的私立小學是全天班。小學一、二年級晚餐過後第一件事情,我就要孩子拿出聯絡簿,看看今天有哪些功課。我會引導他們在精神比較好的時候,先做難的功課,其他像是剪剪貼貼、查資料這類比較輕鬆的功課,就放到後面。
我就坐在他們身邊,陪他們念書、寫作業;完成後,盯他們檢查或複習,確定每天的計畫都要實行。當他們有困難時,我會立刻協助他們找出解決的方法,比方說查字典或找參考書。
休息的時候,就各自歇息,幾分鐘再回來一起做。小一、小二盯很緊,就是為了養成習慣,習慣了,他們就會這樣去做。
http://parenting.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27433
作者: Melody    時間: 2012-5-21 17:29
本帖最後由 Melody 於 2012-5-21 09:43 AM 編輯

恐降低國家競爭力 李家同:12年國教應喊停
葉立斌
2012年5月19日 00:02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教育部欲推行12年國教,受到各界質疑,在教育界地位舉足輕重的國立清華大學校長李家同以「我對十二年國教的疑慮」投書平面媒體,其後,他的學生將該文章 上傳臉書供網友分享。他認為,一再強調免試入學只會讓教育畸形化,更直言12年國教如正式上路,「我們的國家平均的學業程度將大幅滑落,整個國家的競爭力 也將大幅滑落。」

在該篇文章,李家同說明,目前的制度已讓學生認為,不念明星高中,甚至不進高中也可有所成就,但教育部反而消滅這項正面共識。且過度強調「免試入學」,恐 讓中等程度的學生無所適從。

12年國教打算做到高中均質化,打破明星高中思維,但此舉恐將使得迴避教育部政策的私立中小學變成「明星中小學」,無助於消滅明星高中。

12年國教重視技藝與品德,並將它們列入評分根據,他認為相當不妥。舉例來說,一所高中收了一名會彈鋼琴的學生,但該生的成績嚴重落後其他學生,這對他的 影響自然是負面的。且入學考量品德,根本是在破壞「德育」,以後恐出現大量為了升學而當志工的學生,但為成績當志工,根本是在污衊志工。

另外,免試升學將把程度優劣懸殊的學生放在一起,有違孔子因材施教的理念。「這絕對不是好事」。他說明,目前有許多國中生在上課時無法跟上同學的程度,被 老師放棄,自己也放棄自己。「難道要讓這個不幸的現象,延續到高中嗎?」

李家同更表示,目前有許多高三生不會背九九乘法,或無法背出26個英文字母。他呼籲馬英九應正視後段學生的程度問題。

李家同原本將這篇文章投書馬英九,但至今仍未收到回音。他的學生將文章貼在臉書上,目前已有超過5千人轉貼。
-----------------------------------------------------------------------------------------------------------------------------------------------------
我對十二年國教的疑慮 - 清大教授李家同

作者: Melody    時間: 2013-9-15 09:21
鄧惠文:陪另一半面對心底的傷



    2013-09
    親子天下雜誌49期
    作者:李宜蓁 採訪整理

結婚後,除了要面對另一半,還有他(她)的原生家庭。當原生家庭「有點問題」,另一半卻不感到困擾,或者身陷其中沒有自覺,你該用什麼態度面對?如何溝通才不會波及夫妻感情?

當我剛從國外受訓回來,深深贊同「人結婚後應該要跟原生家庭脫離」的說法。不過在台灣跟很多夫妻工作後發現,我們的文化應該要對這個想法有一些不同的理解和運用。

假設今天是先生的原生家庭有點問題,他覺得自己不受疼愛、父母比較疼哥哥或弟弟,所以婚後他會有意無意想拉太太或小孩,去扳回他在父母心中得不到的。比方他媽媽一向疼哥哥——學歷比他高、收入比他好,可是哥哥娶了非常高傲的嫂嫂;他娶的是比較活潑善良的太太,於是會一直要太太每週去跟他的父母一起買菜、逛大賣場、負責煮年夜飯及善後,製造相處機會。太太不懂為什麼先生做這種要求,而嫂嫂都不用這樣。太太抓狂罵先生,先生說:「不然我跟你一起洗碗好了。」這下換婆婆出來罵,質疑「為什麼媳婦要兒子洗碗」,最後夫妻吵架。

開不了口,才讓另一半代打

這時大家不要以為先生會坐下來拉著太太的手說:「從小我都得不到媽媽的疼愛,所以現在有了你,想借助你的幫忙,夫妻合體可以贏過哥哥。」沒有老公會這樣跟太太講的。婚姻諮商常常做到這步就卡住了,因為很多太太都說:「要是老公承認,就說想討好你媽,你做不到但是要我幫忙,不就好了!」原生家庭帶來的問題已經造成先生內在很大的痛苦跟自卑,可是大部分先生不容許自己遜到要找女人來得回爸媽的關愛。



還有一種是先生沒辦法開口跟自己父母溝通,把老婆拉進來表達他的愛恨情仇。有一種先生會故意擋著老婆不去幫媽媽做事;也有老公對父母唯唯諾諾,挨罵了不講話,後來婆媳衝突對罵,其實太太罵媽媽的話,字字句句就是先生一直想講、但是講不出來的。

若是大家覺得你跟先生的原生家庭之間有些困難,可是為什麼先生都不體諒、不幫忙?退一步想,會不會他跟自己原生家庭有心結?如果現在把這篇文章拿給先生看可以解決嗎?

不,他一定會抗拒。我們必須去消化這件事,之後慢慢跟他談,這時切忌在傷口上灑鹽。不要再說:「你哥哥、嫂嫂都不用去送水果,你媽還不是給他們買新車、付房子的頭期款,那我們做成這樣,你媽有對我們比較好嗎?」不要說中他一輩子的惡夢,他的傷口被灑鹽一定會很激動,然後罵太太愛比較,其實他心裡比太太還愛比。

心疼,才緊縮另一半的付出

為什麼要拉著另一半不要對原生家庭過度討好,其實是在心疼另一半。這時太太要給予溫和的肯定:「你這麼孝順爸媽,我很感動,你怎麼看哥哥跟嫂嫂?」引導他去探索自己內心的遺憾,然後一定要讓他知道你很願意幫忙,你也不願意他吃虧。有時太太是看到手足間的情結,想要保護先生。接下來,你們可以找些比較有效、正向的方式跟父母建立關係,而不是盲目跟兄弟姊妹比較付出。

還有現在岳婿關係密切,太太有時常覺得先生很小氣——叫她不要再管娘家的事。比方先生感覺岳母對太太一直有種過度控制,太太跟媽媽吵架,可是放不下、又回去管,管了之後又被媽媽控制。太太回來哭,要先生安慰,先生覺得是岳母虐待太太,太太又回來虐待他。所以先生說:「不准再去管你弟弟的事,或是你爸媽的事!」

不過奇怪的是,太太會覺得自己好可憐、好委屈,娘家那麼多事情,先生卻這麼小氣,不讓她拿資源、拿錢回娘家。可是太太請退一步想:你先生真的那麼小氣嗎?可能真的有小氣先生,但比例應該不大。會不會是因為太太在表達對父母的情緒時太誇張了,嘴巴說「好氣」,但哭完就沒事,第二天又打電話聊天和好;但是先生只聽到前晚你跟你媽講電話吵架的話。若是太太希望先生支持自己對娘家的付出,最好不要把自己的委屈全面讓先生看到,有時要平衡報導,表示你在付出時覺得很踏實。

夫妻有共享的資源,不管是賺進來的錢或夫妻的情緒量,都是要打造家庭、分給小孩的資源。

這個資源是定量、有限度的,所以當有一個人拿去外面用,另外一個人都有權檢查。這個權,不是「可不可以拿錢回原生家庭」,而是心理上,我們要一起過一輩子、又有小孩,我們能夠容許這麼多資源,流回婆家、岳家與親戚朋友嗎?所以當你的配偶開始在緊縮這個出口,不允許資源一直流出去的時候,通常要停下來回頭看看,自己是不是過度流出,逼使另一半要來做看管、緊縮檢查的工作?下一期我們將會再談「太過完美」的原生家庭會帶來哪些問題。(採訪整理∣李宜蓁;錄音整理∣余佩雯)
作者: Melody    時間: 2013-11-27 00:34
鄧惠文:婚姻裡的自卑與嫉妒

2013-10
親子天下雜誌50期                   作者:李宜蓁 採訪整理

在上個月的專欄中,我們已經談過「當另一半的原生家庭有些問題,該如何面對」。那麼,如果另一半的原生家庭很緊密、很完美,又會引發哪些問題呢?

以太太的家庭為例,夫妻結婚後,太太的心依然在她的天堂原生家庭裡面,完全沒有想要出來的意願,這時候就會碰撞配偶內心的不足。如果另一半跟原生家庭很好,你會有一種焦慮是:「我能夠給她更好的家嗎?」除非先生自己的原生家庭也非常緊密、非常理想,不然常見的落差就是:夫妻的一方來自於很受呵護、很開明、感情很好的家庭;一方則是來自比較不好的家庭,這樣的兩個人特別容易會在一起。

比方甲遇到乙,發現乙的脾氣很好,性格好穩定、活潑快樂、很有能量,甲在自己家裡沒有得到溫暖,就容易被乙吸引。乙這種性格來自於關係很好、很緊密的家庭,所以甲也帶著某種期望:如果能成為乙家的一分子,自己也可以享受這樣的家庭氣氛。

可是婚後很幸福的乙,不了解甲的心思怎麼會這麼細密敏感,為什麼媽媽的一個眼神,就讓甲覺得媽媽對姊姊、弟媳都偏心?乙覺得甲怎麼那麼「愛計較」?因為乙沒有辦法理解,甲長期處於情感資源不足的環境下,心思當然要夠細密,要嗅出哪裡有資源、趕快去搶,才有得吃。

因為不安,愛計較又難相處

可是當甲來到這麼情感豐沛的家庭,大家都沒有在計較、只有甲在計較的時候,乙會覺得甲好怪,整個家庭也容易覺得甲「怎麼那麼難相處」,因為他們都很好相處啊。甲日益覺得自己是外人,內心會羨慕更會不安:「如果我終究要把配偶拉出來,成立一個小家庭,我有沒有辦法給那麼多?」



這時候甲可能會有兩種反應:一種就是癱瘓、什麼都不做,反正再怎麼樣,都無法給她比她爸媽更好的東西,那就什麼都不做;另外一種就是想要切斷乙跟父母的連結,剝奪她本來有的,她才會覺得我的愛讓她吃得飽。這兩種反應,都是甲對自己的愛缺乏信心。

這時甲要做的功課是:如果配偶跟原生家庭的互動非常快樂幸福,能不能去看到這就是她之所以吸引你的那個最重要的養分、能不能去珍惜?即便自己用不到,即便配偶的父母、兄弟姊妹沒有對你這麼好,那他們的愛放在配偶身上,你可以跟這樣的人當伴侶,你是不是能夠「真心喜悅」?

通常我們嘴巴都說很喜悅,但是內心的陰影自卑、嫉妒、不安並沒有被消除,那不是真心的喜悅。真心的喜悅是處在這樣一個緊密的家庭中,你可以有安全感;看見他們感情好好,全部都窩在沙發上,你也想要窩在一起,你要敢去要。

坦承表達,擁有更多的關懷

我看過很多岳父母也好、公婆也好,他們並不會知道甲的成長細節,頂多知道甲的父母離婚或分居;更不會知道甲成長過程中感受到的情感品質是什麼,兒女也不會跟他們講這麼多。但我也看過很多令人動容的對話,比方女婿甲有一天終於對丈人說:「我的爸爸都不像你這樣,我每次跟你聊天提到一點我的業績或成就,你就會好開心,覺得女兒嫁給我很棒。我真的受寵若驚,因為我的爸爸沒有這樣。」

就算長輩的愛沒有作用在甲身上,他也可以有能力去看到「他們如何對自己女兒付出」,並且坦承的表示自己的父母並沒有這樣對他。通常這種狀況下,乙的父母會說:「真的?這麼可憐,那這個半子我們一定要多疼一點。」有些人會想像,如果告訴岳父母「我們家沒有像你家那麼好」,會被岳父母看不起。其實,長輩都會把我們當成小孩,是我們自己的情緒在作祟。

西方的家庭理論主張:人婚後就要跟原生家庭脫離,但我發現台灣的夫妻婚姻,其實大幅度的「想要」或「需要」上一代跟雙方原生家庭的支持與祝福,通常也會覺得不能奉養父母是一種遺憾。

但夫妻如何在原生家庭的網絡下把夫妻的任務做好?一定要釐清價值觀。年輕夫妻成長於傳統的「父子軸」家庭結構,卻嚮往西方的「夫妻軸」,所以會看到年輕夫妻期待能維持親密相處,認為兩邊的父母都應該來分擔照顧小孩的責任,自己卻沒辦法長大成為真正的父母。最糟糕的狀況是,年輕夫妻想在父子軸跟夫妻軸得到好處,但兩邊的壞處他們都不要,還要抱怨公婆跟岳家。

年輕夫妻要認知到,既然婚姻年資短,萬事都得用自己的方式慢慢來;但也要了解你們會需要上一代的幫助,是因為你們對於「當父母」還沒有信心。未來若要換取小家庭更多私密空間,得有更多時間不去倚賴上一代,你們就要願意負擔更多照顧小孩跟家事的責任。夫妻先去處理這中間的矛盾跟轉換,才能深刻的處理衝突、一起成長。(採訪整理∣李宜蓁;錄音整理∣余佩雯)
作者: Melody    時間: 2013-11-27 00:37
鄧惠文:當伴侶的可愛變成討厭

2013-11   親子天下雜誌51期   作者:李宜蓁 採訪整理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親子天下51期《培養正向勇敢的心》>>


關係中的喜歡跟討厭,自以為是正確的選擇,卻是一團糊塗。

相遇一開始,我們問:「你是那個對的人嗎?」然後「好像是他。」「絕對是她!」

婚後一起生活相處,難免衝突時會自問:「這討厭的一面也是你,是當初我選擇的你嗎?」

然後有人會希望伴侶改變,不改就看彼此能撐多久。

我們自己對喜歡或討厭的特質,其實充滿矛盾。不管多喜歡什麼都有但書,在某些狀況下,某種令人喜歡的東西也可能變得令人無法忍受。

人的各種性格,除了容易被看見的表象之外,往往存在著相反的元素。如果一個人非常聰明,也一定有傻氣的地方;如果你非常勤儉,一定也有浪漫隨興之處。

分析心理學家榮格(C.G. Jung)說:「每一個人出生的時候性格都是完整的。」就像老莊說的「陰陽永遠同時存在」,只是我們看不到。

我們成長過程中為了符合外界對我們的期望,不管是父母、老師、另一半或工作環境的要求,會期待我們要「像什麼」;為了要「像」,我們會把個性中「不對」的地方蓋掉、塗黑、不打光,只留下別人要的、適合我這個角色的東西,然後去凸顯「亮」的地方,其他不合用的就把它壓到暗處收進倉庫裡,這就是榮格說的「陰影」。



在暗處的陰影總是蠢蠢欲動

「陰影」其實不是說什麼創傷,或者過去像一片烏雲籠罩著我。

陰影指的是光照不到的地方,也就是自我察覺中、暗暗的、我看不清楚的那一塊,也可以說是潛意識。

可是人的發展有追求完整的本能,所以當我們遇到可以激發我們陰影特質的人,會不由自主的被吸引,就是典型的一見鍾情;也就是忽然你天雷勾動地火愛上一個人,然後所有人跌破眼鏡都說:「那人跟你一點都不搭嘎。」就是陰影要出來變成完整的時刻。

許多轟轟烈烈的愛情,都是用來解放內心的另一面。比如女孩從小是個乖孩子,初戀時卻愛上一個人生只為了叛逆而生的男孩,所有人都無法理解為什麼女孩會愛上這樣的人。

事過境遷再回過頭去看,女孩從小被框在好學生角色裡,想反叛沒有能力,但是莫名其妙女孩就會嗅到那個男孩來敲她倉庫的門,讓她可以把陰影拿出來。

但是把倉庫的東西全拿出來,不就變成野獸了嗎?不是的,其實是在你把每一個陰影拿出來的同時,重新檢視在小時候、在慌張時被你收掉的東西,會不會裡面還有好用的,過濾一下、稍微資源回收一下,不合用的再把它壓回去。「關係」可以讓你打開倉庫,重新打造自己。

但是兩人之間的交互作用力量很驚人,許多可愛跟可恨的特質,只有在跟某個人的關係中才會被激發。我是怎麼把本來可愛的你變得如此可恨?而你又對我做了什麼,連我都覺得自己好陌生?例如,我期盼一位熱情的伴侶,真的在一起了,在這一點上就會一帆風順嗎?真正在一起後,由於他老是對別人也很熱情,會不會關係因而充滿了嫉妒、生氣跟爭吵?

因此,我們經常在關係中感到「事與願違」的緣故,不是事物違背了我們的期望,而是我們不夠清楚內在的矛盾。

了解內在矛盾讓陰影「安息」

我在新書《學習。在一起的幸福》中提到,人的內心的儲藏非常複雜,我們同時面對著正反兩面的東西,自己都不知道怎麼兼顧,何況是身邊的伴侶?

因此,當兩人在一起,就是把倉庫裡好的東西拿出來互相結合、幫忙,也結合在自己的人格裡面;最終還是不該有、用不到的,我們把它收好,這樣那些陰影比較容易「安息」,不會再跑出來亂你。

陰影沒有處理好的人,常常會對別人充滿挑剔跟批判。像是有些人看別人當媽媽很輕鬆自在,就覺得很不順眼:「她這樣六、日都出去玩,小孩都留給保母,有這樣當媽媽的嗎?她根本沒在管小孩,小孩成績還那麼好、那麼乖。她顧小孩的時間應該沒有我的十分之一,我小孩問題一堆,她小孩是模範生,真是老天沒眼了!」

這樣的人看不順眼的是:為什麼有人可以不緊張、戒備、辛苦,日子還是可以過?這一定是「懶散」被她藏在倉庫裡,一放鬆她就覺得會有災難;可能是旁人對她的要求很細很高,成長中她把放鬆這塊壓掉了,不知不覺好努力過日子。但是當看見別人可以放鬆也能滿足自己,她會羨慕到看不順眼,不順眼就是陰影出來呼喚你了。

這時要退一步去想為什麼,自我察覺後看事情會愈來愈輕鬆。當你發現別人有陰影的時候,也會去思考那個人的成長一定很辛苦,是什麼把他變成今天這個樣子。
培養正向勇敢的心

當你能這樣去思考跟察覺,就會覺得麻煩不是衝著我們來的,世界會變得美好許多。(採訪整理∣李宜蓁;錄音整理∣林秋彣)

作者: Melody    時間: 2013-11-27 00:44
如何與惱人親戚過招

婆婆突然來訪,除了整理房間,連內衣都幫忙摺好;大姑又在炫耀小孩第一名;舅媽再次登門拉保險……該如何與這些無法迴避的親戚們,保持有點黏又不太黏呢?



「二姑三不五時就到家裡坐,淨聊些有的沒的,一坐就三小時。」

「我也沒請婆婆幫忙,她就忽然跑來我家換床單。」

「年夜飯都還沒開動,表哥又在那發表政治高見了。」

親戚百百種,你遇上的是哪一種?有人結婚後,有幸能跟同齡的小姑妯娌情同姊妹、推心置腹,在關鍵時刻出手幫忙照顧生病的孩子;但也有人被甩不掉的麻煩親戚弄得七竅生煙,婚姻失和。現代人大多不跟親戚住在一起,互動的機會已經比過去少得多,但相處時間短暫而關係看似遙遠的互動卻有大大學問。

親戚不像朋友,合則來不合則去,是一種迴避不掉的關係,但不同世代對親戚互動的需求與期待已有相當大的落差。張老師基金會義務張老師莊禮聰觀察到,過去華人社會重視血緣與親族關係,把親戚看成不可或缺的支援系統;然而現今社會的核心家庭強調獨立自主,傳統親戚之間那種「關心和不分彼此」,很可能被視為一種極大的心理壓力。

界線不清,問題關鍵所在

例如,逢年過節的交際應對壓力;打電話聊八卦、探聽私事的壓力;一碰面就被迫把車子、房子、小孩功課、薪水和工作全部拿出來比較的壓力;或者經常被抱怨「為什麼每次都是我帶媽媽去復健」的壓力;甚至是提出拉保險、賣直銷品、借錢作保等尷尬的要求。

雖然親戚間的連結日漸薄弱,彼此卻更容易因為對「稱謂」與「界線」各有不同的想像與詮釋,在有限的互動中產生一些尷尬與衝突。家族中的稱謂代表一種輩分與禮數,更標示著某些責任與義務,比方說,「她身為這個家的大嫂,年夜飯吃完了就『應該要』幫忙洗碗準備水果啊,怎麼會連這點基本的做人道理都不懂!你這個當婆婆的要好好教教她!」親戚間不愉快的事件可大可小,小小不舒服也會反映在生活細節上,因為細節背後隱含不同的生活背景與價值判斷,很容易在家族聚會時被拿出來放大檢視。



界線不清幾乎是一切問題的關鍵所在。諮商心理師林世莉觀察,親戚之間很多的麻煩事,起因於不好意思拒絕,「大家都怕壞了關係,怕說了什麼會讓人家以為我在計較,只要是牽涉到利益關係和責任歸屬(像是扶養與照顧)等問題,愈講不清楚,後果愈加混亂。」

與五大惱人親戚相處的眉角

惱人親戚可以依照人格特質分為幾個類型:「重禮數型」、「八卦是非型」、「你家就是我家型」、「愛計較比較型」以及「找麻煩型」。《親子天下》綜合整理專家提供的最佳應對建議如下:

一、「重禮數型」的親戚:通常是長輩,注重輩分與禮節,講究一切的枝微末節,「如果你沒做到□□,就是不尊重我」,有許多自己的眉角。專家分析,這類親戚必須透過外在禮數來彰顯自己在家族中的地位與重要性,因此只要對了他們的好惡性格,便能輕鬆擺平。

這時候,夫妻雙方得負責探聽好自己這邊親戚的喜好,或與家族中的關鍵人物打好關係,為另一半做足功課。比方公婆過年時愛吃家鄉菜,先生就得提供菜單、協助張羅食材,或請小姑幫忙一起料理,夫妻倆才能在年夜飯同時安頓好老人家的心情和胃口。

二、「八卦是非型」的親戚:他們可能有某種程度的資訊焦慮,喜歡四處串門子品頭論足,再套出你的看法轉述給別的親戚聽。他們似乎非把所有親戚家的收入負債、夫妻失和的細節全挖出來,並公告周知,心裡才覺踏實。更甚者會忽然化身你的人生導師,斷章取義你的某句話,告訴你人生該怎麼活才對,最後以「我是關心你才這樣說」做結尾。這類親戚的顧人怨指數最高,常把家族關係搞得烏煙瘴氣、是非不斷。



莊禮聰分析,最佳應對之道是不提供他們任何八卦材料,堅守「不多說、不回應、且與我無關」的原則。如果對方八卦的對象是自己,先平息怒火,不跟他論是非,否則只是強化了八卦的可看性。接著語氣平和中性的劃清界線,告訴對方你已收到關心,表達感謝。讓對方沒有挖下去的縫隙,並且試著把問題丟回去給對方。此外,林世莉也提醒,不要找家人聊家人的是非,因為很容易回歸到原來系統,造成莫大困擾。

三、「你家就是我家型」的親戚:這種親戚經常三不五時就來家裡坐,就像農夫巡田水般的勤勞,甚至不請自來跑來住,找你當招待,把你家當成自己家,自在得不得了。他們會嚴重干擾生活作息,讓人莫可奈何,又不好拒絕。

專家分析,這類親戚對於界線完全沒概念,但也要想想自己是否從未讓對方了解自己的界線。因此需要鼓起勇氣,清楚告知對方自己的生活習慣,可以配合和不能配合對方的時間各有哪些。剛開始畫清界線時,自己心裡可能也不舒服,但提醒自己,這麼做並不是要傷害對方或拒絕對方,是希望經過溝通後未來的相處更融洽愉快。

四、「愛計較比較型」的親戚:計較者可能是對現狀感到委屈不公平,想抱怨或想邀功;比較者可能想炫耀或因為某種自卑而想另闢戰場來壓過對方。他們討人厭的點在於,聽者感覺被指責或有被比下去的不舒服感受。說到底,這類親戚最根本的需求,可能只是想要一句簡單的讚美或肯定。



針對計較型,專家建議先給肯定。由「夫家的先生」和「娘家的太太」出面,好好坐下來檢討是否真有分工不均的狀況,理性討論未來如何處理而不落入交相指責的死胡同。若是碰上愛比較型,先停下來想想,對方的話語究竟按到了哪個按鈕,讓自己卡住不舒服。真實面對自己不舒服的情緒,接著檢視那個按鈕是不是你確實在意的點,最後你可以自己改變那個按鈕的設定。但若是牽涉到教養不同調,當下就跟孩子重申自己的原則,如放假到奶奶家可以看多久的卡通,但在家裡的規定又是如何,讓親戚和孩子都不混淆。

五、「找麻煩型」的親戚:硬要拉保險、賣直銷品、借錢或要求作保。親戚間金錢往來似乎在所難免,但只要講到錢,大家心裡就永遠有疙瘩。今天要是某個親戚想跟你借錢,一方面你不想傷和氣,人情留一線,日後好相見;另一方面你又不想要這筆錢有去無回,希望對方何時能還但又說不出口,內心百轉千迴。「人情和錢,你只能選擇一種。選擇做人情,就不要奢望這筆錢會回到自己口袋;選擇錢,就別期待對方在情感上的回饋,」友緣社會福利基金會執行長廖清碧認為,在能力範圍內秉持救急不救窮原則,是比較中庸的做法。

與親戚真處不來,別明說

夫妻兩個對於「該跟親戚保持什麼距離」的看法不一,也常影響婚姻關係。有的先生是長子,自認有義務在弟弟有難時出手相助,因此只要是弟弟開口,就一定同意;但弟弟借錢借成習慣還愈借愈多,讓太太相當困擾。林世莉建議,金錢上無止盡的依賴可能會拖累自己的家,夫妻應該共同以「保護這個家」為優先考量,慢慢練習拒絕弟弟的請求,從其他地方幫助弟弟。

有時夫妻其中一方跟某些親戚特別投緣,就要求另一半也比照辦理,「怎麼會處不來呢?他人很好啊!」這種理由常讓另一半相當無奈。莊禮聰建議,被要求的這方應該試著與親戚相處看看,並找出互動的困難所在,如找不到話題、或他的用語讓人很困擾,請伴侶幫忙。並請伴侶諒解你們並沒有過去豐厚美好的相處歷程,希望多點時間空間來調整關係。他特別提醒,若真的處不來,也千萬不要誠實告知,因為這會讓關係產生嫌隙,被誤會你在否定他們。

兩性專家成大副教授饒夢霞自己有個大家族,全家人在過年時會從台北一路拜年回老家嘉義,因為幾乎每個縣市都有親戚要拜訪。後來她發現先生和小孩都累壞了,於是讓他們自己決定要不要跟。即使是老夫老妻都應該為對方想到這些小細節,尊重對方的意願。

尤其過年過節難免有些交際的場合,一堆平常不熟的親戚關在小小的空間裡,對某些不善交際的人來說,簡直度日如年。專家建議,在進入這個空間之前就提醒自己這種場合不是天天有,換個心情去觀察別人的互動,減少「被迫上場演戲」的不舒服感。也可以在這種場合找一個舒適圈,比如跟著較熟的親戚,或找一個樓上小客房,不想跟人說話時可以暫時窩在裡頭。親戚是要做一輩子的,相處時間其實真的非常短暫,記得要求自己務必做到基本的禮節和相互尊重,既不勉強自己也不為難別人,關係自然舒服愉快。




歡迎光臨 靜竹林心靈網站 (https://jin999.tw/jin/) Powered by Discuz! X3.2